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小乘梦中失精不犯。或云但自责心。大乘若梦行□。寤应生悔。诃责烦恼。倍于声闻。此古来释□戒之最精语也。光熹则正坐此病。本是阿鼻地狱之下贱种子。外饰净行之容。内藏卑劣之心。病时切念生死大事。稍知警惕。然若到稍痊健时。则不法之□念又生矣。每念大佑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一语。结掸奚似。自客冬回川。下榻重庆。□念尤多。奈何。
答。教中言多□众生。教修不净观为对治法。妄想是依他起性。只须不执。体即圆成。纵使纷纭。无关紧要。不管他纷纭。只要肯吃紧念佛。久久自得云消空净。独露蝉[矣。只恐正念佛时。不肯吃紧。任他纷纭。是为悠悠缓纵。直至驴年。终无实益。为痛惜耳。
答宋慧湛居士八问
佛法真理。非深非浅。能浅能深。诸佛诸祖。所谈之法。句句不离现前介尔之心。吾人一向背觉合尘。流浪忘返。常为烦恼所蔽。使此本妙之心。迷而不知。乃谓佛法之真理。深广无涯。其实佛祖所开示者。句句不离心也。苟能称念弥陀回光返照。背尘合觉。不为尘境之所覆。使此本妙之心。湛然常照。便知佛祖所开示者。句句指示吾心。犹之家常之茶饭耳。何深之有哉。答问如左。
答第一问。吾人之固有妙心。经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祗因一念不觉。于本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乃有世界及诸众生。古德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而能之。故知为人应当研究佛学。
答第二问。佛法普益众生之条件甚多。何云无耶。佛以戒法利益众生。对于俗众。有三皈五戒。六重二十八轻戒。对于法众。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尼众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是戒学之条件也。初学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九胜处观。十一切处。以及四禅八定九次第定。乃小乘定学之条件也。吾宗之三止三观。次第三观。圆融三观。及至二十五王三昧。乃大乘定学之条件也。四谛慧。十二因缘慧。六度慧一谛慧。二谛慧。三谛慧。乃三乘圣人慧学之条件也。法门无量。非笔舌所能尽宣耳。
答三问。夫善恶二业。作者由于身之与口。主使者在于意。所谓一念善心生。天上宫殿现。一念恶心生。地下苦具现。一念净。则佛界缘起。一念染。则九界生因。梦中既非有心分别。犯则无罪。持则无福。虽然如是。梦亦是唯心所现。未动身口。不能以论罪福也。
答四问。夫圣贤有二。(一)世间圣。如孔老二子。世间贤。如庄颜诸子等皆是也。(二)出世间圣。大乘指十地等觉等。诸位菩萨。小乘指缘觉声闻等。四果四向。出世贤指信住行向等。诸位菩萨。及以别相念。总相念。四加行等皆是也。仙是世间守尸人。佛是出世大圣果。何可同年语耶。有福德称神。无福德者称鬼。咸为恶道所摄。宁不惧乎。故为人者不可不作速念佛也。
答第五问。唯持名念佛这一种法门。其条有二。一者理持名。二事持名。此二种持名。若肯真心念佛。俱有悟处。但悟处有浅深之殊。我辈念佛的人。只消蓦直念去。不必存一求悟之心。要其信真愿切。苟能见弥陀。不患不开悟。若有二心。便不能到一心不乱矣。
答六问。关公之因由甚长。今当简言之。民七戊午。老朽应北都诸大老讲圆觉。有都城隍神白公。本诚信佛法人也。现在神位中。不忘念佛。每夜讲经时。常来听法。心甚欢喜。自觉念佛。经十四年。尚无进境。拟欲问法。以无处谈话。于是在小沙锅胡衕钱氏家临坛。乞老朽到坛问法。其自心之疑。尚未呈露。先请开示。令诸饿鬼众生。免苦法门。不意关帝挈周仓偕来坛内。亦同时请问法要。有显感利冥录。印刷万本分散天下。此关公一事之因由也。
答第七问。观音心印。万佛救劫二经。大藏中所未见。想是外人伪造。决非佛说。概可知矣。
答第八问。将男女配阴阳。是世间凡愚之见。以六道凡地论之。自六欲天以下。至人畜鬼狱有之。他化以上。色四禅十八天。纯男无女。何况西方极乐之圣地乎。且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盖不可思议之净土。摄受十方苦恼众生。往生彼国。同享妙乐。永离众苦。断断不可与他方佛土同年而语也。不闻净土诗云乎。不立君王唯有佛。平铺世界断无山。天人一样黄金色。尽未来时但少颜。旨哉诗也。民国十九、七、廿二日。观宗老人谛闲复。并祝信受奉行。
答奉天如如居士疑问十四则
一答。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据此可见虚空以众生迷情所变现耳。众生本有大觉真如心海。一念迷情。犹海之一沤。沤之于海。何可论其大小哉。子不悟本妙真心。但认此色身之内。昏扰扰以为心。无怪乎不能包括虚空也。
二答。法身无相。亦无不相。所谓无有相。无无相。无亦有亦无相。无非有非无相。离四句。绝百非。乃真法身也。子执无相为法身。不几成于断灭见乎。无之一句。尚未能超。况四句乎。什公所说。乃即法即报之报身。梵语卢舍那。此云光明□照。为十地大士说法。故现此身耳。
三答。我但知佛学。而不知科学。以鄙意度之。科学从识神拟度之见。佛经是亲证现量之境。凡一切星辰。依经论而说。尽是星光天子之宫殿。亦非神仙所居。彼星辰离地。有四万二千由旬之高。而神仙不得居之。即科学恐亦不能测之。孰之是非。吾不得而知。
四答。净土庄严。乃弥陀愿所成。亦众生信愿持名功德所致。娑婆秽土。无足为论。
五答。子所认之心。往往将妄作真。倒乱甚矣。是以以真为妄。犹不自知。子所谓本无生灭者。乃真心也。彼经疏所云。五阴五根五大。既云无所从来。则无来。无所至处。则无去。无来即不生。无去即不灭。缘会即有。有非有也。缘离即灭。灭非灭也。若真有生灭。何须假缘。佛亦从缘而有也。以众生机感为因。以佛应为缘。感应因缘。不可不知。
六答。北京龙藏。丛林请之以为法宝供养耳。并不便于研究作用。若欲翻阅研究。何必龙藏。况龙藏是梵本。请之连纸工价。非三千余金不可。
七答。大千世界。一佛所王。那有十方所说之经。说有仍不妨纳在一微尘中。
八答。七诸祖。俱无实法与人。所谓先圣后贤。其揆一也。子何以被一个无字困煞。众生苦之。只苦在妄认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是以无始至今。轮回不休。其病根只在错认身心。佛祖出世。为破此执。所以说无。子反被其所困。生死何由可了。
九答。若论释种本领。毋须要佛神通救度。且琉璃王。亦不敢轻视。因释种受佛教化。又坚持五戒。宁有戒死。不有戒生。守戒生天。犯戒堕狱故也。人但知释种受灭。而不知往昔由网鱼因缘。遭此恶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报应。虽大圣人。亦所不免也。
十答。目连尊者。神通第一。况早证阿罗果其生死了也。且末后一关。何须佛告。但以示此一报以警后世之众生耳。所谓公修公得。自作自受。亦多劫因果之不忘耳。
十一答。十方佛经皆说众生之心。经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苟能悟得此心。则一切法自能了了。生净土后。不言自喻。永明大师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十二答。本年往生净土者。三月间天津陈性亮之妻。六月六日上海会稽道尹黄涵之之妻。俱有确证。
十三答。科学知见。非真不足取信。子既信佛。当具正知正见。但不谈彼短不说己长可也。
十四答。须知生界无减。佛界无增。先贤发愿。应当如此广大。若不发如此大愿。无以建立大行。以愿为行之导师故也。各发大愿。各修大行。各结众生缘。各尽众生界。所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者。类此可知。
答慕西和尚函问拜大悲忏用十乘观法
慕西上人慧照。汝是行道之人。写信与我。用白话。须知白话。是一种不恭敬法。我甚不赞成。我自六月十一日感冒以来。至今未曾复原。毫无精神。各方信札。俱未答复。因汝系道人。勉答如下。
(一)﹁观不思议境﹂上自三尊。下至五供。无一不是因缘所生之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双遮双照。遮照同时。可思可议乎。
(二)﹁真正发菩提心﹂汝既了解所观之境是不可思议。能观之心。当然亦然。从此为菩提道果而礼忏。名为真。或为众生。以度生无力。先求往生。乘愿再来而礼忏。名为正。如此发心。即与第二名目相应矣。
(三)﹁善巧安心止观﹂既发心已。当礼忏时。摄心在观。令诸妄想不起。即是止。设有余念起时。不须按捺。亦不生厌。观境分明。即是观。不昏不散。即是善巧安心也。
(四)﹁破法□﹂虽以止观安心。心仍未安。未得即证寂照本体。必于所观之境。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即假即中。先须泯绝心念不起妄解。即以一心三观。破三惑□。惑体本空。智性本有。如灯照室明到暗灭矣。
(五)﹁识通塞﹂三观是通。三惑是塞。念与观相应。须认真护之。否则当处发生。当下即灭。不留一弹指顷。由此识通塞。即塞成通矣。
(六)﹁道品调适﹂若于前观仍未即塞成通。应观现前一念。具足三千。即是圆念处。一念处。即一切念处。正勤策发。缘如意定。令生五根。而成五力。调停七觉。入八正道。开三脱门。而入秘藏。
(七)﹁对治助开﹂若于前观。观慧力弱。盖障偏起。不能入位。必有无始事障未除。应当审详。何障偏起。数数发生。须以事观而对治之。理观为主。事观为助。正助合行。不惜身命。彡苦辛勤。朝斯夕斯。誓当彡证。不证不休。
(八)﹁知位次﹂言次位。指六即也。名字不滥观行。观行不滥相似。后位亦然。不多赘。
(九)﹁能安忍﹂观行至此。必有强软魔事。设或发生。非忍不可。无论逆顺。不嗔不喜。正观现前。不动不退。由观行策进相似。故须能安忍也。
(十)﹁离法爱﹂既□相似。六根清净。获顺道法。易生法爱。此人以寂照之功。不得片时舍离。始能无病。否则。必起中道法爱。故此一位。名顶堕也。不可不离。
答日本国法华宗行胜长问
贵国法华宗祖师。最澄道邃二法师。皆从我天台宗闻法得悟。回国开宗。为贵国之鼻祖。是本宗之第十世孙也。我们称他为第十传祖师。是荆溪九祖之门人耳。以本宗所宗者。是妙法莲华经。此经我智圣祖。亲证境界。所以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然后说摩诃止观。乃有一心三观之道。贯于古今。至今盛弘于世。请你们到宁波我观宗本寺。现今弘法社中。主讲宝静法师。大讲特讲。即是摩诃止观。阐扬一心三观之妙旨也。盖一心三观是能观。一境三谛是所观。境妙观妙。故称为妙观。所以我本寺。即以妙观为宗。乃命名曰观宗讲寺也。夫根机下劣。当下不能领受。应当以方便之法以引导之。故曰此法非思量分别之能解。唯上根利智者。始能授受耳。当此末法时代。我国学人。乐闻大法。乐修妙观。何言不得利益耶。设使钝根学人。不能领悟。可以令彼下一乘圆种。则得世界为人两种悉檀之利益。不得言于众生无益。便舍而不度也。法华五重玄义。是释法华经题。何尝谈到一心三观呢。此问者未甚明了故也。至于如来神力品。是本门之付嘱流通。凡是流通妙法。理合宣扬大法。并非单唱经题为得也。贵国以法华立宗。理应要唱南无妙法莲华经。我国天台。智者大师开宗教主。宗主所宗释者。以三大部释法华。又有梵网戒疏。以弘戒。以十疑论而弘净土。是以为本宗之子孙者。戒教净三宗并弘不悖。所谓假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此正助双修。事理并进之妙行也。而况净土持名念佛妙行。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澈底悲心。无问自说。我辈理应上体佛心。下度含识。所以每逢升座讲经。先诵弥陀经一卷。讲后须念弥陀佛万德洪名回向。所作功德。乃有攸归。不令散失之意也。答第一问竟。我国正殿所奉祀者之三尊。中释迦。左药师。右弥陀。并非西方之教主。幸勿误会。所以供上三尊者。以表供十方诸佛也。此举一即三。三即一切之意。答第二问竟。大德既知法华经。乃开权显实之经也。权开已。无权非实。实外无权。即权即实。权实不二之理。应须知也。不比在无量义经已前。既权未开。实未显。
权是权。实是实。权在实外。实在权外。权实不融。乃有种种分别。既到法华高会。
前十四品。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后十四品。开□显本。譬如百川。同归一海。融成一味。无权而不归于一实也。所以大小乘经。经法华高会后。同成一味妙法也。譬如
游瞻卜园。但嗅瞻卜之香。不嗅余香也。复何疑哉。答第三问竟。
演辞
在宁波佛教会演说辞
观近代世界潮流。佛教有必兴之气象。佛法自来中国。垂二千余年。其能健全流传至今者。以有真实不讳之慈悲二字在也。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而社会上之仇视教徒。轻蔑佛法。都因不做慈悲事业。埋头吃饭的过失。现在国府诸公。贯彻中山宗旨。已得统一全国。革命成功。实行平等。而我佛之教法。亦将随国运大兴。吾辈佛徒。亦当秉我佛慈悲救世之精神。首先着手进行拔苦与乐之事业。利生事广。固难详举。且如人民贫病之一种。为最可悯事。欲应救济之急。宜须设立医院。施药以疗治。令免病苦。即为救世拔苦之道。次则筹办平民学校。培植寒苦子弟。将来造就人材。辅助社会工作。斯亦为慈悲利济之事。其他与乐拔苦事业。多之无极。释子称贫。当然难尽办。总求竭其力而行之。但慈悲事业。为之对外。而修办道。才治内。今各处寺庵所住僧众。宜各发道心。认真修行。所有(年少)比丘。令其到丛林学习佛法。将来培植得成。亦未始非做上人之光荣。至于丛林。不可固执旧习。宜办学院。或开研究社。有力者独办。无力者合作。务以培植人材为宗旨。使后进佛子。研究完备。把慈悲主义。宏敷大千法界。则佛教之光。无穷无尽也。总之对内。则一大藏教。不出戒定慧之三学。认真持净戒。修定复学慧。是三名为无漏学。即以此自利为治内。对外则以慈悲救世?策?力。广兴慈善等事。即以利他为对外。所以从前佛教徒。只晓得埋头吃饭。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行。因此佛法衰颓。今后大家觉悟。振作精神。自然可以兴盛。依法行去。前途自然当放大光明。定有不可思议云。
上海尚贤堂教会演说禅宗六祖得道之原
原夫佛教务本之学。有四大宗焉。一持戒修身。曰戒学。名为律宗。二参禅悟道。名为禅宗。三闻法习观曰慧学。名为教宗。四念佛发愿。求生净土。曰方便学。名净土宗。其律宗戒学。教宗慧学。均有大小乘之别。净土宗方便学。惟是大乘。禅宗定学。为最上乘也。禅宗初祖达摩。入我中国。传佛心印。以佛之衣〇。用表信凭。摩传慧可。可传僧粲。粲传道信。信传宏忍。忍传慧能。能即禅宗中第六代祖也。俗姓卢。字慧能。广东新兴人。父早亡。母年老。家贫。每日以卖柴奉母。年二十余。一日担柴入市。闻客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忽然省悟。遂问君所读者何书。客曰。金刚经。曰。从何得来。客曰。由蕲州黄梅。曰。何处。曰。湖北。曰。相去几何。曰数千里。能太息云。其如老母赡养何。客给以金。能持归别母。迳投黄梅焉。湖北黄梅山东禅院。禅宗第五祖宏忍大师在焉。座下僧众达千人。祖尝示众曰。读金刚经。可以明心见性。有首座名神秀者。代座说法。适慧能至。见忍大师。礼敬已。师问曰。子何方人。来求何物。对曰岭南新兴人。来求作佛。师曰。掼掹类。欲作佛耶。能曰。人有南北。佛性无二。掼掹身固与和尚身不同。佛性岂有二耶。师知是法器。令随众作务。能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师诫以勿更多言。入槽厂去。日舂米供众。经八个月。腰石碓米。不与人言。时寺中以卢行者呼之。时五祖自以年老。欲得人传心印。受衣〇。乃示大众。令各述一偈以明见性。尔时堂众推首座神秀。遂书一偈于壁上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祖阅偈言。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偈修行。有大利益。一时僧众。尽诵此偈。有童子。口唱此偈。在碓坊中。能问其故。曰不知耶。大师言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大众作偈呈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适所诵偈。乃神秀首座作。师令我等皆诵之。能曰。请引至偈前。礼拜讫曰。能不识字。请上人读之。有江州别驾张日用。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