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的才是好的,
容易的才是好的,
做自己才是好的。
做真正的自己才是你唯一能做的事,
其他任何事都是误入歧路。
——巴关?罗杰尼斯
发现真正的自己
那么,真正的自己藏身何处了呢?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是怎样躲着它呢?若要发现它为我们准备的丰富的勇气、力量和幸福,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楞伽经》(佛教经书)里有一句精彩的箴言,非常适合马丁?布伯的心路历程。
“无需觅真实,只需忘虚幻,真实自到来。”
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自己是如何依赖虚幻的,我们是怎样逃避自己的?我们依赖的是什么玩具?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虚假的自我价值感?当我们抛弃虚幻的时候,真正的自己将如约而至。
稍停片刻:
想想你现在每天花多少时间逃避那些真正令你幸福的东西;每天花多少时间逃避真正的自己;又花了多少时间真正开心地与他人交往。
记下来你有多少次只是礼节性地、敷衍似的回应他人,却没有真正看看、听听、说说,或者主动要求得到对你至关重要的东西。你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多大一部分都机械单调地耗费掉了?你知道这种做法剥夺了你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吗?你知道是它扰乱了你平和的心境吗?
我们受到的训练就是让我们相信过这样的生活是明智之举,它使我们安全,我们无需为此付出任何代价。这是恐惧对我们的训练,它教导我们要虚伪地生活,要我们待在安全地带,说乖巧话,做漂亮事。我们应该作出合乎规范的答案,熟练地展现乖巧的笑容,竭尽全力保持小船稳定。然而,小船已经开始摇摆了,只不过我们接受的训练让我们忽略这一事实罢了。然后,小船忽然间倾覆,而我们却不会游泳。
清醒吧,你正在失去的是自己宝贵的生命。不仅那个年轻学生杀死了自己,我们每天也在以各式各样的方法不经意间扼杀自己。
我们拒绝活出真正的自己,拒绝承认真正的自己。我们作出伤害自己的决定,坚持闭目塞听,从不主动要求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有大把时间静待事情改变,但事实是——我们没有。恐惧对我们说,真实是危险的。然而,真正的危险却是相信以恐惧为基础的训练:不愿清醒,不愿发现并活出真正的自己。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告诉我们:
“进行自信训练,便会获得新的力量。——我请求大家改掉不良习惯。我一定要做自己,不能再为了你而分裂自己。我相信一个道理:深刻的才是神圣的。因此,我要做任何心之所指、让我快乐的事。”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心之所指、让自己快乐的事”呢?有多少人已经麻痹了自己,将快乐拒之门外?要想专注于别人的倾诉,真正关心别人,我们首先必须要学会如何专注于自身,如何真正关心自己。
恢复自己:找回自我
如今,社会上有许多康复群体。许多人正在试图改掉某些不良嗜好,比如酗酒、吸毒、虐待、性瘾、饮食紊乱及其他各种上瘾症。有没有恢复自己的项目呢?一旦找回了自我,平衡便会重新建立,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嗜好和贪恋均源于失去自我的空虚感,源于寻找自己的渴望。
如要消除恐惧,我们首先必须找回真正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只要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接下来的步骤便易如反掌。首先,我们要停下来,拒绝恐惧的控制,直面恐惧。然后再循序渐进地采取接下来的步骤,真正的自己自然而然便会恢复。不妨试试看。
让我们接受《楞伽经》的忠告,抛开虚假之物,开始寻找自己的旅程吧。当然,开始旅途的前提条件是要知道哪些是虚假之物,这因人而异。放弃一件虚假之物,另一件可能会随之而去。你无需同时抛弃所有虚假的东西,应该像剥洋葱一样,从外向里循序渐进,最终到达内核。
你是谁?你不是谁?
要想知道我们是谁,必须首先知道自己不是谁,知道我们生活中什么是虚假的,什么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知道什么令自己讨厌,什么对自己有害,什么与真正的自己背道而驰。我们必须承认并且确认自己不能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许多人年复一年地挣扎着要让自己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符合自己应该表现的形象。家里人最喜欢将这些形象和要求强加于家人身上,这样做的同样还有“恋爱”中的人。然而,这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形象可能是致命的,它们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扭曲,缺乏自我接受感,不了解真正的自己。
“囚禁我们的牢房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我们想象中的自己。”
花一些时间,看看对你来说什么是自然、简单、快乐的事,什么能真正带给你生活的激情和满足。把它们写下来。
然后再花些时间看看什么是不自然、不简单、不快乐的事,什么会带来矛盾、困难、迷惑和沮丧。是什么将你摧毁,伤害你的感情,让你食不甘味?我们通常并不注意这些,往往一味为了适应虚假的形象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现在,停止这一切的时候到了。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看清虚假的本来面目,然后对它说“不”。
3
如果你不能说“不”,就不能说“是”
这是句至理名言,是一剂良药,需要深刻体会。没有这句话,我们就不可能变得无所畏惧,因为我们的恐惧大都源于我们不能说“不”。我说的不是由于抵制、生气或者倔强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不”,我说的是另一种“不”。它来自于了解并接受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它来自于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个“不”是自尊的表现,是对我们自身的承认。我们无需掩饰、歪曲或者拒绝真相,我们不必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得八面玲珑。
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也不知道应该对什么说“不”。如果在所有方面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就会感到自责或愧疚。这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应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否则便会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不对劲。他们担心如果对别人说“不”会遭到对方的排斥,或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任何事,在任何地方都能如鱼得水,对任何要求都能有求必应。实际上,这样做分散了他们的力量,迷惑了头脑。这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无法鼓起勇气做真正的自己。
如果因为你说了“不”别人就排斥你,随他们去吧。本书后面还会谈到如何抵制别人的排斥。眼下,你只需明白,如果你不会说“不”,实际上就是在拒绝真实的自己。另外,你也要明白,如果不能说“不”,你就不能说“是”,那么你的“是”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肯定答复,它只是个机械的、脱口而出的答复。它的根源是责任和要求,以及被人接受的渴望,这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是”。如果你不能完全地、无条件地、清清楚楚地说“是”,那么你就不是真正的自己。相反,如果你能无条件地、发自肺腑地说“是”或者“不”,恐惧便无处藏身。
伟大的中川宋淵禅师曾经这样说,如果我们想发现房间的美,往往会往里面搬很多漂亮东西:家具、绘画、地毯、装饰。然而,要想发现房间真正的美,最好把所有东西都搬出去。空房间才能展示原本的美。当我们把所有东西都搬出房间,实际上是在对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说“不”。我们将所有装饰搬出房间是为了恢复它原本的面目。
下面有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将帮助我们清扫房间。找个本子,写下你的答案,每天读一读。记下来我们抛弃的东西,对什么说“不”,以及发生的事情,这种做法将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结尾:练习
恢复自己的步骤:培养做自己的勇气
下面有几个重获自我的步骤,十分简单,但非常有效。每天坚持做,每次只改变一点,等这一点做得非常完美之后再改下一个。将这个过程中以及随后发生的变化都记录下来。当你知道发生的奇妙变化时,将会获得更大的勇气继续坚持下去。
1。 一天摘掉一个面具
你每天戴的都是什么面具?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你最怕别人看到你的什么?你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
一天摘掉一个面具。每天腾出那么一小会儿时间做你自己。无论你担心自己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每天花点时间试着喜欢它(挣扎和愤怒只会徒增自己的痛苦,让它愈加顽固)。欢迎自己的不足之处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善意地对待它,给它些空间生存,允许它轻柔地表达自己,让自己看到真相,说出真相。
2。 给快乐的事腾出一些时间和空间
什么让你觉得最快乐,最有成就感?(快速回答,写下第一个映入脑海的事情。)不必考虑别人会怎么看。
你在生活中给快乐的事多少空间?多少时间?多少精力?
每天都将那些让你快乐,给你带来成就感的事情融入自己的生活。即便开始时每天只有几分钟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同。
3。 说出你真实的想法,主动要求你需要的
你需要说而未说的是什么?你要跟谁说?
你真正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你愿意主动要求吗?你希望得到的答复是“是”和“不”吗?这非常重要,你应该给别人说“是”或者“不”的权利,不要把对方的答复当成是对你本人的看法。
以温和友善的方式,大声说出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责备、憎恨或者攻击别人,只是代表着你要为自己的感受、需求及想要表达的东西负责,态度坚决,不卑不亢。
4。 现在就明确自己的立场
你愿意维护自己的利益吗?你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吗?你会了解、欣赏并确认自己的经历吗?
每天都抽出些时间与自己独处,发现内心的想法。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多多散步,到海边去,流连于公园,静静地坐在靠垫上,一动不动,舒缓地呼吸,品味每一次呼吸。成为自己的好朋友。
5。 说“不”
生活中有些事需要说“不”,但是你却忍受了数年,都是哪些事?好好想想,然后一次一个,对其说“不”。每次只针对一件事,体味自己的感受。说“不”的时候不要带着愤怒或仇恨之情,你之所以说“不”,只是因为你有权拒绝不适合自己的事物。这是发现并活出真正自己的唯一方法。
6。 说“是”
你能真正地、发自肺腑地、毫无保留、毫不怀疑、斩钉截铁地对什么说“是”?列出来,认识它们,然后逐个地说“是,是,是”,体会一下完全接受和承认,以及坦诚地说“是”所产生的美妙感受。在生活中你能向谁说“是”?马上给他们打电话,说出来。
你对不适合的事说的“不”越多,就越有能力说“是”。随着恐惧和犹疑的离去,你能说“是”的东西必将迅猛增长。
7。 选择生活,选择力量
选择做这些练习。记住,你拥有选择的权利,恐惧不能控制你,除非你自己选择受制于它。
至理名言
你有权主宰自己的生活和世界
你的生命是赋予你和整个世界的珍贵礼物。任何人、任何想法、任何感情都无权主宰你,只有你才有最终的权利选择前进的方向。
第二章
不再依恋 坦然放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道德经》
萨拉全副身心地要做个好母亲,整天都围着孩子们转。为了能一直照顾家庭,她放弃了许多个人以及事业上的机会。孩子年幼需要母亲时,这对萨拉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牺牲。然而,时光荏苒,孩子们长大后需要更多的独立,此时,萨拉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强烈。如今的萨拉害怕迈出新步子,便更加想抓住家庭。然而,尽管她依恋着孩子们,但毕竟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当孩子们一个个离开家,开始自己生活的时候,萨拉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于是,她开始抱怨:“我已经一无所有了!照顾了孩子们这么多年,如今却被无情地背叛了。”
但是,究竟是谁或者什么背叛了萨拉?她固执地以为,凡事都是一成不变,孩子们总是一如既往地需要她,她的角色永远定格在母亲上,生活不是由一系列的变化组成。我们总是抱着一种奇怪的看法,认为生活中的任何事都会、也应该一成不变。我们对这种观念深信不疑,因此,当我们喜爱的人离开的时候,当美妙的感情淡漠的时候,当我们的身体发生变化的时候,当他人的行为出乎意料的时候,当孩子们长大离家的时候,或者我们的运气时好时坏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惊诧不已。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按照自然规律,这是必然现象),我们甚至会感到自己遭到了侮辱或者背叛。许多人会说:“这种事怎么会在我身上发生呢?”有些人觉得自己是变化的受害者,似乎变化本身证明了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们未能让所有的一切完整,未能将事情保存原样,未能实现某些期待,而这些期待实际上并未考虑变化的必然性。
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告诉我们:“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时候,不仅河流本身变了,你也不再是原来的你:你的体温和情绪变了,踏入河流的时间也不同了;此外,发生变化的还有你的细胞、思想、感情和理解力。过去的事情已经影响了你的一切。另一方面,河流也经历了变化:它冲刷过了岩石,流过了灌木,翻卷了河里的各种鱼儿。所有的因素都改变了流动的河水,河不再是原来的河,而你也不再是原来的你。多么美妙、多么奇异啊!
然而,有些人却没有看到变化过程的美妙和奇异,相反,他们觉得变化十分可怕,想方设法要阻止它、抵制它、对抗它。他们在脑子里和心里用古板的观念、想法和期望筑起大坝,企图将水流和生命逆转如初。
这些人其实并不明白,如果不是不断进行的变化过程,凡事万物都不会生长发展;我们对自己以及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无法加深;不能分辨幼稚的迷恋与真正的爱情的区别;吸气之后无法呼气。如果没有变化,婴儿就不会学会坐,学会爬,也不会学会走路,他们将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婴儿,那么他们的生活就无法完满。变化是我们的朋友,是一件珍贵的礼物,我们必须学会认识变化的重要意义。
然而,恐惧却图谋不轨。它告诉我们,变化是危险的。我们的安全感源自于固守过去,固守熟悉的东西,固守孩提时代学到的知识,固守家人相信的观念。恐惧还告诉我们,老路子是正确的,而新方法无论看起来有多好,其实都是错误的。归根结底,恐惧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长大。哲学家齐克果说,我们大多数人长到15岁就不再长了。这句话千真万确:我们的年龄可能增加了,但其他方面却裹足不前,没有培养更进一步的质疑能力、灵活性和开拓性。相反,我们往往拘泥于老方法,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
强迫性复现症
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叫作“强迫性复现症”的心理学现象。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强迫症,患者忍不住一遍遍地复现过去的事情或关系,而这些事情或关系要么给他们造成过痛苦和创伤,要么是他们从未真正明白或接受的事情或关系。患者时常机械地、无意识地被迫想起相同的关系或情景,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们希望自己康复。我们希望事情这次会与从前不同,但结果却往往相反。事情本事不可能产生相异的结果,因为在复现相同事情的时候,我们也在重复相同的反应。一切都一如往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固有守旧的老方法、老观念和老期望一遍遍地复现。相同的情景每重复一次,相同的结果每产生一次,大多数强迫性复现症患者的沮丧和绝望就会增加一分。
穆拉?纳斯鲁丁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极好地说明了这种情况。一个人面前放着一碗极酸的泡菜,他一个接一个地尝,每咬一个,都会酸得直咧嘴。一位朋友经过,看到了这一幕,便问他:
“你为什么一个接一个地吃这些泡菜呢?”
这个人答道:“因为我想吃到那个甜的泡菜。”
此人与我们所有人一样,不去尝试其他东西,不去找另一个碗,不去找另外一种食物,却反而一遍一遍地重复同样的事情,绝望地希望着痛苦和难以承受的东西会忽然间变成甜的。他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强迫性复现症的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