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路易坦作为著名的歌剧指挥家,其作品涉猎的范围是很广的,他不但
善于指挥法国歌剧作品,对于德国歌剧,他也有着非常出色的演释能力。尤
其是对于瓦格纳的歌剧,他的演释则是更为精辟的。1955 年,克路易坦作为
第一个讲法语的指挥家,在著名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指挥演出了瓦格纳的歌
剧《汤豪塞》,从而引起了十分热烈的反响。大获成功之后,克路易坦又在
第二年再次成功地指挥了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到了1958 年,
他又极其出色地指挥了同一作曲家的另一部著名歌剧《罗恩格林》,这一系
列影响颇大的成就,受到了当时的听众和舆论界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克路易坦是一位艺术修养颇深的指挥大师,他的气质和性格极为高雅和
质朴,外貌也总结人一种详和温厚的感觉。他的为人高尚而和蔼,谦逊而稳
重,并且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在感情。有趣的是,他的指挥风格与他的气质、
修养和为人极为相似,也许这正是他的内心与音乐息息相通的一种绝好的体
现。他的指挥非常细腻而雅致,人们听后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极高的品位,
而这种品位又是非多年积累的深厚艺术修养而不能体现出来的。克路易坦指
挥演奏出的音乐虽然风格很平淡,但却能够表现出很深的意境,如果仔细地
品味的话,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情画意,其中淡雅而莫测的个性,
非常的别具一格和耐人寻味。克路易坦的指挥非常强调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从没有过分的火气,但也绝不因缺乏情感而感到干涩和
乏味,他总是以适中和恰到好处的控制来调节音乐中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
系,他的这种处理方法看似简单和平淡,其实却需要着异常深厚的修养和细
微的调节及平衡的能力,因此它实际上是非常难以做到的,然而克路易坦却
做得极其出色,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充分感觉到他那极为出众的大师风范了。
克路易坦指挥时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简洁和朴实,在他演释的音乐中,人
们总能够感觉到一种毫无做作感的、亲切而自然的意境。同时也能够体会出
一种流畅般的诗意和整洁的韵味。例如他指挥演奏的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
和《第六交响曲》(田园),以及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
《第九交响曲》(新世界)等作品,这种风格和特点就有着十分典型的体现。
克路易坦非常擅长指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而对于印象主义音乐
和民族主义音乐,他的演释也是极为精采和富有特性的。在他所擅长指挥的
作品中,包括着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德沃夏克、德彪西、拉威尔、鲁
塞尔、比才等各国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但相比较来说,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应
该是他最为拿手的。
克路易坦是一位风格纯正、技艺高超的指挥大师,在他的身上,体现着
许多伟大艺术家的崇高品质和杰出风范,从某种方面来看,他的确是20 世纪
老一辈指挥大师中的优秀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后代指挥家们的一个很好的学
习榜样,他一生所开辟和取得的辉煌业绩,足以使后来的人们对他产生出由
衷的钦佩和崇敬之情。1967 年,这位统领法国乐坛多年的杰出指挥大帅因患
癌症不幸去世,当时他不过才仅仅62 岁,而这个年龄对于指挥家来说,应该
是最为珍贵的黄金年龄,但是克路易坦却被病魔过早地夺去了生命,他的逝
世,曾给世界指挥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人们的悲痛和惋惜也只能是一种
无能为力的表示,英年早逝的克路易坦,再也无法以他的指挥艺术来感化人
们了,他留给人们的,只能是一个巨大的、无可挽回的遗憾。{ewcMVIMAGE;MVIMAGE; !14800230_0122_1。bmp}
鲜明的民族特色、突出的抒情风招——多拉蒂
(AntaI Dorati,1906—。。 )
提起20 世纪在匈牙利出生的指挥家来,人们大概马上就会想到赖纳、赛
尔、奥曼迪和索尔蒂等人,其实,多拉蒂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应该是其
中的佼佼者,而且若论对于匈牙利民族风格的体现上,他则更是其中最为突
出的人物。拿赛尔和奥曼迪来说,前者虽然出生在匈牙利,但很早就移居到
了奥地利,并且始终是在那里受到的音乐教育,因此他可以说已是一位典型
的“德奥”系指挥家了。而后者虽在匈牙利学习音乐并成长到了青年时代,
但他一生又始终是以擅长指挥俄罗斯音乐而著称的。然而多拉蒂则不同,他
虽在自己一生繁忙的指挥生涯中扮演着一位出色的国际指挥角色,并且始终
被人们看作是一位指挥曲目广泛的大师,但他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却仍然
体现在对本国作曲家的作品的经典及权威性的演释上。
安塔尔·多拉蒂于1906 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早年曾就学于布达
佩斯音乐学院,在这里,14 岁的多拉蒂曾跟随世界著名的匈牙利大作曲家巴
托克和柯达伊学习音乐,他从这两位大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对
于匈牙利民间音乐的了解和掌握上则更是受益匪浅的,实际上,这也是他日
后能够非常出色地指挥匈牙利民族风格的作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多拉
蒂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又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中进修了很长时
间的哲学课程,当然,这种对思想和逻辑方面学识的掌握,无疑是对他一生
的艺术经历有好处的。多拉蒂作为指挥家首次登台是在1924 年,当时他指挥
的是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随后,他又多次担任了德累斯顿和明斯特等地区
的歌剧指挥。从1928年开始,他又在蒙特卡洛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中担任了大
约八年的指挥,这期间,他曾率团在欧、美、澳洲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演出,
并逐渐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舞剧音乐指挥家。1937 年,年仅31 岁的多拉蒂
来到了美国,鉴于他在指挥舞剧音乐方面的突出造诣和威望,美国的新美国
芭蕾舞团便立即将他聘为该团的首席指挥,从此,他便在美国打开了新的艺
术天地,而且逐步地扩大了他的世界性影响,1947 年,他终于加入了美国国
籍,成为众多的匈裔美国指挥家中的一位。从1945 年起,多拉蒂开始担任了
当时处于低潮中的美国达拉斯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并为这个乐团的建设和
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49 年,多拉蒂又担任了美国另一个著名乐团——
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在本世纪60 年代左右,他又把指挥生涯
的重点移到了欧洲,在1962 年至1966 年间,他受聘担任了英国BBC 交响乐
团的常任指挥,而1966 年以后,他又来到了位处于北欧的瑞典,担任了瑞典
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然而多拉蒂好像毕竟不是一位永久停留在
一个地方的指挥家,随着时间的流转,他又于70 年代的中后期回到了美国,
从1970 年到1976 年,他一直是美国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1977
年,他又受聘担任了底特律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
多拉蒂的确是老一辈指挥大师中精力充沛式的人物,像他这种从欧洲到
美洲,又从美洲到欧洲打好几个来回的繁忙经历,是真正应该称其为世界性
的指挥大师的,在这一点上,他与另一位匈裔指挥大师奥曼迪有所不同,奥
曼迪曾与他领导的费城交响乐团合作了44 年,这期间他几乎不指挥任何其它
乐团,而多拉蒂则不同,他在每个乐团中的工作年限基本上不超过十年,这
种丰富的经历确实使多拉蒂的声望和影响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多拉蒂曾在自己的指挥生涯中,与四个美国重要的交响乐团进行过合
作,而更重要的是,他在与这四个乐团合作时,都不同程度地扭转了乐团所
处的低潮而使之产生了新的变化。先说达拉斯交响乐团,这个乐团创建于
1900 年,初建时规模很小,实际上仅是一个35 人左右的室内乐团。后来,
这个乐团在一些名指挥的领导和培训下,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上都有了一定
的发展,然而战争的来临却给它带来了不小的厄运,乐团一度跌到了不景气
的低谷当中,就在这时,多拉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 年担任了这
个乐团常任指挥,他以指挥大师的稀有胆魄和能力,重新改组了这个乐团,
并凭借着自己的严格训练,将这个乐团的水平提高到了世界一流的高度上,
而且还将乐团的规模扩大到了四管编制。并首次与美国无线电公司(即RCA
公司)建立了联系,由这家公司出版录制了很多的唱片。除达拉斯交响乐团
之外,多拉蒂与其它三家美国乐团的合作也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例如明
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多拉蒂是于1949 年接任著名指挥大师米特罗普洛斯的
职务而担任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的。在上任以后的时期中,多拉蒂以其特有
的干练和才能,很快就为这个乐团赢来了建团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而对于华盛顿国家乐团和底特律爱乐乐团来说,这方面的业绩也是显而易见
的,他在华盛顿国家乐团。期间,曾使这个乐团的水平得到了很快的恢复与
提高,并指挥该团为英国著名的迪卡唱片公司录制了数量可观的唱片。而在
底特律交响乐团,他也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不但与迪卡唱片公司签
定了长期的录制合同,还使这个原处于中等水平的乐团一跃成为受人瞩目的
名乐团,而多拉蒂本人也因此在1981 年被该团授予了“桂冠指挥家”的称号。
多拉蒂是一位艺术造诣深厚的指挥大师,这一点是人们都已公认的事
实。在指挥风格上,他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指挥家,而且有着极为突出的行情
性,很多评论家都认为他的指挥带有着十分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动力感。由
于他很擅长指挥歌剧和芭蕾舞音乐,因此他的指挥在音乐的色彩感和歌唱
性,以及对音乐戏剧性的揭示上都非常的富有特色。传说他对音乐色彩的听
觉能力极其敏锐和准确,而且在对乐曲节奏等方面的控制上也非常的精致和
生动,这一切,都是他在指挥乐曲时所表现出的最为突出的特色。
多拉蒂在艺术上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体现在对匈牙利风格音乐作品的出
色演释上,这方面,他现在已是世界所公认的大师。前面已经提到了,多拉
蒂早年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曾深深地受教于巴托克和柯达伊,这两
位大师对多拉蒂身上的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形成起到过极为关键的作用,成名
之后的多拉蒂,更是将这种难得的风格始终保持在自己的身上,在他的指挥
曲目中,匈牙利作曲家的作品是其最为拿手的,尤其是对于巴托克来说,其
意义就更加重大了,现如今他已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已托克作品
指挥专家了,除此之外,他对于李斯特和柯达伊等人的作品,都是具有世界
领先水平的演释能力的。
多拉蒂除了在一生中频繁地指挥世界各大交响乐团和歌剧院举行演出以
外,还是一位以灌制唱片而闻名的指挥大师,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就都被人
们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例如他曾经指挥匈牙利爱乐乐团录制过海顿交响曲的
全集,这项工程包括海顿的120 多首交响曲,这样的壮举的确是令人惊叹的。
此外,多拉蒂所录制的唱片还是被选中为“天碟”最多的唱片。比如水星唱
片公司某次发行的20 多张天碟中,多拉蒂指挥录制的就占了多一半,这实在
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在这些唱片中,有许多都是极其珍贵和出
名的,例如巴托克的《管弦乐协奏曲》、李斯特的《六首匈牙利狂想曲》和
柯达伊的《哈利·亚诺什组曲》等等,都是属于这种范畴之内的。
多拉蒂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大师,而且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曲家,
在这方面,他曾作有包括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大合唱、弦乐四重奏和芭
蕾舞音乐等多种音乐体裁的作品,由此看来,他确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
家。
多拉蒂现在已被人们看作是本世纪内对世界音乐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伟
大指挥家之一,这种贡献除了表现在对匈牙利音乐的介绍和传播方面,更为
重要的则是体现在对整个世界音乐艺术的推动和发展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
用,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观察的话,那他今天在人们心中所获取的地位就应该
是当之无愧的了。{ewc MVIMAGE;MVIMAGE; !14800230_0128_1。bmp}
当代指挥艺术中的“帝王”——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
自从指挥艺术于上个世纪初诞生以来,发展到今天大约已有了200 年的
历史了,尽管它仍然属于音乐艺术中的一个较为年轻的门类,但也已经产生
出整整几代的指挥家了。然而,当今天人们有意识地对这项艺术的历史加以
回顾时,却发现在这整整凡代的指挥家当中,真正能够以自己的指挥生涯来
开辟一个时代的显赫人物,则显得是那样的寥寥无几,当然,尼基什和托斯
卡尼尼应该被看作是这种人物,尼基什作为19 世纪中最伟大的指挥家,可以
说是这项艺术在迈人新时代时的真正奠基人,而托斯卡尼尼则以自己那天才
的技艺和严谨的风格,开创了20 世纪现代指挥艺术的新天地,至于彪罗、富
尔特文格勒和瓦尔特等一批杰出的人物,虽然都是指挥艺术上最为伟大的名
字,但他们却仍然是分属于各个时代之中的。那么在托斯卡尼尼之后又有谁
是属于那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呢,如果用今天经过实践后的现实眼光来
看,这个人物是非卡拉扬而莫属的。卡拉扬,这个被人们誉为“当代指挥艺
术中的帝王”的指挥大师,无论是从丰富现代指挥艺术的角度上,还是从推
动世界音乐艺术乃至整个人类文化方面的发展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名垂
千史的伟大人物,他所开创的时代,是代表着20 世纪下半叶世界指挥艺术的
整体潮流的时代,而这种潮流又绝非仅仅局限在20 世纪之内,它那巨大而意
义深远的影响力是注定要延伸到下一个世纪的,并且必将在下一个世纪中继
续得到发扬和光大。
赫伯特·冯·卡拉扬是于1908 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的,这里曾经
诞生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卡拉扬的家庭原籍是希腊。自他
的祖辈移居到奥地利以后,这个家族就不断地出现著名的人物,由于祖上的
功名着著,先后有两名成员被当时的奥皇封为男爵,所以他的家庭一直是属
于贵族家庭的,卡拉扬全名中的“冯”字,即是一种贵族的标志。卡拉扬的
父亲是一位医生,但他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业余音乐家,经常在莫扎特音乐
学校的管弦乐队中演奏单簧管。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庭音乐环境的熏陶,卡拉
扬从很小便显露出了极为出众的音乐才华。他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时
就已经举行了公开演奏会,由于才华和技艺的出众,他曾被当时的舆论界公
认为未来最有前途的钢琴演奏家。卡拉扬早年曾在家乡的莫扎特音乐学校中
学习,在这里,他曾受到该校校长的特殊关怀,这位校长是第一个发现卡拉
扬的天才人物,他处处像慈父般地关心着卡拉扬,并且还介绍他去著名的意
大利美术馆中去学习绘画和雕塑,自然,这种对姊妹艺术的了解和学习,对
于卡拉扬以后的艺术成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卡拉扬日后在指挥时所表
现出的丰富色彩变化和雕塑般的音乐造型艺术,大概都是受益于此的。到了
十几岁以后,卡拉扬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而来到了维也纳,他同时在维也纳
国立音乐学院和维也纳大学中学习钢琴、指挥和音乐学,起初,卡拉扬一直
是将成为钢琴大师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后来,由于他的手指出了毛病,
才不得已而转到了指挥系学习,在这段时间里,他曾跟随该校指挥教授冯德
勒学习指挥,冯德勒虽是一位德高望众的优秀音乐家,但作为教师他则是一
个没有什么才华的因循守旧的人,用卡拉扬自己的话来说,冯德勒不过是一
个“除了被人们称作技巧的东西以外,任何其它的东西都珍发传授的人”。
为此,卡拉扬只有通过自学的办法来充实自己,他当时曾利用自己的刻苦钻
研精神,将维也纳歌剧院所上演的每一部歌剧的总谱全部熟读一遍,然后再
跑到剧院旁听席上去听实况的声音,并将这种真实的声音与自己在读总谱时
所产生的内心听觉加以比较,用以提高自己的阅谱能力和对音乐织体变化的
掌握。他在这段时间里,用心倾听了维也纳歌剧院所上演的理查·施特劳斯
和普契尼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