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防止英军在西班牙登陆,派军队继续占领西班牙。西班牙人民群起反对,起义遍及全国,起义军和英国派遣的远征军一起同法军作战,最后终于赶走了法国侵略者。
121 、波兰在十八世纪时成为邻国争夺的对象,1772、1793、1795年三次被普鲁土、俄国和奥地利瓜分。
122 、鞑靼人本来指讲突厥语的民族,十三世纪后,欧洲人用它泛指蒙古帝国及其金帐汗国所属的各个民族。
123 、克里米亚鞑靼国是十四世纪末金帐汗国解体时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建立的汗国。这个国家为土耳其和俄国争夺的对象,在第一次俄土战争(1774 年) 以前臣服于土耳其,第一次俄土战争后名义上独立,不久,便为俄国所吞并。
124 、恰斯劳会战又称科图西次会战。1742年5 月17日,腓特烈二世率领的普军同洛林公爵指挥的奥军在恰斯劳和科图西次之间进行了战斗,这是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中最后一次会战。
125 、1810年,拿破仑又派马森纳率法军侵入葡萄牙,企图将威灵顿率领的英葡联军逐出葡萄牙。9 月,法军在布萨科会战中受创。尔后英葡联军退入托里希—佛德腊希营垒,法军屡攻不下,因粮食缺乏和军队中疾病流行,不得不自行撤退。
126 、拿破仑于1806年对英国实行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同英国通商。葡萄牙受到英国的支持,拒不执行这项政策。1807年拿破仑派兵占领葡萄牙,1808年又进军马德里。1808年英军在葡萄牙登陆逐走驻葡法军,西班牙也爆发了全国性的反法斗争。拿破仑亲征西班牙,并于1809年再次派兵攻入葡萄牙。1810年专门组织了一个军团,由马森纳率领在葡萄牙同葡英联军作战,由于兵力已在西班牙受到削弱,终于没有战胜葡英联军( 参见注125),被迫于1811年退出葡萄牙。
127 、1813年秋季战局开始时,反法联盟的军队约为四十九万,拿破仑的法军为四十四万,双方兵力相差不大。10月中旬法军退过易北河,据守来比锡附近的帕尔特河、普来塞河和埃耳斯特尔河地区,当时的兵力约为十六万人,而联军则有二十八万左右,兵力对比已很悬殊( 各种资料对具体兵力的说法不一,这里只是个大概数字) 。
128 、1813年秋季战局开始时,拿破仑法军的主力配置在德累斯顿附近,处于内线,反法联盟的军队分别配置在波希米亚、西里西亚和柏林,处于外线。因此法军从德累斯顿附近出发的出击是由圆心向圆周的运动。
129 、 1813 年8 月博伯尔河战斗后,布留赫尔避免同拿破仑会战,向东撤退。拿破仑派麦克唐纳率军队追击。8 月26日,布留赫尔乘法军渡过卡次巴赫河时立足未稳,将军队分成三路进行攻击,将法军击溃。8 月29日,联军在追击中歼灭了属于法军第五军的庇托师而重新推进至博伯尔河。
130 、在中世纪,西欧封建主将土地分给诸侯,作为采地,诸侯则对领主负一定的义务,主要是军事义务。一旦战事发生,领主即召集诸侯的军队作战。
这种军队的召集往往以完成某一战事为期限,战事告一段落,诸侯的军队就要回去。
131 、1806年耶纳会战( 参见注21) 之前,普鲁士军队配置在耶纳、魏马一带,马格德堡( 当时普鲁士最大的要塞) 恰好在它的退却方向上。10月14日普军在耶纳和奥尔施塔特被法军击溃后,它虽然已经不能按原来的方向退向马格德堡,但仍绕道经奎德林布克向北方退却,于10月20日到达马格德堡,在这里整顿了十分混乱的部队。
132 、阿里木次是十八世纪奥地利的一个要塞,位于苏台德山南面,即背向普鲁士的一面。普军要想围攻阿里木次,必须经过苏台德山,交通线易被敌人切断。1758年5 月22日,普军围攻阿里木次要塞。6 月30日,奥地利统帅道恩派别动队于普军通过苏台德山的交通线上截获大批辎重,迫使普军停止围攻,向波希米亚撤退。
133 、1756年8 月,腓特烈二世进攻萨克森,企图进而占领波希米亚。萨克森军在皮尔纳附近构筑坚固阵地进行防御,等待奥地利军队前来支援。直到奥地利的援军被普军击败后,10月中旬皮尔纳的守军才全部投降。但腓特烈二世也由于冬季临近而未能达到占领波希米亚的目的。
1757年,普军攻人波希米亚,5 月初在布拉格附近大败奥军。奥地利统帅卡尔亲王被迫退守布拉格城,等待道恩所率摩拉维亚军团前来解围。6 月18日,道思在科林击败腓特烈二世,迫使普军放弃布拉格,撤出波希米亚。
134 、1759年( 七年战争的第四年) ,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越过莱茵河,向汉诺威进逼,普鲁土军队节节退却。8 月1 日,普鲁士的斐迪南公爵率领军队在威悉河左岸明登城附近同法军激战获全胜,又把法军逐至莱茵河附近。当时普军在明登附近的阵地面向南方,同联军向汉诺威前进的方向平行,所以是侧面阵地。
135 、七年战争中,普鲁土军队于1759年7 月10日在下西里西亚博伯尔河畔的施莫特赛芬附近占领坚固阵地,以阻止道恩所率奥军自波希米亚去奥德河畔与俄军会师。
136 、1760年,普鲁土富凯将军在下西里西亚的博伯尔河东岸的兰德斯胡特城占领阵地,企图阻止奥地利军队通过里森山脉进入西里西亚。6 月23日遭到奥地利劳东将军的进攻而全军覆没。
137 、1796年7 月9 日,莫罗率领的法军和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在南德意志黑林山附近的马耳希进行会战。当时一部分法军从山上迂回低处的奥军左翼,奥军被迫后撤。
138 、1796年7 月,奥地利的阿耳文齐将军率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准备解芒托瓦之围。由于他所指挥的军队分两路从山地向芒托瓦前进,联络和协同困难,结果被拿破仑先后击溃。
139 、1799年北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重新被奥地利军队占领,仅热那亚一地尚为法军占领,但已被奥军包围。1800年5 月,拿破仑率法军经瑞士分三路越过阿尔卑斯山,突然袭击奥军背后。奥地利的梅拉斯将军没有在法军开出山地之前各个击破敌人。后来法军集中后于马伦哥大败奥军。
140 、这一段原文比较含糊,各种译本的译法也不一样。根据我们的理解,作者是想说明在山地防御并不比在其他地区防御容易。意思是说:如果奥地利抵抗法国的进攻,在意大利( 山地) 进行防御并不比在上莱茵( 平地) 进行防御容易。有些人不相信这一点,但法国人却可能有在山地进攻的自信心,将来很可能从意大利方向进攻奥地利,而且在山地进攻中将会有出色的表现。
141 、1759年战局中,腓特烈二世采取守势。为了阻止奥地利和俄国军队会师,腓特烈二世提拔年轻的将军韦德耳接替多纳任东战区司令官,并赋予罗马独裁官式的权利,以便全权指挥资历较深的将军作战。1759年7 月23日,韦德耳率普军于齐利晓附近的凯村同俄军遭遇。韦德耳由于估计敌情错误,进攻受挫,以及事先没有准备进行防御会战,因而被迫退却。
142 、1809年拿破仑率法军侵入奥地利,于勒根斯堡附近击败卡尔大公后,于5月13 日攻克维也纳。奥地利的卡尔大公于维也纳附近与拿破仑隔多瑙河对峙。5 月21日中午,法军渡过多瑙河的部队达四万人,于阿斯波思和埃斯林格之间占领阵地。卡尔大公见时机已到,率奥军向法军发起攻击,经激烈战斗后大败法军。5 月22日,法军被迫退回多瑙河中的洛保岛。
143 、十七世纪后半期,荷兰为海外贸易强国,竭力抵制法国的扩张政策,法荷矛盾十分尖锐。1672年5 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率法军侵入荷兰,六周内即占领半数省分。7 月,奥伦治·威廉三世为荷兰总督和陆海军司令,下令打开阿姆斯特丹水闸,法军前进被阻。
1780—1784年,荷兰因海战失败,丧失大批海外殖民地。奥伦治家族的反对派起而反对威廉五世。1786年,议会决定废止奥伦治家族的总督的世袭权利。1787年12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派不伦瑞克公爵率军队侵入荷兰,10月初占领了阿姆斯特丹,奥伦治·威廉五世复位。
144 、十六世纪尼德兰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反对西班牙的统治。1578年1 月23日尼德兰北方七省( 荷兰、西兰、乌德勒支、弗里斯兰、格尔德兰、上伊塞尔、德伦特、格罗宁根) 成立乌德勒支同盟,1581年成立联省共和国,因荷兰省最大,经济最发达,并为政治中心,故又称荷兰共和国。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为三级会议,常设行政机关为国务会议。三级会议由各省教士、贵族和资产阶级代表组成。国务会议首脑为总督,由奥伦治家族世袭。
1650年总督威廉二世逝世,政权为最高国务秘书约翰·德·维特掌握。1672年法国路易十四进攻荷兰,约翰·德·维特准备割地求和被推翻,奥伦治·威廉三世为总督。约翰·德·维特之兄因有谋杀威廉三世之嫌被囚,约翰·德·维特企图放他的哥哥出狱,二人皆被杀死。
145 、1793年10月10日,上莱茵地区的普奥联军( 由奥地利的乌尔姆塞尔指挥)在孚日山区魏森堡一带击退法军,于是构筑了长达50 公里的防线( 自莱茵河左岸德鲁森海姆至魏森堡,共筑野堡37个) ,用来掩护冬季营地。
12月底法军反攻,在这条防线上突破一点后,整个防线即陷于瓦解,联军被迫放弃攻占不久的地区而退守莱茵河右岸。
146 、克劳塞维茨在《关于大难中的普鲁士》一书中曾写道:“马森巴赫非常重视地形知识,也就是说非常重视战术—战略和地质学的结合。1793—1794年战局就是由这些糟糕的材料构成的。”在同书另一处写道:“格腊韦尔特是地形学大家,很早就从事地形学的研究,因此他特别推崇在十八世纪中叶盛行的新作战方法( 这种作战方法特别强调军队对地形的依赖关系) 就不足为怪了。军队防御山地,山地掩护军队。特别是在普鲁土军队中,当时形成了一种运用地形的高人一头的见解,把一个科学原则运用到这个作战方法中,从而使这种作战方法博得了很高的声誉。许多有地位的人都受到这个见解的影响,从此,地区和空间这一要素在作战中占有了极重要的地位,以致人们往往只谈阵地、道路、翼侧、背面和交通线等等,而从不提军队的数量了。”
147 、1814年反法联盟各国的军队分三路向法国进军,施瓦尔岑堡率领的主力取道上莱茵,经瑞士向朗格勒前进。
148 、175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围攻阿里木次要塞时,奥地利统帅道恩于6月30 日曾派别动队袭击普军交通线,截获普军的大批辎重,道思采取这一行动的目的并不是切断腓特烈二世的退路,只是迫使他放弃围攻并退回西里西亚。
149 、1744年8 月15日,腓特烈二世率普鲁土军队侵入波希米亚,9 月16日攻克布拉格,随后继续南进,但这里土地贫瘠,居民为天主教徒,对信仰新教的普军多方反对,匈牙利轻骑兵又不断进行骚扰,普军被迫退却。
1741年秋普鲁士军队侵入摩拉维亚,12月26日占领阿里木次,1742年初继续深入,其骠骑兵甚至到达了维也纳附近。但由于给养困难,不断受到匈牙利轻骑兵的袭击,萨克森军队又有叛离的迹象,只得于1742年退出摩拉维亚。
150 、1812年10月19日拿破仑开始从莫斯科撤退。最初准备取道南方的富饶地区,以便就地取得给养,所以向卡卢加方向退却。当时俄军主力配置在莫斯科通向卡卢加的大道以东( 占领的阵地正面与法军撤退方向平行,故称侧面阵地) 。10月24日法军在马洛亚罗斯拉韦次被俄军击退,拿破仑只得仍沿进入俄国时的旧道撤退。
151 、1813年战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4 月战局开始至6 月4 日签订临时停战协定止,包括柳岑会战和包岑会战,战史上称为春季战局;第二阶段自8 月14日起至1813年底止,包括德累斯顿会战、来比锡会战等,战史上称为秋季战局。这里指联军的秋季战局作战计划。
152 、1812年7 月俄国同土耳其签订和约后,俄国海军上将契查哥夫率领的摩尔达维亚军( 三万五千人) 奉命开赴乌克兰西北部的沃沦地区同托尔马索夫指挥的军队会合。这支军队在9 月击退拿破仑的右翼( 奥地利施瓦尔岑堡元帅指挥的军团)后向波里索夫方向推进,11 月占领明斯克,威胁了拿破仑的退路。
153 、1792年7 月28日,不伦瑞克公爵率普鲁土奥地利联军主力自科布伦次沿摩泽尔河侵入法国,9 月2 日占领凡尔登要塞,9 月20日到达瓦尔密。军队到此已非常疲惫,地形又不利,法国革命军队则斗志激昂,经炮战后联军只得退回科布伦次。
154 、1760年富凯军在兰德斯胡特负责保卫西里西亚并监视劳东的行动。5 月底,劳东准备包围格拉次,打通同波希米亚的联系。富凯处境危急,请求腓特烈二世增加援军,并退至希维德尼察附近,以便掩护布勒斯劳。奥军占领了兰德斯胡特并开始围攻格拉次要塞。腓特烈二世命令富凯夺回兰德斯胡特。富凯率万余人虽然夺回了该城,但在劳东率优势兵力反扑的情况下,兰德斯胡特再一次被攻克,富凯被俘。
1759年9 月,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的守军向帝国军队投降,腓特烈二世企图夺回该城,命令芬克率万余人至马克森附近冒险袭击奥军的背后。11月20日芬克被优势敌军包围,21日率部投降。
155 、1759年普军采取守势,但不时进行牵制性攻击,如,2 月,腓特烈二世派沃贝尔斯诺夫将军所部至波兰破坏俄军的仑库,4 月派亨利亲王所部自德累斯顿出发侵入波希米亚,5 月向提林格进行袭扰,以后又深入弗兰肯,到处焚毁军用物资,掠夺粮仑和征收军费。
156 、1757年9 月8 日法军指挥官埃斯特雷元9 巾同英国康伯兰公爵( 英国、普鲁土、汉诺威联军司令) 在下萨克森的策芬修道院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汉诺威军队除在少数城市中留驻守备部队外一律撤至易北河右岸,法国保留全部占领区。但英国政府不承认这个协定,召回康伯兰公爵,由普鲁土的斐迪南公爵接替联军司令职务。1758年2 月18日,斐迪南公爵突然袭击法军的冬营,法军被迫退出汉诺威。
157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奥地利和普鲁土于1792年联合出兵进攻法国,企图镇压法国革命。当时普奥当局认为法国革命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抵抗力。不料革命后法国市民和农民参加军队,政治热情高涨,斗志昂扬,联军无法取胜。结果,9 月20日于瓦尔密进行炮战后,联军即退出法国。
158 、1794年是第一次反法联盟战争的第三年。法国革命政府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改革,如实行征兵制度,改组旧军队,淘汰旧军官,提拔新人员,废除陈规旧法,采用新编制、新战术、新的补给方法等等,在这一年的各次战斗中都表现出显著的效果。但反法联盟各国政府和联军将领完全没有认识法国革命军队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新的作战方法具有莫大的威力。他们仍然采用旧的作战方法对抗法军,因而在军事上屡屡失败。
159 、1806年10月9 日,普军命魏马公爵率所部出提林格山袭扰法军后方,并命令吕歇尔将军派出一部分军队向符次堡方向前进骚扰敌后,致使耶纳会战时普军兵力减少一万余人。
第三卷出版说明
我曾经冒昧地对本书的读者说过几句话①,据我所知,我这种大胆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谅解。现在,请读者允许我在第三卷的前面再写几句话,首先我要对本卷的延期出版作些解释,并且请求读者原谅。
这一卷包括《战争论》的第七篇和第八篇。这两篇可惜都是未完成稿,只是粗糙的草稿和一些素材。我们不打算把它们搁置起来不和读者见面,因为它们尽管是未完成稿,却也是读者感兴趣的,它们至少指出了作者要想走的道路。
可是,这两篇需要经过仔细的校阅才能出版。承少校奥埃策耳先生的美意,承担了这项工作,但由于他公务繁忙,这一工作中断了很久,因此,让已经完成的第四卷②在第三卷之前出版,似乎更合适一些,因为第四卷的内容是1796年战局,也就是作者真正的战史研究的第一部分,许多方面都表示希望能尽快地看到遗著的这一部分。
我们曾希望第三卷能同第五卷同时出版,但这一点也没有作到,我们两次破坏了遗著的自然顺序,这是必须请求读者原谅的。
① 指初版序,见第一卷第5 ——10页。——译者。
②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遗著共分十卷,《战争论》是其中第一、二、三卷,其余各卷主要是对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