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凋落的红颜-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守谦父子的人生因果,就这样结束,看起来是很寻常的皇族恩怨。然而他们却与成祖朱棣夫妇有着一层非比寻常的关系——朱文正的嫡妻谢氏,即朱守谦的生母,她与明成祖朱棣的嫡妻徐皇后之母是亲生姐妹,都是朱元璋称吴王时的将领谢再兴的女儿。

  算一算年龄,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朱守谦生于至正二十一年,而徐皇后则生于至正二十二年。也就是说,在这三年间先后出生的三人中,朱守谦与徐皇后是表兄妹,却得管表妹夫朱棣叫叔父。徐氏在做女孩儿的时候,若不是跟规矩称朱棣为燕王,就是跟着表兄一起管他叫叔叔,而如今她与朱棣却成了夫妻。

  四、亲王妃的平静岁月

  嫁入皇家的徐大小姐果然不负众望,非但才貌出众更兼品德贤能,在一大群子侄辈的媳妇里,她得到了马皇后的格外喜爱,与婆母的关系也非常亲密。马皇后曾经不止一次地当众称赞过年青的燕王妃。

  不过徐氏并没有在公婆身边侍奉多久。洪武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十九岁的徐氏跟着自己的丈夫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成为燕王府的女主人。

  由于朱棣并不是一位坐享富贵的亲王,做为他的王妃,徐氏肩上也有一幅很重的担子。

  朱元璋不但对儿子们的管教非常严,还对他们寄予了“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厚望。为了避免皇族孱弱,明初的藩王们虽然贵为皇子,却自幼就接受兵事训练,朱元璋还时常在凤阳家乡等地针对皇子们“讲武”“练兵”,给他们上军事课。当时的明王朝并不能算真正平安,元顺帝北逃之后,元皇族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政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因此明初皇子们多数封往边塞重地,太原、北平、西安、开封、大同、宁夏、平凉、桂林、云南、大宁……遍布在明王朝的整个边防线上(亏煞老朱儿子多)。亲王们在各自的封国中屯田筑城练兵,被称为“塞王”。(如十七子宁王朱权藩大宁,其地在河北遵化喜峰口外,乃是千百年皆然的军事重镇,六百余年后还是抗日“大刀队”发生地。朱权在此重镇治藩属护卫兵,竟达甲士八万、兵车六千)。亲王们既有了这样的实力,当然就要在国家发生战事时,亲带各自的兵将奔赴战场,渐有取代开国元勋之势。

  在一系列的战事中,燕王朱棣很快就崭露头角。洪武二十三年,他应命与晋王朱棡出征元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开国元勋傅友德冯胜也要受他们的节制。

  三月,北方大雪封山,晋王朱棡畏惧元兵掌握的天时地利,不敢追击,只有朱棣不惮劳苦,冒雪行军,出奇制胜地堵住了乃儿不花,迫使其投降。乃儿不花投降后,朱棣对其非常优待,乃儿不花被朱棣打动,主动去劝降咬住。最终,朱棣满载而归,成功地取得了这次重大战事的胜利。

  三十岁的朱棣在这次战役中不但辉煌亮相,而且得到了真正的军伍锻炼。对于儿子智勇双全的表现,朱元璋大喜,颇有“此儿象我”之感,此后朱棣越发受到重用,和晋王一起得到了直接向皇帝本人禀报军事要务的权力。

  频繁的军备战事并没有妨碍燕王夫妇之间的情谊。虽然做丈夫的频频出门在外,在家的时间非常稀少,燕王妃徐氏仍然连续生下了三子二女至少五个孩子,占朱棣所有子女数的一半还多。——由此可见,世上以“忙”做为感情冷淡借口的,基本都是些没诚意的男女。

  重用藩王领兵,当初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构想,既可避免外姓诸臣节制军事跋扈成灾,又能使诸王“外卫边陲,内资夹辅”,何况照他的预想,诸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麻烦。

  然而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长子朱标竟早早地就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了,晚年的朱元璋面对幼弱的皇太孙朱允炆,虽知重用藩王领兵可能会为这个文弱小儿埋下隐患,但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甩下自己的儿子去用那些令他一百个不放心的外姓大将,于是他始终还是没有把削藩提上议事日程。只是一再地寄希望于能在自己生前为太孙多聚些人脉众望,寄希望于朱家子孙都懂得尊老爱幼之理,体恤骨肉血缘之亲。大约也正是出于这层考虑,老皇帝先是应允孙儿修改了自己施行多年过于苛刻的刑律七十三条,为朱允炆赢得了“天下莫不颂德”的美名。在洪武二十九年的时候,他还特地重新制定了朝见太孙之礼,又规定叔父们在公开场合须向侄子行君臣之礼,回到后宫皇太孙才向叔父们行家礼。为了增进家人感情,第二年他又让其它的侄辈和叔辈们一起游历天下山川。

  然而,再妥当的想法,也终归只是想法,只能保障生前,难以保障身后。终于,在洪武三十一年闰四月乙酉日这天,七十一岁的朱元璋抛下他的嫡长孙朱允炆,还有他那一大群儿子,以及在他多年治理下民生休养生息逐渐兴旺的大明帝国,离开了人世。

  五、改朝换代中的亲王妃

  朱元璋去世了,随着这位拥有绝对雄才伟略,在皇家内更拥有绝对权威的老皇帝弃世,皇家的骨肉亲情迅速土崩瓦解。

  建文帝待臣民仁厚,那是没得话说的,然而这位书生气十足的年青皇帝却重用了一群书生,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君臣们虽知照着书行仁政,却几乎没有真正的政治斗争和军事人事方面的实际经验,遇上有事就只会翻故典,方孝儒更是个《周礼》专家,一门心思就想复古,把朱元璋施行了三十年的制度来个彻底推翻,总之就是一堆纸上谈兵的人物。当然,推翻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对他们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几位辅臣们的权力是大大地暴涨了。

  早在即位之前,朱允炆(建文帝)就对叔叔们起了提防之心,这倒也还是可以想得通的。但是他以及亲信大臣们在对待这个问题时所采用的急眼儿方法,却着实令人不敢恭维。

  建文帝最疑心的,莫过于智勇双全的燕王朱棣,对于其它的叔父,他也巴不得立即废了完事,只是急切间找不到下刀子的地方,只能和亲信众臣暗中商议。邪门的是,他私下与辅臣们商议的这等机密大事,居然没几天工夫就传遍了京城,也不知到底是哪位先生大人口不把风。“皇帝要削藩”,这消息一传出就引得一众藩王惶恐不安,就算没异想的也急得上窜下跳了。

  偏偏就在这个当口,建文帝“磕睡碰到了枕头”,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家中出了事故。朱橚才干过人且颇有抱负,曾做《元宫词》百章,还体恤百姓,在封地兴修水利减租减税,并先后组织编写了《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这些药方广泛流传中外民间,并成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重要引用依据,为普救百姓疾苦立下大功。可是这位文武全材的亲王偏偏治家无方,次子汝南郡王因为与兄弟们争风心怀怨恨,向建文帝上书,密告自己的父亲图谋不轨,还说燕王朱棣齐王朱榑湘王朱柏都与此事有关。

  建文帝立即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派朱元璋养孙李景隆假称巡边,路过开封,不由分说就把毫无防备的周王朱橚连同妃嫔儿女统统抓了起来。

  朱元璋死了还不到四个月,周王朱橚就被侄儿废为庶人,先是流放云南蒙化,不久又和儿子们一起被囚禁在京城。

  到朱元璋周年忌的时候,建文帝打算将另外几位引起自己忌惮的叔父也统统擒拿,湘王朱柏得知消息,与妻子一起在自己的王宫中自焚而死。朱柏也是一位文武全材的亲王,他为大明王朝立下过不少战功,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还酷爱读书雅好道术,即使出征也要将书随身携带,遇有美景山色还常常徘徊终日。湘王以惨烈的死法,申辩自己并无谋反之意,然而建文帝的削藩之举却再也不能停下。不久,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先后被“告发有罪”,废为庶人。

  也不知道书生们的书都是怎么读的,包括建文帝本人在内,非但没有从汉景帝汉武帝父子两次削藩的历史中得到什么启发,倒是都以为当了皇帝就是天下第一,以天下敌一隅是小事一桩。更没有把朝廷中已无干将的现实看在眼里。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他们认定朱棣才是最大祸患的同时,偏偏又把朱棣留在京中的三个儿子给放走了,而且还一面放,一面认为这是可以麻痹朱棣的聪明做法。殊不知,五位亲王的下场,即使看在弱智的眼里,也足够引起警惕了。

  朱棣远比侄皇帝要聪明,一面装疯诈病地哄得建文帝放回了自己的儿子,一面抓紧练兵备武。与此同时他的才干声望也帮了他的大忙,北平官员中的许多人都接到了齐泰黄子澄两人捉拿燕王的密令,而其中的大多数人都第一时间主动向朱棣报信,就连偶尔听到风声的老太婆都不例外。虽然经过建文帝的削藩,此时的朱棣身边已经只剩了八百卫士,他仍然凭借计谋和在北平经营十余年的人气,成功地收服了北平城中的官员及军队。

  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难”,讨伐建文帝身边的齐泰黄子澄等人。短短半个月之内,他手中的兵马就增至数万,攻克了通州、怀来、密云、遵化等地。

  朱棣初起兵时,方孝儒们并不以为然,仍然专心地忙着复古改制。然而他们没有料到,燕王有如此影响力,又有如此的韬略,竟然将元老大将耿炳文的十余万大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终于着了急的建文帝君臣急于取胜,做出了又一个致命的错误决定:临阵易将,换上“读书通典故”的李景隆为将。然而这位公爵爷是个不折不扣的绣花枕头,很快就会让建文帝吃尽苦头。

  李景隆集合了五十万大军,打算轻松搞定朱棣的少少兵马。趁着朱棣出袭大宁的时候,他将所部兵马分成三路,主攻一路由他亲自领头,攻打朱棣的根据地北平。

  大宁(今内蒙古宁县),正是前面说过的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封地。他虽然有雄厚的兵力,但建文帝的削藩之举还没有来得及落实到他那里,他仍然有大量剽悍的部属。朱棣起兵后颇有力量不逮之叹,遂定下计谋,打算先奔袭大宁,夺取宁王之兵。到大宁之后,胆气颇壮的朱棣在郊外埋下伏兵,自己则以请求朱权为自己草谢罪诏为名单骑入城。在城中盘桓数日后,借着朱权出城为自己送行的机会,暗令伏兵出动,将朱权活捉,妃嫔儿女也没能逃过,数万精兵也轻易就成了朱棣的部属。大宁城为之一空。

  朱棣冒险去了大宁,北平城里,只剩了朱棣的徐王妃和世子朱高炽留守,精兵也都随朱棣在外,城中只有些老弱之兵。

  在多年独挡一面的燕王妃生涯之后,在丈夫自洪武年间就屡次出征、又共同扶持着面对“削藩”恐惧的锤炼之后,徐氏已经完全地成熟。面对兵临城下的强敌,她先是冷静地在宫中指导儿子应变,见情势紧急,她又传命,给所有和自己一样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属及官绅士民之妻都配发甲胄,让大家都加入战事中。徐王妃本人更是亲自登城督战。这时正是农历十月,徐王妃又命众人水泼城墙及城下兵将,李景隆措手不及,望城兴叹。

  在徐王妃的指挥下,北平守军坚持到了燕王朱棣成功收编宁王军队,回师救援的时候。

  这场守城之战,清晰地显示了徐王妃做为开国勋臣之女的风范。她在其中表现出的智谋胆略,在历代皇后中是极为罕见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更容易想象得到她与自幼习兵的丈夫之间,情投意合志趣相当的生活场面了。

  六、皇帝身世的传说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历时整整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结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军攻陷。皇宫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在火光中,建文帝不知所踪。民间传说,朱元璋早已预料到以孙子的性情本事,终不免这一天,所以早就为他准备下了一只铁箱,其中装着逃离南京的方法,还有袈裟度牒。建文帝只得借火遁。

  朱棣起兵时虽以清君侧为名,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叔侄间一旦分出胜负,绝不是除掉两个大臣,而是要变易皇权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朱棣虽在攻入南京前向大嫂吕氏(故太子朱标继妃)做了种种保证,仍然于四天后登上了皇帝宝座。而朱标的儿子们,除了不知下落的建文帝、早死的朱雄英之外,另三人都陆续被朱棣除掉,不得善终。

  朱棣雄才大略一如父亲,文治武功更出于其上,在他的手里,明王朝达到了被史书称为“远迈汉、唐”的水平。但他当初以“靖难”起兵,嗣后却又自己登基称帝,怎么也有点说不过去。因此能否把自己说得名正言顺,也就成了朱棣的当务之急。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嫡妻马皇后生了两个女儿,还生了排行最前的五个儿子,朱棣是老四,乃是朱元璋的嫡子,很符合“立嫡”的要求。然而对于他的生母是谁,野史却议论纷纷,虽然说法不一,却都认为正史资料早被朱棣修改,并质疑他的嫡子地位、登基资格。

  一种观点说,朱棣压根就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这种观点也有两种说法。都说其母是朱元璋攻取元大都时掳来的元顺帝妃嫔,不过一指该妃为蒙古族人,一指该妃为高丽族人。总之,这女人入明宫不久就生下朱棣,朱元璋疑心儿子是元顺帝的骨血,便以“铁裙”之刑处死了妃子,将孩子送给马皇后抚养。——其实只要略一推敲时间,就知道这种说法是非常离谱的,多半是朱元璋和朱棣的仇家放的风。朱棣生于公元1360年,而攻大都及元顺帝北逃则在公元1368年。什么都可以做假,年龄做不了假,封王完婚的时间年龄都摆在那儿,传说却竟将朱棣的出生时间硬往后推了八年,把徐皇后出嫁时意气风发的十七岁丈夫愣是变成了九岁。何况朱棣出生时朱元璋已有三子,何况以朱元璋的杀伐决断,压根就没有替元顺帝这个心腹大患养儿子的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讲朱棣确系朱元璋之子,但是个归养嫡母的庶子。并有朱元璋葬地孝陵中的牌位做证,其实马皇后压根就只生了两个女儿,没为朱元璋生过儿子,包括早死的太子朱标在内,五个归在她名下的儿子其实都是庶出的。其中朱标朱樉朱㭎为李淑妃所生,朱棣朱橚为碽妃所生。不过这说法也奇怪,在朱元璋的后宫中,地位仅次于马皇后的女人一直都是孙贵妃,她没有儿子,因此死后朱元璋特命周王朱橚行孝子礼。而传说中生了三个儿子给马皇后的李淑妃,却直到孙贵妃死后十年、马皇后死后两年,才被朱元璋册为“淑妃”,全没有一点“生育有功之人”的架势,也从没见太子朱标为她争取过什么。而史料更明确地记载了太子朱标的出生时间地点,更没有丝毫避人查验的意思。

  最多见的一种说法,则是说朱棣的母亲是高丽进贡的碽妃。碽妃因触犯宫规被处死,儿子也因此归养皇后。朱棣称帝后感念母亲,不但盖了大报恩寺,还因此格外宠爱高丽妃子。可是这也很有些说不过去:朱棣出生时,朱元璋还只是野杆子小明王韩林儿手下的一个“吴国公”,高丽国的贡女再多,也送不到朱元璋头上。而朱棣在对待高丽籍妃子的态度上也并不见得有多偏向。他的后宫中虽然有权贤妃、任顺妃、李婕妤、崔美人、韩氏(传说中还有吕庄妃吕康妃)等等高丽妃嫔,但她们所得的待遇并不见佳。在徐皇后死后,朱棣最宠爱的是苏州人王贵妃,命她掌管后宫。这位贵妃没有儿子,死后朱棣命儿女们为这位庶母守孝,一如朱元璋待孙贵妃之礼。而在高丽诸妃中最为得宠的权贤妃,虽然也和王贵妃一样无子而终,却根本没有得到王氏身后享有的待遇,其它的高丽妃嫔就更是糟糕,不是触怒朱棣被处死,就是在朱棣死后被遗诏殉葬。

  在马皇后究竟生没生儿子,生了几个儿子的问题上,说法五花八门,还有说她只生了五子周王一个的,那就更令人费解。朱元璋恪守“立长立嫡”的观念,倘若只有周王是皇后嫡子,他就更没有在长子朱标死后坚持立朱标之子的理由了。

  马皇后的生育问题、朱棣的生母问题,由于年代的久远已经很难有令所有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其实过多地追究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也并没有多大意义。翻着各色史书对朱棣看来看去,很容易使人感觉到不管是他的雄才伟略勤政富民,还是他的暴燥杀戮,甚至于他的外貌个性,都足尺加三地继承自给予他生命的父亲朱元璋。而无论他是以怎样的身份和方式登基称帝,他最终都完成了一代雄主“威德遐被,四方宾服”的任务,将父亲一手创建的大明王朝推向了顶峰,使之成为“明帝国”,并将皇位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