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7〈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
释惠敏
国立艺术学院副教授
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 1994。07 出版
(pp。19…38) 

                                  19 页

        一、前言

            以「唯」(matra)来表现的佛教思想用例中, 如「唯心
        」、「唯识」等是众所皆知的。但是,主张「唯识」思想的
        瑜伽行派之根本论书《瑜伽师地论》(以下简称《瑜伽论》)
        中,所有的「唯」之用例是否都是与「唯识」思想有关﹖这
        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本稿将以《瑜伽论》中之第
        十三地〈声闻地〉为主,来讨论种种「唯」之用例,以了解
        其不同的表现意义,并且探究其实践上、思想上的具体内容
        。藉此以突显初期瑜伽行派之实践与思想上的一些特征。

        二、唯智、唯见、唯忆念

            从下列〈声闻地〉「相似」(pratirupa; gzugs brnan)
        所缘(alambana,禅定对象)之定义中,我们可发现有「唯智
        」(jnana…matra)、「唯见」(darsana…matra)、「唯忆念」
        (pratismrta…matra)等三个「唯」的用例。

              是瑜伽师于相似缘安住其心,谓彼比丘于彼彼所知事
              为欲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故,于先所见、
              所闻、所觉、所知事,由见、闻、觉、知增上力故,
              以三摩多地作意思惟分别而起胜解。彼虽于其本所知
              事,     不能和合现前观察,     然于其本事相似
              (pratirupaka)      而生,     于彼所缘有彼相似
              (pratibhasa)、   唯智   (jnana…matra)、   唯见
              (darsana…matra) 、 唯正忆念 (pratismrta…matra)
              。(大 30; 428a28ff。;SBh 199; 9ff。; Tp 93b7ff。)


            在〈声闻地〉中, 所谓「相似」( pratirupa;  gzugs
        brnan)的概念与「影像」(pratibimba; gzugs brnan) 之用
        语,于梵语语义上相近,在藏译中则以同语翻译。因此,我
        们将列出〈声闻地〉中之「有分别影像」的定义(以 B 表示)
        ,以和上述之「相似所缘」之定义 (以 A 表示)分(1)、(2)
        二段作对照(重点处以下线表示)︰

       (1)A︰是瑜伽师于相似缘安住其心 , 谓彼比丘于彼彼所知
              (jneya)事(vastu), 为欲简择(vicinoti)、 极简择
              (pravicinoti)、遍寻思(parivitarkayati)、遍伺察
              (parim mansamapadyate)故,于先所见、所闻、所觉
              (mata)、所知(vijnata)事, 由见、闻、觉、知增上
              力故,以三摩呬多地作意( samahita…bhumikena
              namaskanena)思惟(manasi…karoti)分别(vikalpayati)
              而起胜解(adhimucyate)。

       (1)B︰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

                                  20 页

              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舍那行观察、简择
              (vicinoti)、  极简择   (pravicinoti)、  遍寻思
              (parivitarkayati)、       遍伺察        (parim
              mansa…mapadyate)。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
              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念、或蕴善巧、
              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
              下地□性上地静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
              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为所依止
              ,令三摩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所
              知事而起胜解。(  大  30;  427a27ff。;  SBh 193;
              7ff。; Tp 90a8ff)

            首先,依据 B,可知道 A 中所谓「所知事」 ( jneya…
        vastu)是指 (1)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
        念等五种「净行所缘」 (净化初学者不良行为、个性的禅定
        对象)。(2)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
        巧等五种善巧所缘 (可对治执着自相我等,愚于因、缘、无
        常、苦、空、无我等 )、 (3)下地□性上地静性、苦谛集谛
        灭谛道谛等「净惑所缘」(大 30; 428a1 8ff。 )。

             其次, 「影像」或者「相似」之禅定对象生起,是须
        以三摩呬多地( samahita…bhumika )中「作意」事为其必要
        的条件,亦就是于禅定对象能生起「胜解」的心所法。

        (2)A︰彼虽于其本所知事, 不能和合  (samahita)  现前
               (sammukh…bhuta)观察,然于其本事相似(pratirupaka)
               而生(utpadyate),于彼所缘有彼相似(pratibhasa)
               、唯智 (jna na…matra) 、唯见(darsana…matra)、
               唯正忆念(pratismrta…matra)。

               des  ses bya'i dnos  po  ne  bar  gyur   cin/
               mnon du  gyur pa  de nid  mi mthon mod kyi/ '
               on  kyan  de  la de'  i  gzugs   brnan  dan /
               de'i  snan  brnan  ye ses  tsam mam/ mthon bo
               tsam  man/  rjes  su dran  pa tsam' byun bar'
               gyru te (utpadyate)/

       (2)B︰彼于尔时,于所知事如现领受(pratyaksanubhavika)
              胜解 (adhimoksa) 而转。虽彼所知事非现领受
              (pratyaks bhuta) 和合现前 (samavahitam sammukh
              bhutam),亦非所余种类物(anyat…tajjatiyam dravyam)
              ,然由三摩呬多地胜解领受(adhimoksa…anubhava)、
              相似作意领受 (tadrso manaskara…anubhava),彼所
              知事相似显现(pratibhasa),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
              (jneyavastu…sabhaga)(注 1) 影像(gzugs brnan)。

            第二段是, 依于三摩呬多地之胜解(adhimoksa)的作用
        ,各种所修的禅定对象

                                  21 页

        ( 所知事 ) 虽然不现存于眼前 (na sammukh…bhuta),此人
        却能生起「唯智」、「唯见」、「唯正忆念」之「相似」对
        象 (gzugs brnan)、或同分「影像」 (gzugs brnan)。

            因此可知︰ 三摩呬多地中之「相似」 ( pratirupaka;
        gzugs brnan) 所缘或「影像」(gzugs brnan)是以「唯智」
        (jnana…matra)、「唯见」(darsana…matra)、「唯正忆念」
        (pratismrta…matra)等用语来表现的。若依此等表现来看,
        应该是很容易连想到与「唯识」思想有关。例如在《解深密
        》「分别瑜伽品」(注 2) 中,有下列的叙述︰

            世尊!诸毘□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
            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
            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 ( gsugs brnan  de  rnam
            par rig  pa tsam du zad pa'i phyir te)。善男子!
            我说识所缘( rnam par ses pa'i dmigs pa ),唯识所
            现(rnam par rig pa tsam gyis rab tu phye ba)故。

            即谓︰「〔于毘□舍那的三摩地中〕此一影像唯是识而
        已( vijnapti…matra )」。 又在《摄论》(注 3) 中,亦引
        用此一有名的文句而继续论述如下︰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
                青瘀等事,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
                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又于如是青瘀
                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
        ───────────
        (注 1) 〈声闻地〉(大 30,450c6 ~ 7; SBh 363;4 ~ 6)
               「问︰ 此所缘境是谁 (kasya) 同分 (sabhaga) 说
               为同分﹖ 答: 是所知事 (jneya…vastu) 相似品类
               (pratirupaka)故名同分」。又,所谓同分(sabhaga)
               ,亦即《俱舍》之 〃yo hi visayo yasya vijnanasya
               niyato  yadi  tatra  tad  vijnanam   utpannam
               bhavaty  utpattidharmi va sa visayah sab haga
               ity ucyate/〃 「若境与识定为所缘,识于其中已生
               、生法,此所缘境说名同分」 ( 大 29, 10a5ff。;
               Abhidh…k…bh (E) p。43。 12ff。)。

               若依 〃yah svakarmakrt sabhaga iti/〃  「若作自
               业名为同分」( 大 29; 10a14;  Abhidh…k…bh  (E)
               p。43。 23) 的定义, 某一对象,即使现在不被认识
               , 但在过去或未来必定会被认识,此一对象称为同
               分。 于此,所谓同分者,所知事即使不存在于现今
               目前, 亦显示与其具有相同作用之物,此即影像。

        (注 2) 大 16; 698a27; Samdh(L) p。90f; 野泽静证 (1957
               ;206;n。2)

        (注 3) 大31; 138b15ff。:《摄论 ( 世 )》(H) 大 31;
               338c3ff。;  MSg(N) 上 p。 290。

                                  22 页

            即是说︰于禅定之中所见〔不净所缘之〕青瘀等诸影像
        ,不是别有青瘀等一切诸法。唯是见自心而已。菩萨于一切
        识之中,知一切外境皆唯是识而已,非有实在的境界。并且
        〔于禅定中〕观察以上青瘀等事,亦非记忆之识,因为所缘
        之境安住于现前之故。

            所以,在〈声闻地〉中, 说明相似(pratirupaka)所缘
        的用语,如相似 (pratibhasa)(注 4)、唯智(jnana…matra)
        、唯见(darsana…matra)、 唯正忆念(pratismrta…matra)等
        诸表现,确实和《解深密》、《摄论》等唯识思想颇为相近
        ,(注 5)或者可说是「唯识」思想的先驱用语。但是,我们
        也应注意〈声闻地〉中所谓「唯正忆念」(pratismrta…matra)
        之意涵。

            何以故﹖因为在《摄论》(注 6)中所说的青瘀、脓烂等
        种种影像是鲜明地呈现在眼前,但是普通的记忆却是暧昧的
        。所以,〈声闻地〉中所言「唯正忆念」(pratismrta…matra)
        的「正忆念」,和普通的记忆相互区别是有必要的。

            为了能更了解〈声闻地〉之以「唯智」、「唯见」、「
        唯正忆念」等用语来说明「相似」所缘或「影像」在实际修
        行禅定时的意义,我们将讨论南方上座部系统的《解脱道》
        、Vism等中所述(1) 遍作(准备)相 (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  (uggaha…nimitta) 、  (3) 彼分相 (=似相 ,
        patibhaga…nimitta) 等修行禅定的三个步骤。(注 7) 其中
        第三步骤之「彼分相」(=似相)之用语,可与〈声闻地〉中
        「相似」( pratirupaka; gzugs brnan )所缘或者「同分」
        ( sabhaga )「影像」( gzugs brnan )的用语作比较。

            因为,在《解脱道》中, 有关「相」(nimitta)的定义
        ,是以如下的因(cause)、智(wisdom)、像(image)等而作说
        明。(注 8)

            相者何义﹖谓因(cause)义相义; 如佛教比丘,彼诸恶
            不善法有相起,是因缘义。复说智(wisdom)义相义;如
            说以作想当舍,是谓智义。复说像
        ───────────
        (注 4) 据云︰〃pratibhasa; abhasa〃等用语是从 MSA; MAV
               起,才频繁被使用 (横山纮一 1971; 34ff。)。又可
               参考上田义文 (1958; 271ff。) 、横山纮一 (1975;
               3ff。)、 横山纮一(1979; 17f。)。

        (注 5) 小谷信千代(1980; 63f。)。

        (注 6) 《摄论(世)》(H) (大31; 339a2f。)「此住现前分明
               见故,彼忆识所见暗昧,此现前住所见分明」。

        (注 7) 大32; 413c19ff。;  Vism 125; 18ff。; 可参考佐藤
               密雄(1973 ; 945f。)。

        (注 8) 大32; 414c29ff。; Vim(E) p。78。

                                  23 页

            (image) 义相义;如自见面像想象,彼分无异义。

            相对于此,在〈声闻地〉中,相当于《解脱道》中「相
        」( nimitta ) 之用语,亦即影像 ( pratibimba ) 的别名
        ( paryayanama ),(注 9) 其定义是︰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 ( gzugs brnan ),亦名三摩地
              相 ( tin ne ’ dsin gyi mtshan ma ), 亦名三摩
              地所行境界 (sbyon yul) , 亦名三摩地口 (thabs)
              ,亦名三摩地门 (sgo),亦名作意处  (yid la byed
              pa ’ i rten ),亦名内分别体 (nan du rnam  par
              rtog  pa ’ i lus ), 亦名光影 (snan  brnan),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所知事同分影像
              (jneyavastu…sabhagasya  pratibimba) 诸名差别
              (paryayanama )。

            其中,所谓三摩地相 (tin ne ’dsin gyi mtshan ma)
        的名称,或许即是意味在三摩地中的相 ( samadhi…nimitta
        ﹖)。所以, 在定义上,〈声闻地〉之「影像」和《解脱道
        》等「相」之说法是一致的。

            其次,在《解脱道》(注 10)中,有关「取相」(uggaha…
        nimitta)和「彼分相」(=似相,patibhaga…nimitta) 的区
        别是︰

              云何名取相﹖若坐禅人以不散心现观曼陀罗,从曼陀
              罗起想,如于虚空所见,或时远、或时近、或时左,
              或时右、或时大、或时小、或时丑、或时好、或时多
              ,或时少、不以眼观曼陀罗,以作意方便取相起,是
              名取相。

              从彼作多故,彼分相起。名彼分相者,若作意时随心
              即现,非见曼陀罗后生心念,但作心闭眼如先所观,
              若远作意亦即远见,或近、左、右、前、后、内、外
              、上、下亦复如是。随心即现,此谓彼分相。

            即︰所谓「取相」,它并非依不散乱心或眼等〔五识〕
        ,乃是依于〔意识之〕作意方便。进而随着对取相之反复修
        习、作意,而立即从心(=意识)所现者,是为「彼分相」
        (=似相)。又于 Vism(注 11) 其叙述则是︰
        ───────────
        (注 9) 大 30; 427b24; SBh 195; 10(inplete); Tp 91
               bl; Td 76a2。又 〃pratibimba; bimba 〃之语义,可
               参考伊藤秀宪 (1972)、MSg(N)上 (293)、横山纮一
                (1979; 30)。

        (注 10) 大32; 414c19ff。; Vim(E) p。77; 〃grasping sign
                and after…image〃。

        (注 11) Vism(4。29…30) 〃Kalena ummletva; Kalena minletva
                avajjitabbam。 Yava uggaha…nimittam nuppajjati;
                tava  kala…satam  pi kala…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