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其智慧来源之一,就是《三国演义》。
在这个世界市场里,各国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也可以说是一场不流血的特种战争,“优胜劣败”的规律明显地在起作用。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只在世界市场上是如此,在各国内部也是如此。而要竞争就要有智谋。日本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能力并不高于美国,但其竞争能力或说其智谋却超过美国,故在竞争中美国老是败下阵来。可见,智谋对于竞争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明乎此,便可理解日本企业界为什么如痴似醉地研究《三国演义》。日本企业界人士指出:“人们之所以对《三国演义》推崇备至,视为珍品,就是认为书中有宝。在当今激烈的商业角逐中,读读《三国演义》,大有裨益。”
日本一位大学教授说:“诸葛亮的机智多谋,给日本企业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松下电器公司的显赫成功,正是松下幸之助善于运用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的结果。”日本社会工业研究所所长牛尾治郎说:“无论在国际或国内,日本企业要增强竞争能力,就得学习《三国演义》中应付错综复杂局势的能力。”
日本企业界如此重视《三国演义》,而我们对这部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国的谋略,难道有理由加以忽视吗?
现代商战,不只是外贸人员或厂商之事,而是几乎关系到全民之事;它除了不动刀枪外,几乎牵涉到所有的领域,如科技、教育、生产、管理、经营、分配,等等,基本上也可以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其胜败的后果也就非比一般,对于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就必然关系到一国之强弱盛衰。所以,人们常说外贸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果这“火车头”发不动的话,一国经济也就停滞不前,国家就不可能繁荣昌盛。因此,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商战,尤其是日本人,可以说是举国以赴。中国要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必须重视对外贸易,尤其是商战。我国在解放后,因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在很长时间里可以说是“闭关锁国”,实行开放、改革以来,对外贸是比较重视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经验还不丰富,成就还不大,要想快步前进,除了自己加倍努力外,借鉴外国人的经验是极有必要的,尤其是学习日本人利用三国智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商战的经验,对我们是有裨益的。而我们运用三国的智谋,应该说是比日本人驾轻就熟的。
从刘备、孔明身上学些什么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刘备还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无立锥之地,可是后来为何一跃而成为蜀汉之王?主要原因是:一、知人善任。
他求贤若渴,一知孔明是大才,便三顾草庐,虚心请教,孔明感其诚,遂许驱驰。刘备称得孔明如鱼得水,止因君臣关系如鱼水,孔明的才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二、能团结人。这表现在:以义结将相之心,关、张、赵云和孔明等才死心塌地为之卖命;以仁结民心,得到荆、益两州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孔明则是有图天下的壮志而没有谋取个人私利的大贤人,为了统一天下,复兴汉室,救民于水火,他贡献了其宝贵的一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能与魏、吴鼎足三分,孔明的智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预知天下三分,提出“隆中决策”,便刘备从弱变强,他料事如神,在赤壁之战中,玩弄曹操、周瑜于掌握之中,是实际的指挥官,他用兵有如神出鬼没,司马懿自叹不如。“畏蜀如虎”,甘受“巾帼素衣”之辱。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首先是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但要付诸贯彻执行,主要靠每一个企业,而企业办得好与否,则决定于董事长和经理。如果董事长有刘备的知人善任和能团结人的本领,经理有孔明的大公无私的精神为企业工作,有孔明的智谋以对外竞争,董事长和经理的关系有刘备和孔明那样的鱼水关系,这个企业的不断发展是无疑的。
日本商人十分敬佩孔明和刘备,以他俩为学习榜样。当今世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与群雄割据的三国时代十分相似,日本人普遍认为,公司要想生存,取得胜利,就要学习刘备和孔明的优点,特别是团结对外和争取人才。
这是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正确运用三国智谋将如虎添翼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主要有二:一是对外竞争,一是内部管理,而这两者都需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此, 《三国演义》给我们提供了有 益的启示:一、“攻心”战略的运用。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杰出的“攻心”战略家。刘备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创一个蜀国,关键在于善于用人,且得人心;诸葛许多神机妙算,其最值得称道的是其“攻心”战略的妙用,不仅用于治国、治军,且用于战争,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企业的内部管理,其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要把人管理好,关键在于得其心,始能使人尽其力、人尽其才,共同把企业管理好。对外竞争,“攻心”也同样具有关键的作用。西方企业家为了树立其企业形象、商业形象,不惜化亿万的钱财大做其广告,实是“攻心”战略的妙用,争得人心向往;以压倒对手。
二、知彼知己。《三国演义》描绘了许多有关“知彼知己”的战例,如刘备与曹操、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彼此可说是两才相遇,两雄相争。有时一方知彼知己而胜,有时是彼此都知彼知已,因而使战争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而胜败只是棋差一着而已。知彼知己在对外竞争中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我们不仅要做到知彼知已,也要估计到对方是否也知彼知己,才能确定自己对外竞争的正确决策,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不知彼、不知己,而是盲目对外经营,这就往往会栽跟头。所以,对外竞争,强调要有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摸清市场的变化和需要,充分掌握信息的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以确定对策从事竞争。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如姜维九伐中原,邓艾与之对垒,凡能正确分析局势,且根据已变化的形势,及时采取对策的则胜;反之,则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对外竞争中也很重要。我们必须善于掌握国际市场的动态,以确定自己的对策。由于能预料到国际市场的需要,及时推出适销的商品而获厚利的,不乏其例,四、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以战胜对方。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中,曹操、周瑜、陆逊都能采取这一谋略而取胜。同样,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才能在对外竞争中取得成功。五、兵贵神速。司马懿发动的新城之战,是兵贵神速的范例。由于司马懿根据孟达叛变及其与孔阴谋取两京的严峻形势,故不采取先奏后起兵的常规做法,而是立即领军倍道而行急下新城,因此出乎孟达的意料之外,措手不及而被司马懿擒杀。用兵如此,在当今对外竞争中亦如此。对外竞争中,时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人常道:时间是金钱,因为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如稍一迟缓就会失去机会,抢手货如不及时组织出口,市场被别人捷足先占,也许会变成冷手货。总之,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企业的领导人与统兵作战的将领有相似之处。诸葛亮和曹操、周瑜等能多胜,是因其多谋善断,及时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企业的领导人也必须有这种本领,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三国智谋诞生于中国,中国人利用三国智谋将比日本人更得心应手。如能结合实际,正确、灵活地运用三国智谋,参加国际竞争的中国人将如虎添翼,无往不胜。
四、外交:三极外交的启示
三国鼎立时期,虽只有魏、蜀、吴三国,但彼此之间,外交的斗争是极其尖锐、复杂而巧妙的。探讨这三极外交,对于今天还是有所启示的。
利害决定外交的趋向
国与国的关系,利害关系是主要的,其他关系都是次要的。彼此有利则合,有害则分,而外交关系的趋向也决定于利害关系。三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如此。
当曹操大军南下,降刘琮,灭荆州,矛头直指向孙、刘时,孙、刘只有如下选择,一是投降,一是联合抗操,别无他途,在当时,曹操最强,孙权和刘备任何一方,凭已之力,都难抗拒,只有并力拒操,才能图存并有希望取胜。因此,当曹操南征时,孔明和鲁肃不约而同提出“刘、孙联合抗操”的决策,它完全符合双方的利益,故刘备和孙权都乐于接受。但在赤壁之战以后,由于刘、孙之间存在荆州问题未解决,彼此必然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荆州在东吴上游,威胁到东吴安全,孙权为踞江自保,水索还荆州不可,荆州是“用武之国”,是进攻曹魏的战略要地,刘备为北图中原,决不会将之奉还孙权。刘备和孙权的共同弱点是:着眼于各自的眼前利益,只计较荆州的得失,忽视了他们的天然的、共同的敌人——曹魏。因此,孙权和刘备都先后只能诉诸武力解决。曹操则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拉拢。
曹、刘之间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曹操只能向孙权方面着手,他以许割江南封权为诱饵,暗使孙权袭击正在胜利进军樊城的关羽,自己则坐山观虎斗,曹操的阴谋终于得逞,曾一度促进孙、刘联盟瓦解。荆州被袭,刘备伐吴惨败后,刘、孙出于抗曹图存的共同利益,又重申旧盟。蜀、吴从联盟变成敌国,又从敌国恢复旧盟,以及东吴从反操到投操、后又抗操的事实充分说明:没有永远的盟国,也没有永远的敌国,一切都以各国的利害为转移。
诚实型和狡诈型谁优
有两种外交使者:一是诚实型,一是狡诈型,这两种外交型的使者,都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就当不了使者。因为外交是错综复杂的,一不小心或无知,就会上当,使国家遭受损失。说诚实型和狡诈型谁优?这很难一概而论,对于敌国,彼此斗争是你死我活,无诚实可言,只能以狡诈对狡诈,对于盟国,或与合作的国家,就要讲诚实,不然,彼此就不信任,难于合作。
蜀吴后来的分裂,这是原因之一。
鲁肃谨厚、诚实的性格,在他处理对外关系上有着充分的表现。促使刘、孙联盟抗曹后,在任何情况下,鲁肃都坚持这一对外政策,至死不渝。鲁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具有战略的眼光,他认为只有巩固蜀、吴联盟,东吴才能鼎足江东以图天下,而吴、蜀之间的关系有如唇齿,唇亡则齿寒。正是从这个战略观点出发,在对待孔明和解决荆州问题的态度上,他和周瑜截然相反。周瑜要害孔明,他力加保护;周瑜要用武力解决荆州问题,他坚持主张协商解决。鲁肃在世时,尽管孙、刘为争荆州矛盾重重,但因有鲁肃从中调停,烈方联盟仍能保持,这对于蜀、吴都是有利的。有人认为鲁肃和孔明打交道时,孔明才智过人,处处取胜;鲁肃老实人,实是笨仔,次次吃亏,孔明胜鲁肃多矣。表面看来,似是如此, 《三国演义》也是 这样写了。为索回荆州,鲁肃三次前往与谈判:南阳被孔明用计夺取后,周瑜在大怒之下,准备起兵与刘备、孔明一决雌雄,鲁肃坚决反对说,如若自家互相吞并,倘曹兵乘虚而来。其势危矣。”自动要求前往以理喻之,若说不通,动兵不迟。在谈判中,孔明提出:荆州原是刘表基业,应由其子刘琦占据,若刘琦不在,别有商议。鲁肃见刘琦病入膏肓,不过半年必死,便同意达成协议:若刘琦不在,荆州归还东吴。刘琦病逝,鲁肃以吊丧为名前往索取荆州,孔明又赖账,说暂借荆州为本,待取得西川后,才交还荆州。鲁肃为顾全大局,只得听从。他回见周瑜,周瑜一针见血地指出:“名为借地,实是混赖。”鲁肃却认为:“恐刘备不负我。”以己之心忖人之心,活画一老实人!周瑜比他看得清楚,说:“刘备枭雄之辈,诸葛亮奸猾之徒,恐不似先生心也。”果然,取得西川以后,刘备、孔明又混赖了这时鲁肃己去世,不能对孙权施加影响,孙权终于用武力夺取荆州,蜀、吴联盟终告决裂。夺取荆州,全据长江,伺机以图天下,是鲁肃为孙权制定的国策,但为巩固蜀、吴联盟,他主张争取用和平手段解决荆州问题,故一再让步。而孔明却使乖弄巧,一再混赖。乍看,鲁肃似有点愚鲁,其实是大智若愚,而孔明虽乖巧,却是狡诈。孔明这样做是不能取信于盟国的,不仅使双方矛盾得不到解决,且日益加深,结果是“关羽毁败,秭归蹉跌”,实非明智之举。在处理盟国之间的关系上,是狡诈还是诚实可取?显然是后者,故鲁肃这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使者形象显得更高大!从总的说,孔明跟鲁肃一样,是蜀吴同盟的倡导者和坚持者,其外交成就是辉煌的。正当刘备处于危急之秋,他请命赴吴,以一介之使,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孙权,以其超人的智慧和纵横捭阖的手腕折服吴人,共同联盟,打败曹操,正因此,导致刘备取荆益两州,称帝西蜀。吴、蜀同盟被破坏后,孔明派邓芝赴吴。陈说利害,蜀、吴又重申旧盟。
这是蜀吴能与曹魏鼎立达近半个世纪的主要原因。
两种态度 两种效果
《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些不卑不亢和妄自尊大两种不同的便者形象。
做为一个使者,切忌自卑和骄傲,自卑则被人看不起,骄傲则引起人反感。
只有不卑不亢才是使者应具有的正确的态度。这不卑不亢和妄自尊大的两种不同的使者形象,《三国演义》都有生动的对比描述。趁刘备逝世之机,魏主曹丕兴兵五路伐蜀,其中有一路是东吴之兵。东吴观望,迟不发兵。孔明设计退四路兵后,派邓芝往结东吴,反敌为友,共同伐魏。孙权知邓芝来,与群臣商议,张昭认为是孔明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建议休等此人下说词,设油鼎以待,责以郦食其说齐故事,看其人如何对答。权从其言,遂立油鼎,令武士侍立左右,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直列到殿,乃召邓芝入见。邓芝整衣昂然而入,目睹鼎镬内热油正沸,两行武士杀气腾腾,全无惊色。近臣引到帘前,邓芝长揖不拜。权强令下拜,甚至要他入油鼎以相吓,邓芝终不屈膝,当面严斥孙权:“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
乃设兵陈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权闻言惶愧,即叱退武士,请邓芝上殿,赐坐交谈。邓芝乃为乞陈说绝魏联蜀的好处,孙权才决心与蜀联和,并派张温随邓芝入蜀通好。张温到蜀,孔明设宴相待,张温自以为得志,言谈之间,态度傲慢。次日,后主设宴相送。席间,秦澎乘醉入座,张温怪之,看不起秦宓,为显示已才,陆续以“天有头乎?”“天有目乎?”
“天有足乎?”“天有耳乎?”“无有姓乎?“等怪题相难,秦宓不加思索, 答问如流,且有根有据,满座皆惊。当秦宓以天理反问时,张温无言可对,羞愧难当,但也得到教益,乃避席谢说:“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又如赵咨和邢贞,也是这样两个不同类型的使者。刘备伐吴,孙权求和不许,赵咨自请前往说魏主曹丕,使袭汉中,夹击蜀兵。孙权大喜,即写表称臣,命赵咨为使。君主称臣,咨又奉命求救于人,处理不当,易失国体。但赵咨却能折服魏主,倍受敬重。他会见曹丕时,丕问他:“吴侯何主?”咨自夸其君说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在释其意时对“略”
字解得很妙:“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略者权谋之说也,就把孙权称臣之耻轻轻地掩盖过去了。丕接着问:“肤欲伐吴,可乎?”咨不示弱地答说:
“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兵之策。”丕又问:“吴畏魏乎?”咨毅然答 说:“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畏之有?”丕叹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丕虽接纳孙权臣属,却没有发兵,坐山观虎斗;只封权为吴王,加九锡,派邢贞同赵咨捧执册锡。邢贞到吴,孙权率百官出城迎接。邢贞自持上国天使,妄自尊大,入门不下车,被张昭厉声严斥:“礼无不敬,法无不肃;而君尊大,岂江南无方寸之刃耶?”邢贞慌忙下车,与孙权相见。以上的故事,把邓芝、赵咨的不卑不亢和张温、邢贞的妄自尊大,刻画得很形象。而邓芝、赵咨不卑不亢,不辱君命,令人敬佩;张温、邢贞傲慢碰壁,狼狈不堪!
五、法律:法治最佳之法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