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仗师敷弘宣扬之功也。
  师六十六岁。民国十二年。上海讲弥陀经水忏。
  师六十七岁。民国十三年。观宗讲梁皇忏。后有随闻录流通于世。盖是忏乃梁武帝为度郗氏夫人蟒身之难。故求志公等□涉藏文。撰此忏法。自昔以来。未有讲与注者。师观年来。水火刀兵。饥馑瘟疫。相继滋蔓。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自非忏悔。何堪设想。故特发大慈悲。宣扬忏法。幸仗宝法师编辑。方志梵君等记录。遂成巨帙讲义。由是使礼忏者。得见是录。惭愧恐惧之心。希圣希贤之念。如渴如饥。油然而生。从兹改往修来。返迷归悟。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厕。直下取出。屡次洗濯。俾复本净。待至净极。则悬于高幢。必能随意雨宝。受用无尽。然此种大事因缘。若非师乘愿再来。现身说法。何能致此。其夏于绍兴戒珠寺。讲始终心要。由骆季和居士记录。遂成略钞一册。师云。是着虽非疏钞体裁。洵为讲演材料。若能切实用心。则法门之妙钥。实相之神符。亦奚尝离于是耶。
  师六十八岁。民国十四年。温州头陀寺讲妙宗钞。其秋在观宗密藏室。撰申义疏。注释水忏。然水忏乃唐悟达国师着。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故命曰水忏。唯以时至近代。世道浇漓。礼诵虽多。研详实寡。对症良方。沉埋应赴。深可痛惜。是故师之悲心益切。举笔注疏。始从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初二日搁笔。由是俾礼诵者。即妄念而返真念。荡三细于乌有。即事忏而达理忏。洗六根而清净。莫不从师之申义疏而受益。以至超凡入圣。转迷归悟也。
  师六十九岁。民国十五年。天台山万年寺由师募资重兴。焕然一新。适修葺竣工。即请师开期传戒。弟子四百余人。又往海门西方寺讲水忏。该寺亦由师重修。又名挂单舍。为朝礼天台。经过寄宿故。夏上海居士林讲水忏。净土庵讲皇忏。觉园讲念佛三昧宝王论。其冬复着宝王论疏。师以斯论。乃唐飞锡法师撰。初从念未来佛速成三昧。终至万善同归。皆成三昧。凡共二十门。悉是应机之妙法。末世之伽陀。故运大悲心。出妙手眼。发挥净土之妙谛。俾作苦海之津梁。其中资粮具足。一心不乱。离娑婆于刹那。到莲池于片刻。生则决定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动步而归安养。非思量而成正觉。去而实不去等。凡是事理。靡不周详。均由师之亲证三昧而宣说也。
  师七十岁。民国十六年。其夏于观宗讲金刚经。并着新疏行于世。是经为师日持之常诵。约数十年之久。今以己心所得。始为本寺法众演讲。俾直下了悟。顿断疑网。继而举笔载书。显三实相以融之。用三般若以临之。荡三执而显三空。起三观而破三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无上至宝。平等普与。其秋杭州功德林经理钟康侯居士等。组织讲经会于菩提寺。本拟乞师讲观音经。师恐被机不普。乃以病却。坚不肯行。后易讲普贤行愿品。遂欣然允可。至开经日。听众如云拥。竟无插足余地。日常万指围绕。皆觉津津有味。得未曾有。是品亦为师终身之日课。作净土之指南。历四十余年之持诵。未曾暂辍。初于光绪八年。师初听法华经。至法师品即拟立愿。终身奉持全经。定为日课。然以经文广多。未能每日讽诵。心颇踌晓。后由同学赠以是品。初展读。至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势力。悉皆退失。(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遂欢喜无量。决意持此品为日课也讲毕旋甬。一经月余。每日持诵。觉得当时所讲词句。俨然犹在唇吻间。至腊月初。乃取清凉疏。圭'钞。首尾详阅一过。始知当时所讲。若华岳之一尘耳。唯以疏太约。而钞过丰。至今又历千余年矣。时愈远而根愈钝。人非昔比。所以久置高阁。阅者几希。师为求丰约适宜。遂于十五日拈毫起草。采摭疏中精要言词。按科疏释。至二十三日毕工。由是使诸学佛者。各得愿王。引导其前。直趋乐邦。有所依凭矣。又是年正月。为师七秩大庆。典礼隆然。兹不赘辞。唯将弟子黄庆澜等。所献七秩寿诗。敬录于后。以志景仰。诗云。
  神岳应台宿。地灵孕无始。叠晔殊崔嵬。去天不盈咫。冈峦若拱揖。盘纡八百里。郁葱日夕佳。环绕三江水。澄流东入海。浩汗荡瑕滓。渟峙萃精英。蔚然多开士。粤有寒拾者。偕隐昔居此。丰干乃饶舌。为屈闾邱屣。名高不可没。焜耀释氏史。揽景怀前贤。寂寞千余祀。气郁久必宣。天意若张弛。云谁继厥踪。卓哉谛公是。繄昔髫龀岁。聪颖悟玄理。猛发离尘心。身家土苴耳。迨其学礼年。瞻望失怙恃。遂受菩萨戒。慧门许芳轨。敏祖付衣〇。薪火相嬗递。上报罔极恩。超脱三界里。下济众生苦。法语惊痴鄙。游历遍南北。开示宏佛旨。敷座不遑暖。飞锡无定止。讵厌驰驱劳。宣教何能已。说法散花雨。析理证月指。听众咸感化。心悦投五体。闲来富述作。不羡雕虫技。潜研得妙解。操觚书万纸。圆诠醒世惘。实义正浇诡。读者豁然悟。觉路平如砥。嗟哉世道衰。忽使天地否。杀机不可遏。□突皆虎豕。我师大慈悲。低眉不忍视。发愿挽狂澜。祸变庶有晕。爰创弘法社。学者如风起。爰长师范校。时雨培桃李。爰凿解脱池。微生免刀匕。爰组功德林。蔬食戒华侈。凡此慈善事。卓荦皆堪纪。仁心弥宙合。福德无伦比。迎韶越二日。春景丽如绮。适届古稀年。优游曳杖履。纯嘏自天锡。期颐宜可企。献诗颂清风。挥毫愧下俚。
  师七十一岁。民国十七年。上海南园讲念佛三昧宝王论。圆通寺讲普贤行愿品。其冬着观经疏钞演义。师云。从受具后。即奉此经为日课。历四十余年矣。始由天台圣祖疏于前。继从四明尊者钞于后。唯以历五百余年。末法人根益钝。恒以不得门径。辄兴望洋之叹。是故师将四十余年所心得。和盘托出。将疏中科释移注文下。钞中过详者。略加删定。俾初学者。得易于入手。遂命名曰疏钞演义也。又述教观纲宗讲录。将观宗宏法社研究社。二社合并为宏法研究社者。亦在是年也。
  师七十二岁。民国十八年。上海南园及苏州灵鹫寺。讲彻悟语录。其夏受哈尔滨极乐寺住持□虚法师请。至彼为得戒本师。当授比丘戒之日。相连百余坛。由下午四时升座。至次日上午十时始毕。诸执事皆轮班休歇。两阇黎亦屡退座。疲不能支。而师以高年。趺坐坛上。历十八小时之久。不起于座。亦不饮食便利。吉林齐斐章君。以乞戒在旁。目□其事。屡以见告。啧啧称异焉。至秋旋归。道经大连。蒙潘对凫老居士。殷勤劝请。乞讲普门品。以结法缘。师以宏法利生。本衲僧应尽义务。遂允之。复以北地。向乏讲经机会。今初开风气。惟恐南北语音迥异。听者未甚明晰。获益者微。故复出讲义。俾彼目□耳闻。不致空过。获益较广。然当此途中。既无经书参考。并无余方借镜。但从心田流出。滔滔不竭。经五日脱稿。命名曰普门品讲义也。其冬于上海玉佛寺。讲十六观经。听众千数百人。
  师七十三岁。民国十九年。苏州西园戒幢寺。讲指味疏。其夏于观宗讲指味疏。其秋于上海净业社讲金刚。又于绍兴讲始终心要。其冬于湖州讲心经。听众皆数千余指。
  师七十四岁。民国二十年。上海玉佛寺。讲楞严经。为最后之极唱。自春至夏。凡四阅月。听众万余指。亦从来所未有。讲毕。复应无锡居士之请。讲省庵祖师劝发菩提心文。然后返甬。本定于苏州灵鹫寺。宁波育王寺。再讲观无量寿佛经。不意返驾数日。精神疲乏。无力践约。乃婉言谢却。息心休养。每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虽无若何痛苦。而精神日衰。自知不久。乃函电交驰。催宝静法师由滇粤回寺。以预付末后大事也。
  师七十五岁。民国廿一年。五月十九日。即将观宗全权。付托宝法师。命为住持。永作教观双弘之地。仍兼宏法研究社主讲。是日师升座付法。矍铄异常。私幸师之形寿。可以常住。永作人天眼目。孰知越二三日。即复疲软如初。延至七月初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云。佛来接引。老人将从此辞。旋唤侍者。用香汤沐浴更衣。续索楮笔写偈云。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写毕。又嘱本寺全体僧众。齐集大殿。念佛迎请佛至。师即手指颐使。趺坐莲龛。适见皈依弟子方志梵在侧。以所念念珠。从容付还之。至午后一时三刻。目张而视。视而复闭。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含笑。坐化而逝。面作金色。光洁莹净。顶中暖气如火。逾时不散。全寺缁素。叹为希有瑞象。咸皆忍泪合掌。恭送西方。师涅槃后。停龛寺中百余日。宝法师集众念佛。无间辍。至十月十五日。开吊传供。各界惠临参观者。不下万余人。声震全甬。十六日辰时举龛。恭送至慈溪五磊山入塔。道路观者。见灵龛来。或遥向作礼。或远为焚香。或称扬赞叹。或默然哀悼。街衢充塞。道路拥挤。长幼男女。人山人海。诚不啻数十万众也。此皆师法化道德。深入人心。有以感之也。然其法身常住。真智常寂。生尚不生。灭何曾灭。所以现涅槃相。为令众生。作难遭之想。生希有之心耳。
谛闲大师碑铭
  大师讳古虚。字谛闲。号卓三。浙江黄岩朱氏第三子。父度润。母王氏。 师九岁入塾。聪慧异常未几。父病殁。家贫。奉母命随舅氏习药业。舅氏精岐黄。一日有壮者就诊。 师素稔其康健。忽以微疾不起。因知人命无常。问舅氏曰。药能医命乎。舅氏曰。药祗治病。安能医命。 师大悟。遂有出世之志。年十八。随俗授室。有儿女。自设药肆于黄岩北门。兼理方脉。所业多未如愿。妻子相继病亡。慈母亦见背。时 师年二十。乃遁入临海县之白云山。就成道师薙度。不数日。兄踵至。逼令还家。逾二岁。兄亦殁。仍复入山。二十四岁。受具于天台国清寺。得戒后。在寺参究念佛是谁。精勤不息。会冬日打七。某午方坐定。止静三板。方越耳际。忽觉身心脱落。一刹那即闻开静之声。私问邻单曰。今日不坐香耶。邻曰。顷一支大板香才毕。云何不坐。乃自知在定境中固应尔尔。年二十六。至平湖福臻寺敏曦老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敏公命充侍者。初听讲茫然。不知所谓。维那授虚法师以法华会义示之。开卷了然。如□故物。遂竟夕不寐。潜心研究。旬余。玄解顿开。每以所悟就正于虚师。
虚师为之惊叹。时大座宣讲法华。仅及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一段。为全经之纲领。虚师请于敏公。以 师复讲小座。敏公不许。坚请再四。始勉允之。 师就座。一启口即滔滔不绝。敏公方退座归寮。登楼甫半。驻足听之。至小座竟。亟招 师入寮。询以所得。 师亦不自知其故。年二十八。遂升大座于杭州六通寺。开讲法华。某日讲至舍利弗授记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逾时出定。则舌灿莲花。辩才无碍。一世说法利生。其端实肇于此。 师自审年齿未尊。不愿多升大座。受众礼拜。讲毕。即回国清寺掩关。翌年。□端融祖为上海龙华寺方丈。命 师出关相助。任库房事。 师在寺。一方供职。一方听瑞芳法师讲禅林宝训。大海法师讲弥陀疏钞。旋由融祖授记付法。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年三十一。辞库房职。留寺阅藏。越岁。在龙华开讲法华。听众至二千余人。期满。即往金山江天寺参禅。留二年。至慈溪芦山圣果寺掩关。而金山同参数十人追踪叩关。启请指示。乃在关中讲法华。逾年出关。至龙华寺讲楞严经。旋复掩关于永嘉头陀寺三年。出关年四十六。即为头陀住持。越岁。朝五台。入都请龙藏。三年退席。专力宏教。年五十三。又住持绍兴戒珠寺。兼上海龙华寺主席。民国纪元。最后住持于宁波观宗寺。寺为宋延庆寺观堂旧址。元丰中。四明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佛经。建十六观堂。以修观行。故名观宗。自宋迄清。兴废靡常。自 师任住持。遵四明遗法。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改称观宗讲寺。募建大殿天王殿及念佛堂禅堂藏经阁。规模焕然。蔚为东南名刹。民国四年。孙毓筠承政府之命。于北平设讲经会。延 师讲楞严经。士大夫及都城四众。赴会听讲者。虽列广座。为之不容。 师自二十八岁初升大座。以后江浙各丛林之礼聘讲经者。岁无虚席。至是年已五十有八。始为士大夫宣讲。其教化乃普被南北焉。时国内有毁庙兴学之议。地方庙产。多生纠葛。内务总长朱启钤拟订寺庙管理条例。咨询于 师。而着为令。总统袁世凯题额赠 师。曰宏阐南宗。都中筹安会正筹备帝制。授意各界劝进。且及方外。 师语人曰。僧人惟知奉持佛法。不知有民主君主。讲经期满。即振锡南归。民国六年冬。北平复设讲经会。请 师开讲圆觉经。七年春。都人士公推徐文蔚南下。迎 师航海北上。既抵北平。日则手编讲义。夜则升座宣说。显觉得亲近吾 师。实在此时。 师称性而谈。于讲义外多所发挥。遂约江妙煦黄显琛二子。每夕各为笔记。归妙煦整理。翌日。呈 师印正。 师讶然曰。余昨夕尚有尔许言说。实不自知也。其始咸以为吾 师奖进学人。故作斯语。厥后历次呈晖。都如是云云。因切问曰。 师自身说法。果不自知欤。 师曰。然。觉显等皆以为异。 师乃举昔时讲法华至舍利弗授记品。忽焉入定故事。详暂见告。乃恍然于 师之讲经。深得语言三昧。与专恃记诵者不同。笔记编定。 师特锡名亲闻记。先是。 师以振兴佛法。首在造就人材。故于民元前二年。就南京僧师范学堂监督。招青年僧徒。分班讲授。解行并进。会光复军兴。相机中止。遂就观宗寺设研究社。以竟其志。至是讲毕将归。为叶恭绰蒯寿枢二居士言及之。二君慨任钜资。专备培养讲师之用。 师归而筹备。于民国八年成立观宗学舍。自任主讲。罗致学僧。授以台宗大小诸部。由是人材蔚起。至今法徒分座四方者。不下数十人。十七年。改并为宏法研究社。承传弗替。民国十年。浙省当局。目击时艰。人心日下。延 师讲仁王护国经于海潮寺。军民长官。地方绅耆。皆列席肃听。其盛况亦前所未有也。东省哈尔滨地居边远。伊古以来。罕见沙门□迹。比年关外善信。创建极乐寺。 师门□虚实为住持。民国十八年就寺传戒。请 师为得戒和尚。维时吾 师寿已七旬有二。间关跋涉。不惮烦劳。及期授比丘戒。赓续百余坛。自下午四时升座。至翌日上午十时圆满。诸执事皆更番休息。两阿阇黎亦迭经退席。似疲乏不能支者。惟 师趺坐坛中。历十八小时有余。端然不动。亦不饮食便利。见者咸肃然称奇。而不知 师之常在定中也。夫大教兴替。会有其时。然得人则兴。古今一辙。 师生于末法时代。一人精修。化及天下。微特天台一宗。赖以中兴。于全体佛教。亦有扶衰起敝之功。因缘时节。夫岂偶然。且弘扬自宗。排斥他宗。历代大师。亦不免蹈此积习。而我 师虽宗天台。对于他宗。绝无门户之见。有非古人所能及者。至若 师之密行。尤非浅学所知。就其可见者言之。则日诵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圆觉经、观无量寿佛经、念佛万□、以为常课。朔望加诵梵网经菩萨大戒。终身无少间。自行化他。老而弥笃。民国二十年。犹应上海玉佛寺之请。开讲楞严。高年矍铄。自春徂夏。凡四阅月。绝未请人代座。已而复应无锡
居士之请。为讲省庵祖师劝发菩提心文。然后返甬。壬申夏五月。自知尘缘垂尽。往生不远。电促弟子宝静回寺。付以法。命为观宗住持。兼宏法研究社主讲。七月初二日上午。忽向空合掌。良久云。佛来接引。老僧将从此辞。唤侍者香汤沐浴更衣。索楮笔写偈云。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写毕。命全寺僧众念佛。趺坐莲龛。含笑而逝。 师生于戊午年正月初六日丑时。圆寂于壬申年七月初二日未时。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五十有五。于是年冬。塔于慈溪五磊山之旁。举龛之日。远近来会者数千人。遗著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味疏一卷、圆觉经讲义二卷、金刚经新疏一卷、普贤行愿品辑要疏一卷、观经疏钞演义一卷、始终心要解一卷。观世音普门品讲义一卷、二玄略本一卷。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一卷、水忏申义疏一卷、八识规矩颂讲义一卷、皆已刊行于世。铭曰。
宋明以来。禅净盛行。余宗衰敝。惟是天台。一脉相传。至今弗替。前有慈云。后有灵'。我师继起。如象如龙。说法利生。四十八年。示寂伊迩。犹讲楞严。自南自北。结集法会。百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