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01-针灸甲乙经-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善盗,不可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曰∶愿闻六腑之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也。《素问》曰∶肺之合皮也,其 
荣毛也,其主心也。下章言肾之应毫毛,于义为错。 
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也。《素问》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其义 
相顺。 
肝合胆,胆者,筋其应也。《素问》曰∶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其义相顺 
。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也。《素问》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其义相顺 
。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九卷》又曰∶肾合骨。《素问》 
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其义相同。 
曰∶应之奈何?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 
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 
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曲者,小肠结 
。 
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小脘约不利,(《太素》作下脘未约。)肉 不坚者胃 
缓,肉 无小裹 标紧,(一本作无小裹累)者胃急,肉 多小裹 
(一本亦作累字)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 
肝应筋。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 
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文者胆结。 
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 
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 
膀胱结。 
曰∶薄浓美恶皆有其形,愿闻其所病。曰∶各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所病矣。 

卷一
十二原第六
属性: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者,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 
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骨之气味者也。五脏有疾,出于十二原,而 
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二。阳 
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二。阴中之太阴肾 
也,其原出于太溪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二。膏之原出于鸠尾一。肓之原出 
于脖(满设切) (鸟朗切)一。凡十二原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病者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 
阴(一云滞取三阴)。今夫五脏之有病,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 
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 
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 
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卷一
十二经水第七
属性: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受水而 
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 
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对曰∶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 
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中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气血 
,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定数。其治以针灸,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也。此人之参天地而 
应阴阳,不可不审察之也。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厥阴外合于沔水,内属于肝。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 
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 
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阳,此一州之阴阳也。此 
人所以与天地相参也。 
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之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刺之奈何?曰∶足 
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而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写。 
足阳明多血气,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少阳少血气,刺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阳多血气,刺深五分,留七呼。 
足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少血多气,刺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留一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也疾,其刺深皆无过二分,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 
小大肥瘦,以心料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 
此者则脱气。 
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浓薄,肉之坚脆,及 之大小,可以为度量乎? 
曰∶其可为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者也。若失度人之 (音消,渴 
病)瘦而形肉脱者,乌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 
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卷一
四海第八
属性:人有四海,十二经水者皆注于海。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胃者为 
水谷之海,其 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 上在大杼,下出巨虚上下 
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 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脑者为髓之海,其 上在其盖 
,下在风府。凡此四海者,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曰∶四海之逆顺 
奈何?曰∶气海有余,则气满胸中 ,急息面赤;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 
常想其身大怫郁也,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 
则腹胀满;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不足则脑转耳鸣,胫 
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曰∶调之奈何?曰∶审守其 而调其虚实,无犯 
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卷一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属性:黄帝问曰∶五十营奈何?岐伯对曰∶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 
人经络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脉行六 
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 
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 
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百十分有奇。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 
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已终矣。(王冰曰∶此略而言之也,细言之,则常以 
一十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尽也)。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 
天地 
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也。(此段旧在经脉根结之末,今移在此。) 
曰∶卫气之行,出入之会何如?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一面七宿,周天四七二十八宿,房昂为纬,张虚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昂至心为阴。阳 
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合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亦二十 
五周,周于五脏(一本作岁);是故平旦阴气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行于头,循于项,下 
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端。其散者,分于目,别(一云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外 
侧。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 
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入足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 
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直至于足,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与十分身之 
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 
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 
人气行于身十二周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人身之 
四。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 
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云阴脏)一周与十分 
脏之八,亦如阳之行二十五周而复会于目。阴阳一日一夜,舍于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 
之四(一作二,上文十分脏之八,此言十分脏之四,疑有误)。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 
晏者,以奇分不尽故也。 
曰∶卫气之在身也,上下往来无已,其候气而刺之奈何?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 
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漏水百刻。二十五刻者 
,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无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 
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在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 
必先候其气之加在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少半日之度也。 
从房至毕一十四度,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从昴至心亦十四度,水下五十刻, 
终日之度也。日行一舍者,水下三刻与十(《素问》作七)分刻之四。大要常以日加之 
于宿上也,则知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宿,人气在三阳与阴分。常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纷纷HT HT (普巴切),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行百刻而尽矣。故曰刺实者刺 
其来,刺虚者刺其去,此言气之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也。 

卷一
营气第十
属性: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循臂内上廉。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 
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 
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一作项)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 
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 
脉出腋下臂,入(一作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手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 
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 
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鬲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一作关)。其支别者,上额 
循颠下项中,循脊入 (音氐),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 
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 

卷一
营卫三焦第十一
属性:黄帝问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安从会,老壮不 
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对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气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 
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亦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日中而阳陇(一作袭,下同)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 
十 
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名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 
已,与天地同纪。 
曰∶老人不夜瞑,少壮不夜寤者,何气使然?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利,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减,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营 
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而夜不得瞑。 
曰∶愿闻营卫之所行,何道从始?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上焦出于胃口,并咽 
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手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 
俱行于阴阳各二十五度为一周,故日夜五十周而复始,大会于手太阴。 
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则汗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 
道而出何也?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悍 
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名曰漏泄。中焦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以受气, 
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 
隧,命曰营。 
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也?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 
异名同类也。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也。下焦者,别于回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为下焦,渗而俱下 
,渗泄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也。 
曰∶人饮酒,酒亦入胃,米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也?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 
以滑(一作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也。故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 
也。 

卷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人气之清浊者,何也?岐伯对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 
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下行于胃。清者上行,浊者下行。清浊相干,名 
曰乱气。 
曰∶夫阴清而阳浊,浊中有清,清中有浊,别之奈何?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 
浊者下流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曰∶诸阳皆浊,何阳独 
甚?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孔窍,其浊者下行诸经。 
故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曰∶治之奈何?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取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何谓也?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 
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腠理 
(一作 )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出泄,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是谓液。中焦受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拥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也。 
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曰∶精脱者 
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痹,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 
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曰∶六气 
贵贱何如?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卷一
津液五别第十三
属性:黄帝问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浓 
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 
为水胀,不知其何由生?岐伯对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分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上焦(一作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者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浓,则腠理 
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