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为能成就,位是所成就。先言由,后言成就者,谓所历之位,自因因趣于果果。全因能历之行,方能成就也。虽谈下,正明悬示。虽、未足之辞。谈、婉言详说也。未、不曾也。尽、圆极也。意谓、上来虽然详谈层次浅深,凡圣行位。而真实不曾历事造修,真登果地。故科云悬示者,此也。
  ○ 丙二 别示行门邪正预谈既修宜真修
  ○丁一 示邪行歧途
  下而戒业习于七趣情想。
  此示邪行之歧途也。先用下字,乃超指结名文后而言。此段经文,是当机借破戒为问端,佛广示七趣差别也。戒、是谨防义,业、谓事业,有漏之行也。此业有三:谓一恶、二善、三不动。习、是习染烦恼之惑也。此习?有二种:一情,二想。七趣,谓天、仙、人、修、地狱、鬼、畜。爱染曰情,即众生之内分。经云: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渴仰曰想,即众生之外分。经云: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由情想之习,而造不动善恶之业。此二为因,妄招七趣之果。以爱水之情下坠,故招三恶苦趣之沉果。以胜气之想上升,故感三善乐趣之升报。以情想参杂,故修罗苦乐俱受也。盖此七趣皆是诸有为相,妄想发生。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有。知此义者,则如来密因,常自现前矣。是故出世行者,当念念堤防,谨心觉察。故曰戒也。
  ○丁二 示正修差别
  防禅定于五阴魔邪。无非行门之事。
  此示正修之差别也。此段经文,世尊用无闻为语端,备明五阴魔境也。防、是时时警觉之意。禅、是思惟修。定、是寂静修。言防者,心王、如使君,禅定、如城郭。设使一念失觉,诚恐定城不固,使君惊惶,故须防之于未然也。禅定多种,兹不暇赘。依本经、即指一心三观为禅定也。魔、指天魔鬼神。邪、即邪宗外道。魔有二,一内魔,指自心妄现,即色受二阴所现之境。二外魔、指飞精附人,即想阴所现之境。邪、指行识二阴中所现之境。或妄生计度,或得少为足。盖因六结欲解,正念与妄念交兴。五阴将开,内魔共外魔竞起。行者宜时时醒觉,弗使定水漏泄,道岸倾颓也。末句,结收二科可知。
  ○丙三 结归圆满菩提迈论到家无新得
  必期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始得名为究竟坚固之证也。
  必、是必定,谓定须如此。期、是彡取,谓不得不休。圆、是万行圆成。满、是果地满证。菩提、谓无上正等正觉也。归、至极之处也。言无所得者,以妙觉极果,即吾人本有因心。所谓依妙性,开妙解,起妙修,成妙因,历妙位,证妙果。今言圆满,不过彻底究竟证此妙性而已。古德云:末后牢关,不离最初一步。威音那畔,即在今世门头。如达多之头,衣里之珠,本不曾失,今何所得。故云归无所得。始、方才之义。言始得者,意谓、果必如斯,方名究竟。明圆证竟。
  ○ 乙六 结圆名
  ○丙一 结理行证三皆究竟
  然则依究竟坚固之理,立究竟坚固之行。修究竟坚固之行,证究竟坚固之理。楞严教旨,大抵如是。
  然则二字,承上文而直断之辞。理、指圆融三谛,结显圆理一科文。行、即一心三观,结示圆行一科文。证、是圆空三惑,而圆证三德,结明圆证一科文。全经妙旨,以三字结之,罄无不尽。意谓、依理立行,修因证果,不离现前一念,故皆称究竟坚固也。故曰楞严一经,圆教旨趣,大概如是而已。大抵,犹云大概。如是,的指无疑之辞。
  ○丙二 结教行理三悉楞严
  是知教行理三,悉号楞严。了义之说,莫此加矣。
  是知二字,接上文而有所解悟之辞。教、指文字般若,结全部经文。行、即观照般若,结经中发明正助显密诸行。理、是实相般若,结经中所显如来藏妙真如性。观照般若,即空观。文字般若,即假观。实相般若,即中观。空观,即体真止。假观,即方便随缘止。中观,即不止止。三止,空见思惑。三观,空尘沙惑。平等止观,空无明惑。见思空,真谛理显。尘沙空,俗谛理显。无明空,中谛理显。真谛显,证一切智。俗谛显,证道种智。中谛显,证一切种智。一切智,成般若德。道种智,成解脱德。一切种智,成法身德。般若德,即一切事毕竟空。解脱德,即一切事毕竟假。法身德,即一切事毕竟中。一切事毕竟坚固,即梵语首楞严。故曰教行理三,悉号楞严。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念相了不可得,即毕竟空。是真空了义之说。一念之心,念性历历明明,即毕竟假。是妙有了义之说。一念之心,当相了不可得时,正性历历明明。当性历历明明时,正相了不可得,即毕竟中。是中道了义之说。真空了义,非一非三。妙有了义,而三而一。中道了义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曰了义之说,莫此加矣。结圆名竟。第二大科序十轴文义竟。
  ○ 甲三 判正宗科节
  ○乙一 正判科
  科经者,合理行为正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修道,三证果,四结经,五助道。
  科经者,谓科判经文之段落也。自古判经,必大科分三。谓一序,二正宗,三流通。藕祖云: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一切诸经,皆具斯意。所谓初善,中善,后善。今序亦具有之。入文第一大科,序一经大旨,即序分意。第二大科,序十轴文义,即正宗意。三四大科,即流通意。今参序意,本经要旨,独重正宗。是故十卷经文,始终俱为正宗要义。序与流通,首尾共止三纸。并非关要序,故置而不提。单将正宗一分,判其大节,概为五科。合、并而不分也。离、各开户牖也。谓自初卷阿难见佛,至四卷尚留观听,为显三谛圆理。又自四卷请示屋门,至末卷不恋三界,是示三观妙行。并二文为一科,故曰合理行为正宗也。仍将正宗一科,分为五家,各开户牖,故云离正宗为五分也。一见道者,见、谓圆解顿开,犹生盲获眼。道谓三谛道理,犹盲人从来不识玄黄朱紫,今忽□见,名为见道。即第一科显理之文也。二修道者,修、谓净除现业。道、谓无漏三学。如履归家道路,险则平之,洼则盈之,名为修道。指四卷请门至七卷护咒文也。三证果者,证、谓智断究竟。果、谓妙觉道圆。如高居九阙,兆庶称尊,名为证果。自七卷阿难问位,至八卷名为邪观文也。四结经者,结示经名也。即八卷中文殊问名,如来答示,止八行文也。五助道者,助、谓示歧途之差别。道、即教以自度度人。即自八卷说是语已、至终卷正宗文尽也。
  ○ 乙二 ぺ显义
  ○丙一 示当分
  谓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果,此常途之序固尔。
  谓、进解之辞。常途、一往之谈也。见、有真见似见。随支体会曰似见,此是意识分别,比量而知也。从缘荐得曰真见,此是心眼豁开,现量证知也。心眼有三:一慧眼豁开,见真谛理。二法眼豁开,见俗谛理。三佛眼豁开,见中谛理也。修亦二:一缘修,谓未见道以前,一切善行皆是也。二真修,既见道后,无论逆顺粗妙,一切行门皆是也。证亦二:一分证,二满证。藏、通、破见思为分证,破思尽为满证。别教,破无明为分证,破十二品尽为满证,圆教,当以六即论证。一、如云众生皆是佛,名理证。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是也。二、大开圆解,是名字证。三、圆修止观,名观行证。四、六根清净,名相似证。五、五住豁破,名随分证。六、穷无明源,名圆满证。此是一往之论,法尔如然也。固尔者,本来如斯也。
  ○丙二 示跨节
  究论上根修证。如发明藏性之后,谓不历僧祇获法身。请入华屋之前,谓疑惑消除,心悟实相之类。又岂局于常哉。
  跨节,谓顿悟顿证。不得与中下人同日而语也。究论,彡实之谈也。上根,根器上利也。修证,修因证果也。僧祇,谓三大阿僧祇,此云无数劫。权教大士,获证法身,定须经历阿僧祇劫。如唯识论云:地前历一僧祇。初地至七地,满二僧祇。八地至等觉,是三僧祇。方获究竟法身。圆顿大士,诚为不然。顿教,谓一念不生,即如如佛。如慧可大师,觅心了不可得。大鉴禅师,本来无一物。便袭祖位,即其人也。圆教谓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本经,法会大众,圆悟如来藏性之后。当机即陈不历僧祇获法身,疑惑消除心悟实相之类,即其人也。岂、是反显之辞。局、是划地自限。哉、是自得之意。谓顿教人,顿悟顿得。圆教人圆修圆证。岂可与方便教人,务必见而修,修而证,划地自限者,同日而语哉。此等悟证,若不以六即论之,圆义如何消释。阿难□示藏教,证同初果,以当教论之,岂非登初发心住位耶。判正宗科节竟。
  ○甲四 示藉教明心
  大哉教乎!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者,于此宜尽心焉。
  首句,极赞之辞。全经妙旨,一言赞尽。今将经题,?示梗概。谓大、是大法身。佛、是大般若。顶、是大解脱。如来,是大果。密因,是大因。修证,是大庄严。了、是大智。义、是大境。菩萨,是大人。万行,是大业。首楞严,是大定。经、是大教。题为一经之总,既了总义,别义匪遥,故曰大哉教乎。夫欲下,甚劝之辞。夫、发端之辞。欲、希须之义。发真,谓开发一真法界。归元,谓复归寂灭元明。明心、谓洞明圆心固有。见性、谓彻见妙性天然。于此,谓向此圆诠大教。宜,应当也。尽心,谓赤体荷担。焉,歇语辞也。意谓、斯经高妙极致,非文言句义而能尽述。唯有退藏密机,虚怀仰赞而已。凡后之志学之士,苟能惜人身,得之不易。悟大教,值之倍难。或即生欲发真归元者,欲明心见性者。宜应于此一经,尽其心力,赤体荷担。坐卧经行,澄心体究。语默动静,反照提撕。其或宿种忽芽,大开圆解。如初春霹雳,蛰户顿开。穷子擝擞,遇到父舍。是名发真归元。如密云被拂,心月圆明。迷雾初销,性天皎洁。是名明心见性。从兹而圆起止观妙修,犹风帆扬于顺水。圆破法界无明,似轻尘扬于顺风。任运中中流入,直至萨婆若海,有何艰险纡屈之相。果能如是,未始非顿悟顿得。又何必历三僧祇,方能获证法身哉。然而一切众生,谁无佛种。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菩提子,个个不无。阿罗诃,人人有分。整心虑,趋菩提,唯人道而能之。人能精诚下功,苦切深究,安患不得真实受用者。其不自信自肯,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完)
  (据二十二年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本)



  跋
  世无不知此序之美也。而近代弘教诸师,各擅所长,姑为临筵了事而已。既缺注疏,故学者失所准常,罔求一是。盖其文虽明显,而出显为难。意实幽玄,而通玄不易。自非深诣圆极,熟默经文者,无由措手。我卓三法师,承佛陇真传,为台痈冢嫡。久居讲席,素淹斯经。观此序关节诚多,虑初学阶梯未便。于是运大悲心,出妙手眼。其始也,编科目以分列句章、训字义以贯穿文脉。其次也,提宏纲以标其旨趣,繇名相而剖入玄微。言虽简矣,而处处指归。辞甚明焉,而班班可考。真乃婆心热语,血笔肝文耳。时师弘经海上。斯稿初成。慎厚为怀、秘而不出。近侍者潜取钞录,顿使洛阳纸贵。尔后时异人殊,相沿成误。几或将乌作马,贮粕遗珍矣。乃者能明、定庆、二大德,发心就梓、颇欲公诸同志。商余校正,用识一言。余惟斯序得斯注,能使全经大旨,披卷了然。凡我同人,自宜履恩戴德,心融而神领之,当有悟如藏性者在。余固不赘云。
  光绪壬寅春王月雁南受业比丘华山拜跋
  (附注):本篇系注释一经前序文者,本不应列入经释之内。然以篇首系标一经题,文中曾总叙全经大意,而疏文又对大佛顶首楞严经之题目解释颇详,兼为便于装订起见,故将之列于经释之内。想不以为谬欤。    ││□虚││

 谛闲大师遗集第二编:观释

 大乘止观述记 目录
大乘止观述记重印序 ○九
大乘止观述记序 一一
总释名题 法题 一释名 一三
        二显体 一八
        三明宗 一九
        四论用 二○
        五判教相 二○
总释名题 人题 二一
别解文义 初略标大纲即序分 初泛标正法 二四
              次标宗大乘 二六
              三标示止观 二九
别解文义 二广作分别即正宗分 三三
  初明止观依止 初明何所依止 三四
         初出众名 三五
         二释名义 初释自性清净心 三六
              二释真如 三八
              三释佛性 四三
               初约不觉辨 初直明心非不觉 四三
                     二双显二佛性义 四四
               二约觉辨  初辨智慧佛性 四八
                     二辨报应佛性 七○
                     三辨出障佛性 七一
                     四辨平等佛性 七二
               三释余疑 七三
              四释法身 八○
              五释如来藏 八三
              六释法界 八五
              七释法性 八六
         三辨体状 八七
          初举离相以明净心 八八
          二举不一不异以论法性 九八
          三举二种如来藏以辨真如 初明空义 九九
                      二明不空义 一○七
 初明止观依止 二明何故依止 初正明 初明修必依本义 一八四
                   二明全性起修义 一八四
               二释疑 一八五
 初明止观依止 三明以何依止 初明以何依止体状 一八七
                 初明止行体状 一八八
                 二明观行体状 一九四
               二破小乘人执 初正破 一九七
                      二释疑 一九八
               三破大乘人执 初破名言 一九九
                      二破暗证 二○二
 二明止观境界 二一八
       初总明三性 二一九
       二别明三性 初别明 初别辨真实性 二二○
                 二别辨依他性 二二二
                 三别辨分别性 二二八
             二合辨 初约一心辨 二三五
                 二约依他辨 二三六
                 三释六识疑 二三七
 三明止观体状 初约染浊三性 初分科 二三九
               二各释 初约分别性 二四○
                   二约依他性 二四五
                   三约真实性 二四七
               三通简 初正简示 二五五
                   二约幻喻 二五九
                   三约梦喻 二六四
        二约清净三性 初分科 二六五
               二各释 初约分别性 二六六
                   二约依他性 二七○
                   三约真实性 二七一
               三通简 初简寂用之相 二七二
                   二简生佛之名 二七五
                   三简同异之义 二七六
                   四简自他修益 二七七
                   五简佛德实虚 二八○
                   六简常住生灭 二八四
 四明止观断得 初标科 二八五
        二各释 初约分别性 初明观行断得 二八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