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8-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级干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在认真进行 

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按照“学习、团结、廉洁、求实” 

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各级党委建设;狠抓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高度重视 

反腐蚀斗争;切实贯彻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基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 

成绩;认真搞好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工作,军政军民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和发展;广泛开展学雷锋、学好八连的群众性活动,干部战士的思想觉悟大 

大提高,部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认真抓了国防科研,武器装备逐步改善。近几年,在军费比较紧张 


… Page 11…

的情况下,我军把装备科研经费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坚持自力更生,突出重 

点。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特别是核技术、航天技 

术、微电子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 

     ——以后勤保障体制改革为主的各项业务改革,促进了后勤供应正在积 

极稳妥地向三军联勤的目标迈进;以提高国事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工 

作,正在向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较好地发挥了财力物力的保 

障效益;以边海防、仓库、医院、财务、营房等为突破口的一系列调查,使 

边海防的基础建设和部队的基层后勤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战时卫生防 

护、野战、衣食住行作为主要内容的后勤科研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完成作战、 

训练、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出色地发挥了后勤保障作用。 

     ——重视法制建设,军队的各项工作逐步做到有章可循,正规化建设迈 

出新步伐。全军认真贯彻依法治军的方针,进一步健全条令条例,完善军事 

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一大批军事法律、法规。 

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国防科工委发布了一系列军事规章。这些法律、 

法规、规章的颁布,为依法治军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军队的正规定化建设向 

前迈进了一大步。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备力量体 

系。广泛开展了国防教育,加强了民兵队伍的建设,有计划地组建预备役部 

队。目前,全国已组建一批预备役师。常备军和民兵、预备役“三位一体” 

的武装力量体制已经形成。 



                        我国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 



     综合国力目前在世界上尚无统一的定义。美国官方把国力的构成归纳为 

政治、经济、军事、心理四大要素;法国学者认为国力由领土面积、包括人 

力物力在内的资源、社会集体行动能力三大要素构成。我国学者认为综合国 

力是个综合性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 

中影响力的综合。 

     国际上测算综合国力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按美国学者提出的“国力方程” 

测算,1978年中国的国力居世界第7位。按日本的方法测算,1987年中国的 

国力居世界第6位。我国学者运用“综合国力动态方程”测算,1949年我国 

综合国力居世界第13位,1980年上升到第8位,1990年已上升到第6位。 



                     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建国前,中国没有什么大工业,12万个原始的小作坊、小手工业和一些 

落后的纺织机械企业成了中国工业的主角。1949年,中国积累的固定资产仅 

120亿元,工业总产值140亿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 

     建国42年来,我国工业生产平均每年以11%以上的高速度递增,在工 

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高到1990年的75%。40多年来, 

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了3万亿元,新增固定资产近2万亿 

元,建成大中型企业近5000个,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 

基础。目前,我国已拥有40个大类行业、200多个中类行业和500多个小类 

行业。联合国制定的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矿业门 


… Page 12…

类,我国均已形成。1988年底遍及全国的各类企业已达40多万人,已形成 

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工业门类齐全的基础上,工业经济产出总量迅速增加。有关国计民生 

的重要产品,已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许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位次明显提 

前,如钢产量位居第四位,煤上升到第一位,原油为第六位,发电量为第四 

位。水泥、布、电视机、硫酸、化肥、化纤等许多重要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 

列。工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发展。到 1988年,我国农业、 

工业和商业和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由1952年的45。42%。40%和 

14。58%,变化为19。65%、71%和9。35%。这种变化说明我国已实现了初级 

工业化。 



                       我国成为世界第三钢铁大国 



     旧中国的钢铁工业极其落后,产量低下,1949年,全国钢产量只有15。8 

万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得以高速发展,钢产量以空前的速度 

稳步增长。解放后仅三年时间,钢产量就超过了旧中国的历史最高纪录 (旧 

中国钢产量最高的1943年产钢92。3万吨)。随后,仅用31年时间使钢产量 

连续跃上四个1000万吨台阶,1983年产钢4002万吨,从而使我国钢产量由 

1949年的世界第26位,一跃而居第四位。1983年至1991年,钢产量又连续 

突破5000万吨、6000万吨和7000万吨大关,一跃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的 

世界第三钢铁大国。 

    建国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不仅产量大幅度上升,而且品种、规格大量增 

加。建国初,我国只能冶炼100个钢种、轧制400多个规格的钢材。现在, 

我国能冶炼1400多个钢种、轧制2万多个规格的钢材。现在每生产100吨钢 

材中,板材和管材就占1/3,而在1952年,它们的比例只有1/10多。此外, 

我国国际标准生产的钢材量已接近我国钢材产量的三成。这为我国钢铁产品 

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除了极个别品种外,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已能生产国 

民经济包括国防建设所需的各种规格和质量的钢材。 

    全国目前共有1400多家钢铁企业,生产百万吨以上的大钢厂就有14个, 

地方骨干的钢铁厂有50多个。全国除西藏外,每个省都有了钢厂。这些钢铁 

企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支柱。1978年以来,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引进技术、设 

备700多项,其中1/3的引进项目业已投产。总投资过百亿元的宝钢一期工 

程使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一举跨越了15年。如今,相当多的重点钢铁企业 

和地方骨干钢铁企业都配备了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先进设备。1986年 

底,我国作出今后10年利用外资增加10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决定。钢铁工 

业的对外开放正向更深的层次进行。 

    在四川攀枝花深山峡谷的山坡上,建立了中国自己设计、制造、安装的 

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提钒炼钢基地。 

    攀钢所在的四川省渡口市,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铁矿石达 98 

亿吨,占中国铁矿石总储量的 1/5;富有战略意义的经济价值的钛和钒的储 

量,分别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45%和47%,与其共生的钴、镍、铜、锰等 

10多种稀有金属元素的储量也十分惊人。这里还有巨大的煤炭和水能资源, 

为钢铁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攀钢从1965年开始建设,1988年钢产量达181万吨,产钒渣75000吨, 


… Page 13…

使中国由钒进口国一跃成为世界三大钒出口国之一。攀钢独创的雾化提钒新 

工艺,解决了普通大型高炉冶炼史上没有解决的难题。 

     1986年1月,攀钢二期工程正式开始兴建,到1992年工程建成后,生 

铁、钢、钢材的年产量将分别达到300万吨、270万吨、220万吨。产品结构 

将有较大的改变,产值、利润都将成倍增长。 



                       我国成为有色金属生产大国 



    我国已成为世界有色金属生产大国。1990年,我国的10种主要有色金 

属产量达23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 

    拥有丰富有色金属资源的我国,直到1978年有色金属的产量才刚到100 

万吨。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于1983年成立后,对有色金属行业实行了 

统一管理,并先后投资近80亿元用于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工程。到 

1988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有了迅速发展,10种主要有色金属产量突破200 

万吨,相当于建国后前30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量的总和。“七五”期间,我国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1990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比1985年增 

长51%。“八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将使10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到 

300万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今后五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将集中力量发展 

氧化铝生产以及21个矿山的改造扩建。 



                         稀土生产跃居世界第一 



     1954年在内蒙古草原动工建立的包头钢铁联合公司,经过各民族职工35 

年的艰苦奋斗,不但形成了年产铁、钢双250万吨的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 

形成了生产稀土精矿8万吨的能力,成为中国最大的稀土工业生产基地。1987 

年我国稀土工业产量已达到1。31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稀土是一种典型的 

金属元素,由于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而在现代工业中具有广 

泛的应用性。包钢的白云鄂博矿是铁、稀土、铌等多种元素的共生矿。稀土 

的工业储量以氧化物计占国内95%以上,占世界的80%,居全球首位。包钢 

在技术开发中完成重大科研项目21项,使稀土精矿品位从60、70年代的30 

%,提高到80年代的60%—68%。在稀土提取工艺方面,试验成功高效新 

碱法分解工艺,使分解周期缩短了4/5,降低了消耗,提高了稀土回收率。 

    包钢还将白云鄂博矿占世界储量第二位的铌,纳入开发利用日程。在火 

法提铌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使同一工艺可以得到铌铁合金、稀土渣和高 

磷半钢三个产品。这个一分为三的工艺流程,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包钢的稀土生产发展很快,现已有5个厂矿从事稀土、铌的生产,形成 

了采、选、冶到稀土深加工较为完整的稀土、铌生产体系,能生产80多个品 

种、200多个规格的稀土产品。总产值达1。5亿元,年出口创汇能力达700 

多万美元。 



                           发电量居世界第四 



     旧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缓慢,技术水平落后。1949年,全国发电设备总 

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发电量只有43亿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力工 


… Page 14…

业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建成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五 

个装机容量逾千万千瓦的大电网,除西北电网外,其它四个电网的装机容量 

都接近或超过2000万干瓦,华中与华东电网还通过葛洲坝至上海的直流输电 

线路实现了跨大区联网。我国国土上基本形成以 50万伏线路为骨架,省间 

22万伏线路为主干通道的四通八达的输变电网络。1988年,全国发电设备总 

装机容量达到11549。71万千瓦,比1949年增长61倍,平均年递增率为11 

%;年发电量达到125倍多,平均年递增率为13%。这样的速度在世界电力 

工业史上是罕见的。目前,我国发电量和输电量均居世界第四位。 



                             建设中的核电站 



     我国的核电事业从建设秦山核电站和引进大亚湾电站起步。 

     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 

海盐县秦山北麓,1983年3月开始施工,1985年开始主体建设,1991年12 

月5日与华东电网并网发电成功。满功率发电后,每年可向华东电网(包括 

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输送核电15亿度。这是我国和平利用核 

能的一项重大成就。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采取了技术成熟的压水型反应 

堆。目前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行设计、建造这种堆型的核电站。 

核电技术是高科技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 

已较全面地掌握了核电建设的工艺、设计、材料选用、设备制造以及建筑、 

安装、调试运行的全过程,诞生了一批核电建设人才,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核 

电建设体系。 

     大亚湾核电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广州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与香港核 

电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的我国第一座商业性核电站。1984年4月破土动 

工,次年前期工程就绪,1986年1月8日,该电站二期海上工程全面竣工。 

1992年1月5日,该电站一号常规岛900兆瓦汽轮发电机组,继年前临时冲 

转达到额定转速顺利结束之后,又取得了一次并网调试成功的佳绩。预计 

1993年上半年,第二台机组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此外,“七五” 

时期被列入国家核电重点工程项目的还有江苏省江阴市苏南核电站。 


… Page 15…

                     中国在基本建设上取得伟大成就 



                            水利建设成就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达100多亿元。持续不懈治 

山治水的宏伟工程举世瞩目。全国水利建设经过40多年的努力,整修新建了 

江河堤防约21万公里;建成各类水库8。3万座,总蓄水量4500亿立方米, 

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水利系统的水电装机 

达1500多万千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3500万干瓦的43%);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53万平方公里;灌溉面积达到7。2亿亩,全国3。6亿亩易涝耕地已治理 

2。8亿亩,全国1。1亿亩盐碱地已初步改良7000亩;为农业、工业和城市人 

民生活年供水量50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量约4500亿立方米,解决了 

农村1。23亿人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40多年来,水利在除害兴利方 

面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主要江河防洪堤系统保护着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的 

4。8亿亩耕地以及占全国2/3的工农业总产值。灌溉面积的发展和农业增产 

措施的相互结合,提高了复种指数,促进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的增加。 

占全国耕地面积不到一半的灌溉农田,生产出的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2/3。据初步估算,水利工程40多年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8000亿元以上。 



                       “三河”治理取得巨大的成就 



     黄河40余年岁岁平安造福人民。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的摇篮。然而,历史上,黄 

河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新中国以前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多达 

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给沿岸人民造成惨重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治理开发黄河十分重视。从毛泽东、 

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先后视察过黄河,作过许多重要指示。1955年全国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 

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和决议》,明确了“除害兴利, 

综合利用”的治黄指导思想,实行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全面治理。 

     建国以来,国家先后投资上百亿元,为治黄提供了财力和物力基础。其 

中用于黄河下游防洪的投资达45亿元,先后三次对1400公里黄河大堤进行 

加高培厚,新建和改建了8000多道险工坝岸和河势控导工程,完成的土石相 

当于万里长城土方和砖石方总量的3。4倍,并初步建成由干支流水库、堤防、 

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区等组成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黄河下游防洪 

工程体系,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人民群众的严密防守,战胜了1万秒立方米 

以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