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鬼壶第一部--风陵偈语-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囊尸衣机缘深
      
      书为缘媒情意真
          
      
      
      偶因为《青囊尸衣》那本书结了一段缘
      
      真的很感谢尺子,也许没有他的那本书
      
      我现在的生活就不是这个样子
      
      ***************************************
  好一段青楼佳话,尺子深受感动,谢谢火小嫣,祝你们幸福(*^__^*)(*^__^*) (*^__^*) 

第三十章
  暮春时节,云贵高原边陲一隅,山岭纵横绵亘,沟壑幽深,山坡上盛开着一簇簇的白色和紫红色的野杜鹃花,漫山遍野,令人陶醉。
  中午时分,镇康县南伞,风尘仆仆的走来了一行人。为首的是一位老僧,身后跟着一个小男孩,孩子的肩膀上蹲着一只蓝色的大鸟,他们就是安息长老和沈才华等人,由江西鄱阳湖一路来到了滇西南。
  此地名为南伞,傣语意为“嫁姑娘地”,是汉傣杂居的中缅边境中段的一个小镇。
  这一天适逢甲己日街,这是源于民国初年,以干支日赶集市流传下来的风俗,中缅两国边民互贸,街上小商小贩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安息长老手指着前面的山岭说道:“这里距缅甸掸邦的老街市不到十公里,再南行九百多公里便到仰光了。我们先在街市上吃点东西,然后往东南三公里的124界桩处,那儿有一个隐秘的溶洞,在洞内行走不足两公里,就可以直接越过国境到达缅甸的果敢了。”
  “长老爷爷,那儿离一条叫……‘恩梅开江’的地方远么?”沈才华突然问道。
  “不太远,小小,你听说过恩梅开江?”安息长老诧异的问道。
  “小小有个朋友住在那里。”嘟嘟抢先回答道。
  “哦,那好,我们可以路过的。”安息长老点点头。
  街市上人来人往,穿着稀奇古怪的服装,大都是德昂、傣、苗、彝、佤、傈僳等民族的妇女们,一路嬉笑打骂追逐着。
  “师父,我们就在前面小摊上吃点米线好么?”彭长老上前请示道。
  “也好,时间还早,大家歇歇气,今晚就留宿在果敢。”安息长老说道。
  “米线啦,正宗蒙自过桥米线,吃米线啦……”热气腾腾的米线摊后,一对中年夫妇手拎着汤勺在大声的吆喝着,简陋的竹桌旁,有不少赶街的人们在啧啧有声的喝着热米线汤。
  “真好吃。”沈才华又累又饿,俯在砂锅上喝的是赞不绝口。
  安息长老笑笑,说道:“这汤是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而成的高汤,香味独特,老衲久居仰光,也是时常惦记着家乡的过桥米线,这里面还有个温馨的传说呢……”
  “这个我知道,”嘟嘟赶紧插嘴道,“传说蒙自县城有位杨秀才,每日里在南湖读书,其妻贤惠,将饭菜做好送往湖心亭。那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于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老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补身。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端起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慢,把热量封存在了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米线、蔬菜和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美味至极,人们纷纷仿效之。由于杨秀才妻子送砂锅到湖心亭要过一座小桥,所以大家就叫这种吃法为‘过桥米线’了。”
  周围响起了一片掌声,原来过往的人们发现了这只会说话的大鹦鹉,都停下了脚步,里外三层的围着看稀奇。
  “小孩子,你这只大鸟卖不卖?”有人出价道。
  沈才华摇摇头。
  “让开!让开!”有粗暴的呵斥声音响起,人们纷纷闪让开了一条通道。
  
  
  

作者:鲁班尺 提交日期:2009…08…30 15:15  
  
  几名穿草绿色军用夹克衫的劲装汉子推开众人走上前来,说道:“这只鹦鹉是谁的?”
  “我的。”沈才华警惕的回答道。
  “我们老大买了。”为首的一个留着小黑胡子的人说道,并随手丢下一张十元钱的纸币。
  “不卖。”沈才华没好气儿的回答。
  “是吗?我看看,好一个聪明机灵的大鹦鹉。”一个面色白皙,身材消瘦的中年人走上前来,劲装汉子们恭敬地闪开站立在了两侧。
  安息长老瞥了一眼,此人左手带着一只皮手套,缠着帆布的胳膊上蹲着一只灰色猎隼,大小如同一只大公鸡般,两只脚爪强劲有力,一对眼睛闪射着精光。
  猎隼的目光锁定了嘟嘟,尖尖的勾喙淌下了几滴口涎。
  嘟嘟不敢直视猎隼凶恶的眼神儿,身子悄悄地朝沈才华移了移。
  “嗯,这是一只罕见的蓝紫金刚大鹦鹉,据说战斗力不在猎隼之下,小兄弟,敢不敢来和我的雄鹰阿文比试比试?”中年人说道,说一口标准的云南官话。
  “你们是什么人?”安息长老平静的问道。
  “我们嘛,是对面果敢来赶街的,见到这只娘娘腔的鹦鹉,阿文早就摩拳擦掌了。”中年人嘲弄的说道。
  “打呀,大鹦鹉个头这么高,肯定能打过那只小鹰的。”有好事者鼓噪着叫道。
  沈才华毕竟是个孩子,童心未泯,他悄悄地问嘟嘟道:“你能打得过牠吗?”
  嘟嘟胆怯的小声说道:“牠是高……高山阿尔泰猎隼,很,很凶的呢。”
  “嘟嘟,你有潜力,肯定能行的,刚才讲‘过桥米线’传说的时候,连口吃的毛病都快没有了。”才华鼓励道。
  “真……真的么?”嘟嘟仿佛有了点自信心。
  “哼,这鹦鹉别看个头比阿文高,但却是个娘娘腔的大草包。”那中年人激将着说道。
  “我……我不是娘娘腔!”嘟嘟怒道。
  中年人手臂往上一送,口中说道:“阿文,去擒住娘娘腔!”
  猎隼“嗖”的一声窜上了半空,用力的拍打着翅膀,嘴里发出阵阵沙哑的恫吓声。
  嘟嘟犹豫的望了一眼才华,然后一咬牙振翅飞上了天空,周围看热闹的人群里暴发出喝彩之声。
  阿尔泰猎隼攻击猎物时,总是先飞到猎物的上方,占据制高点,然后收拢双翅,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脑袋则收缩到肩部,以每秒75—100米的速度,成25度角向猎物猛冲过去,在靠近猎物的瞬间,稍稍张开双翅,用后趾和爪打击或抓住猎物。此外,还可以像歼击机一样在空中对飞行的小型鸟类进行袭击,追上猎物后,就用翅膀猛击,令其从空中下坠,然后再俯冲下来以利爪将其捕获。
  这只猎隼虽是凶悍无比的空中猛禽,但却从来没见过南美洲的蓝紫金刚大鹦鹉,不晓得其厉害。
  在巴西,传说殖民者入侵时,有一个士兵开枪射击一对蓝紫金刚鹦鹉,其中一只砰然落地,正当士兵手拎猎物沾沾自喜时,另一只鹦鹉从天而降,先一口啄瞎了射击者的眼睛,紧接着还用巨喙把那支双筒猎枪拧成了“麻花”。
  嘟嘟自幼在亚马逊森林被捕获后,直接送进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好吃好喝,已经驯化丧失了野性,否则即使遇到巨大的喜马拉雅山鹰,也绝对无惧。
  猎隼飞到高空,然后冲着嘟嘟恶狠狠的高速俯冲了下来……
嘟嘟眯着眼睛望见高空中一个黑点闪电般的向牠猛扑过来,吓得扭头就跑,惊慌失措的拍打着翅膀,落荒而逃。
  猎隼以每秒钟近百米(相当于每小时360公里)的时速追上了嘟嘟,双翅微微张开缓冲,两只利爪直接朝着嘟嘟多肉的后背插下……
  一向养尊处优的嘟嘟身体超重,因而飞的比较慢,牠感觉到身后疾风突至,吓得身子打了个滚儿,两只脚爪翻过来正好接住了猎隼的两只下切的利爪,相互扭在了一起,双双自空中坠下。
  嘟嘟眼睛一瞧近在咫尺的猎隼,发现自己巨大的弯喙远比对方的米黄色尖喙粗大了数倍,顿时大喜,遂硬碰硬的一口啄下,咬在了猎隼的尖喙上,“喀嚓”一声,将其整个折断了,猎隼当即昏厥过去,松开了脚爪。
  嘟嘟翻身腾空而起,骑在了猎隼的身上,双爪揪住其后背,拍打着胜利的翅膀,缓缓地降落在了米线摊上。
  看热闹的人们纷纷的鼓起掌来,沈才华兴奋地小脸通红,安息长老则在一旁直摇头。
  嘟嘟高傲的昂起了脖子,嘴里连声说道:“谢……谢大家。”然后一脚将昏死过去的猎隼阿文踢到了桌子下。
  小才华高兴的搂着嘟嘟的脖子,说道:“我说你行的嘛……”
  有个领着小孩的妇女给嘟嘟送来一捧胡桃,还有人送给牠些榛子之类的坚果,嘟嘟乐的合不拢嘴。
  中年人拎起了猎隼一看,阿文的嘴巴已经被咬掉了,气恼的将其往地下一掼,恶狠狠地瞥了他们一眼扭头就走,那些劲装汉子随从也跟着离去了。
  “这些人是果敢缅共人民军的人,你们要是过境的话,对他们可要提防点了。”米线摊主夫妇好心的提醒说道。
  “缅共人民军?”安息长老问道。
  “是的,说是人民军,其实都是上海、重庆和昆明的一些知青,跑过去同缅共一起打政府军。”摊主解释说道。
  “哦,多谢指点,时间不早,我们也该上路了。”安息长老说道。
  出了南伞街市,他们没走通往关口的大道,而是沿着一条隐秘的山路朝山谷深处走去,不久,他们来到了距中缅边界124号界桩不远的一座高高的山崖下面。
  茂密的树丛后面,隐藏着一个山洞口,这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一个溶洞群,可以直通至缅甸的果敢。中缅边境管理很松,两侧边民可以随意来往,安息长老等人虽有护照,但沈才华和老乞丐却无法正常通关,况且蓝紫金刚鹦鹉是世界一类保护动物,不能够出关的,所以,安息长老才决定偷越国境。
  安息长老一挥手,彭长老率先钻进溶洞内,紧接着是安息长老拉着沈才华的手,嘟嘟仍旧站在沈才华的肩膀上,激动的心情还未完全平静下来,那些胡桃和榛子,牠都寄放在了小主人的衣袋里。
  左右护法押着老乞丐走在了队伍的最后面。
  

作者:鲁班尺 提交日期:2009…08…31 08:46  作者:cinderella冰 回复日期:2009…8…30 22:49:00 
  
    尺子,尺子,既然已经到了云南,道长和小才华会不会去下诺邓呢?
    刚刚看到杂志上介绍的云南诺邓,有天然形成的八卦太极水系图…太极锁水,很是神奇呢,那里还有道教和佛教的遗迹,觉得这种地方,肯定会藏着奇人异宝,说不定会发生点什么。。。。。。
  ~~~~~~~~~~~~~~~~~~~~~~~~~~~~~~~~~~~~~~~~~~~~~~~~~~~~~
  你说的是这里么?
    
第三十一章
  溶洞内漆黑一片,两名护法随身携带了手电筒,此刻都揿亮照着脚底下的石甬道,大家小心翼翼的前行着。
  喀斯特地貌的溶洞是石灰岩受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在手电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到洞中因碳酸钙的沉积而聚成了许多的钟乳石、石幔和石花。前面洞顶有数条钟乳石垂下与地面的石笋连接,形成粗细不一、造型奇特的石柱,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显得深邃而神秘。
  洞内空气潮湿阴凉,安息长老不住的咳嗽着,体力似有不支,走了约莫大半个时辰,前方已经透出了一丝朦胧的光亮。
  “我们已经越过了国境线,前面洞口外就是缅甸的果敢了。”安息长老喘息着说道。
  洞口外面绿树遮蔽,山谷中有条小路蜿蜒着通向远方,蓝蓝的天空里,几朵白云在悠闲地飘浮着,山麓两侧的林中有鸟儿在鸣叫着,其音长而清脆。
  嘟嘟兴致勃勃的振翅飞上了半空中,看得出来,自从打败了猎隼以后,牠的情绪一直很好。
  “站住!”随着一声暴喝,林中传来了拉动枪栓的声音,几名身着草绿色军用夹克衫,手持五六式冲锋枪的军人冲出来拦住了去路。
  安息长老摆下手,大家停住了脚步。
  “你们到底是什么人?”为首的一个蓄着小黑胡子的头目打量着安息长老说道,讲的是云南官话。
  沈才华用手拽了拽安息长老的袖子,悄声说道:“刚才吃米线的时候见过的……”
  长老点点头,说道:“老衲是仰光大金塔福寿宫安息长老。”
  几名军人围拢过来,乌黑的枪口直对着他们。
  小胡子嘿嘿笑了笑,望着沈才华说道:“小孩儿,你的大鹦鹉呢?”
  “干什么?”沈才华警惕的问道。
  “我们头儿的阿文被你的大鹦鹉杀害了,你总的赔偿点什么啊。”小胡子说道。
  “年轻人,这是你们头儿主动要求比试的,生死皆为天数,怪不得大鹦鹉的。”安息长老平静的说道。
  “哼,你这个老和尚住在仰光,恐怕是吴奈温派来果敢解放区的探子吧?”小胡子瞪着一对三角眼不住的上下打量着安息长老。
  “阿弥陀佛,老衲从不问俗世之事。”安息长老口诵佛号。
  “来,给我搜搜他们。”小胡子命令道。
  此刻,左右护法把目光望向了安息长老,只要师父一声令下,干掉这几个人还是轻而易举的。
  安息长老呵呵一笑,伸直胳膊让他们检查,见师父不表态,两名护法只得作罢。
  “这人是谁?”老乞丐丑陋狰狞的面孔吓了小胡子一跳,他面露疑惑的说道。
  “他又聋又哑,是老衲新收的一个弟子。”安息长老回答道。
  “真他妈的丑陋……”小胡子厌恶的说着。
  
  
  

作者:鲁班尺 提交日期:2009…08…31 13:40  
  
  “明月……”老乞丐的喉咙里咕噜着,好像阻塞住了什么,发音含糊不清,同时伸手在胯下摩挲着蛋蛋……
  “哈,原来不是个哑巴,老家伙还挺骚性的呢,安息和尚,这下露馅了吧?”小胡子得意的淫笑了几声。
  “他们身上没有发现武器。”一个士兵搜查结束报告说道,沈才华是个小孩子,他们也就没去摸他的口袋。
  “快看,大鹦鹉!”另一个士兵指着天空说道。
  嘟嘟在空中潇洒的翱翔着,羽毛在阳光下闪射着蓝宝石般的色泽,美丽之极。
  小胡子点点头,吩咐道:“把他们统统带回营地,大鹦鹉肯定会跟着走的。”
  安息长老心下寻思着,此地是缅甸人民军的地盘,暂且随着他们走一趟,到时后再相机行事好了,总之不到万不得已,则不必与之动武,“好吧,老衲就随你们去。”他点头说道。
  这几个缅甸人民军的士兵持枪押着安息长老一行,沿着山谷朝着果敢的首府老街走去。
  果敢位于缅北掸邦地区,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明清时隶属于云南省。明末清初,大明王朝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到了缅甸。公元1661年隆冬,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王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国,缢死于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随从和大批百姓誓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的生栖繁衍着,历经300 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
  清末民国初年,果敢为英国拓展殖民地而侵占,成为英属缅甸殖民地,但历届民国政府均不予以承认,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方才同意划归了缅甸,因此,果敢族也就是缅甸的汉族,通行果敢语(西南汉话)。在缅甸吴奈温军政府排华的年代,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为了保存自己的中华民族传统,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他们操地方言的汉语称为果敢语,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最终得以保证中华文化传延下来。
  老街中央有一所大院子,高高的围墙,墙头上还拉着铁刺网,门口处站有两个懒洋洋的士兵,拄着枪抽烟晒着太阳,这里是人民军果敢县大队的所在地。
  “把他们都抓来了?”一个穿草绿军装的中年人从平房里走出来,他就是猎隼阿文的主人,旅长杨昆明。
  “杨旅长,人一个不少都带来了。”小胡子报告说。
  “大鹦鹉呢?”杨旅长瞅了瞅众人,没有发现嘟嘟,疑惑的问道。
  小胡子指了指天空,大鹦鹉蓝色的身影正在头顶上盘旋着,密切关注着下面的情况。
  “带进来。”杨昆明命令道。
  
  (果敢——中国曾经的、富庶的领土和果敢同盟军的汉族士兵):
         房间内,正中的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画像,旁边书写着两条红色的语录横幅,一幅上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