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透猜簧剑虼巳嗣嵌贾腊猜簧揭狈矗挥腥烁宜怠
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季十月,安禄山一身兼任三道节度使,阴谋作乱已将近十年,只是因为玄宗待他很好,所以他想等到玄宗死后再反叛。适逢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多次上言说安禄山就要谋反,玄宗不信。杨国忠又多次以事激怒安禄山,想让他立刻反叛来取信于玄宗。安禄山于是决意举兵反叛,只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和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以及将军阿史承庆等人密谋,其他将领都不知道。其他将领只是觉得奇怪,不知道安禄山为什么从八月份以来多次招待士卒,秣马厉兵,准备打仗。这时有入朝奏事官从京师回来,安禄山就假造敕书,把将领召来告诉他们说:“皇上有密诏给我,让我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你们应该听我指挥随军行动。”众将领听完后十分惊愕,相互看着而不敢说出不同意见。十一月甲子(初九),安禄山率领所统辖的三镇军队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兵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人,在范阳起兵反叛。
(以下略)
思考题:
1、阅读白居易《长恨歌》。
2、比较本文与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分析二者对安史之乱叙述与分析的不同。
参考书:
1、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宋史纪事本末》
重点: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
《宋史纪事本末》对有关王安石变法材料的选取。
解题:
《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依冯琦、沈越遗稿增订而成。共一百○九卷。
《宋史纪事本末》起于太祖代周,终于文(天祥)、谢(枋得)之死。由于受正统观念的支配,本书实际包括宋、辽、金和元初四朝史实。陈氏在纂辑时,恪守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分条记事,编次颇有条理。使宋、辽、金三朝历史略具梗概,给初学者带来颇大便利。但因史料仍本《宋史》,原书错讹疏漏的地方,本书未及订正的,也在所不免,因而引用时需审慎对待。
本书版本较多,有南昌书局本、广州书局本及《九种纪事本末》汇印本等;中华书局以清同治江西书局本为底本,参校有关各书,于一九七七年出版了校点本,可参考。
《王安石变法》,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公元十一世纪的这位中国改革家,敢于提出“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敢于把“理财”即改变经济状况当作重点,敢于寻求“难得亦难知”的人才,对当时已日趋僵化的封建社会,都是巨大的冲击。王安石的新政以悲剧告终,为什么呢?本篇作者是不理解的。但本篇记录的变法大概过程,却从某些侧面提过了回答。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头会箕敛 参知政事 俵钱 方帐 甲帐 羡余横费 集禧观使
3、翻译
《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译文
宋仁宗嘉祐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宣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是临川人,酷好读书,会写文章。曾巩曾经拿王安石撰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替他扩大声誉。庆历二年应试,选拔为进士第四名,授职淮南判官。原有制度规定:任期已满,可以进献文章请求就试馆职。王安石偏偏不请求就试,调往鄞县去当知县。在县内修筑堤堰,开挖池塘,兴办水利交通事业。青黄不接时又借给百姓官仓粮谷,秋后连本带利偿还,使新粮旧米得到调换,县民对此感到很便利。不久转往舒州做通判。文彦博举荐王安石淡于名利权位,请求破格提升他,用来矫正奔走钻营的官场歪风。朝廷宣召他就试馆职,王安石却拒不前往。欧阳修举荐他出任谏官,王安石又以祖母年迈为理由加以推辞。欧阳修认为王安石需要取得官俸侍养祖母,又向朝廷进言,委任他为群牧判官,王安石又予以推辞,恳求补任还空缺的地方官职,于是出知常州,转任提点江东刑狱。他和周敦颐不期相遇,日夜交谈不中断。王安石回到任所精密思考,竟至废寝忘食。起初,朝廷召任馆职的命令多次下达,王安石总是辞谢不就职,士大夫都认为他无意世事,很遗憾不曾见过他一面。朝廷常想授予他令人羡慕的官职,只担心他不上任。到这时就任度支判官,闻知此讯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在按自己的意图行事方面很坚决,于是上奏《万言书》,主要以为:“如今天下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拮据,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衰颓败落,病根在于不晓得法令制度,不效仿先王施政纲领的缘故呀!效仿先王施政纲领的关键在于取法它的精神实质而已。取法它的精神实质,那我所要进行的更改变革不至于使天下人的耳目为之震惊,使全社会的舆论为之大哗,就本来已经符合先王的施政纲领了。依据天下的民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抽取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国家的用项。自古天下大治的时代,未曾把财力不足当成问题的,成问题的是,理财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罢了。各级官吏的才干智慧已经不足以使用,而民间也缺少可以任用的良才,陛下对国家的依托,疆土的守护,怎么能够始终认为上天会永久保佑,而不会发生意外的忧患呢!但愿陛下洞察因循守旧的危害,明确诏命大臣,徐图改进,以期适合现实的变化。臣下我这套主张,是一般人讲不出来而议政者又认为是不切实际的老掉牙的东西。”宋仁宗看过奏疏,就搁在一边了。吕祖谦说:“王安石变法的底蕴,也在这封万言书中大致显现出来了。只是他的理论主张在嘉祐时期未被采用,到熙宁年间又全被采用了。看来世道变化的机缘,是有某种固定安排的。”
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二十五日,任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在英宗继位后的整个期间内,王安石虽经宣召却一直不曾起身就职。
宋神宗熙宁元年夏季四月二十四日,王安石才首次来到京师,这时照接到翰林学士的任命已经超过七个月了。冬季十一月,朝廷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宰相等人因为黄河北部连遭旱灾,国家用度不足,请求南郊祭天后别再照例赏赐金钱绢帛了。诏命众学士讨论。司马光说:“赈济灾荒,节省开支,应当从中枢部门做起。可以采纳这种提议。”王安石说:“唐朝常衮辞让御膳慰劳和宰相封邑,当时人都认为常衮既然知道自己知道力不胜任,就应该主动辞去高官显位,不应当仅仅辞退厚禄。况且国家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找到善于理财者的缘故啊!”司马光说:“所谓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人头计数征税,用畚箕敛取谷物罢了。”王安石说:“不对。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也能使国家用度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天地所出产的财货物品,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手中。善于理财的人设法掠夺百姓,由此造成的危害比增加赋税还严重。这纯属桑弘羊蒙骗汉武帝的论调。司马迁把这写在《史记》上,正用来表现他的愚蠢罢了。”双方争论不休。宋神宗表态说:“我的看法和司马光相同,但姑且用不批准这样做来答复宰相等人。”正赶上由王安石起草这道诏书,就引述常衮的事例来责难两府,两府不敢对答争辩。
熙宁二年春季二月初三,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最初,宋神宗准备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加以推荐。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宋神宗问道:“是文章学问方面不能胜任呢?还是经典理论方面不能胜任呢?或者是处理政事方面不能胜任呢?”唐介回答说:“王安石好学但拘泥古训,所以论事迂腐空阔。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有很多变更。”唐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王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必定会困顿多事,各位应当心里明白这一点。”宋神宗又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起用为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文章和道德修养都特别高,安置在侍从献纳这种职位上完全可以。宰相自有宰相的器度,可王安石性情耿介,心胸狭隘。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宋神宗不以为然,终于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朝臣都不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通晓经典理论,不明白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王安石回答说:“通晓经术,正是用来处理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宋神宗紧接着问道:“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答说:“衰世的社会风气表现为:贤良的人不能够推行仁德,奸恶的人却能够施展暴虐;低贱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高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此,矫正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所要迫切解决的头等大事!”宋神宗深深赞同这种判断。
二十七日,讨论改行新法。王安石提议:“西周设置泉府这一机构,通过专卖来抑制兼并,周济贫乏,调节和流通天下的财富。后世只有桑弘羊、刘晏的所作所为,才大致符合古代的用意。一般读书人不能推究阐明先王采取这种措施的用意,反而认为君主不应与百姓争夺财利。如今要理财,就该修明泉府的成规,用来收回财利的支配权。”宋神宗采纳了这条提议。王安石又指出:“人才难得又难全面了解。现下让十个人理财,其中难免会有一两个人办错事,随之攻击的言论就乘机掀起。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鲧去治水,尚且不能避免失败这种事,何况如今所选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关键应当权衡利弊的大小,不被攻击的言论所迷惑。”宋神宗说:“有一个人办错事就废弃了所要干成的大事,这正是很少能够干成大事的原因。”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筹计国家财政,讨论变革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为此命令陈升之、王安石领导这项工作。
起先,晋江人氏吕惠卿由真州推官任满入京,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很多看法相一致,于是二人定下朋友关系。所以到这时王安石特向宋神宗推荐说:“吕惠卿的才干,即使前代的杰出儒士也不容易和他相比。研究先王的治国之道而能效法运用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于是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任检详文字一职。事无大小,王安石必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所提出的建议、请求等奏章,大多出自吕惠卿的手笔。又委任章惇充任三司条例官,曾布充任检正中书五房公事。王安石凡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曾布一定要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意向,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多嘴。由此王安石信任曾布,仅次于吕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
王安石与刘恕关系密切,打算引荐安置为三司条例官。刘恕借口不熟悉钱粮事务加以辞谢,并且说:“天子正把国家大政托付给明公,就应弘扬尧舜的德政,来辅佐明主,不该把财利放在首位。”王安石说:“经书上讲,利是用来应和义的,善于运用这条经训,正是弘扬尧舜的德政”。当时围绕新法展开论争,朝廷众位大臣的意见,多数都和王安石不一致,王安石讽刺说:“你们这些人成天干坐着不读书啊!”赵挿床档溃骸澳愦砹恕T诟尢蘸唾纭⒑箴⒑推醺ㄕ氖焙颍惺裁词榭梢远聊兀俊蓖醢彩挥Υ稹
思考题:
1、试评本篇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总结。
2、根据本文分析明初出现的各种土地问题
3、《明实录》铁榜“铁”在何处?
参考书:
1、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邓广铭《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二四、《明实录》
重点:
实录的特点。
难点:
实录的史料价值。
解题:
《明实录》二千九百二十五卷,明胡广等历朝史臣撰修。
《明实录》和历代实录一样,是编年史的“长编”,年经月纬,将重要事件分别归属。内容异常繁重,凡各种政治设施、军事行动、经济措施、自然灾祥、社会情况,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营造等事,都要记录。从诏令奏议、百司重要案牍,以至大臣生平事迹,也要选载。这些材料,都有宫廷和政府各部门的档案作为依据,事件发生的事件和地点也都有正确记录。其中虽多曲笔讳饰,而史料价值仍较一般记载为高。特别是清修《明史》,涉及清朝祖先的事都隐讳不言,但《明实录》记载边疆少数民族,据事直书,就材料真实性说,实比较《明史》为胜。但是由于实录系官修“编年史长编”,必然带来不少的缺陷。所以利用实录作为史料,必须审慎鉴别。
明历朝实录纂成后,除正副两写本藏在宫禁外,向无刻本。现在通行本是一九三○年用江苏国学图书馆传钞本影印的,共五百册;但其中缺《熹宗实录》天启四年十二卷,六年四月一卷,仍不是全帙。
《作铁榜申诫公侯》选自《太祖洪武实录》卷七四。朱元璋自号吴王前,便已发生统治集团人物纵容豪奴破坏法纪、鱼肉平民的情况。明朝建立后,这类问题越发严重,以至迅速危机封建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朱元璋不得不制定特殊法律实行约束,这就是著名的《铁榜》。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累宥不悛 铁券 免死一次 虚钱实契 住支俸给 投献
3、翻译
《明实录·作铁榜申诫公侯》译文
(洪武五月六月三十日)铸造铁榜告诫国公列侯。榜文说:
我观看过去史书中的帝王本纪和功臣列传,结果发现:有的君主爱护体恤功臣的心意,有始无终,致使忠良辅臣不免遭受杀身灭门的大祸,实在值得怜悯啊!偶或也有耳聪目明的圣主,对待功臣的一片心意,光明皎洁得如同日月,奸臣不能从中挑拨离间,因而君臣能够和睦相处,一直到度完一生。这在国家方面,有安如盤石的结果;在功臣方面,有世代享受富贵的好处。我对此非常羡慕。也有明智的君主,本想保全功臣,情意十分恳切,无奈跋扈成性的大臣,依仗自己有功,屡屡犯下过恶,经过多次宽恕,仍不改悔,不得已才把他处死。这是臣下自取祸殃啊!
还有其他的情况:君主具备宽厚仁义的德性,功臣怀有忠诚善良的心地,然而他们各自缺乏察辨判断而互有误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功臣家奴倚仗主人权势,欺压良善,而功臣却不能明察家奴的所作所为,致使他们胡作非为。司法部门对他们依法惩办,立案定罪,奏报朝廷。这在忠良大臣来说,必定不会指使家奴这么干,只是家奴擅自犯下的罪过。可君主却不能体察大臣的本心,认为是大臣指使干的。这样一认为,姑息大臣有功、免罪而罢官的处理方式就产生了,略微警告功臣家奴的处理方式也出现了,但却不向功臣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家家奴所犯下的罪恶,含忍太过份。等到司法部门屡屡奏报这家家奴犯法,就怀疑大臣欺骗蒙蔽君主,一旦不宽容,马上就加以残害,这是君主昏昧不明所造成的。反过来,当时功臣尽管怀有忠诚善良的心地,却不能约束督察自家的下属,一有朝廷怪罪下来,就抱怨君主,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因为家奴这类人,在外面干坏事,回来却说办好事。而大臣在朝廷料理政务,或者作为元老退休在家,加上小人阿谀奉承,极少能够劝谏,所以就听之任之了。等到家奴犯罪,司法部门收执讯问,君主命令处死大臣家奴,而大臣却不理解君主保全自己的心意,随即产生疑虑怨恨,以至恶果牵连到自己身上,这种现象往往存在。还有的是天子追念功臣的功劳,免掉家奴的罪过,而家奴回来后却禀告大臣说:“君主不能容纳您,所以就编造罪名来查办奴才等人罢了。”大臣一时听信,不亲自加以明察,认为必定如此,于是产生猜疑,导致身遭极刑,这是大臣不能约束督察自家下属的过错。以上列举的情况,可以说君臣两方面都做得不对了。
我从平民崛起,仰赖众位大臣效力,平定天下。过去已经论功行赏,封为国公列侯,赐予丹书铁券,发给优厚俸禄,让子孙相传,共享太平。但我还担心公侯家中的奴仆各色人等,一向沾染恶劣的习气,冒犯国家的法典。现通过铁榜申明律令。
我明白地告知众卿等人,除亲属犯罪另议处罚办法外,只要奴仆一犯法,马上就查办,但对你们并不追究责任。如果敢有倚仗功劳藏匿罪犯的,就按抵消一次死罪赦免来处治。你们各自应该谨慎守护好自身,对亲属奴仆严加管教,以求符合我保全功臣、善始善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