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金特一生始终在艰苦地奔波和勤奋地工作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成
就,为英国音乐艺术的繁荣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当人们回忆起他对英国音乐
走向世界所做出的突出业绩时,便再一次感到“英国音乐大使”的称号对他
来讲是多么的贴切和当之无愧,他的确是本世纪中最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指
挥家。 1967 年10 月3 日,萨金特在伦敦去世,享年72 岁。{ewcMVIMAGE;MVIMAGE; !14800230_0090_1。bmp}
力挽狂澜的“冷面”大师——赛尔
(George Szell,1897—1970)
在20 世纪早期的指挥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位具有“拯救”能力的指挥大
师,他们纷纷以自己过人的能力和巨大的胆魄,在自己任期之内,将其所领
导的乐团从下滑的处境中摆脱出来而上升到世界先进的高度上,或将一个中
等水平的乐团训练提高到世界一流乐团的水平上。这种例子在美国的交响乐
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本世纪初期,斯托科夫斯基曾以自己超人的天才,
造就了日后誉满世界的费城交响乐团,而蒙特和库谢维茨基也以独特的魅力
和风格,为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演奏涂上了更加艳丽的色彩,更为令人感叹不
已的是,以严格和暴燥著称的赖纳,用自己奇异的力量,使奄奄一息的芝加
哥交响乐团重振雄凤,一举成为世界顶尖的超级乐团,然而,与以上这些例
子毫不逊色的,就是美国另一个著名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兴衰,而
使这个乐团走出低谷,理直气壮地跨入美国“五大交响乐团”行列的“救世
主”般的人物,就是杰出的匈牙利指挥家乔治·赛尔
乔治·赛尔于1897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但在年仅三岁时,就随
父母一起迁居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因此,他早年一直是在奥地利受的音乐
教育。赛尔的音乐才华显露得很早,他七岁时,就己作为小钢琴家而登台表
演了。以后,赛尔随音乐家雷格尔、罗伯特、弗斯特和门迪切夫斯基学习钢
琴、音乐理论和作曲课程,很快,赛尔就成了一名出色的青年钢琴家和作曲
家了。赛尔作为指挥家开始出现在指挥台上是从他16 岁时开始的,当时,他
已开始指挥十分有名气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了。第二年,即赛尔17 岁那年,他
在德国的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交响曲。这
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加上他10 岁时就作为钢琴独奏演员与维也
纳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因此,年轻的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赛尔的形象·就
开始树立在人们的面前了。 1917 年,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
慧眼识才,发现了赛尔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经过他的鼎力推荐,赛尔于当
年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从此,20 岁的赛尔便正式走上
了指挥家的道路。赛尔在其指挥生涯的前一半主要是在欧洲度过的,他曾在
1919 年到1939 年的20 年中,先后担任了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
达姆斯塔特歌剧院、(1921—1922)杜塞尔多夫歌剧院、(1922—1924)柏
林国立歌剧院、(1924—1929)格拉斯哥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和海牙交
响乐团(1939)的常任指挥,此外还曾在1927 年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
教授。到1939 年赛尔离开欧洲来到美国定居前为止,赛尔己足欧洲音乐界中
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知名音乐家了。赛尔来到艾同以后,很快便被曼内斯音乐
学院聘为教授,顺利地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其实赛尔也并不是初次
来美国,早在1930 年,他就在美国老资格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中担任过短期
指挥,并给美国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次重来美国,赛尔则是想将自己
后半生的艺术生涯,完全扎根在美国的艺术土壤之中。1942 年,他开始担任
了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一直到1945 年,赛尔都在这个歌剧院中
工作,这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作品,此外在1941 年,赛尔还应指挥大
师托斯卡尼尼的邀请,在由这位大师亲手组建的美国NBC 交响乐团中担任客
席指挥。 1946 年,赛尔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具有伟大意义的新阶段,这一
年,他接过了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指挥棒,开始担任了这个令人感兴趣
的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赛尔自担任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
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乐团,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了24 年,直到
1970 年他73 岁逝世为止。赛尔在这不寻常的24 年当中,以其超人的才华、
忘我的精神和严厉的作风,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
阶段,他率领这个乐团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使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名
字成为世界交响乐团中最响亮的名字之一。
赛尔虽然是一位在匈牙利出生的指挥家,然而他却是在奥地利受的音乐
教育,早年的艺术活动也主要是围绕着德奥地区而进行的,因此,赛尔实际
上是一位很“德奥化”的指挥家,他在长期训练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时,也的
确将那种严谨、精密和细腻的“欧化”风格带给了这个乐团,难怪后来克利
夫兰交响乐团获得了“全美最具欧洲特点的乐团”和“精密的使人透不过气”
的雅号,这些恐怕都是与赛尔的长期培养和个人风格的熏陶所分不开的。
赛尔在指挥风格上趋向于托斯卡尼尼开创的客观主义风格,他本人在排
练和演出时也十分强调于忠实原作。在指挥时赛尔表现出了出奇的严谨和细
腻,他在演释作品时,总是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敏锐的听力、良好的平衡感和
果断的判断能力,将作品的织体层次勾划得异常清晰。赛尔的演释,具有十
分恰到好处的完整感,在对于作品内容方面的揭示上,他也有着极其严整的
逻辑性。因此,从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上看,赛尔的确是一位很全面的指挥
大师。
翻开世界指挥艺术发展史册,“严厉派”指挥大师的名字是彼彼皆是的,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期的门格尔贝格、马勒到后来的托斯卡尼尼和赖纳
等人,都曾留下过许多令人恐怖的传闻,而赛尔作为一名对艺术持极为严肃
态度的指挥家,也是这个范围和系列中的典型人物。传说赛尔总是以“冷面”
的形象出现在乐队队员面前,他所强调和施行的铁的纪律,曾被人们戏称为
“暴君式”的行为,他曾对其它的指挥家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不可能成为
亲近的人,因为你们要培养出出色的乐团,这种观点是适用于一切的。”赛
尔的这些作法的确有着一些很难令人接受的地方,如果是换在今天的社会中
的话,恐怕也是难以行得通的,然而他接手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年代与赖纳
接手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年代基本相仿,都是在战后社会处于恢复状态的年代
里,这样,面对着混乱和不集中的思想作风,赛尔所施行的铁的纪律还是颇
见成效的。
赛尔对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所做出的成绩,被人们认为是他一生中最主要
和最突出的贡献。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在建团历史上,曾经有三个最为辉煌的
时期,这三个时期则由三个不同时代的伟大指挥家领导,这三个伟大人物就
是罗津斯基、赛尔和后来的马泽尔。罗津斯基在任职期间,曾以自己巨大的
能力和声望,使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加入了著名乐团的行列,但他于1943 年辞
职以后,乐团立即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就在这时,赛尔于1946 年走马上
任,他在担任了该团的常任指挥以后,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终于力挽狂
澜,将克利夫兰交响乐团领进了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行列中。因此,对
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来说,赛尔应该被算作为其开创“第二黄金时期”的重
要功臣。
赛尔是一位十分全面的指挥家,他在一生中曾指挥过各类体裁的大量作
品,他不但精于指挥古典和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对于现代主义作品,他也
有着十分令人信服的演释能力,在其指挥生涯中,曾经指挥首演过利怕曼的
歌剧《佩内洛普》和埃克的歌剧《爱尔兰的传奇》。赛尔的指挥曲目异常广
泛,其中包括各个国家作曲家的优秀作品,然而作为接受德奥体系训练的指
挥家,他还是最为善于指挥这种风格的作品,实际上,他对德奥体系中各个
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都有着非常精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海顿、莫扎特、
贝多芬、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等人的歌剧及交响乐作品,都是赛
尔精致的节目单上的内容。
赛尔是一位勤奋的指挥大师,多年来他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灌制了大
量优秀的唱片,他的唱片价值极高,内容也极广,是今天唱片收藏家手中十
分热门的主物。他所指挥灌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以及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九交响曲》(伟大)和莫扎
特的许多交响曲的唱片,都是非常出色的演奏。
赛尔作为一代宗师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然而人们始终还在津津乐道地
评说着他,特别是每当人们提到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
他的,这种永恒的印迹的确是真正的艺术大师才能留下的,它将永远向人们
证明和展示赛尔那杰出的指挥技艺和伟大的艺术贡献。{ewcMVIMAGE;MVIMAGE; !14800230_096_1。bmp}
大提琴家出身的指挥大师——巴比罗利
(John Barbirolii, 1899—1970)
在20 世纪的指挥艺术中,大提琴家出身的指挥大师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在这些人物中,包括着托斯卡尼尼、卡萨尔斯、巴比罗利和罗斯特罗波维奇
等赫赫威名式的大师,但托斯卡尼尼作为大提琴家,仅是一名优秀的乐队演
奏员,他实际上很早便放弃大提琴演奏而只从事指挥专业了,卡萨尔斯和罗
斯特罗波维奇则是现代大提琴艺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大师,他们在大
提琴演奏方面的成就是有着无可比拟的高度的,由此看来,他们在这方面的
名声,自然远远高于他们作为指挥家的名声。然而已比罗利却不同,他与以
上几人相比,是一位地道的、中间类型的双料大师,作为大提琴家,他早年
曾多次举行过意义重大的大提琴独奏会,并曾作为自由职业的大提琴家和弦
乐四重奏中的大提琴手而活跃在乐坛上,而作为指挥家,他又是英国和世界
指挥史上的一位功名着著的艺术大师。
约翰·巴比罗利于1899 年出生在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位意大利血
统的小提琴家,母亲也是一位法国血统的音乐家。由于巴比罗利出生在这样
一个“意—法”血统的家庭中,因此他的原名曾叫乔瓦尼·巴蒂斯塔·巴比
罗利,这是一个很“意大利化”的名字。巴比罗利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音乐
环境和气氛都十分良好的家庭中,自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益处,他从小便开
始学习音乐,11 岁时就己登台演奏大提琴了。1911 年,12 岁的已比罗利进
入了伦敦的圣三一音乐学院,以后又成了著名的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中的学
生,他在学校中努力学习多种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其中还是以大提琴演奏专
业的成绩最为突出。1919 年,巴比罗利从音乐学院毕业,便在当时的女王音
乐大厅管弦乐团中担任大提琴独奏演员,其实,他早在1915 年16 岁时,就
开始与这家乐团广泛接触了。1918 年,巴比罗利应征入伍,但随着战争的迅
速结束,他又重新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他先是作为职业大提琴独奏家往来
于欧洲各国的音乐舞台上,然后又先后在“国际四重奏团”和“库奇四重奏
团”中担任大提琴演奏员,开始了其繁忙的室内乐演奏生涯。 1924 年,他
着手组建了一个弦乐合奏团,由他自任指挥,并将其命名为“巴比罗利室内
乐团”。从这时起,实际上就已经标志了他作为指挥家的辉煌生涯的开端。
1926 年,他被聘为英国国家歌剧院的指挥,1929 年又首次指挥了著名的皇家
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并从这一年开始到1933 年间,担任了这个剧院巡回演出
团的首席指挥。 1933 年至1936 年,他又在格拉斯哥的苏格兰交响乐团担
任了几年指挥。这时,他已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有了相当程度的名气了。1937
年,巴比罗利来到了美国,这一年,他首次指挥了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给
人们带来了非常良好的印象,后来,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因故卸去了纽约爱
乐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几经周折以后,这个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名牌乐团,
终于相中了巴比罗利,聘请他担任了该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已比罗利
在这个乐团中一直干了六年,于1943 年辞职回到了英国,之后马上便在曼彻
斯特的哈勒管弦乐团中担任首席指挥,为这个乐团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立下
了汗马功劳。进入到本世纪60 年代以后,他又在美国的休斯敦交响乐团中担
任了几年首席指挥,此外,还曾以客席指挥的身分,多次指挥世界各国的著
名交响乐团,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和芝加哥
交响乐团等等。
巴比罗利作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尤其是英国的著名指挥家。他的最
主要的功绩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了哈勒管弦乐团。哈勒管弦乐团创建于1819
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这个乐团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较为辉煌
的时期,并有着像里希特和哈蒂这样著名的指挥家领导过的经历,然而,真
正使这个老牌乐团的水平达到世界一流高度的人物就是巴比罗利。巴比罗利
从1943 年接任这个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以后,经过了数年的艰苦努力和严格
训练,终于使这个老化而不甚景气的乐团恢复了生气。一举成为欧洲乃至世
界闻名的一流交响乐团。他在担任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期间,曾经多次率领
该团到各国访问演出和灌制唱片,为其获得世界性的影响制造了很大的声
势。由于他为这个乐团赢来了建团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因此该团曾将
“桂冠指挥家”的称号赠予了他。
巴比罗利是一位民族气质较强的指挥家,他的指挥生涯中的突出功绩和
贡献,基本上都是表现在对于英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上,这方面,除了在扶
植哈勒乐团上所做出的伟大业绩以外,还表现在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的宣传
介绍等许多方面:在这方面,他与比彻姆、布尔特和萨金特等人有着许多相
同之处。然而巴比罗利本人亦是一位能够自如地掌握多风格作品的指挥大
师,在指挥歌剧方面,他除了指挥英国歌剧以外,也非常善于指挥德国歌剧,
50 年代时就曾在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指挥演出过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但与伊
索尔德》,并且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对于意大利歌剧,他的演释则
似乎更胜一筹,普契尼和威尔弟等人的歌剧,在他看来都是很合他的口味的,
这恐怕与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意大利血缘关系联系甚密吧。
巴比罗利的指挥风格是稳健、清新、细腻和流畅,在演释作品时,他虽
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抒情的浪漫情调,但却始终能够很好地保持相对的
理智性,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极佳地掌握作品处理上的分寸感,从这方面来
看,他是一位艺术修养十分深厚的指挥大师。
巴比罗利在演释英国作曲家的作品上,其最为拿手的就要数埃尔加、沃
安·威廉斯和戴留斯的作品,他在指挥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时,那种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他与英国著名女大提
琴家杜普雷合作演奏的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就是极其精彩的,带有
经典性的演释,他们合作录制的唱片,一直是这部作品的唱片中最权威的版
本,多年来还始终未有人超越过他们。而这样精湛的诠释,在巴比罗利大量
的擅长曲目中,也仅仅是一个突出而微小的例子。
巴比罗利除了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的著名诠释以外,北欧作曲家的作
品,则是他另一个尽情遨游的王国,也许是巴比罗利本身那种沉稳而细腻的
气质,与北欧音乐中那清澈、秀美和自然的意境极相吻合的原故,他对于北
欧音乐有着一种很奇妙的理解能力和偏爱心理,这一切,都在他指挥演奏的
西贝柳斯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有的评论家曾评论他指挥
的北欧作品具有一种“迷人的抒情美”,这一点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的确是
一种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说到这里,读者大概认为巴比罗利只是那种擅长表现气质高雅的英国音
乐作品和风格清秀的北欧音乐作品的指挥家,其实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