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责-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7年5月,71军在北援怀德途中,在大黑林子地区遭到解放军歼灭性打击,88师几乎被全歼,87师也遭到重创。但是仅仅一个月后的6月,87师和88师再次显示了精锐主力的本色,作为四平防御的中坚(四平守军为87师全部、88师余部、13军54师两个团和六个保安团等部),顶住了解放军七个步兵师和两个炮兵团的猛攻,坚守四平十五天,直到援军到达。    
  1947年12月,71军奉命留88师守四平,军部率主力87师和91师驰援沈阳。1948年2月,解放军猛攻四平,此时的88师已是经过两次歼灭性打击后又两次重建的部队,战斗力已不可同日而语,除师长彭锷率少数人逃脱外,几乎被全歼。1948年7月,彭锷在锦州地区重建88师,归新8军建制。    
  1948年9月,刚刚重建的88师在锦州被全歼,师长黄徵被俘。    
  1948年10月,87师在71军建制里编入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从沈阳驰援锦州,结果在辽西地区遭到覆没,师长黄炎被俘。至此,71军在东北全军覆没。    
  1948年12月,原71军军长陈明仁(时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武汉警备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在长沙重建71军(下辖第87和第88师),军长熊新民(原71军副军长)。1949年8月,陈明仁和程潜宣布长沙起义,71军军部率第87师和88师脱离起义部队南下投奔白崇禧。    
  1949年12月,进军广西的解放军西路军之39军于12月6日广西大塘圩地区截击并全歼87师,俘虏包括正副师长在内约4000人。12月8日,乘胜追击的解放军第39军又攻取上思,歼灭71军直属部队及88师一部,俘虏3000人。12月9日,解放军39军继续挥师南下,于那隆地区追歼71军军部及88师余部,军长熊新民被俘。至此重建的71军彻底覆没,87师与88师终于在广西边境地区灰飞烟灭。      
作品相关 《花园口事件》(2003…70)    
  关于本书的一些资料    
  转贴。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04日 09:27 (编导:魏振央)    
  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后;由于蒋介石错误判断形势,匆忙把他的20多万中央军调到了徐州战场,企图和日军在徐州决战。    
  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的大量集结,日军认为这正好是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好机会。5月初,日军迅速集结10多个师团30多万人向徐州地区夹击。    
  5月15日,日军在徐州的包围圈马上要形成时,蒋介石发现自己的主力部队有被包围在徐州的危险,就决定放弃徐州。这样,所谓的徐州会战刚开始就失败了。    
  正在这时,日军土肥原14师团约二万人却强渡了黄河,他的目的是阻止一战区的援军增援徐州。这样土肥原师团在陇海线附近就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    
  蒋介石他匆匆飞往郑州程潜第一战区指挥部,决定亲自指挥豫东战役。此时豫东中国军队有6个军, 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1个师团2万人,程潜认为‘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5月23日,土肥原开始突围,并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兰封。但守兰封的却偏偏是蒋介石的爱将,却又贪生怕死的桂永清。他只守了不到一天,兰封就失守了。    
  土肥原跳出包围圈后,程潜不得不再次调兵布阵,围攻土肥原。    
  战斗正激烈进行,据程潜预计,再有两三天的时间,就有全歼土肥原的可能,不料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守商丘的黄杰又逃跑了。    
  蒋介石这两支嫡系部队有恃无恐,不听指挥,临阵脱逃,彻底打乱了程潜的战略部署,歼灭土肥原的宝贵战机就这样被两位逃跑将军葬送了。    
  因蒋介石嫡系部队将领贪生怕死,中国军队前后共投入15万多人,没能消灭土肥原的2万人,连蒋介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兰封战役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    
  程潜刚一撤退,土肥原就重新占领了兰封,并立即向仅有50公里的开封进攻,开封失守已成定局。    
  郑州岌岌可危。这么快被土肥原逼到城下,这是蒋介石根本没料到的。蒋介石决定孤注一掷,扒开黄河。6月3日,土肥原猛攻开封,蒋介石怕开封失陷,再扒黄河就来不及了,就急忙打电话命令程潜掘堤,并告诫他“要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干,克竞全功”,不要有任何的犹豫。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应该说(扒黄河阻挡日军)早就有想法,但下命令又是比较仓促的,决口的任务交给了守卫黄河的商震的部队,地点首先选在了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八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    
  6月9日凌晨,经过两天两夜不停的挖掘,几乎在距郑州30公里的中牟失守的同时,花园口也终于挖开了。    
  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迅速下泄。第二天,黄河中上游普降了一场暴雨,黄河水量猛增,花园口决口处被冲大,同时被淤塞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漫溢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    
  土肥原14师团先头部队1500人、另一支日军16师团3000多人已经开始向郑州进犯,这时突然陷入了黄水的包围之中。    
  日军被黄水阻隔后,就放弃了从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他们退守到徐州后,南下到蚌埠,过淮河,再到合肥与日军其他部队会合,又开始从长江北岸进攻武汉。    
  黄河改道,虽然为蒋介石争取了喘口气的时间,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园口扒开后第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花园口决口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事实上来讲,没有起到阻止敌人多长时间的作用,更何况我们的抗战是持久战,不在于多一天、多一个月,在持久战中,多这几天少几天,那个是并不无关大局的,但是保存自己国家的实力,保存人民的力量来讲,坚持长期抗战,这是根本。    
  花园口决堤时,蒋介石以军事机密为借口严密封锁消息,没有通知老百姓疏散和迁移,黄水下来后,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老百姓突然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花园口决口,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89万人,而日军伤亡只有1000多人,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    
  黄河水下泄后,西边一路沿颖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这次洪灾,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这次洪灾,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陕西甘肃等省,从中原到西北,迤俪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南岳堤村民田方武:房也冲塌了,麦垛也冲完了,老百姓也没法住了,没法住了,那就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投友,该要饭去要饭。他没有啥了,他不去要饭?    
  蒋介石为逃避责任,决定把这盆脏水泼到日军头上,他发动宣传机器,宣传是日军飞机炸毁了黄河大堤。日本人也不甘示弱,一口咬定是国民党军队自己扒开了黄河。双方一时陷入了一场道义的论战中。    
  随着花园口口门越冲越大,下游故道逐渐干涸,黄河水全部从花园口下泄,黄河就彻底改道了。由于没有固定的河道,新黄河滚来滚去,这样在豫、苏、皖三省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宽处可达80公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投降。而此时的花园口也被扒开了7年多的时间,决口处已经由最初的4米多冲宽到一公里多长,远望已是茫茫一片。抗战刚一结束,蒋介石声称让泛区人民早日回家,做出了堵塞花园口,让黄河回归故道的决定。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到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终于成功。历时8年零9个月,横冲直闯的黄河终于回归了故道。    
  在大陆时,蒋介石从来不敢承认是自己下令扒开了花园口,后来台湾编写的“抗日战争史”承认了这件事,总算替蒋介石认领了这份历史旧账,但却极力为蒋介石辩解,说成是抗战的需要。不过,无论怎样辩解,“花园口”都是中原人民无法摆脱的噩梦,“花园口”“ 黄泛区”这两个词也成了蒋介石的终生大忌,从来不愿提及。      
作品相关 《一寸》中篡改的历史(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历史'转帖来自铁血论坛'    
  Hcxy2000关于转贴前的话:    
  很遗憾,因为小说的原因,在书评里已经有了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贡献的争论。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在抗战的人群里,只有中国人,只有华夏儿女,没有政党之分!    
  要抗战,必然需要自身的壮大,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抓住了机遇,也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请时刻记住,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铁血论坛上看到的。里面绝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这些观点,可以全面回答目前为国民党鸣冤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由,请准备再发关于这个争论内容的读者注意,如果你的观点已经在这个帖子里被反驳了,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删除你的书评。    
  再次说一遍,我是赞同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的绝大部分观点,而不是全部观点。    
  本文来自铁血论坛,感谢转贴者安倚天    
  公允的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胜利。国共两党都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兴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先辈,无论他属于何党何派,我们都不可作出任何不敬的言词。因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奠定了今日中国复兴的基础。    
  我开此栏只想纠正《一寸山河一寸血》中无视、扭曲、甚至篡改的历史。    
  这些集子的开篇语说:    
  不能无视、扭曲、甚至篡改过去。要真诚面对历史。    
  此话说得很好,但却没有做到。    
  片中凡是无视、扭曲、甚至篡改过去的地方,我将一一指正。    
  请给我一定时间来完成它。    
  第一集《卢沟桥的故事》    
  开篇语:    
  历史,    
  是人类集团生命的活动行程。    
  没有人能够自外于这一条来自太古的滚滚长河。    
  但对当下而言,    
  历史毕竟是属于过去的。    
  所以,    
  我们尽可以去开创未来、缔造未来,    
  却不能无视、扭曲、甚至篡改过去。    
  因为历史不论是对的、错的;    
  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已成为定局。    
  真诚面对历史,当有助我们敞开心胸,以更宽阔的视野去面对未来。    
  第二集《中日战争的源头》    
  此集主要讲述:1868年起,日本励精图治,而中国在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日益衰落。巨大的差异,引起日本窥视中国的狼子野心。    
  第三集《民初乱局》    
  此集中指 苏俄指使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阴谋诱押蒋介石赴俄。    
  然而,陈公博在《苦笑录》中记录下此事的蹊跷之处。    
  此事件的两位涉案人物:邓芝龙、欧阳格都未经审讯,而被放出。    
  陈公博问邓芝龙怎么回事,邓说:是接到蒋介石秘书电话,将中山舰调进广州,二天后又调出。他也不知怎么回事。    
  陈公博问欧阳格怎么回事,欧阳格说:是20日凌晨,接到蒋介石副官的传令,要立即逮捕邓芝龙的。    
  反而蒋介石在此事变中,从共产党手中夺回海军军权,又从汪精卫那里夺得广州的政权。    
  中山舰事件的两位涉案人物因未经审讯而被放出。因此没有任何可以确证的文件资料。    
  然而在《民初乱局》中采纳没有任何实证的蒋系一说,显然不是严肃地真诚面对历史,而有篡改历史之嫌。    
  在此,我只想问一句:蒋介石既已将此案涉及的两位人物抓获,为何不作个审讯笔录,判定邓芝龙、欧阳格两人之中谁真正有罪?还是都无罪,有罪的另有其人?    
  (欧阳格在抗战期间,任海军江阴防区司令)    
  此集还有隐瞒历史之弊!    
  只说:蒋介石下令清党并逮捕共产党人。    
  然而,仅仅是逮捕而已吗?为何不讲出真实的历史:数千共产党人的人头落地?!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    
  片中谈到北伐军大破吴佩孚于汀泗桥,没有提到此役是由叶挺率领的共产党人组成的北伐先遣团所打。倒是在第四集提到叶挺的南昌暴乱。显然没有公正的展示历史。    
  片中谈到蒋介石率军北上,出兵济南。遭日军袭击,国民政府派蔡公时交涉,却被杀害的五三惨案。蒋介石含痛忍辱绕道北上。    
  然而,1949年,共军渡江进入南京时,同样发生了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幕。    
  当时英舰“紫石英”号炮击渡江共军,共军当时同样开炮还击,击伤英舰,迫使英舰停靠南京码头。英舰挟持一艘客轮才逃出长江。    
  两党两军在同样遇到帝国主义列强武力干涉时,所采取的作法真有天壤之别。    
  谁是中国新生的希望所在不是很清楚吗?    
  第四集《危机与生机》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日本侵华,吞并东北的野心逐渐膨胀。    
  第二部分:中国内战不已,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由来。    
  第三部分:918事变,日本占领东北的过程及中国依赖国际公理的困窘。    
  “中国共产党于民国十年成立于上海。当初由于党员太少,必须借助国民党的组织与力量才能发展。所以像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便向中山先生请求,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原以加强革命力量为念,于1921年正式通过容共。没想到从此便埋下了内忧不断的祸根,而没有过过一天安宁的日子。中共从头便是以'靠行'的方式起家的。所以他们对借力使劲,制造矛盾,从中渔利的本事非常内行。”    
  这段话足以证实国民党不敢正视历史,进而歪曲历史。共产党是由于党员太少,必须借助国民党的组织与力量才能发展吗?    
  显然,历史不能证实这句话。1927年,中共由于国民党的大屠杀,损失了大量的干部,特别是那些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崭露头角的干部。又经历了从1927年起的多次围剿,然而中共却仍然发展起来了,原因是什么?简单一句'靠行'起家就能掩盖吗?    
  中共不是'靠行','靠行'者一旦失去依靠便要完蛋。中共是因为所提出的纲领、政策符合广大劳苦民众的需要,获得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得以发展壮大的。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意味着仍然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保留是一个独立的政党。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同意这个特殊的条件呢?    
  国民党在组建之初,就是由多个团体组合而成,内部帮派林立。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各色人等涌入国民党,大多数人并非是真正的革命者,国民党有右倾化的趋势。而共产党则是组织严密的左翼政党。孙中山先生将共产党人引入国民党,就是希望平衡国民党内左、中、右的力量,同时也减轻中国两个革命政党可能的冲突。然而,1927年的屠共,使这两个政党彻底地丧失了互信,走向对立。也使孙中山先生的希望化为泡影。国民党之所以有今天,全拜1927年的屠共所赐。    
  “中央从1930年底开始到31年7月,对中共进行了3次围剿。。。。1932年3月,蒋委员长复职,6月15日召开庐山会议,会中重申‘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并制定了剿共的方针。”    
  1931年918事变,日本已占据了中国的东北三省。1932年6月不敢收复失地,执意要打剿共的内战。当时中共在瑞金已提出放弃前嫌共同抗日的主张,蒋先生充耳不闻,真有“宁予倭寇不失家奴”的精神啊!    
  “这个时候,来到延安的中共军队还不到一万人,但是他们和张学良来自关外的东北军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此一变化改写了中国人的历史。”    
  仅仅轻飘飘的一句“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就能掩盖这个“改写了中国人的历史”重大事件的根本原因吗?    
  第五集《乾坤一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