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简常住生灭 二八四
 四明止观断得 初标科 二八五
        二各释 初约分别性 初明观行断得 二八五
                  二明止行断得 二八八
            二约依他性 初明观行断得 二八九
                  二明止行断得 二九一
            三约真实性 初明观行断得 二九三
                  二明止行断得 二九四
        三总辨 初辨除障之义 二九五
            二辨熏心之由 二九七
            三辨地位之相 二九八
            四结略总明 二九九
 五明止观作用 初正明 初备显作用 三○○
            二重明所依 三○八
            三再示方便 三○九
        二偈颂 初颂理谛 三一二
            二颂观法 三一三
            三颂劝修 三一六
别解文义 三历事指点 初明礼佛时止观 初观门 初实事观 三一八
                       二假想观 初佛身观 三二一
                            二供具观 三二九
                   二止门 三三一
           二明食时止观 三三三
           三明便利时止观 初正明 三三五
                   二释疑 三三六
附录:大乘止观述记科判 三四二
  
  
  大乘止观述记重印序
  盖闻不二法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谓实智,八万四法,善巧方便,乐说无碍,是谓权智。实者为其体,精一不变,利自者也。权者为其用,万殊随缘,利他者也。夫利他,冀同其显乎实也,他之显,依自之开乎权也。佛不有八四之权,众可证不二之实哉?如是则经教尚矣。然道不自行,待人而弘,故迦叶阿难之结集,法显玄奘之远征,甚则楞严一卷,剖臂裹□,雪山半偈,骨笔血墨,何莫非为经教之宣流,普利乎众生者也。惟末法之士,根器钝下,临夫三藏妪海,恇骇不前,终致无所措手,徒唤奈何而已。古德知其如斯,遂有择修专宗之创。故禅也、净也、密也、律也、华严也、法华也、三论也、唯识也等,分枝吐芳,各耀其华。本以诸法圆融,通其一则贯其群,初机昧焉,复起彷徨之惑。归之矣,更生门户之执,斗诤而贤,智益隐矣。厥有南岳宿尊,起于陈末,受普贤摩顶之瑞,悟慧文观心之密,遂有大乘止观之作,衍成天台教义,各宗因之,各有所阐也。实则无论禅净之行,经论之解,总归精一,开则万殊,明乎一殊非异,止观不二,悟群经一如,专宗一如,推而知群专一如,诸法无二如矣。是诸解不离止观,诸行不离止观,习乎止观,深乎止观,则禅也、净也、密律也、华严也、天台也、三论唯识也、无不可通,无不可入矣。第教义玄微,非说莫解,唐宋诸疏,奥衍闳深,习今文者,尝感读无所会。谛闲长老出道承台统,慈悯末世,以时言重演之,得江味农开士,常随述记,草讨修润,八年成书。读其记,思所演,契于心,畅乎义,每当据案咿唔,兴会淋漓,几疑法音洋溢左右,狮子座如在其上者矣。惜书仅刊一版,藏之者寡,岁月迁流,正惧其湮也。吾友赵忍庵居士,侨吉隆坡,精修大悲陀罗尼,多应,好布施,尤喜印送经像,不能记其万千,南洲化之。兹复重印此书,万二千部以施,其夫人慧如,及女公子琪瑛,均施净财随喜,欲其庄严也,则采线背之古装,必使光洁也,专制桑楮之新纸,可谓诚于意,敬于事,能弘其道,能利其众者矣。於戏,长老舌相,幻化若龙,语纤则游蚁珠穿九曲;语闳则奔雷天撼八表。开士藻绘,卷舒如云,行则波蹙而涛涌,止则岳峙而山蹲。文情并茂,义理双契,云龙际会,信乎美且善矣。或曰龙嘘成云,龙尊也,曰固矣,然龙无云不灵也。一缘不具,权智不行,众不获利矣,故予咸善之。不宁维是,其重印事流通者,得无善乎?流通云何,状水运之德也。夫龙无水从,无以普泽万物;云无水蒸,无以遍覆天下,三者合,众缘具,始得油然沛然,苍生其苏。是知虽有权智,待行而后众利也,流通之者,乌可不同善之哉。
  中华民国首次戊申仲春东鲁李炳南敬序
  
  
  大乘止观述记序
  止观者。定慧之程也。定慧者。寂照之征也。寂照为本具之性德。而显之以定慧。定慧为积进之修功。而达之以止观也。盖必依本寂以修止。而后得定。依本照以修观。而后发慧。即复依止行入定。而契乎本寂。依观行成慧。而合乎本照。是谓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焉。此性修不二之要门。而体用齐彰之轨道也。故分而明之。曰寂曰照。曰定曰慧。曰止曰观。其实一也。故曰寂照同时。定慧平等。止观双行。同时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前不后也。平等者。慧由定出。定因慧广。无偏无倚也。双行者。即止之观。即观之止。非同非别也。盖以性本同时故。必平等以双行。以修能双行故。乃同时而平等也。此佛菩萨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界分身。而未尝来往。不作心意。而妙应无方。无相而无不相。无不为而无为。甚深微妙。蔑以加矣。夫甚深微妙之体用。具于人人现前一念之心也。圣固不增。凡亦不减。然而本性久迷。谁知修证。滔滔苦海。大觉兴悲。是以随机施设。□转圆音。如海如云。皆明此事。而教传震旦。去圣时遥。障深莫辨夫津涯。慧浅罕窥其宗趣。或彷徨于广漠。或蹉跌于歧途。于是南岳大师大乘止观。慨焉有作。其书也。假有真空之奥。若网得纲。明体达用之方。殊条一贯。义括终始而不繁。理析毫芒而不琐。盖东土撰述所未有焉。且夫医者必洞藏府之情。知腠理之会。达病变之候。审消长之微。而后或施针灸。或调汤剂。为术不同。程功则一。何则。其理莫外也。此书亦然。阐其源流。剖夫肯綮。指以步骤。复于本根。且简邪正。荡疑执。脉络皎然。犹视诸掌。则虽禅教净密。门径各殊。苟得其意而会其通。将无不有左右逢源之乐。事半功倍之效。何则。理无二致也。其后智者大师从而广之。复说摩诃止观。义益丰。文益富。美哉洋洋。着在人口。然学者不先通南狱之义。则乍聆乎百音合乐。奚以辨其节也。而南狱心法。久湮海外。及宋虽传。措意者稀。遂忘其要。纵有疏释。亦槟探讨。此义不明。昧者何知所以修。修者何知所以病。病者何知所以治焉。感圣哲之深慈。惜法门之宝笈。所为俯仰今古而长嗟也。久晦必明。因缘会聚。南园居士申启请之诚。观宗谛公秉显扬之愿。既悉檀而具四。复妙谛而融三。遂使法炬重辉。修途斯朗。金鎞在握。智眼能开。煦也不敏。日与徐子德明。怀铅记录。兼令两儿圣性圣心。相从载笔。既而综合裁缀。演绎贯穿。幽深者曲折以明之。微妙者譬喻以形之。就正谛公。再三往复。经始壬戌之冬。脱稿癸亥之夏。而名之曰述记者。谛公谦谓述其旧闻。煦又覆述之云尔。然而专名典句。虑有难明。复为疏通。频经改窜。词惟求乎浅近。理或不苦钻研。荏苒八年。成书二十卷。庶几人人知要。法法归心。共遵觉路而行。各获藏衣之宝。夫止观之要。要能策修。徒供口谈。于道何与焉。定慧之生。生于毗尼。基础不立。其效奚□焉。南狱此书。盖为持戒潜修者而作也。煦所愿与志道者兢兢于斯也。              震旦清信士胜观江妙煦。
  
  大乘止观述记(原本系江胜观居士亲校之刻本。分二十卷。兹合为一卷。)
  观宗寺谛闲大师说   德明圣性、心笔记  胜观演述
  诸善知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先须秉正一心,至诚恭敬。何以故。此出世之妙法,非世间之文字故。且此部文字,又与诸部不同。乃十方诸佛返妄归真之要术。历代祖师明心见性之秘典。非经,非律,非论。然约义而谈。即赅三藏。盖此一部,始终皆谈止观。止观即是定学。即经部摄。一部之中。重重释辨,疑网尽除。即是慧学。即论部摄。若就止观二字分言之,则止即定学。观即慧学。而修此止观。必依止大乘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即是戒体。文中息妄归真,攀缘永寂等语,即是戒学。即律部摄也。须知佛佛相传,祖祖相授,即传授此法门。所谓出生死无别路。入涅槃惟此门。明得此一法门,随用何功,头头是道。若或未然。难免误入歧途。然则此一法会,其关系之重要可知矣。谛听谛听。善思惟之。○将讲此文,先须分科判。大科分二。一总释名题。二别解文义。释题又分为二。一法题。二人题。大乘止观法门为法题。南狱思大禅师为人题。○大凡讲经,一家有一家之家法。一师有一师之师承。此部乃我台宗祖师所示。老僧又为台宗子孙。自应秉承家法,先开五重玄义。谓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而释此五重,又有通有别。七番共解谓之通。为一切经所通有故。具见法华玄义。兹不复出。五章各释谓之别。约当部而别释故。今就此大乘止观法门,五重别释。即分五科。
  (甲)初总释名题。分二。(乙)一法题。二人题。初又分五。(丙)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今初。
  大乘止观法门
  凡一切经所立之名。不出七种。谓一单法。二单人。三单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此部乃单法为名。无喻无人。我灵峰大师释此法题,立八重能所。所谓八双十六只义,极关紧要。八双者。能起所起。能依所依。能通所通。能由所由。能简所简。能成所成。能诠所诠。能解所解。是也。今依次说之。于第一重能所,特为详说。余七重亦各说其要略。学人可检止观释要切究之。○第一重。大乘二字为能起。止观法门为所起。起者,生起也。止观法门,谁能生起。惟大乘能生起之。大乘者,即吾人本有一念之心。本书中名为自性清净心。其义甚博,须分二科释之。先分释。次合释。分释者,先大后乘。大者何?绝对无外之义。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绝诸对待。无内无外。所谓无前后。无方隅。竖穷三际。横□十方。具足体相用三大。三大者。随缘不变,体即真如。是为体大。全妄即真之心体,具足过恒河沙称性功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为相大。即此一念心性之体相,不变随缘。能出生十法界因果。达此十界因果,缘生无性,便能翻染成净。是为用大。一心具此三大,故称为大也。言大者。绝待无外。是真大。非对小说大之妄大也。原无先后。是本大。非先小后大之伪大也。又此体相用三大,非一非三。即三即一。体外无别相用,体绝待也。如湿性之外,无别水波。相外无别体用,相绝待也。如水外无别波与湿性。用外无别体相,用绝待也。如波外无别湿性与水。此现前一念之心,具此三绝待之义。以绝待故,假名为大耳。各人闻此法门。须将一切念头放下,向自己本性上体会。果能一念不生,方领悟得大字之义。方为不负己灵也。切要切要。乘者,车也。约喻为名。运载为义。现前一念之心,随缘不变。全妄即真。法尔能运载吾人出生死路。入涅槃城。自利利他,永无休息。故以乘喻之。乘义可分为三。所谓理乘,随乘,得乘是也。体大即理乘。亘古亘今,常不变故。相大即随乘。不脱不离,恒相应故。用大即得乘。如轮王七宝,自在成就故。又约性德以明,则体相用三大,总名理乘。无二体故。照性成修,约修时以明三大,则总名随乘。顺法性故。从因克果,约果时以明三大,则总名得乘。极自在故。性修因果,唯是一心。故取喻车乘,名之为乘也。分释竟。合释者,因心性有染净迷悟,故有十法界之差别不同。试以人法界说。起见思惑,造十恶业,运入三恶道。是为跛驴坏乘。畏三涂苦,持五戒,修十善,或修三界禅定,能运载至三善道。名为人天乘。若知三界火宅,无一可乐,修出世戒定慧,了脱生死。是声闻乘。能运载至小涅槃城。法华经喻为羊车。了达十二因缘无性,当体即空,永息惑业苦轮,是缘觉乘。能运载至中涅槃城。经中喻为鹿车。具大悲心,发四宏誓,自利利他,同出苦轮。是名菩萨乘。便能运载至于大涅槃城。经中喻为牛车。如了达一念心性,体即真如。随顺不生不灭之体。由名字入观行,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直运载而至于佛地。是名佛乘。经中喻为大白牛车。此书大乘二字,即是大白牛车。非门外三车也。合释竟。惟此大乘能起止观者。何也。因此心性本来寂照。以本寂故,能起妙止。以本照故,能起妙观也。虽诸众生但有性德。未有修德。迨苦极思本,修行止观法门,乃能返妄归真。而此之修行,皆依一念心性之所起也。此者。了惑业苦本无自性。有即非有。诸妄永寂。观者。惑业苦三非有而有。洞明缘起。法者。所谓三千性相。百界千如。门者。所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也。○第二重。止观为能依。大乘为所依。能依二字,即指吾人第六意识。因此识最为明利,能知名义而修止观故。大乘为所依者。以大乘即指自性清净心,此心本具常寂常照妙理故。修止观者,必以此心性为所依也。○第三重。止观法门为能通。大乘自性清净心为所通。通者,达也。能通达彼岸故。盖必修此止观法门,乃能达于自性清净无上极果也。○第四重。大乘止观为能由。法门为所由。由者,从也。谓惟此大乘止观,能入圆教圆行圆理之法门。又修止能入空门。修观能入有门。修止观不二,能入双亦双非之中道门。○第五重。大乘为能简。止观法门为所简。简者,简别也。因止观法门。有小,大,渐,顿,不定,种种差别。今曰大乘者,简非余门故。且如止有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观有从假入空观。从空出假观。中道第一义观。虽体真止伏见思,入空观破见思。然独善其身,非大乘也。若随缘止,出假观,虽能自度度人,然不能直入佛地。亦须简之。息二边分别止,中道第一义观,此可称为大乘矣。然亦有次第历别,及一心圆顿之不同。历别者,先空后假。以此二为方便,乃入中道。是为历别而修,不高不广,亦非真大乘。乃牛车,非大白牛车也。惟先悟自性清净心,而后起修。则即动而静。即昏而明。极圆极顿。方可称为大白牛车。今此大乘止观法门,即大白牛车也。故其余止观,均在被简之列。○第六重。止观为能成。大乘为所成。此之止观,能令凡夫成圣,菩萨成佛。故曰能成。所成者,谓大乘自性清净心。吾人最先所修者修此,最后所证者亦即证此。盖此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为因果不二之法门故也。○第七重。全题六字为能诠。六字所显之义为所诠。诠者显也。如大字诠体相用三义。乘字诠理随得三义。止字诠返妄归真义。观字诠即理成事即体起用义。法字诠轨持自性义。门字诠就路还家义是也。○第八重。第六识为能解。名句文身为所解。盖八识中惟第六识最为明利。一切见闻觉知,皆用意识分别。故吾人之因文得义能修止观者,全仗第六意识了解之功也。一字曰名。多字曰句。多句曰文。如大字乘字各别言之,即为名。大乘二字合举,即为句。名诠自性。句诠差别。必积名以成句,乃能诠显差别之义也。若总题六字,乃多句成身之文也。身者,聚集之义。如集二名以上成句,为名身。集二句以上成文,为句身。集二文以上成章。则为文身。夫闻思修三慧,皆托名句文身而起,故曰所解也。上来五重玄义中第一释名已竟。
   (丙)次显体。○显体须分四节明之。一须显体。二正显体。三略引证。四通异名。何谓须显体。夫名者,假名也。为旁。为宾。为体上之能诠。体者,实体也。为正。为主。为名下之所诠。由此假名,当识妙体。故于释名之后,必须显其实体。如以指指月,即当因指见月。不可认指为月。指者,假名也。月者,实体也。若看经听经,专在文字上研究,而不向妙体上用功,是为逐名迷体。如捉蛇尾,反遭其螫。古德云。看经听经,一一要销归自己。即此意也。正显体者。本书究以何为体乎。即大乘自性清净心是也。此心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且不独为当部之体。□三藏十二分教,一一皆以此现前一念之心性为体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