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生自私自利的原因,一是缘于孩子天生的利己倾向。
在孩子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期,其往往单纯地认定 “我即世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虽然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逐渐成为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的行为,但仍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于是,孩子衡量外界的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自我本身”,相应的行为也是如此。
二是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致。
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反复无常、表里不一,当孩子犯错时,便加以嘲讽、鄙视,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变得只能自我封闭,尽量不与他人接触,躲到自己的小天地里,结果必然导致孩子自私。
此外,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万般宠爱、处处迁就,造成孩子从小就有“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得不到只要大哭大闹就能得到”的想法。于是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处处都要别人迁就,常常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自私的孩子,对谁都有弊无利,父母应重视,提早预防。
父母应该给孩子积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树立孩子正确的物质观念,让孩子学会与朋友分享,感受给予和付出的快乐。平时父母要适当地训练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别让孩子有“事事都依赖父母”的观念。
这时要教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体谅父母的辛苦,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帮忙洗碗、扫地、擦桌椅等。在吃东西方面,还需告诉孩子一定要把食物分成三份,一份给自己,一份留给爸爸, 另一份留给妈妈,不要独自享用。
如果家里还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应该将食物平分,让每人都能享用;家里若有客人,父母更要让孩子学习如何招待客人。
吃饭时,不要只吃自己爱吃的,并将自己喜欢的食物放到面前挑来挑去;当别的小朋友来玩时,要鼓励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玩具和食物。
父母还能利用“演戏”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心态。
通过孩子与父母亲之间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孩子认识到人际关系。经由这些游戏,孩子首先会意识到经常接近的成人和自己的关系,例如,爸爸妈妈怎样爱护自己,然后意识到周遭人们之间的关系。又例如,老师怎样爱护和教育小朋友,司机怎样有礼貌地对待乘客,医生怎样关心、照顾病人等等。孩子通过体会他人感受,就会从以自己为中心转变成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为他人着想。
●【自私自利(2)】ǎ|ǎ|ǎ|ǎ|ǎ|ǎ|ǎ|ǎ|ǎ|ǎ|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安排一些情景,直接教导孩子应该如何关心别人,如果父母亲出现生病等情况时,孩子就会懂得如何去做。这不但有助于训练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不良特性,还可以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以及对社会的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使他们也关心别人。切记,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会替别人着想。
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年人站在一座高高的吊桥上,桥下是湍急的河水。他点上最后一根烟,因为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他曾经是一个富翁,如今却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体验过各种不同的生活,也曾经纵情感官享受,四处游荡,寻找刺激,酗酒和吸毒,而现在他却遭逢生命中致命的打击———婚姻失败。
没有一个女人能与他相处超过一个月,因为他的要求太多,却从不付出。或许河水是他最好的归宿。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经过他身边,看着站在黑暗中的他说:“给我一块钱吧,先生。”他在阴影中笑了起来。“一块钱?一块钱能做什么?没问题,我这儿有一块。老兄,我的钱还不少呢!”
他掏出皮夹。“在这儿,拿去吧!”皮夹里大概有一百块钱,他把钱都拿出来,塞给那个流浪汉。
“这是干什么?”流浪汉问。
“没什么,因为我要去的地方,用不着这个了。”他往下瞥了一 眼河水。
流浪汉拿着钞票,不知所措,好一会儿,才对他说:“不行,先生,你不能那么做。我虽然是个乞丐,却不是懦夫,我不拿你的钱。你带着你的脏钱,一起跳河吧!”
他把钞票丢过栏杆,钞票一张张随风飘动,纷飞四散,慢慢地 落进了黑漆漆的河水中。
“再见,懦夫。”流浪汉掉头就走了。
想自我了断的富翁,这时如梦初醒,他突然希望流浪汉能得到那些丢掉的钱,他希望付出,可是却办不到!
付出!对了,就是这个!他以前从来没有试过这个,付出!就能快乐!他向河水看了最后一眼,然后离开那座桥,去追赶那个已远走的流浪汉。
不懂得付出,对孩子来说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是直观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没有主观的责任感,这时的孩子很少会考虑到别人,更不可能设身处地客观地看待问题。这是孩子的正常特点,不能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
但有些孩子在三岁以前会表现得大方慷慨,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方慷慨,孩子的自私里往往有其正当的理由,而在慷慨中则往往包含着性格怯懦的一面。
如果父母不明白这点,而强迫孩子大方慷慨,甚至完全无视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用“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不懂事”“不乖”“不听话”等话来说服孩子,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教育孩子能为他人着想,实际上这种以不尊重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做法,根本无法培养孩子真正的道德观念。
孩子可能为了让父母高兴或避免被父母惩罚而服从命令,但是心里必然怀有怨恨、委屈、不满的情绪。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会导致孩子产生对他人的愤恨、不满情绪或攻击行为,有的还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变得怯懦、退缩、依附,从而失去自信心和自主性。
要想改正孩子自私自利的观念,父母和老师就要从多方面,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教育孩子不自私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等待孩子身心的成熟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但这并不代表只要父母慢慢等待,孩子会在某一天突然就不自私。父母仍需要把握机会教育孩子。
有教育家主张首先要教孩子“把东西分一半给别人”,这个“一半”并非指数量上精确的二分之一,而是让孩子逐渐懂得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的存在;自己有各式各样的需要,他人也有各式各样的需要。一旦孩子有了这种观念,他们就会比父母对人还要大方慷慨,自私自利的毛病自然也就没有了。
●【自私自利(3)】ǎ|ǎ|ǎ|ǎ|ǎ|ǎ|ǎ|ǎ|ǎ|ǎ|
二、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高远的理想
当孩子有正确的理想与目标后,也就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也要让孩子知道,想要完成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可以问他:“你见过像你这样天天发脾气的企业家吗?”“你见过像你这样整天只想着自己的科学家吗?”等等,借此激发他改正自私的内动力。
三、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已经能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是非与好坏,已经有了好恶情感;同时,情感的稳定性也在逐渐增加,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并且还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冲动。
此时,父母可让孩子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乱发脾气有什么不 好的影响?”“别人会如何看待你?”“如果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你会有什么感受?”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要学会自我控制,改正不良行为。
四、疏导叛逆心理
孩子因为受叛逆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与大人的对立情绪而走向极端。有时,他们会故意和父母唱反调。其实形成叛逆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希望自己的独立意识得到大人的认同。
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待人处世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思考,让孩子设想“假如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此来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五、批评与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批评与表扬的作用。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批评的约束和表扬的激励,来使孩子逐渐意识到该不该做、怎样去做。在批评、表扬孩子时,应当向他们指出批评的理由、改正的方法。当孩子做得好时,应适时予以表扬鼓励。
六、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的依赖性
孩子自我中心过重的主要原因就是从小父母包办所有的事情、过分地照顾保护和娇惯迁就。对于很多事情,孩子既不用想也不用做,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心理就产生了。这时,他们会觉得一切都是很容易得到的,因此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容易任性,这就应该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使他们产生独立自主的意识,教导他们要自强自立。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有秩序的生活规范,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七、鼓励孩子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别人有事相求,孩子又可以帮得上忙,就让孩子学习帮助别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教导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捐款活动,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培养乐善好施的高贵品德。
通过现实生活的锻炼和父母的指点,孩子就会克服自私自利的习惯。
八、父母必须改变盲目溺爱、一味地娇惯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需分清楚是否合理。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应予以明确拒绝,并对孩子耐心地讲解道理,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
当然要孩子一下子就能接受是不可能的,这期间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对于孩子的哭闹,父母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盲目迁就,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大发脾气。给孩子一个冷静空间,让他们意识到哭闹无法解决问题。
“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私的人只会把路走得越来越窄,直至陷入绝境。人要学会付出,才能活得有意义;能够付出爱和宽容的人,总能找到一片广阔的天地。
☆ 习惯便利贴
1。利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孩子可以设身处地了解自私自利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2。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大发脾气,或者盲目迁就,而是有条件地加以引导、劝阻。
3。透过批评和赞美,让孩子了解自私自利的弊端、乐善好施的喜悦。
●【抱怨他人,爱挑剔(1)】ǎ|ǎ|ǎ|ǎ|ǎ|ǎ|ǎ|ǎ|ǎ|ǎ|
真正伤害别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言语。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 张老师的小叮咛
抱怨、挑剔就像是长在人身上的一个毒瘤,必须拔掉。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问题。孩子对自己的抱怨和挑剔可能并不自知,需要父母帮助他克服。
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坏。
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个钉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十七个钉子。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次数越来越少,并且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在栅栏上钉钉子容易多了……
最后,他终于变得不爱发脾气了。小男孩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建议说:“如果你能坚 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男孩拔掉了栅栏上所有的钉子。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那么多的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
“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你的言语就像这些小孔一样,会留在人们的心中,同时还会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
“无论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言语对人们造成的精神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身体没什么两样。”
真正伤害别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言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否则,这样的“刀子”太伤人。
这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用独特的方式告诉孩子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危害程度有多大。实际上,面对一个不容易自我控制情绪、容易心理失衡、喜欢挑剔的孩子,我们要做的事情首先应该是理解,不是对之不闻不问,然后才是去了解形成这种习惯的成因。
爱挑剔的孩子虽然总是批评别人的缺点,其实我们很清楚,他们的内心可能受了什么委屈或伤害,因此试着和孩子沟通找出问题 的症结会比指责他们更有意义。
一个毫无教养的人,可能仅仅因为一个路人踩了他一脚,就把这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最卑鄙的坏蛋。然而,拔除挑剔者心中的刺,比起对他们的指责来得有意义。
有学生向老师抱怨班里有某人很讨厌,总喜欢跟他比较,影响他的情绪。
老师问这学生:“你喜欢吃苹果吗?”
学生愕然但仍答道:“不喜欢,但喜欢吃梨。”
“你不喜欢吃苹果?”
“对。”
“那有没有人喜欢吃苹果?”
“当然有!”
“那你不喜欢吃苹果是苹果的错吗?”
学生笑笑:“当然不是!”
“那你不喜欢他是他的错吗?”
“……”
“你喜欢吃梨?”
“对!”
“如果你的好友来了,你会请他吃吗?”
“会啊!”
“你怎么知道他爱吃呢?”
“我会问他!”
“那还好,但很多人就不是这样,觉得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
自己喜欢梨,以为鱼也会喜欢,所以把梨当作鱼饵放在钓钩上去钓鱼,鱼儿总是不上钩,于是埋怨:这鱼儿怎么回事?
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问题。
身为父母,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总是抱怨别人,成为爱挑剔的 不受欢迎者。就像我们不愿意自己身边的同事或者上司是个爱挑剔的人一样。这样的人在他周围的人际关系中得到的评价肯定是非常不好的。
美语班的捷宏今年已经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在班上却是不受欢迎的人物,甚至连分组玩游戏都没有同学愿意跟他同一组,原因是捷宏总是对身边的同学十分敏感及挑剔,只要有小朋友围在一起讲悄悄话,他总是自行对号入座且很愤怒地来对老师抱怨说大家都在说他的坏话,还曾经因为同学传考卷给他时不小心掉到地上,他都觉得那是故意的,也因为如此,其他小朋友自然就不敢靠近他了。
●【抱怨他人,爱挑剔(2)】ǎ|ǎ|ǎ|ǎ|ǎ|ǎ|ǎ|ǎ|ǎ|ǎ|
既然抱怨和挑剔有这么严重的危害,作为父母,应有责任帮助 自己的孩子走出抱怨的陷阱。当听到你的孩子又在挑剔别人时,你 可以顺着他们的意思往下说,然后在下结论时检讨。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来下结论,例如,孩子抱怨衣服洗得不够干净,那么就不要再为他们服务,让他们亲自动手体会“说比做容易”。
在一段时期内,如十天内,天天挑剔孩子。例如:“看看你的语文成绩,虽然得了九十五分,可是我觉得你的作文还是写得太差了!尤其这一段,太糟糕了。”接下来的十天,每天给他鼓励,让孩子在两种态度的对比反差中理解挑剔别人的坏处。
你还可以把孩子常常抱怨、挑剔的话用醒目的颜色写在很多小纸条上,贴在他的卧室和洗手间里,提醒他注意改正自己的坏毛病。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抱怨、挑剔、议论某人的缺点等等,殊不知,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习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把自己的喜好当作别人的喜好,制造了许多不和谐。放下偏见,正视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变得轻松而美好。
☆ 习惯便利贴
1。孩子爱抱怨、挑剔可能来自父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