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7〈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 五蕴、六处、十八界等三科,色、心、心所、心不相
              应行、无为等五事(法),相、名、分别、正智、真如
              等五事(法),以上三种分类中的任一类,皆和「实在
              」的基准相关连。

            4 因此,〈声闻地〉中的事 (vastu),乃是意指包含法
              (dharma)、自性
        ───────────
                有关前一图表的出处是︰(1)《瑜伽论》 (大30;
                704c);《显扬》 (大31; 508c7…9; 557b27…29);
                《三无性论》 (大31; 868a7…9);《佛性论》 (大
                31; 794b27…c1)。(2)《中边》卷二真实品13。(3)
                《楞伽》卷七。(4)《摄论(世)》卷五。

        (注 25) Cf。; e。g。《显扬》(大31; 557b28ff。)「遍计所执
                自相是无,何以故﹖五事所不摄故,除五事外更无
                所有。何等为五﹖一、相。二、名。三、分别。四
                、真如。五、正智」。又《三无性》(大31; 868a1)
                「若法是有,不出五藏」。

        (注 26) 福原亮严(1972; 3)认为︰ 不可草率推断相、名、
                分别、正智、真如等五事比三性说较前成立之说法
                。舟桥尚哉(1972)并且认为︰《解深密》中,虽有
                三性说,但未言及五事(说),仅见到相、名、分别
                等语,故从其尚不完全,而且从五事的顺序与五事
                和三性的关系亦未确定等事实看来,五事的成立乃
                是在三性说成立以后。

                                  34 页

              (svabhava) 等实在性者。

            5 〈声闻地〉 中有关唯事 ( vastu…matra ) 之表现的
              「事」,与其说是相、名、分别、正智、真如等之五
               事, 勿宁视为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
               等五事为内容是比较恰当。

            6 相对于此,〈菩萨地〉中有关唯事之表现的「事」,
              主要是以相、名、分别、正智、真如等五事为其内容。

            盖于〈菩萨地〉「真实义品」中有论及︰菩萨依于长时
        从事的法无我智( dharma…nairatmya…jnana ),如实知一切
        法的离言自性,对一切法也不作任何分别。如若不然,则不
        能把握唯「事」 ( vastu…ma  tra ) 、 唯「真如」 (
        tathata…matra )。(注  27) 因为在相当于「真实义品」解
        说部分的《瑜伽论》「摄决择分」(大  30; 695c26  706c14)
        的开头,有云「若欲识知真实之意味,宜略知五事」,其后
        则从有无、假实、世俗胜义等种种的角度,详论相、名、分
        别、正智、真如等五事 ( 大 30; 695c26…703a22 ), 最后
        则论说到三自性(大 30; 703a23…706c14 )。 所以,〈菩萨
        地〉中有关唯事之表现的「事」,可说是主要以相、名、分
        别、正智、真如等五事为其内容。

        五、结论

            由上述的讨论,我们知道︰若以代表初期瑜伽行派之论
        书《瑜伽论》中之第十三地〈声闻地〉为主,可将其「唯」
        之用例之表现意义分析为下列三点︰

            (1)说明相似(pratirupaka)所缘(禅定对象)
               的用语, 如「唯智」(jnana…matra)、「唯见」
               (darsana…matra)、「唯正忆念」(pratismrta…matra)
               等诸表现, 它们是用来说明禅定中对象(所缘)是意
               识之作用对象, 有别于五识之藉外感官所认识的外
               界对象。这从南方上座部系统的《解脱道》、Vism
               等中所述(1)遍作 (准备) 相 (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 (uggaha…nimitta)、(3)彼分相(=似相,
               patibhaga…nimitta) 等修行禅定的三个步骤的比较
               研究中也可得到证明。 从此
        ───────────
        (注 27) BoBh(w)41。 15…18(大30; 487b18…20; Td wi
                23a7…b1); 〃sa khalu bodhisattvas tena
                duranupravistena dharma… nairatmya…jnanena
                nirabhilapya…svabhavatam sarva…dharmanam
                yathabhutam veditva na kam cid dharmam kathamcit
                 kalpayati nanya…tra vastu…matram gshnati
                tathata…matram〃 「又诸相菩萨由能深入法无我智
                ,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如实知己,达无少法及少品类
                可起分别,唯取其事,唯取真如」。又参考Willis
                (1979; 91; 155。) 。

        关键词︰1。《瑜伽论》 2。唯识  3。唯事  4。所缘  5。五事。

                                  35 页

               观点,「唯智」、「唯见」、 「唯正忆念」等诸用
               语确实和《解深密》、 《摄论》等所说的于三摩地
               中影像之唯识思想颇为相近, 或者可说是「唯识」
               思想的先驱术语, 但是在〈声闻地〉中还没有明显
               提出否定外境的「唯识无境」的用语。

            (2)大多数「唯」的用例是用来否定作者、 受者、我、
               我所等的。如︰「唯行」(samskara…matra)、「唯
               法」(dharma…matra)、「唯事」 (vastu…matra)、
               「唯因」(hetu…matra)、「唯果」(phala…matra)、
               「唯蕴」(skandha…matra) 等。 并且这些用语是依
               于共通于所有佛教部派之缘起与五蕴的思想而来,
               不是瑜伽行派所特有的思想。

            (3)第二点用以否定作者、 受者、我、我所等的「唯」
               之用例中,「唯事」 (vastu…matra) 是比较值得重
               视的术语。 因为它似乎只能于《瑜伽论》等瑜伽行
               派论书中发现, 或许可以说是表现瑜伽行派思想特
               色的用语之一。 所谓「唯事」之「事」的观念是说
               一切有部阿达磨论师们为讨论「法」 ( dharma )、
               「自性」 ( svabhava ) 等实在性而创说的, 其内
               容是渊源于原始佛教的五蕴、六处、十八界。 但是
               瑜伽行派一方面接受此色等五事 ( 法 ) 之说, 更
               进而发展出相、名、分别、正智、真如等五事 (法)
               之说,而且与「三自性说」相结合。 〈声闻地〉中
              「唯事」的「事」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
               为等五事为内容是比较恰当。 相对于此,〈菩萨地
               〉中「唯事」之「事」主要是以相、 名、分别、正
               智、真如等五事为其内容。

                                  36 页

        〔参考资料〕

        (一)原典(Original works)及其简称︰

        Abhidh…k…bh(E)= 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Chapter 1 Dhatunirdesa ed。 Yasunori
                        Ejima; Tokyo The Sankibo press 1989
                        (BIB 1)。

        Abhidh…k…bh(P)= 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ed。 P。 Pradhan; rev。 2nd ed。 Aruna
                        Haldar; Patna 1975(TSWS 8)。

        Abhidh…s(V)=『??????????? (南方佛教哲学教
                     义概说 )』Japanese trans。 by U。 Vepulla
                     & 户田忠,1980。

        BoBh(W)= Bodhisattvabhumi (梵文菩萨地经) ed。 U。
                 Wogihara 山喜房 1971。

        MAV= Madhyantavibhaga (Maitreya): see MAV…bh。

        MAV…bh= Madhyantavibhaga…bhasya (Vasubandhu); ed。
                Gajin Nagao;Tokya 1964。

        MSA= Mahayanasutralankara。(Maitreya) ed。 S。 Levi;
             Paris 1907。

        MSg(N)= G。 Nagao,长尾雅人《摄大乘论─和译?注解-上
                》(讲谈社,1982)《摄大乘论─和译?注解─下》
                (讲谈社,1987)

        SBh= Sravakabhumi of Acarya Asanga ed。 Karunesha
             Shukla; TSWS。 Vol。 ⅩⅣ Patna 1973。

        Tp= rNal'byou spyod pa'i sa las Nan thos kyi sa 北京
            版西藏大藏经 No。5537 Vo1。110 大谷大学1957。

        Td= rNal'byor spyod pa'i sa las Nan thos kyi sa ??
            ?版????大藏经 No。4036 唯识部6 东京大学1980。

        Vim(E)= The Path of Freedom(Vimuttimagga)。 tr。 by。
                N。 R。 M。 Ehara; Soma Thera & Kheminda Thera;
                Colombo 1967

        Vism= Buddhaghosa; Visuddhimagga= ed。 H。 C。 Warren &
              Dh。 Kosambi; repr。 Delhi 1989; (HOS。 1sr ed。1950)。

        《摄论世亲释》(H)=《摄大乘论释》十卷(世亲释,玄奘译)
                           大正藏 No。 1597 Vol。 31

        《显扬》=《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无着造,玄奘译)大正藏
                   No。 1602 Vol。 31

        《佛性论》=《佛性论》四卷 (真谛释) 大正藏 No。 1610
                     Vol。 31

        《三无性论》=《三无性论》二卷 (真谛释) 大正藏 No。
                       1617 Vol。31

        《解脱道》=《解脱道论》十二卷 (僧伽婆罗译) 大正藏
                     No。 1648 Vol。 32

        (二)现代论着(Modern Works Cited)︰

                                  37 页

        Fukuhara; Ryogon(福原亮严)

        ──.1958。「诸法分类?史的展开」『龙谷大学论集』359。

        ──.1965。『有部阿毗达磨论书?发达』(永田文昌堂,京都)

        ──.1972。「三性三无性?源流」『印佛研』20:2。

        Funahashi; Naoya(舟桥尚哉)

        ──.1972。「五法?三性????」『印佛研』21:1。

        Hirakawa; Akira(平川彰)

        ──.1974。『???佛教史』上(春秋社,东京)

        Ikeda; Rentaro(池田练太郎)

        ──.1987。「〈五事论〉?成立?流布」(高崎还历『??
                   ?学佛教学论集』春秋社,345~57)

        Imamishi; Junkichi(今西顺吉)

        ──.1976a。「品类足论?成立试论(二)」『三藏集』120。

        Ito; Shuken(伊藤秀宪)

        ──.1972。「本质?原语????」『印佛研』21:1;
                   134~135。

        Kajiyama; Yuichi(□山雄一)

        ──.1983。『佛教????存在?知识』 (纪伊国屋书店
                   ,东京)

        Mimaki; Katsumi(御牧克己)

        ──.1972。「初期唯识诸论书?于?? Sautrantika说」
                   『东方学』43; 1…16。

        Mizuno; Kogen(水野弘元)

        ──.1978。『?…? 佛教?中心???佛教?心识论 (?
                   ??,东京)

        Nozawa; Josho(野泽静证)

        ──.1957。『大乘佛教瑜伽行?研究』法藏馆,京都

        Odani; Nobuchiyo(小谷信千代)

        ──.1980。「『大乘庄严经论』第19章(功德品)第50偈?
                   ???」『印佛研』29:1; 61…65。

        Sato; Mitsuo(佐藤密雄)

        ──.1973。「?…? 佛教?入定初修习法──清净道论??」

        『藤原古稀记念︰史学佛教学论集』935~49。

        Suganuma; Akira(菅沼晃)

        ──.1970。「五法说?研究︰ 特?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
                   论.中边分别论等?中心? 」(A study on the
                   Panca…dharma The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t
                   to YBh; Hsien…yang and MAv) 『东洋大学纪要︰
                   文学部编』24

                                  38 页

        Ueda; Yoshifumi(上田义文)

        ──.1958。『佛教思想史研究』永田文昌堂, 京都, lst
                    ed。 1951。

        Yamada; Ryujo(山田龙城)

        ──.1957。「?????五位?创唱」『文化』21:5; 15~30。

        Yin; Shun(印顺)

        ──.1978。『说一切有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正闻出
                   版社,台北)

        Yo; A…getsu(叶阿月)

        ──.1972。「三性?五事??相互关系」『印佛研』21:1

        ──.1975。『唯识思想?研究一根本真实????三性说
                    ?中心???』──国书刊行会

        Yokoyama; Koitsu(横山纮一)

        ──.1971。「五思想????弥勒?著作一特?『瑜伽论』
                    ?著者????…」『宗教研究』208。 27~52。

        ──.1975。「唯识思想????认识作用?一考察──特?
                    显现?行相??中心???」『东方学』46;
                    103~119。

        ──.1979。『唯识?哲学』?…?丛书,23,平乐寺书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