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参谋工作。〃库兹涅佐夫的批评也许太过分了。朱可夫情绪急躁、容易发火,很可能是由于他常常不如意和他在工作上的几乎无法忍受的紧张造成的。还必须记住,斯大林对国防人民委员部和总参谋部控制极严,象朱可夫那样精力充沛、性格倔强的指挥员,对此一定会感到恼火的。库兹涅佐夫也说:〃对予各军事机关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的职权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而且〃斯大林拥有无限权力,整个军事事务完全控制在他手里。〃这种说法无意中为朱可夫的举止找到了解释。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工作,无论哪一位红军领导人,看来都不大可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
正在迅速发展的事态的其他几个方面的情况。也值得提一提。驻在塔什干的M·N·卡扎科夫将军6月11日被召到克里姆林宫。他在飞往莫斯科途中,看见下面满载着军队的火车一列接着一列,全都向西北方向开行。他知道他指挥的军区没有向苏联其他地区调动部队,所以他猜测这些部队是从东西伯利亚军区和外贝加尔军区调来的。
到达总参谋部大楼以后,卡扎科夫从外贝加尔军区的一位集团军司令员M·R·卢金那里得知,卢金的集团军正沿铁路调到西部去。此后几天,卡扎科夫看见身穿野战制服的其他几位集团军司令员。他可以肯定这些部队不是去参加演习的,因为如果举行演习的话,他一定会知情。卡扎科夫被要求再呆几天时间。以便解决同他的军区的作战计划有关的一些问题。
〃当时,〃他回忆说:〃我不能不注意到总参谋部越来越繁忙。那时担任伏尔加军区司令员的格拉西缅科中将同他的参谋长一起来到总参。接着乌拉尔军区司令员R·A·叶尔沙科夫中将也来了。卡扎科夫找到A·M·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后者告诉他,芬兰军队已经在实行动员,德军已经沿着苏联边境集结。卡扎科夫直截了当地问他道:〃同德国法西斯打仗,什么时候会打起来呢?〃华西列夫斯基回答说:〃今后十五天到二十天当中,要是不打起来就算不错啦。〃
从这些情况可以得出结论,斯大林和苏军最高指挥部知道同德国打仗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没有把情况充分通报给西部边界一线的各部队,甚至放任它们产生一种心安理得的情绪。对苏联人来说,这场战争可能不具有战略突然性,但是在战术上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一些俄国人叙述了他们在战争前夕在西部边界上的经历,其中就有当时在边境部队中任上校的N·N·费久宁斯基将军。他回忆说,6月18日,边防分队的一名指挥官打电话向他报告说:〃上校同志。一名德国士兵刚刚投奔到我们这边来了。他报告了非常重要的情报。我不知道我们能不能相信他。可是他谈的情况非常非常重要。〃〃你们等着,我马上就去。〃费久宁斯基下了这道命令以后立即动身前往边境。
到达分队司令部后。费久宁斯基看见一个高个子的年轻德国士兵。这个德国兵对翻译说,他因为喝醉了酒,揍了一名军官,他害怕被枪毙,所以逃到苏联人这边来。他说:〃战争不久就要开始了。〃他告诉他们说,6月22日凌晨之时,〃德军将在德苏边界全线发动进攻。
这位年轻的德国兵发现人们露出怀疑的神情,便千方百计要使苏联军官们相信他说的是实话。〃上校,〃他说,〃到了6月22日早晨5点钟,你们如果觉得到欺骗了你们,你们枪毙到好了。〃当费久宁斯基把这个情报报告给第5集团军司令员时,这位将军懒洋洋地答道,〃不必相信挑拨。〃而且没有必要向部队发警报,因为〃这种警报将是一场虚惊。〃①
①N·N·费久宁斯基箸《闻警而奋起》,第10页…第14页。——原书法
卡扎科夫将军于6月21日夜间到达设在塔什干的司令部。接着他用了几小时时间报告他此行的情况。当他准备休息的时候,值日军官派人来找他。莫斯科的总参谋部打来了一个重要电话。信息是简短的:〃开始了!〃
第六章 巴巴罗萨计划
在德军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前一天,当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①到现场侦察地形的时候,他确信红军〃对于我们的意图毫无所知〃。布格河苏联那一侧河岸上的各个支撑点无人守卫,而且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苏联在加强其筑垒阵地方面几乎毫无进展。实际上,古德里安认为实现突然袭击的前景是极好的,一以致于他甚至怀疑是否还有必要进行预定的炮火准备。
①海因茨·古德里安——德军将领,记录进攻苏联时任坦克集群司令官,后任集团军司令官,1944年任东线总司令。1945年5月被盟军俘虏。——译者注
6月21日夜间10时,在德军步兵某师服役的一名捷克共产党人,在利沃夫地区偷越了国境。他警告俄国人说,德军计划翌日凌晨3时发动进攻。这个情报通过指挥系统逐级上报到莫斯科,因而浪费了宝贵时间。
〃直到6月21日,在收到关于德军将于6月22日深夜至6月23日凌晨向我国发动进攻的无可辩驳的情报以后,收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一书评论说。〃苏联政府才决定警告边境各军区司令部和海军各舰队司令部注意迫在眉睫的危险,并使武装部队进入战斗准备。〃该书指出:〃使武装部队进入战斗准备〃的命令,是在6月22日零时30分发布的。然而,由于通讯设备遭到破坏,许多负责人只是在德军发动进攻之后才获悉了这个命令的内容。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军区、西部军区、基辅军区和敖德萨军区的部队,受命在拂晓前占领边界一带的筑垒地域,并把全部飞机分散到各个简易机场。
德国人出色地执行了他们的战略计划。在1940年完成了在西欧的作战行动以后,他们开始把部队调到东普鲁士和波兰。到1941年5月,德军沿俄国国境巳集结了差不多七十个师。苏军在其西部边界也部署了大约七十个师,但其中许多师仍然缺乏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
5月25日,德国的几条铁路线转入按他和的运行时刻表运行,每昼夜开行大约一百列军用列车。到6月初,三个集团军群已经摆好向苏联发动进攻的阵势: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柏克元帅指挥;北方集团军群山威廉·冯·利布元帅指挥。南方集团军群由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
中央集团军群从卢布林一苏瓦乌基一线出击,承担了主要任务,即消灭白俄罗斯的苏军,然后向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发动大规模强攻。这个集团军群的编成内有五个集团军,其中有两个坦克集团军。北方集团军群有三个集团军,内有一个坦克集团军,它们从苏瓦乌基——波罗的海一线出动,目标是粉碎波罗的海各国的苏军,并同曼纳海姆元帅指挥的芬兰军队配合,攻占列宁格勒。切断通向摩尔曼斯克的交通线。南方集团军群位于卢布林和喀尔巴阡山之间,任务是向基辅总方向发动大规模强攻。同北方集团军群一样,它拥有三个集团军,内有一个是坦克集团军。它的南翼,由安东奈斯库元帅的罗马尼亚军队和里特尔·冯·朔贝特将军的德军第11集团军来掩护。①
①海因茨·古德里安著《装甲部队领导人》,第145页…第150页。——原书注
轴心国方面总兵力约为一百四十个师,组成三个突击集群,部署在苏联国境上。一般说来,它们的装备精良,特别是坦克较好(约三千五百辆),并得到三千九百架飞机的支援。苏联方面,总兵力约一百个师,分布在北起摩尔曼斯克北部的巴伦支海,南至黑海的多瑙河口的国境线。此外,约有六十个师正从边境备军区的内陆地区调来增援边境各部队。(德军)进攻前不久,朱可夫开始从内地调集五个集团军以便编成最高指挥部预备队,打算用它来进行一次反攻,可是这些部队用即将成为根场的地区还有二百五十到三百一十英里。
这就是德军进攻前夕的军事形势。
通过外交途径把德国的意图通知给苏联政府一举,是突如其来的,对于(德国)那样的政权来说,这也是可以想象的。
4月22日凌晨3时,德国驻莫斯科大使收到一份电报,命令他去会见莫洛托夫,通报如下的信息:苏军在德国边界附近集结已经到了柏林认为它无法容忍的地步,因此不得不采取适当对策莫洛托夫闻听此言,大为震惊,意识到德国人已经向他宣战,至于苏军集结之说则〃纯属无稽之谈〃。况且,德国政府如果觉得苏军的驻扎是对它的冒犯,它本来可以向苏联政府发出一项用会,这就足以使苏联撤出它的军队了。可是德国没有这样做,而是不顾种种可怕的后果,发动了一场战争。莫洛托夫最后向来访者说了这么一句凄枪的话:〃谅必我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类似的。场面在柏林重演了一番——里宾特洛甫把德国的〃防御措施〃通知了苏联使节。①
①古斯塔夫·希尔杰与文尔贝雷德·迈耶合著《不相容的盟国——德苏关系史回顾,1918…1941》,第336页,——原书注
这样,6月22日,也就是当年拿破仑入侵蚀国的前两天,希特勒的军队蜂拥越过国境,发动了突然袭击,致使边界沿线苏军各部队纷纷报告说:〃我们遭到轰击!我们怎么办?〃据德国元帅贡特尔·冯·克卢格的参谋长贡特尔·布卢门特里特将军说,他们从苏军总部得到的回答是:〃你们一定是发疯了。你们报告情况为什么不用密码?〃①
①贡特尔·布卢门特里特著《莫斯科》,载弗雷丁与理查森合编的《致命的决定》,第69页。——原书注
对于德军的集结迟迟才采取对策,因而造成了混乱。而朱可夫在最后一劾下达的使苏军进入全面战斗准备的命令,可能使这种混乱局面变得更加严重了。许多部队的司令部收到此项命令已为时过晚,还有一些部队的司令部,刚刚来得及把部队拉到公路上排好队伍,反倒成了空袭和迅速推进的德军装甲兵团逐一歼灭的现成目标。例如,基辅特别军区直到6月22日晨3时至6时,即在战争开始以后。还没有接到通知。一波罗的海特别军区属下的第48步兵师,正在从里加前往边境途中,在离边界约十八英里的地方突然遭到空袭和突破边界防御的德国地面部队的进攻。这个师差不多已被全部消灭。
苏联飞机来能及时疏散到紧急简易机场,因而大部分飞机在其永久性基地上迅速被击毁。实际上,西部特别军区的大多数空勤人员都在短期休假,他们甚至未能回去保卫他们的基地。苏联方面承认,在西部军区,飞机损失尤为严重,从而使德军立即掌握了这个地区的制空权。
担负掩护边境任务的其他部队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利布的集团军税的对面。第5师的主力部队还呆在距国境三十一英里的兵营中,而第126师则位于远离国境四十三英里的地方。此外,西部军区和基辅军区的许多军、师的炮兵部队,正在远离它们所要支援的部队的火炮打靶场进行训练。基辅军区的防安部队,正在明斯克附近参加训练,离司令部几乎有二百五十英里。在作战计划中,预定起重要作用的其他部队,还在敷设通讯线路。
进攻的那天凌晨,德军拥有九十三个师可供使用,他们把大部兵力部署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北。苏军各师则分散在一条长得多的战线上,而且有些部队尚未进入阵地。因此,轴心国军队在每个选定的正面上与苏军相比的兵力优势,从2.5比1到更大的倍数不等。例如,在蒂尔锡特地区,苏军第125步兵师,负责掩护二十五英里宽的正面,必到德军整个坦克第4集群的进攻。这个集群的第一梯队由三个坦克师和两个步兵师组成,第二梯队则由三个摩托化师组成,因而一举攻占了这个地段。苏军用了几天时间才调来四个师,企图堵住这个缺口。在其他地段,红军各部队也未能及时抵达作战地域参加战斗。因此,总的说来,它们无法完成1941年苏联边境防御计划中指派给它们的任务。
在战争的晕初时刻,由于遭到空袭和炮击。红军的通讯线路大部被破坏,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守牢的困难和混乱状况。各级指挥机关不能把命令下达到它统辖的陷入惊慌失措的部队。反过来,防守边境的各部队告急的消息也无法传送到上级司令部。德军最初的炮兵弹幕射击开始以后,德军突击部队和侦察部队便破坏了边界沿线的带刺铁丝网,消灭了或许可以较早地报告情况的苏军哨兵和观察所。攻击的突然性对德军来说几乎是圆满的,以致整个正面上对于进攻者具有重大意义的重要桥梁都被完好无损地攻占了。担负炸桥任务的苏军岗哨,还没来得及引爆爆破炸药,就被歼灭了。随后苏军曾企图轰炸这些桥梁,但遭到惨重损失。在某一地段,仅在一天之内就有六十四架实施攻击的苏联飞机被击落。①
①埃里希·冯·曼施泰因著《失去的胜利》(安东尼·鲍威尔英译),第182页…第186页。——原书注
从参加这次作战的人们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德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他们的目标——仿佛象进行军事演习一般。弗朗茨·哈尔德日记6月82日的2段记载是不动声色的陈述的杰作:〃敌人被德军的进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的部队没有作出防御战斗部署。边界地区的部队在各自的防区内分得很散。国境线本身绝大部分地段的警戒是薄弱的。〃
在分析德军在战争初始阶段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的原因时,苏联历史学家们常常提出一些不能令人信服的理由,例如他们说红军〃缺乏进行现代战争的足够的经验〃。他们忽略了在西班牙、中国、哈桑湖、哈勒欣河、芬兰以及波兰的战役。然而他们当中有一位直言不讳的历史学家提出了跟他的同行们相对立的看法。他说:
〃在战前的岁月里,坦克部队同整个苏联红军一起,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战斗准备。在那些岁月里,他们取得相当多的作战经验。在西班牙观标上、在哈桑湖、在哈勒欣河、在芬兰的森林中——这些地方都是我国坦克部队经受严峻考验的见证。〃①
①《在陆军部队的前卫中》,载苏联《武装力量共产党人》杂志。第15期(1966年8月),第39页。——原书注
苏联的历史学家们还把红军随后继续遭受挫败,归咎于1941年没有开辟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他们说,在进攻苏联的时刻,德军地面部队在欧洲的作战行动已经停止,因此德国能够集中其兵力入侵俄国。可是人们发现丘吉尔的话是有道理的。他在1941年写给呆在古比雪夫的斯坦福·克里普斯爵士①的一封信中评论了第二战场的论点。他写道:〃俄国人无权责备我们,他们是自作自受……〃
①克里普斯爵士当时担任英国驻苏联大使。——译者注
然而,关于红军初期失利的另一个切实的原因,乃是1941年夏季军队手中的新式武器数量太少。实际上,装配线上生产出来的武器中,有许多武器胜过德军的武器。苏联历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育论是中肯的。他们说:〃新式装备和武器刚刚开始送到部队手里,官兵们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它们。〃例如,苏联人研制并生产了一种出色的新式坦克,并把它们配备给部队。这种坦克比德国的无论哪一种坦克都优越。据古德里安说,1941年春,希特勒特地下个准许一个苏联军事代表团参观新建的德国坦克学校和坦克工厂,什么都给他们看,不要隐瞒。可是俄国军官们不肯相信。潘策尔…IV〃坦克是德国最重型的坦克,一再指责德国人把最新式的坦克赐起来不给他们看,违反了希特勒关于让他们全面参观的命令。苏联人很执拗。以致德国军工部门和制造厂的官员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红军已经研制出比德军更优良的、更重型的坦克。古德里安写道:〃1941年7月底,俄国的T-34型坦克在前线露面,俄国新型坦克之谜终于解开了。〃
苏联历史学家们对于红军最初和随后遭受挫折所列举的其他原因也都是确实的,即清洗造成的迟迟无法消除的影响,武装部队正处在进行改组的过程中,最后是工业企业向东撤退造成的减产。
对于战争初期损失惨重的主要责任,人们一直归咎于斯大林,说他忽视了来自多方面的警告,过分担心激怒德国人。同时,人们还认为朱可夫也要承担都分责任。但是苏联的战史书籍在某些方面替朱可夫作了辩护。虽然没有指名,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一书的第一卷,重复了朱可夫提出的关于使用装甲都队的概念,提到他曾请求斯大林保留大型机械化集群而没有成功等情况。书中说,红军本来应该利用在西班牙、哈桑湖、哈勒欣河以及同芬兰的战争中取得的经验。
苏联最高指挥部得知1939年和1940年德国坦克兵团在波兰和法国作战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以后,不得本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