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8-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跃居世界前列 



     被列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第一项的农作物品种资源收集和研究工作, 

取得巨大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库容量为40万份的国家种质资源库,使我 


… Page 35…

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摆脱落后局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也为我国农业的长 

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农业部主持、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等承担的这项重大攻关课题,共组织 

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0多家单位的2500余位科技人员参加。几 

年来,科技人员已对20余万份种质资源分别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并严格按 

统一标准重新繁种更新,将其中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入库长期保存。对于果树、 

茶桑、橡胶、野生稻等无法入库保存的多年生和特殊作物的种质资源,则分 

别按它们所要求的生态条件,在全国建起10个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和15个 

果树资源保存圃,将2。7万份这些作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入圃。从而使我国2/3 

的作物种质资源得到妥善保存,改变了过去种质资源逐渐流失的状况。 

     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还对15万份主要粮、棉、油等作物和2万份多年 

生作物进行抗病虫、抗旱、抗寒和品质特征等的评价研究,初步掌握了这批 

资源的特点和利用价值,并从中筛造出6600余份抗逆性好、品质优良的资 

源,有许多品种资源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目前输入种质资源数据库的164种作物、20多万份种质共计100多个项 

目、1200余万个数据。这个数据库能随时提供查询等各种服务。 

     科学家们还历尽艰辛,在神农架、海南岛等地的40多个县进行野外考 

察,收集到1448份新的种质资源,挽救了一批濒临绝灭的地方优异资源,同 

时也发现了一批新品种。 

     在作物种质资源低温保存技术、无性种质保存技术、资源繁种规范技术 

程序等的研究方面,共取得数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为整个种质资源库提供了 

全面的技术保障手段。 



                “优良玉米自交系330”在国际上应用最广 



     “优良玉米自交系330”,是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景奉文等培育出来 

的,获1982年国家发明一等奖。用它和其它自交系配制出了大量的优良杂交 

组合,其中“中单2号”、“丹玉6号”最为突出,是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最 

大、总产量最高、使用年限最长的两个杂交种。“优良玉米自交系330”, 

在国际上是应用最广的优良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自交系。 



                     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日益频繁的中外农业交流,结束了中国农业的长期封闭 

状态。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农业上建立了互相支援、 

互通有无的交往与合作关系。不论是良种、资金,还是人才、技术,都形成 

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网络。交流,使我国农业呈现一派勃勃生 

机。 

     优良农业品种资源的交流,不但使中国在10多年间向国外提供1。7万多 

份种质资源,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且通过从国外引进的 7 

万多份种质资源,逐步改变着中国农业的传统品种和传统经营方式,加快了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有“东方魔稻”之称的杂交水稻,被国外认为是中国人继指南针、火药、 

造纸、活字印刷术之后,所创造的又一奇迹。自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 


… Page 36…

一个农业专利向国外转让后,中国杂交水稻已成为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人们 

的宠物,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 

斯瓦米纳森博士称,杂交水稻是中国“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福音”。 

     随着杂交水稻走红世界,中国的杂交玉米也开始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山 

东省莱州市高级农艺师李登海选育的“掖单13号”新品种,最高单产达1096 

公斤。这个品种在日本试种,产生魔术般的效果,产量和抗倒伏性均被评为 

第一,受到日本农业界的称赞。 

    在作物良种“出口”的同时,中国种畜也浴着开放的春风大量“出洋” 

了。上海的梅山猪、枫泾猪,浙江的嘉兴黑猪和金华猪,黑龙江的东北民猪 

等,各国争相引进。在英国、美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猪 

在繁衍后代。 

    在“输出”的同时,中国还坚持多渠道、多品种的引进。近10年引进的 

高产奶牛、种羊、瘦肉型猪,各类种禽、鱼类等,使我国市场上的肉、奶、 

蛋、鱼的供应和人们的食物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为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中国还多渠道利用外资,来增加农业投入。据 

悉,近10多年全国农业利用外资总金额达50多亿美元。其中,由农业部主 

办和归口管理的利用外资项目达300多个,遍及全国各地,利用外资达30 

多亿美元,利用范围包括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等的农业综合开发、荒山荒 

滩造林、发展畜牧业、水利建设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引进技术和人才,是中国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被称为中 

国农业“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引进10多年来,已广泛应用于 

80多种农作物,累计推广面积达6000多万亩。其他从国外引进的水稻机械 

化高产栽培技术、网箱养鱼、家畜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秸秆氨化、青贮饲 

料等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经济效益都很可观。 



                       我国畜禽总量占世界第一位 



    我国1989年底的畜群结构是3。3亿头猪,1。7亿只羊,1。1亿头大牲畜, 

20亿只鸡、鸭、鹅,畜禽总量占世界第一位。 

    据统计,我国生猪出栏率已由1978年的55。2%提高到1989年的84。8 

%。生猪的良种繁育体系初具规模。我国已成为世界养猪大国。家禽存栏数 

1989年比1978年增长1。85倍,产量719万吨,跃居世界之冠。全国绵、山 

羊存栏数为建国时的4。76倍,到1990年末,品种和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1988年,全国产绵羊毛22万吨,为建国时的8。9倍;产山羊绒4710吨,为 

世界第一位。我国出口山羊绒约占国际贸易量的 50%以上,因其品质优良, 

被誉为“软宝石”。 



                     我国肉蛋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畜产品肉蛋奶持续 13年高速稳步增长。1980 

年以来,我国肉奶产量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均居世界第1,蛋类增长居第2位。 

我国蛋肉总产量已先后跃居世界首位。 

    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肉类总产量由856。3万吨增至26285万吨, 

连跨1000万吨和2000万吨两个台阶;蛋类总产量由234万吨增至719。8万 


… Page 37…

吨;奶类增长由97。1万吨增至435。8万吨。由于肉蛋奶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 

同期人口增长幅度,因而全国肉蛋奶人均占有量也持续稳步增长。1978年, 

我国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为8。9公斤、2。4公斤和1公斤,1991年分 

别增为25。3公斤、7。2公斤和4。4公斤,分别是1978年的2。8倍、3倍和 

4。4倍。其中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要高于全国人均占有量:肉类达到32。5公 

斤,接近世界人均33。9公斤水平;禽蛋12。3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6。8公 

斤的1。8倍;奶类16。1公斤,仍远低于世界人均102公斤的水平。 



                          我水产养殖居世界首位 



     我国水产业在“七五”期间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阶段,总产量以每年不 

低于11。2%的速度增长,1990年总产量已达1237万吨,超过日本,跃居世 

界首位。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相比,年产量增长近2倍。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已占水产业总产量的50%以上,这使 

我国在世界水产业中独具特色。我国无论是淡水养殖还是海水养殖,产量都 

居世界首位。在刚刚过去的5年中,我国海洋捕劳业也稳步发展,1990年产 

量达到520万吨。 

     水产品总量增加,市场供应日渐丰盛,全国年人均占有量已达 10。6公 

斤,比10年前增加了6公斤。据对全国46个大中城市测算,年人均吃鱼已 

超过20公斤,比5年前增加8公斤。 



                           我远洋渔业走向世界 



     1985年3月10日,由13艘渔轮组成的我国西征船队,从福建马尾港启 

航,驶向西非海域,拉开了我国渔业发展史上远洋渔业的序幕。在此后的4 

年中,我国共派出近百艘渔船、2000余名船员和陆地工作人员,分布在西非、 

北美、南美、西南太平洋10多个国家的海域从事渔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并已 

形成年捕鱼10多万吨的生产经营能力。在国外建立了独资、合资和合作企业 

近20个,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4年来共生产经营鱼货21。6万吨,不仅收 

回了第1批船队的全部投资,依靠企业留成外汇购买国外大型生产加工渔船 

和运输船扩大远洋渔队。而且运回7万多吨优质鱼供应国内市场。 



                    我部分畜禽疫病防治水平国际领先 



      “七五”国家畜禽病虫害防治攻关课题,下设10项专题,即对马传贫、 

猪喘气病、兰舌病、兔出血症、牛羊边虫和焦虫病、棘球蚴病等的防治和研 

究,其中一些专题所研究的疫病难度大,是当今世界上还未找到防治方法的 

疫病。我国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系列的分析、鉴定、调查研究,特别是经过 

 “七五”期间连续攻关,终于突破免疫关,研制出马传贫病羽毒苗、猪喘气 

病免疫苗,并掌握防治兔出血症病的方法,使这些疫病的防治水平处于国际 

领先地位。 

     上述新成果、新技术已在全国初步推广。获经济效益6。78亿元,全面推 

广应用,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12。24亿元。 


… Page 38…

                林业发展迅速,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建国以来,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在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 

有林区进行开发建设,建成了132个国营林业局,在全国建成了4100多个国 

营农场和11万个乡村农场。目前,我国林业已发展成为包括造林营林、采伐 

运输、林产工业、多种经营、机械制造、科技教育等综合性的产业部门。现 

有226万国营林业职工,林区公路147000多公里,森林铁路13000多公里, 

林学院11所,中等林校37所,林业机械制造和修理企业34个。全国林业科 

研成果近2000项,其中近百项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400多项科研成果在 

生产中推广应用。现在全国森林面积已由1949年的 12。4亿亩增加到 18。7 

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8。6%上升到13%。森林蓄积量91。4亿立方 

米;我国人工林保有面积到1991年底已达4。65亿亩,居世界第1位。现在 

全国每年造林8000万亩左右,l年造林就超过建国前22年造林总和的10倍; 

每年生产木材约6000万立方米,各类人造板200万立方米。 

    我国林业重点工程进展迅速。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已营造近 

4000万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已累计完成造林1。38亿亩,保存1。l 

亿亩。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在1989年启动、1990年全面展开的基 

础上,1991年又取得新的突破,已完成造林2700多万亩。沿海防护林体系 

建设,已在我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按规划全面推进,到1990年底,已建起 

了1万多公里的基于林带。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7。7% 

的平原县达到绿化标准,60。7%的平原耕地实现了林网化。这些大规模的生 

态建设工程,已使相当部分地区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和 

农村经济的发展。林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600多个 



     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域划分出来,进 

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 

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的地质构 

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我国1956年开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现已建 

立了自然生态保护区、珍稀动物保护区、特殊意义自然保护区606个,遍及 

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梵净山、武夷山、锡林 

郭勒草原、新疆博格达峰和神农架等8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生物园保护 

区。 



               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之最” 



    被国外誉为“绿色万里长城”的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在西北、华北北部、 

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的巨大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范围,西起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东至黑龙 

江的宾县,北连我国边境,南临海、汾、渭、洮诸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与 

喀喇昆仑山北麓;东西全长7000多公里,南北纵深400—1700公里,横跨新 

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北、天津、北京、辽宁、 

吉林、黑龙江13个省、市、自冶区的551个县、市、旗。治理面积为406。9 


… Page 3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的42。4%。建设范围和治理面积都远远超过了被称为“世 

界三大生态工程”的美国“罗斯福防护林带”、“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 

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大坝工程”,因而被人们誉为“世界生态工程 

之最”。 

    这项宏伟工程的建设从1978年开始,完成时限的总跨度为70年左右。 

到1985年已完成第1期工程,共投资17。l亿多元,投工7亿多个,完成人 

造林保存面积900多万公顷,零星植树15亿株,飞播造林10。6万公顷,封 

山育林89。7万公顷,保护农田1。2亿亩。1986年,“三北”防护林体系第2 

阶段建设工程开始,预计10年左右。第3期工程从1996年到2050年。1987 

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被联合国 

评为“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 Page 4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