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言之,此以唯心宣,彼以唯心听。
  ○戊三 宣疏。
  ○己一 正宣情旨 宣毕结云
上来情旨,恭对披宣。大圆镜中,谅垂印可。
  大圆镜,指诸佛所证菩提智也,转第八识而成。智如圆镜,无像不现,无处不鉴。故此情旨披宣,谅佛必垂慈印可也。
  ○己二 述意请加
是以备香华供养,灯烛庄严。命我等流,代行忏法。今则依仗如来大寂灭海,归投普门大悲愿王。荡罪业于无何有之乡,翦芥蒂于不萌枝之地。心纯是法,与法相应。理事圆融,行愿成就。我既如是,佛必哀怜。祈叩洪慈,冥熏加被。
  此陈述诚意,乞求加被也。意云:兹者严洁坛场,修诸供养。命我缁流,代为礼敬。今则全仗如来广大寂灭心海,故能归投普门菩萨大悲愿王。俾彼乞忏者,无始之罪业,荡除净尽,寸丝不留。故曰无何有之乡。历劫之恶根,清净无余,永不萌发,故曰翦芥蒂于不萌枝地也。我全妄即真之心,纯是真如妙法,故能与法相应。妄心是事,真如是理。心既全真,事理无碍,故曰圆融。如是事理既融,自然行愿必就。众生若斯恳诚,诸佛无不怜念。故我祈叩洪慈,唯冀冥熏加被。
  ○丁六 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佛是天中天之大觉,圣上圣之能仁。故称无上士,亦曰天人师。以其道成无上正等正觉故也。所以上下无如,十界无匹,一切无能与等埒者也。
  ○丁七 礼佛
  ○戊一 述出忏法意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序云:尔时?贤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也。足见每种忏法,出现世间,必有事缘,为之发起,所谓应运而出也。今言启运者,谓应运而开启也。慈悲,谓与乐拔苦。道场,即修道之场。忏法,谓忏悔法则。此六字,诸忏之通用。既须忏悔业障,成办道业。必先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戊二 正礼三世佛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舍浮佛。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前六是过去佛,第七是现在佛,第八是未来佛,故称三世。梵云毗婆尸,亦云维卫,华言胜观。以殊胜智,观法平等故。尸弃,亦名式弃,华言火依。依火光三昧而成道故。毗舍浮,云□一切自在。以证无上道,无处不自在故。此三是庄严劫最后之三佛也。拘留孙,云所应断。五住烦恼,寸丝不留故。此佛为贤劫千尊之首。拘那含牟尼,云金寂,亦云金仙,即所谓大觉金仙也。迦叶,云饮光。言佛光□烨,吞饮余光故。释迦牟尼,云能仁寂默。能仁,即大悲。悲必具慈,故能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也。寂默,即大智。智必具慧,故能默契寂灭心海,慧鉴?蒙机宜也。是现坐道场之佛,故称本师。弥勒云慈氏,姓也。名阿逸多,华言无能胜。谓以慈心三昧,趋进极果。一大千界,唯慈氏独得补释迦处,无能胜过也。是未来成道,故称当来。现在人所尊称,故安一尊字。
  ○丙二 归依三宝
  ○丁一 叙归依意
  ○戊一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此偈相传是武后制作,本赞华严经也。以其意义甚善,先德移在诸部之端,令人开卷获益也。经云:佛法如蜂蜜,中边皆甜。无论大小乘经,部部可称无上。故阿含,翻为无比,亦即无上义也。须知药无好歹,愈病者良。法无优劣,投机者胜。如言修定,以经为优,律论次之。言持戒,以律为优,经论次之。言除疑开慧,以论为优,经律次之。言雪愆灭罪,以忏法为无上,余所不及也。今以此偈安于本部之端,即以此忏法,为无上,为甚深,为微妙之法也。吾人若不生中国,不得人身,直是百劫千生,难逢难遇。今幸得人身,又生中国。遭遇,即不难也。难与不难,在人信之与否耳?吾人既具信心,逢此忏法;如今眼见耳闻,心得领受,日能执持。可谓不徒信,不徒见,不徒闻矣。然此忏法,是行经。见者闻者,是文字,是言句。此二者,俱是不相应法,非真实义。故须第四句发愿云:愿解如来真实义。既忏法与经律论不同,故如来之真实义亦异。须细研之,幸勿草草!
  ○戊二 设忏题
慈悲水忏法卷上
  义详玄义第一科释
  ○戊三 正叙意
  ○己一 上体诸佛同体慈力而述忏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
  师所以述此忏法者,惟是上体十方诸佛悲心,下念六道众生苦恼,而制作之也。言一切诸佛者:一切,赅摄十方三世。佛者,觉也。对生之迷,说佛之觉。觉,即不迷之谓也。其觉有三:佛于最初居凡夫地时,觉悟生佛不二之旨,名为自觉(名字位)。从此念念觉照,不为境迷,并能以此自觉之道,展转教人,名为觉他。(观行位)。日久功深,惑伏智明,任运O垢脱落,获六根清净(相似位)。渐次进破界外无明,即入初住,乃至等觉(分证位)。最后断根本无明,证无上道,名为满觉(究竟位)。佛依生佛不二之旨,运同体慈力,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曰愍念众生。忏主自知是未来佛中之一数,宜体佛心,为说水忏总法也。过去诸佛已证此,故称觉。现在诸佛今证此,能称觉。未来诸佛正修此,当称觉。亦名理即位也。
  ○己二 下念众生同根悲仰以礼佛
  或问:上科同体慈力,此科同根悲仰,其同体慈力之体用,与夫同根悲仰之体用,可得闻乎?答:佛视众生,等有佛性,与我同体。我既得乐,亦应令众生得乐,是为同体之慈体也。用者,忏主观佛本觉妙心,与我同体。佛既为众生起慈,我亦应随诸佛起慈。故经云同一慈力也。众生观佛,本在凡夫时,与我同根。佛既离苦,我如何犹在苦中,是为同根之悲体也。用者,忏主观众生本妙觉心,与我同根。众生既悲感仰佛,我亦应代众生悲感而仰佛也。故经云同一悲仰。复分为二:
  ○庚一 发露忏悔
良以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凡夫愚行,无明闇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不孝父母六亲眷属。盛年放逸,以自憍倨。于一切财宝,一切歌乐,一切女色,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狎恶友,不知悛革。或复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恒与众生,造业破戒。过去诸罪,现在众恶,今日至诚,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对诸佛之觉,说众生之迷。迷,不觉之谓也。不觉自心与诸佛不二之理,是以法身流转五道,乃称众生。生既与佛同体,诸佛所以愍之念之耳。良以二字,是兴叹之词。众生自无始一念不觉之后,障蔽妙明,故号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故云垢重。由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谁不有之?故曰何人无罪,何者无愆。愆,即过也。有意作者曰罪,无心失者曰过。吾人现居凡夫地上,心无智慧曰愚,盲修瞎作曰行。为无明昏闇之所覆蔽,违背良师,亲近恶友,内以昏烦之法,恼乱心神。立,秉也。性,习也。谓秉立过去之习性,罔无知觉。不晓博问先知,一味恣任恶习之心,自依自恃。即所谓恣任自心,习以成性。以致不信诸佛,是真大医王。不信尊法,是疗病良药。不信圣僧,是看病慈母。对于父母,劬劳德,抚育恩,昊天罔极。匪惟不思所以图报,而反两眼白之;甚至忤之逆之,故云不孝。六亲者:于个人,指父母兄弟姊妹。于父边,指伯叔兄弟儿孙。于母边,指舅姨兄弟儿孙。均宜上恭下爱,今则不然,故总称不孝。儒云:血气方刚,戒之在□。吾侪在英年时,色体强盛,故称盛年。于此盛年之时,正好营办有益事业,以务立身之本。今言放逸者,谓放荡游逸,不务正修也。或亲师择友,或博问先知。今言以自憍倨者,憍,自傲也。倨,不逊也。似此,即名空腹高心,自暴自弃耳。凡世间一切财宝,无非倘来之物。当用则用,不用无益。若更贪□不舍,爱恋不忘,为他累身,大非所宜。谚云:财大祸大,不可不知。一切歌乐,无非惑耳牵心。一切女色,尽是迷魂罗刹。若贪之恋之,甚至失命丧身,亡家败国。若更意起烦恼,便能烧功德林,即名劫功德贼,是指此烦恼为贼也。欢喜,是贪贼。怒恚,是嗔贼。无知,是痴贼。既非良师,又非圣人,何须亲近!恶友,应当远离,尔反汤狎。汤狎,犹云亲近也。设有好人劝谕,尔又不知悛革。悛,音诠,止也。革,除也。既有好人劝谕,尔宜从此止步,革除故态。今言不知,是为自负负人矣。或复身作杀业,伤害生灵。或口饮酒,令心昏迷。埋没智慧种性,使现行慧心,不得开朗。是以一天到晚,一年到底,一生到死;恒常与诸众生,造作十恶业,或犯轻重戒。从过去以至今生,所积罪业,如恒河沙,不足喻其多。论现生之众恶,或自作,或教他;或知而故犯,或无心误失。今日生大惭愧,发至诚心。沥胆披肝,悉皆发露,求哀忏悔。已作之罪,从此革故。未作之罪,不敢再造新殃也。
  ○庚二 至心归依
  ○辛一 请求证鉴
是故今日至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辟支罗汉,梵王帝释,天龙八部,一切圣众,愿垂证鉴。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谓承上首罪已竟,是故至心归依也。最要紧者,行者先须了达唯心。诸佛极圣,菩萨大圣。梵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上求曰觉,下化曰有情。对下称觉,对上称有情。又能觉悟诸有情。以上三义,皆大圣事也。梵云辟支迦罗,华言独觉,又云缘觉。教中云:独觉出无佛世,独宿孤',观物迁变而悟道故。缘觉出有佛世,闻佛十二因缘教,而得破惑证真故。独觉名麟角,不顾眷属故。缘觉名部行,兼利眷属故。菩萨是大乘,此二是中乘。阿罗汉,小乘也。梵云阿,此云无。梵云罗汉,此云生。今言罗汉,但是?词。忏文为四字成句,具云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杀贼,亦云破恶。谓破身口七支之恶,杀见思烦恼之贼,无分段生死事也。梵王,是初禅主。帝释,是三十三天主。梵云提婆,华言天。梵云那伽,华言龙。天,指三界诸天。龙,指五方龙众,是八部之首众也。更加药叉,此云捷疾鬼。乾闼婆,此云香阴。阿修罗,此云非天。迦楼罗,此云金翅。紧那罗,此云疑神。摩□罗伽,此云大腹行。共八部也。若言其□,佛及三乘,名为圣。梵王以下,都是凡。是为凡圣同会。今一切都称圣者,意言诸天部众。论其本,无非法身示现,故得通称圣众也。未句求证,可知。
  ○辛二 敬礼佛僧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名,此云□一切处。谓众生正报,国土依报,无处不□也。释迦牟尼,应身佛名,释义见前。阿弥陀,云无量,光明寿命俱无量故。弥勒云慈氏,依慈心三昧成道故。龙种上,出药王药上二菩萨经。龙自在,出称扬诸佛功德经。宝胜,出庄严劫千佛名经。觉华定自在,出地藏本愿功德经。袈裟幢,师子吼,未详出典。文殊师利,云妙德,大智菩萨。普贤,云□吉,大行菩萨。大势至,是弥陀右弼,大力菩萨。地藏,是幽冥教主,大愿菩萨。大庄严,福智双隆菩萨。观自在,寻声救苦菩萨。
  ○丁二 归依须先
  ○戊一 须先礼敬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夫欲礼忏,必须先敬三宝。
  首句结前,次句起后。谓起后正宗文也。后二句,正明须先所以。夫,发语词也。谓行者若要顶礼忏法,必须先为礼敬三宝。
  ○戊二 释先敬疑
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首句征词,谓必要先敬三宝者,何所以也。须知有深意在焉。以下正明深意,应知佛法僧三,最可珍贵,故称为宝。前谓佛为医王,法为良药,僧为慈母。今言良友者,友能医病,友能疗病,友能看病。具足三义,故为众生福田,谓种福之田也。福田有三:一敬田,二恩田,三悲田。对于佛法僧宝,恭敬供养,为敬田。于父母师长,孝顺奉侍,为恩田。于苦恼众生,救济布施,为悲田。所以于三宝能归向者,不但仅能灭罪生福,并能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今言解脱,即涅槃之异名也。
  ○丁三 正式归依
是故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
  承上所言,三宝既能令众生灭罪长福,离苦得乐,以是所以应皈依也。行者三业,为能皈依。住持三宝,为所皈依。言皈依者,救济义。谓皈依三宝,能息无边苦轮,远离一切大怖畏故。十方尽界,总显三宝之境。宽廊无涯,无穷无尽也。以众生一念介尔心性,本自□穷三际,横□十方。十方虚空,并不在众生心外。以心性无外故,究竟证此心性者,名之为佛。只此心性,即名为法。诠此心性者,亦名为法。信解修证此心性者,名之为僧。所以三宝同于心性,□虚空界也。又复当知,现前介尔之心;体大,即法宝。相大,即佛宝。用大,即僧宝。又介尔心圆具三大理性,总名法宝。觉此三大之智,名佛宝。理智不二,名僧宝。是为一体三宝。证此一体三宝,名十方佛。说此一体三宝,能诠与所诠,皆名为十方法。修此一体三宝,名十方僧。是为大乘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是相,一体三宝是性。性即相中之性,相即性中之相。性相一如,二而不二。如今既能皈依住持三宝,则本有一体三宝,法尔具足。如是了解,则性相不乖,事理双明,方为真正皈依三宝也。疏大科序分竟。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述忏悔因缘
  ○丙一 述起罪之因
某等今日,所以忏悔者;正为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相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诸染着。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
  原其忏法之正宗,唯是忏悔而已矣。吾人自有识以来,六道升沉,头出头没。究其起罪之由,由于无始一念不觉。蔽妙明而为无明,名之曰惑。由惑造业,由业受报。惑业报三,如恶叉聚,始终不相离也。吾人今日所以忏悔者,正为此耳。言无始者,指最初一念妄动之时,直至于今,中间历经恒沙又恒沙之劫,竟不知起始之际,故假言无始也。自尔至今,因在凡夫地上,不论富贵贫贱,智慧愚痴;虽品类万殊,其罪相皆有无量也。经云: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大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知。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故今言无量也。吾人试思,如是无量罪相,从何而有耶?盖由三业六根而生起耳。或有意故犯,或无心误失,所以曰罪曰过。总之由于内心不正,起诸邪妄思惟为因。揽彼身外美恶之境,生诸染着为缘。故于美境,起贪恶。于恶境,起嗔恶。于俱非境,起痴恶。是为意业之三恶。以贪味起杀,贪财起盗,贪色起淫,是为身业之三恶。以贪慢而起妄语,贪巧而起绮语,贪取而起两舌,贪嗔而起恶口,是为口业之四恶。合之为十恶罪也。此十恶增之长之,开出尘劳之门,有八万四千之多。详如法数,兹不繁赘。上言罪相虽复无量,举要言之,k有三名。其一,名烦恼障。二名业障。三名报障。今言六凡众生烦恼,指见思二惑。业,指恶业,善业,不动业三种。报,指分段生死一种。以此三种障法,恶法障人天,善法障出世,不动障菩提。故云能障圣道,人天,胜妙好事。以是之故,诸经之中,名目此三,为之大障。
  ○丙二 述灭罪之缘
  ○丁一 发觉初心
  ○戊一 □明发觉大意
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灭,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
  前云起罪之由,由于不觉。不觉谓之迷,由迷,故造罪也。今施灭罪之方,宜从觉悟为始。众生积迷既久,安能顿悟?如人久卧病床,何能顿起?故假良医徐徐诊治。众生灭罪,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