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如果你自己就是个不优秀的人,那么你没有理由责怪孩子,那些使你不优秀的因素,完全有可能同样地影响着孩子,既然你能原谅你自己,为什么又不能理解孩子?
  如果你自己是个优秀的人,你也只能面对现实。名人的后代,很少有比名人更优秀的,越往后走,越是势微。三代以后,基本上就归于平淡了。毛泽东的后人也没有当主席,鲁迅的子孙也不是文学家,爱因斯坦的后代现在在干什么,我们更是听都没听说过。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上帝是公平的,不会把所有的好处都让一个人占完。
  一个优秀人物的产生,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很大的偶然性。人的基因并不稳定,每一代都会变异,有的往好里变,有的往坏里变,天才似乎就是基因往好的方向激变的结果。就像地壳的运动一样,突然耸起一座高山,然后就是漫长的岁月去渐渐风化,使之平坦。
  儿孙自有儿孙福,想开些吧,尽到责任就行了,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去走。无论你再优秀,你是代替不了孩子的。如果孩子始终要你推着他走,你就是推得满头大汗,你们也走不了多远。
  不管孩子优不优秀,他都应该有他自己的快乐,有他自己的权利。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相信他自有安排。
  其实,看看那些残疾的孩子,看看非洲饥荒中的孩子,看看战乱中的孩子,我们就应该庆幸了,感谢上帝给了我们一个健康的孩子,并且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还有什么可奢望的呢?
  不优秀的人也是人,天无绝人之路,与其把孩子逼疯,还不如静下心来,接受现实,让他快快乐乐、踏踏实实地走他自己的路,虽然不是一条金光大道,但仍然有自己的独特风景,仍然能走到他自己愿意去的地方。

当孩子陷入泥坑

 回想我小时候,很不喜欢数学,很怕数学。小学三四年级时,这种糟糕的状况达到了顶点。记得一次考试,全班都交了卷,就我一个人没做完。老师照顾我,让我一个人自己在教室里做,做完了交到办公室去。
  我就一个人留在教室里,也不知做了多久,班上几个和我同路的同学等我回家,等得不耐烦了,就扒着门催我,七嘴八舌地告诉我答案,但我不知道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写不出步骤,心里又急又恨,羞愧得不得了。后来胡乱做完了,错了很多,不及格。
  老师就在班上说:“鲁智(那时我叫鲁智)现在已经滑进了泥坑,如果她自己努力,同学们再帮她一把,还可以爬出来,如果再继续下去,就不可救药了。”我感到自己已经不可救药了,我成了差生,成了废物,再也没脸见人了。
  其结果就是更怕数学,更怕数学老师,看见她就躲。

  但是我后来数学并不差,初中毕业时数理化都考了年级前三名,高中读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数学在班上也是中等。其转折点就是五年级。

  五年级时,家的附近建了个新学校,我们那一片的学生都转学了。所有老师都换了。数学老师姓成,是个四五十岁的女老师,性格极其温和,从来没看见她发过脾气,哪怕上课有调皮学生捣蛋,她也是笑眯眯的,批评学生好像是在开玩笑,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那捣蛋的也不好意思了。很怪,她不歧视我,好像还很喜欢我,有时候把我的作业本拿到班上展示,有时候摸着我的头给我讲题,我很快就懂了。我特别喜欢上她的课。五年级毕业的时候,我的数学已经成了班上的尖子。
  真的感谢成老师,如果没有她,说不定我真的就陷在泥坑里,不可救药了。永远记得她和蔼可亲的样子,说话那样的细声细气,慢条斯理,永远笑眯眯的。被老师喜欢是那样的幸福,而对于像我这样比较内向,不太机灵,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学生来说,能得到老师的喜欢,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现在我的儿子也已经四年级了,他的性格像我,也是内敛的那种。我知道他的苦恼,知道他的状况。我经常给他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其中就包括这个“陷进泥坑”的故事。我是想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优秀的,我也有非常糟糕的时候,我也有过自卑,有过绝望,但是最终我从泥坑里爬出来了。我整个人生的状况是越来越好,我希望儿子也越来越好。人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只要趋势确立了,时间会创造奇迹。暂时的落后不可怕,关键是一种态势,你在往好的方向走,越走越好,越走越高。
  这个故事不仅是讲给儿子听,我还希望有机会能讲给老师们听。我五年级时的成老师,可以说她是我的恩人,对我一生影响巨大。她不仅扭转了我对一个学科的感情,而且树立了我的自信,让我更聪明、更快乐、更有成就。
  不仅是老师,我还希望家长们也从这个故事里得到启发。孩子是需要我们的肯定,需要我们付出耐心的。
  也许,面带微笑,抚摸一下孩子的头,这个孩子真的就变了,就是这么简单。

不要太焦虑

一切事情,自有他的前因后果,不可强求,不可执著,“希望”和“恐惧”都是我们的敌人。
  比如鲁鲁,他有他的前世今生,他和我们的关系,就好像是一粒被风吹来的种子,正好落在我们这块地上。我们抚育他,只是给他一种条件,生长是他自己在生长,我们并不能代替,更不能改变他的本性。说到底,他就像一位过客,在我们的生命里落脚,最终还是会分开。我们之所以能做他的父母,只不过是一种缘分,他终究是他自己。
  我们并没有权力去改变他,也改变不了。人都是偏狭的,我们自己的智慧有限,认识也有限,未见得就能看清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更不能预知他的未来。世界并不按我们的希望运行,我们也不知道世界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我们有什么能力去塑造他呢?
  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智慧却需要自己去生成。我们的爱和帮助就像是水,给他的成长以滋养,但最终他长成什么样子,还是全靠他自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受着太多太多因素的影响,吸收哪些,拒绝哪些,全在于他自己的选择。太阳公平地照耀世界,地上的万物却有不同的样子。一个人本身的特质,决定着他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要太为儿女焦虑,一切自有造化安排。我们所能给孩子的,在他全部所需的东西当中,只是很小一部分。作为父母,尽到责任就行了。

有自信才敢冒险

当年我们大学毕业分配时,一个同学本来有条件留在大城市,却主动选择了山区,到基层去锻炼。其实,他是有背景的,去的时候就明确知道,迟早会回来。
  富家子弟到基层,不是真的要扎根,而是镀金,是学习,要把世态人生都体验一下,把各种经验都学到。他心里很有数,最终的归宿不会是在这些下里巴人中间。有自信才敢冒险。
  所以真正的下里巴人,反而要逃离乡土,因为他知道,一旦陷入,就没有能力自拔。
  富人子弟到基层去,穷人子弟则拼命往上爬,不是他们的境界有什么不同,恰恰说明人的本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到达更高远的地方。
  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也是一样,父母本身的基础厚实,对儿女的心态也会比较平和,孩子成长的环境就宽松一些,那是因为他们有自信,对于孩子的未来,没有承受不了的后果。把太多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这样的家庭,不仅孩子累,父母也累,最终结果未见得好,即使学习成绩上去了,心理上却容易出现问题,只是外人看不出来而已。

教育需要宽容

在我的电脑里,有几幅张老师的照片。那是我刚买了数码相机时,到学校去给鲁鲁拍几张校园生活,正好看见他的班主任张老师站在操场的大槐树下给几个家长讲试卷,情景很生动,就偷拍下来。
  那时的张老师很年轻,扎着马尾辫,红朴朴的脸,笑得像个小姑娘。
  那时的鲁鲁也很小,刚上二年级,正在换牙,照片上所有的笑脸都露出门牙处那两个大大的豁口。
  那时的张老师好像还在谈恋爱。当时非典刚过。记得非典时,学校要求孩子每天量体温,每天向班主任汇报。某天,我家唯一的温度计打碎了,跑遍商店、药店都买不到,只好求助千里外的父亲,让他买了寄来,但那也要好几天才能收到。张老师知道后,二话不说,要把她家的温度计给我。
  那是一个非常时期,一支温度计意义非凡。
  第二天,我去学校门口等张老师。街上行人稀少,学校已经停课一个多月。当对面过来一辆自行车,一个帅小伙载着一个戴墨镜的女孩,女孩从后座上跳下来,笑嘻嘻地招呼我时,我竟没有认出她就是张老师。
  那支温度计一直用到非典结束。学校复课了,鲁鲁班上没有一个被感染的。
  现在鲁鲁已经五年级,还差半个头就和我一样高了。而张老师,她为这个班的四十几个孩子付出了四年的心血,从学拼音到写汉字,从写话到写作文,每天从七点四十到校听写、朗读,到四点半放学把孩子们送出校门,整整四年,不仅把这四十几个孩子送进小学高年级,而且她自己的儿子也已经快上幼儿园了,她的体态,她的神情,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姑娘,而是一个成熟的母亲了。
  每每看到当年的照片,心里会有一些感动。我们的孩子在成长,教他的老师也同样在成长,我们都在经历一个生命的过程。
  老师也是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最基本准则是尊重、理解和宽容,但我们却往往只强调对学生的宽容,不强调对老师的宽容,这是不对的。在师生关系中,老师并不是我们想像的绝对强者,老师不仅在教育系统中属于基层人员,在很多方面要受到制约,而且在与学生的关系中,也并非处于绝对强势。尤其是高年级,在一些校风不好的学校,某些强悍学生甚至会让老师产生畏惧心理。在低年级,学生虽然没有能力直接伤害老师,但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却很大。社会普遍弥漫着不信任的空气,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间有一种无形的对抗,这让很多老师学会了自保,不是从学生的最大利益考虑,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过就是功。
  不出事就好,一旦出事,老师就要吃不了兜着走,所以,现在很多学校根本不组织春游,课间不允许孩子到操场玩耍,放学就把孩子赶出校门,不允许在学校逗留。这样一来,孩子在学校“出事”的几率减小了,学校可以不担责任了,但孩子的成长空间却大大缩小。
  现在这个时代,教育者的风险意识空前高涨。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危险的行业。曾经发生过极端的事例,一个家长杀死了管教他孩子的校长。出了这样的事,老师也得掂量掂量,班上谁是惹不起的。班上出了这样的孩子,不仅是老师的麻烦,也是全班孩子的麻烦,明知道是害群之马,你也没有办法,法律不允许学校做过火的事,你还得对他姑息。
  老师面临的是几十个孩子,每个人性格各异,智力参差不齐,家庭背景不同,而他们都要完成同样的学业,接受同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实际是不可能达到同样效果的。现在很多小学孩子中午也在学校吃饭,早上七点半到校,下午四五点放学,几乎整个白天都在学校度过,这中间有整整九个小时,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得发生多少事?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除了下面有几十个孩子,上面还有各级领导,平级的还有各科老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都在他这里汇合,责任有多大,压力有多大,一般人是难以想像的。
 我曾经当过七年教师,其中有两年是班主任。后来又换了好几种职业,但在我的恶梦里,和工作有关的永远只有一件事,就是上课——总是梦见打铃了,我还没有进教室,而终于进了教室,突然发现没有备课,吓醒了!
  扪心自问,我还不算个特别称职的老师,我的责任心还算不上是最强的,但这七年教师生涯,至今是我恶梦的素材,可见它对我的压力有多大。当然,当老师也有很多的快乐,很多的幸福。去年教师节前夕,突然接到当年在攀枝花师范校时我班上学生的电话,祝我节日快乐。几乎二十年了,当年十几岁的学生娃娃,现在他们的儿女都和我儿子差不多大了,我那时也不过二十来岁。这二十年间,我换了很多个单位,通讯地址也早就面目全非,他们是到成都出差,辗转了好几个地方,后来碰巧找到我父亲,才终于打听到我的电话。仅仅是这一个过程,就足以让我终身为之骄傲。
  也许正因为有当年我的付出,才有今天这些学生的惦念。做教师是个幸福的职业,但也是个压力很大的职业。我的幸福感是来自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如果这个尊重不存在了,做教师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所以,给老师足够的尊重,不仅是让老师受益,最终也是让自己的孩子受益。学生爱我,我会更努力地工作,对他们也更有责任心和爱心。老师如果面对的都是有戒心的家长,他们对学生的态度也不会有真正的关爱。
  也许现在对老师负面的报道太多,其实,教师中只有一部分是不正常的高收入者,大部分老师,尤其是非重点学校的老师,他们的付出和收入之间并不成正比。如果一个老板管理一个企业,几十个人的规模,也不算小企业了,如果经营得好,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但一个老师,同样管理着几十个孩子,工作不比老板轻,责任不比老板小,但收入却不能和老板比。
  不负责任的老师、冷漠自私的老师,甚至怀有恶意的老师,的确也是有的,但不能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因为有这样的老师存在,就否定所有老师的善良和勤奋。
  老师需要尊重和理解,教育需要宽容。老师也是人,和我们一样的人,将心比已,如果你是老师,你能做得更好吗?和谐的关系需要宽容的心,愤怒不能解决问题,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家长、全社会,都请多给教师、多给教育一些理解和尊重,多一些沟通,少一些牢骚,大家都实实在在地做些事。

金钱不能代替尊重
 以前,拜师学艺,往往是提两瓶酒,封几包糕点之类,事情就搞掂了。虽然学徒要在师傅家打杂,端茶送水,烧火劈柴,相当于保姆或者勤杂工,但毕竟有了机会,几年熬下来,技艺也就学到手。
  现在不行了,一切都要钱,你再有天赋,再有诚意,老师的价码摆在那里,一节课多少钱,少一分你也休想进门。
  商业社会,一切都要花钱。教育也是消费,出多少钱,买多少服务。
  理性地想,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反而这使人际关系变得简单。你值多少钱,就收多少钱,收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我就省了赔笑脸,还有权挑剔你。这就是商品经济的好处。
  但这一切好处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我出得起钱。
  我为什么出得起钱呢?就因为我也身处在商品社会中,我的价值也由金钱来体现,我工作,出色,我创造价值,我就能得到优厚的报酬。
  社会其实就是这么运转的。所以不要埋怨社会不公,社会自有它自己的规则。至于这规则是否合理,我们可以评论,却难以改变,作为个人来说,你只能去适应它。
  努力挣钱,这是一个优秀家长必须做到的。
  此外,我们仍然可以发扬旧时拜师学艺的精神,让人情为冷漠的金钱关系增添亮色。要相信,老师也是人,是人都是有人性的。你首先要尊重他,你才可能得到同样的尊重。
  哪怕你是按价码交足了学费的,你仍然要保持对老师的敬重,这就像你在工作中需要得到别人的敬重一样。不要总是对教育机构、对老师抱着消极的心态,人家确实赚了你的钱,但也提供了你需要的东西,这是自由交易的结果。
  社会规则总是在忽略个性的基础上生成的,它只考虑群体而不考虑个人,所以规则总是冷漠的。但执行规则的是人,因此在价格交易之外,还有情感的空间,只要你把人当人看待,彼此的关系就可以更人性化,教育也就能够达到更细腻、更完美的程度。

学校为什么不春游

小时候每年学校都要组织春游,那是孩子们的节日。
  现在不组织了,去年北京教委好像还发文禁止学校组织。
  学校有学校的道理,主要是怕出事。确实有出事的例子,一出事就不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学校不组织,学生还是要玩的,怎么办呢?只有家长带出去。家长带出去就不出事了吗?还是有出事的,只不过责任由家长自己承担了。家长会不会怕出事就不带孩子出去呢?不会,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