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伪科学种种-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描写的就是他的这一段经历。这无疑是一本很糟糕的小说,但劳森却说,“许多人认为这是人们所写出的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他的话如果可信,这部小说还在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和日本出版过。

  早期科学幻想小说的收藏家们要是知道《再生》一书写的是子虚乌有的幻想一定会很感兴趣,作者在书中预告了无线电(是由“吸”与“压”发出的)和毒气以及近代世界一些其他发明。书中的主人公约翰·康弗特试图奉劝世人根据“自然后则”的原理处世,这些原理是他和一位名叫阿利塔的睡美人奇遇中获知的。他吻了阿利塔,她苏醒后就介绍他加入了“圣贤国”,一个被诺亚洪水毁掉的乌托邦。康弗特后来爱上了阿利塔的再生化身、芝加哥的一个富有的社会妇女阿利塔·赖特。情节十分曲折,另外还有一个和阿利塔极相似的女人叫阿利塔·福格,还有一个和康弗特极相似的也姓康弗特的男人。邪恶的康弗特谋杀了阿利塔·福格,善良的康弗特却因这一罪行而被捕。他被电刑处死一分钟后,阿利塔·赖特赶到,带来了邪恶的康弗特的认罪书。但是,约翰·康弗特的几个追随者,始终对他保持忠诚,于是阿利塔·赖特为了把这个伟大的事业继续下去,奉献出她的生命和财富。约翰·康弗特临死时希望能再有一个肉体来完成他的工作。如果上帝能够使他如愿以偿,他愿以灵魂作为交换,并且“永远承担现在加在全人类身上的悲伤、痛苦和灾难”。

  劳森在发表这部小说以后不久,又在航空方面开始了惊人的生涯。1908年他在费城创办并主编了第一个通俗的航空杂志《飞行》。他从1910年至1914年在纽约市又编辑了另外一个杂志《航空器》。这个词是他在1908年创造的。他在担任韦氏大词典修订版航空部分的编辑时,把这个词编进了这部词典。1917年和1918年,他为陆军设计和制造作战训练飞机。他声称是他首先提出制造平顶航空母舰的想法,1917年他发出一系列每周公报,提请国会和海军部注意这一事实。

  1919年他发明、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客运飞机。这种飞机可载客18人,虽然这架飞机能不能飞还很可疑,劳森竟亲自驾机从密尔沃基到华盛顿飞了个来回。劳森航空公司在威斯康星州的格林贝成立。1920年他制造了一架载客26人的飞机,在美国各地飞行颇获收人。这是第一架设有卧铺的飞机。一年后,一架这样的飞机坠毁,这家公司不久也随之垮台。

  劳森的注意力又从航空方面转向社会科学,他在底特律成立了“慈善事业捐赠人基金会”。该会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人的生命》。但是,在大萧条到来之前,公众对他的观点很少注意。大萧条时,他突然一跃成名,成为一群经济改革派组织“底特律信贷协会”的领袖。

  “劳森货币制”的基本原理,在他所著《普及的直接信贷》(1931年)和《商业须知》(1937年)中都有阐述。金本位必须予以废除。应发行“无值货币”,这种货币不能兑换成任何硬币。一切债息均需废除。只有采取这些断然措施,才能清除世界上罪恶的主要根源,即“所谓金融家的那些猪猡般的狂人”。根据劳森的税法,这些金融家从每个人那里榨取非份的利润。他们控制美国的新闻、学校、教会,以及“除‘直接信贷协会’以外的美国每个有影响的组织”。

  该协会出版了一个名为《捐赠人》的用10种文字发行的4版小报,该报曾一度声称发行量达700万份。报头刊登通栏口号:公平对待一切人,决不伤害任何人。大萧条期间,每期都用一个词的耸人听闻的大字标题,如“主义”,“想想”,“跳跃”和“哪一个”,下面刊载劳森的一篇演讲或文章。

  “直接信贷协会”确实吸引了几万个热情的追随者,这颇令人不安。比劳森所著《五十次演讲》(1941年)一书中所刊登的那些照片更使人感到惊讶。有几百张这样的照片:人数众多的人群举行集会、=屏蔽广告=,还有演讲大厅,办事处的门面,乐队,以及一群群“直接信贷协会”工作人员,穿戴着一种特殊的制服和制帽,肩上斜挂着红色的饰带。相信一种毫无价值的经济理论能在美国经济紧张时期获得成功的人,竟然有如此之多。

  =屏蔽广告=和大规模的集会在中西部的几十个城市中举行,但最大的一次是1933年10月1日在底特律举行的。载着身材丰满、穿着奇装异服的妇女们的=屏蔽广告=彩车,奇形怪状。他们拿着旗子,上面写着:“一切国家都要给老弱幼儿直接信贷。”在盛大的=屏蔽广告=之后,劳森对聚集在奥林匹亚礼堂中的1.6万名群众发表两小时的演说。他在“向领袖致敬”的乐曲声中登上讲台,接受了长达15分钟的欢呼。

  人们还为这些集会特意谱写了歌曲,劳森在他写的《短篇演讲集》(1942年)一书中,刊载了其中15首歌词。这些歌曲包括埃拉·赫夫特写的《听劳森讲话》,玛丽·普拉克斯写的《上帝的赐与》。后一首歌曲的每节歌词结尾都是“劳森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不朽的伟大礼物。”还有一首名叫《强有力的智能形成体》的6节歌词的赞美歌,其中第2节歌词如下。

  智能形成体是十分奇妙的创造者,

  是大大小小物质的创造者。

  它们充满着整个生命,

  它们创造出千形万状。

  智能破坏体在不断地破坏,

  智能形成体却在勤恳地创造。

  1942年,劳森把得梅因大学买了下来。这个学府占地14英亩,有6座建筑物和可以容纳400名学生的宿舍。得梅因大学自1929年就已停办,现在办起“得梅因劳森学大学”。

  劳森对美国教育的看法更为低下。他曾说过:“人一上中学,头脑就开始空虚;一念完大学,头脑就彻底空虚”。他本人对教育的看法可以概括如下:

  教育是了解真理的科学。

  错误教育是吸收谬误的权术。

  真理是是而非非。

  谬误是非而非是。

  劳森学大学自然是传授真理的。只有劳森本人的著作才用作教材,而且,只有读过这些著作的人才有资格人学。一本讲篮球规则的书即被取缔,因为它不是劳森所写。劳森学大学认为合格的教师称为“博学士”,最高级的“博学士”是“全才”。劳森是最高首脑兼第一博学士。

  学生入学不需缴纳学费。学校免费供给食宿,但学生要用部分时间在机械车间干活,还有在农业、工程和其他方面劳动的计划。这个大学象劳森的其他组织一样,据说是在非获利的基础上经营的,没有股本,由几个靠出售劳森书籍解决“微薄生活费用”的董事管理。劳森坚持说,他在1931年就已向上帝许愿,他决不再为个人积聚财富。他喜欢标榜自己“既无金钱,又无财产”。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往往在一些集会上把衣袋翻将过来。不过,劳森的饮食居处则是个秘密,无人得而知之。

  1952年3月,参议院小商业委员会传劳森到华盛顿,查问他所办的学校“为了教学目的”购买62台战时剩余物资机床,后来将其中45台转卖获取暴利的情况。劳森声称不了解具体情况。他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过问数字问题。”他企图向委员会讲解劳森学,并说明何以需要机械,但仍是一笔糊涂账。②

  起初,劳森学大学是兼收男女生的,但是,在一位父亲提出控诉,要求准许他的女儿退学后③,劳森便决定只收男生。学制是十年,大约有学生20人。人们可以通过校园周围那高高的围栅偶尔看到这些学生。教职员则难得看到,据得海因的记者说:劳森是唯一的教员。

  大学内严禁抽烟、喝酒。因为这些毒品压制智能形成体,使智能破坏体得以猖撅。劳森有一次倒是说得对:“人们找遍世界也找不到另外一种动物,叼着点燃的烟斗或纸烟,大摇大摆,嘴里喷云吐雾,有时又把鼻孔当作烟囱……。”劳森于1946年发明了“劳森烟雾消除器”(靠“吸”和“压”的作用消除工厂煤烟),说明他对烟雾之反感。这项专利交由劳森学大学享用。④

  劳森非常重视体力,他向他的学生提出了一套精心制订的健康守则。他主张一日三餐不吃肉,以生果、生莱为主要食物,而且要“连皮带核”一起吃掉。他写道,“色拉中应放一点新割下的青草才好。”

  他反对接吻。“你能想象有比男人和女人脸贴脸、嘴对嘴地相互传播病菌更不卫生的吗?”

  劳森本人一生没有结婚。

  他相信,这个大学可以培育出社会的中坚分子。由于劳森学的原理一代一代地传播下去,一代新的人种最后终将创造出来,这是一个优等种族,能够靠心灵感应(靠“吸”和“压”的作用)互通信息,而且可以长寿(劳森著《新人种》,1944年)。

  劳森已是一位‘憔悴、孤寂、满头银发的老人,白色的浓眉下闪着一双青灰色的眼睛。按照劳森学大学司库奥利弗·劳赫的说法,劳森的一双眼睛具有“万花筒般的效果,随着他思索、谈话而变化”。他感到周围都是一些奸诈的敌人,都等待他死去,以便夺取他那些组织所拥有的产业。近年来,尊他为上帝的先知的人有所增加,实在是不祥之兆。中西部各城市计划建立1000座“劳森教堂”。1949年以来,底特律的一所劳森教堂一直在举行星期日礼拜,得梅因也修建了一所类似的教堂。他写的最新的一本书《劳森教》(1949年),阐述了他的宗教观点。这些观点不过是轮回说、劳森学和没有基督的基督教等莫明其妙的大杂烩。

  劳森十诫中的主要观念是爱与无私。劳森写道,“艾尔弗雷德·劳森一生中从来没有仇恨过、也没有伤害过一个男人、女人或儿童。过去,当有人恶意打击这位作家时,他只是抓住冒犯者,把他摔倒在地,以示他力大而机巧,然后起身露出友好的微笑,表示他毫无仇恨之意……。”

  虽然由于智能破坏体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上风,因而世界的未来看起来是黑暗的,但劳森深信智能形成体终将取胜。劳森预言,到了公元2000年,世界上所有的种族都将接受他的原理。但是,为了实现“劳森天道”,就要有成百万的忠实信徒。劳森写道,“因此,必须在劳森学大学中尽快地、大批地培养劳森神学院的劳森学教授、劳森教区学校教师、教会使者、秘书人员、讲坛布道士、国外传教士以及各种高级教士。”

  我想,用劳森自己所写的一首诗的最后一节来结束本章,是再妙不过的了:

  乡亲们,干吧,往事已去,

  未来是美满的,

  有志者事竟成,

  全能者会给我们力量。


_______

  ①赛伊·方斯(可能是劳森的化名)也是1921年劳森的传记《航运客机及其发明者》一书的作者。

  ②事见1952年3月24日《时代》周刊。1954年劳森在国会房产委员会的一次漏税检查后,将劳森学大学以25万美元卖给底特律的一个商人。后来改建成为一个大型商店中心.

  ③这次事件发生于1951年。路易斯安那州亚历山德里亚城的埃德温·贝克在法院斗争胜诉.将其12岁的女儿从这个大学中”解救”出来.这个女孩描述这个学校“阴森可怕”。

  ④根据1954年8月25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报道,这个大学在年初即将该校的大烟囱拆掉。但仍继续不断地购买大量的煤。





第七章 打倒爱因斯坦


  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也象所有其他学科一样,从来没有一条分明的界限能够将伪科学的臆测与有识之士的学说区别开来。二者难分轸域,因而总有一些居于二者之间的情况。例如,英国物理学家奥利弗·海维赛德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个怪人,令人难以捉摸。相对论问世时,他是公开指责爱因斯坦的唯一的著名物理学家。他的许多臆想荒谬之极,因而没有一家知名的刊物愿意发表。与此同时,他在电学理论方面却作出了许多切实的贡献。尼古拉·泰斯拉曾经发明了交流电动机、变压器(泰斯拉线圈)和许多其他很有价值的电气设备,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妄想狂。约翰·奥尼尔在他写的颇有趣味的传记《浪费才华》一书中向人们透露了泰斯拉是怎样度过晚年的:他孑然一身,唯我独尊而不屑与任何人交往;非常妒忌爱迪生;不愿与人握手,唯恐沾染细菌;看见圆的表面(如台球和珍珠项链)就惊骇万状;他除了饲养的曼哈顿鸽子以外什么也不爱;他把他那过人的天才消耗在试图发明死光或从人的视网膜上拍摄思想的照相机。

  常有这样的情况:物理学或化学方面的一种学说会被专家们一致否定,但为之辩护的人却智力高超、立论严谨,而且专业水平颇高,外行人不可能对它作出确切的结论。以核化学为例,艾伯特·克里赫博士曾花费了大半生的时光来捍卫他所谓的“克里赫原子”说。简言之,克里赫反对已为人们所接受的关于原于处于稳定状态时其电子沿轨道绕原子核旋转的观点。他认为电子就是原子核自身的一部分。根据他的说法,重力是由于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旋转而产生的。克里赫的许多著作(其中最近出版的是1950年的《新电动力学》)被他的同事们普遍认为毫无价值。另一方面,克里赫曾是达特默思大学的物理学副教授,曾获得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学位,是一位卓有成绩的教师和发明家。因此,人们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就不得不有所犹豫了。

  然而,我们不必去为这类有争议的事例去操心。就极端的情况而言,也确有不少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论文显然是胡说八道,可以毫不含糊地把它们归于伪科学一类。例如安妮·贝赞特和查尔斯·利德比特1908年发表(1919年修订)的《神秘的化学》,除通神论者外,谁也不会认为它有任何可取之处。这部著作是用特异视力对原子结构,其中包括正统化学家们迄今尚未发现的几种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研究的成果。令人遗憾的是,这类文章大多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其中饶有兴味的一小部分上面。

  任何彻底变革的科学理论,一旦赢得了大多数科学家的承认,总要遭到一些偏执狂人的猛烈攻击,这些狂人反对已被确认的权威。在十八和十九世纪,权威的伟大象征是牛顿。正如人们可能料想到的,疯狂攻击他的文章.累积起来可达几百巨册。甚至伟大的歌德也写了一部两卷本的论述颜色的著作,极力反驳牛顿的光学原理。由于歌德不懂实验方法,对数学更是门外汉,他的攻击就成了物理学史上最不中肯的批评之一。①

  在美国,拚命写文章反对牛顿的是纽约市卫理公会的一个牧师,名叫亚历山大·霍尔(1819~1902年)。他的主要著作名为《人的生命问题》,它的第20版修订本长达524页。书中绝大部分是攻击进化论的,但霍尔也为物理学原来存在的一种称作“实体论”的理论作了详尽的辩护。按照这种理论,一切所谓的力,包括地心引力,都是“实体”。当然,这些力是由比“物质”实体小得多的原子构成的,不过还是由真实的粒子构成的。光、热、电、磁,甚至声都象传播气味的粒子一样,是“实体的”。在该书第一版(1877年)中,霍尔莫名其妙地用类似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那样的长短格四音步句的诗歌来进行辩论。下面摘录的是典型的几句:

  我敢毫无疑问地断言,

  蟋蟀唧唧的鸣叫,

  燕子呢喃的细语,

  通过周围的空气,

  通过近旁的每个物体,

  散射出实有其物的原子——

  它是真实的物质,

  就象从玫瑰花和金银花神秘的腔孔中,

  散发出颗颗芳香的微粒。

  霍尔神父常常指出,蝗虫的声音在一英里之外都能听到。他辩论说,如果声的波动说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重达数千吨的巨大气团是由一个小昆虫使它维持经常振动的。他说,任何神志清醒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一点。不过他没有解释一只小小的蝗虫如何能用实体物质填满巨大的空间。霍尔顽强地坚持论战。他主编一种名为《微观世界》的月刊达11年之久(另有两年时间编辑一种名为《科学论坛》的杂志)。在杂志中他设法挑动当代的科学家与他论战。科学家们拒绝了。这就使霍尔自信他的学说是无可辩驳的了。

  另一个美国人约瑟夫·巴特尔(1839~1915,佛蒙特州米德尔伯里人)也竭力维护声的微粒说。巴特尔在佛蒙特州拥有几个农场和二万英亩森林,饲养着摩根种马,并且是美国出版公司的经理。就是这家公司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