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霸蜀-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眯着眼睛,仔细权衡着利害得失。杨仪紧张的看着诸葛亮,他想得比诸葛亮更简单一些,他不希望魏延父子成为北伐的首功,甚至是以诸葛亮的失败为衬托。

“丞相,万万不可啊。”杨仪小心的说道:“国小民寡,若不能独揽大权,上下同心,内耗必然影响大事。若陷于内部之争,丞相将来如何兴复汉室,北伐中原?”

“可是,如果据有关中,对汉复汉室,大有裨益啊。”诸葛亮也压低了声音,慢慢的说道:“当年高皇帝用韩信之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据关中而争天下,立大汉四百年基业。如今,岂不正似当年?”

“不然。”杨仪连连摇头:“丞相,当年高皇帝能以关中争天下,是因为秦末天下大乱,关中却没受太多的影响。是以高皇帝才能在八百里秦川为根基,与项羽争雄。可是现在呢?关中废弃已久,人口不过五六十万,四处荒夷,无十年经营,很难见功,又怎么能做争天下的根基?”

诸葛亮眉头一皱,刚准备再说,杨仪又抢先说道:“丞相,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想在关中驻兵屯田,且战且守,是不是?”

诸葛亮沉吟片刻,点点头。他正是这么打算的。

杨仪追问道:“那么,丞相将以何人为关中都督?魏延,还是魏霸?抑或是赵云?”

诸葛亮紧紧的闭上了嘴巴。

“丞相,我敢说,除非你让马谡镇守关中,否则,关中近非大汉之利,远亦非我大汉之福。”

一听到马谡这个名字,诸葛亮的眼神一凛。他转过头,将那封军报取了过来,慢慢的推到杨仪的面前。杨仪莫名其妙的看了一眼,见落款是王平,好半天没想起来王平是谁。等他明白过来这意味着什么,脸色顿时变得苍白。

王平署名上报,那只有一个结果:马谡出事了。

作为荆襄系的一员,杨仪太清楚马谡的作用了。如果说诸葛亮荆襄系当之无愧的领袖,那马谡就是荆襄系毫无疑议的第二号人物。相比于诸葛亮这个并非荆襄人的领袖,在某种程度上,马谡对荆襄人的凝聚力更要强上三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诸葛亮之后,马谡将是荆襄系的核心。

没有之一。

这一点,想必诸葛亮也非常清楚,所以他毫无保留的相信马谡,甚至让自己的儿子诸葛乔兄事马谡。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担当前锋大将,对他寄予了太多的信任。这既是因为马谡有才华,诸葛亮喜欢他,更因为马谡代表了整个荆襄系的力量。

如果马谡出事了,不仅诸葛亮会遭到非议,荆襄系也将失去一个顶梁柱,一个未来的领袖。

这绝不是一两个普通人员出事那么简单。

杨仪的手抖抖簌簌的打开军报,将王平写的军报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王平是个大老粗,写不出什么文雅的词句,他的军报写得直白甚至粗陋,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可是杨仪还是看了两遍,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他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连嘴唇都有些发白了。

马谡不仅败了,而且失踪了,这意味着什么?一个前锋大将,统领几万人的大将,居然失踪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丑闻?如果……杨仪不敢往下想了,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姓。他也明白了为什么诸葛亮会突然想退守关中。在失去了马谡这么重要的一个力量之后,他不能承受再失去魏延的损失。而关中的得失,也关系到整个北伐的胜负评价。

“可是……”杨仪声音干涩,听起来非常刺耳:“可是,丞相,就算你肯宽恕他的胡作非为,他也未必会明白丞相的一片心意啊。”

诸葛亮抚着胡须,略作思索,沉吟道:“我相信他不会如此不识大体。”

“丞相,若他自以为有功,非议丞相,那……”

杨仪不死心的还想再劝,诸葛亮坚决的摇摇头:“威公,你不要再说了,国事为重,我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正在这时,门口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亲卫走了进来,双手奉上了一封军报:“丞相,胡主簿急报。”

诸葛亮吃了一惊,连忙接了过来,打开扫了一眼,一抹笑容从他的眼角绽放开来。他将军报递给杨仪:“威公,你看,我没有看错这个小子。”

杨仪接过来看了一遍,长叹一声,垂头不语。

第230章分寸

杨仪沮丧的退了出去,诸葛亮脸上的笑容也慢慢的淡了,化作浓得化不开的忧愁。他默默的坐在案前,打量着案上的两份军报,心里的沮丧一点也不比杨仪淡。

都是失利,两种不同意义的失利,一个是败给了外部的敌人,一个是输给了内部的对手。马谡的失利不仅意味着围歼张郃的战略目标已经完法实现,陇右之战尘埃已定,更把他逼到了绝路上,只能接受魏霸的建议,全军退守关中,把关中当成这场战事的唯一战果。

让诸葛亮觉得难堪的是,这原本就是魏霸的子午谷方略的内容,同样也是后来向朗建议的内容。这两个建议先后被他拒绝了,现在他却迫于形势,不得不转而支持这个建议,承认自己的失误。

承认自己的失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让诸葛亮难受的不仅仅是颜面的损失,而是多年来的辛苦经营遭到了重大挫折。

马谡败了,他扶植荆襄系的努力受挫。魏霸父子成为北伐的首功,他削弱异己力量,为集中权力而作的各种努力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马谡啊马谡,你知不知道你这么做,带来了多严重的后果?你是我最器重的战友,现在却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

诸葛亮越想越气,痛彻心肺。

霍弋站在一旁,看着诸葛亮发红的眼睛,看着他有些扭曲的面容,暗自叹息。他身为丞相记室,太明白这其中的轻重利害了。可是他无法安慰诸葛亮,这样的事情,只能由诸葛亮自己来决定,这样的屈辱,也只能由诸葛亮自己来承受。

“绍先,拟令。”诸葛亮哑声道。

“喏。”霍弋应了一声,连忙铺开纸笔,仔细倾听。

诸葛亮的声音并不响,但是字字清晰,霍弋听了两句,却是脸色一变。他停住了手中的笔,惊讶的站起身来:“丞相,不可!”

“有什么不可的。”诸葛亮苦笑一声,伸出宽大的手掌,轻轻的向下压了压,示意霍弋坐下。“事到如今,以大局为重,魏家父子也好,汉中诸家也罢,只能以后再说了。”

霍弋愣了半晌,黯然长叹。

……向朗看着手中的军报,惊骇莫名,半天没回过神来。原本红润的脸色变得苍白。胡济见他神情不对,连忙从他手中抢过军报,迅速的扫了一眼,刚看了一半,脸色就变得比向朗的脸色还要难看。

“襄阳马家,完了。”向朗忽然怒不可遏,一掌拍在书案上,“啪”的一声巨响,震得案上的文书笔墨跳了起来,哗啦啦落了一地。他脸色铁青,咬牙切齿的说道:“这个竖子,年少轻狂,不知进退。说起来头头是道,现在好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天知道死在哪个角落里面,死无葬身之地。”

向朗怒声咆哮:“他该死,他该死啊!”

胡济目瞪口呆。向朗为人宽厚,很少和人发火,他还是第一次看到向朗如此大声怒斥,而且怒斥的是他平时最欣赏的马谡。马家兄弟待向朗如长辈,马家兄弟待向朗如子弟,他这样斥骂马谡,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向公,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是却不容易轻忽。我跟他说过多少遍,兵凶战危,兵凶战危,他就是嘴上敷衍,何尝真的听过我的话?”向朗愤怒的瞪着胡济,似乎胡济就是不听话的马谡。“他可以败,可是不能失踪,领兵作战的将领,丢下自己的部下逃跑了,他以后还怎么在军中发号司令,还有谁会看得起他?”

向朗的怒吼声在大帐内回落,震得人耳膜生疼。不仅卫士们面如土色,就连胡济也不敢插嘴。他知道向朗为什么这么生气,马谡败了,而且逃了,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也不仅仅关系到荆襄人的脸面,向朗考虑的则是襄阳马家从此再难有翻身的机会。

马家五常,白眉最良。马良死在刘备东征的那一战,马家最后的希望就落在马谡的身上。马谡成了诸葛亮器重的大将,领兵作战,有望建功立业。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马谡败了,不仅败了,而且还扔下自己的部下逃了。这样的人就算活着回来,又能有什么用?以后还想领兵作战吗?作为士族,名声臭了,以后就是一堆没有理会的狗屎,马家想靠他重新崛起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与马家交情颇深,对马谡期望甚高的向朗,岂能不愤怒?

向朗吼了一阵,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胡济拿着手里的命令,愁容不展。粮食被劫了,张郃又跑了,诸葛亮现在是进退两难。进,只能逼着魏军烧毁那批粮草,却不可能夺回来。退,他只有接受魏霸的施舍,退守关中。他在命令中让向朗配合魏霸作战,就已经表明了这个态度。按理说,向朗是长史,魏霸只是一个参军,配合作战,也应该是魏霸配合向朗才对。现在反过来,让向朗配合魏霸,说明诸葛亮已经默认了魏霸在这场内部争斗中是一个胜利者。

至少是一个暂时的胜利者。

胡济犹豫的对向朗说道:“向公,这军令……”

“不行。”向朗不容置疑的打断了胡济的话,他横了胡济一眼:“我们要进关中,还要魏霸同意不成?我去,便自去。要配合作战,也应该是他配合丞相府作战,岂能由丞相府配合他来做战?”

胡济苦笑道:“可是丞相的军令在此……”

“这是乱命,不合规矩,不可执行。”向朗仰起头,沉吟片刻:“这是丞相给我的命令,只限于你我二人知道。至于魏霸那里,我会以丞相长史的身份下令给他,命令他协同我作战。”

胡济眉头微蹙。他知道向朗这是好意,不能让诸葛亮掉了面子,所以要强调身份的尊卑,要让魏霸来配合他作战。可是他非常担心,如果魏霸不满意,消极怠战,那可怎么办?夺取上邽,是诸葛亮目前唯一能争取的战果了。

“伟度,你别急,我们先给魏霸发个消息去,看看他是什么反应。”向朗瞥了胡济一眼,安慰道:“你要明白,现在着急的不仅仅是我们,魏霸同样也着急。没有丞相的大军,他要想守住关中也是不容易的。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他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透,又怎么会从长安赶来?”

胡济点点头,同意向朗的分析。

“不管怎么说,丞相退守关中,就是低了头。可是丞相毕竟是丞相,不能不留一点脸面。魏霸是年轻人,又是丞相府的一个参军,他受点委屈也是应当的。相信他得了利,不会再纠缠这一点虚名。如果连这一点大体都不识,将来必是个祸害。”

胡济苦笑。他很清楚,这是向朗能为诸葛亮争取的仅有的一点脸面。

向朗说服了胡济,立刻以丞相府长史的身份下令,让魏霸、赵广配合其作战,以夺取上邽为目的。对马谡的事,他只字未提。

军令很快传到魏霸的手中,魏霸看完命令,玩味了很久,对赵广笑了一声:“师兄,你看看,这里面有什么言外之意不?”

赵广接过来看了一遍,仔细的想了想,摇头道:“我看不出有什么深意。”他反问道:“怎么,你看出问题来了?”

“嗯。”魏霸点点头,慢慢的站了起来:“木门的战事,恐怕不太理想,也许……已经见了分晓。”

“你是说,丞相……败了?”

“也许是丞相,也许是马谡,比较一下两人的实力,马谡败的可能姓更大。”魏霸轻声细语的分析道。当初发明战术推演的时候,赵广就是参与者,这两天他们经常讨论战局,虽然不一定会摆开阵势,可是思维却还是推演战术的思维。算来算去,诸葛亮想用两路步卒堵住张郃的成功率还是不高。相比较起来,诸葛亮有主力三万,还有骑卒,路途又近得多,马谡只有两万,三百里奔袭,中途掉队的大概不会少。再加上双方将领在经验上的差距,张郃很可能会选择马谡作为突破点。

从时间算来,诸葛亮和马谡应该已经赶到了木门,是堵住了,还是没堵住,现在应该已经有了定论,而向朗的命令中只字不提木门的战事,那只有一种可能:诸葛亮的计划失败了。

听完魏霸的分析,赵广眉头一挑,看着向朗的命令撇了撇嘴:“若果真如此,那夺取上邽,就是他们唯一可见的战果,他凭什么还这么强势?想以年资和身份欺负我们两个后辈?”

魏霸微笑不语。如果他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向朗的用意就非常明显,无非是想试试他的态度,尽可能的给丞相府留一点脸面。诸葛亮同意退守关中,北伐的首功无可非议的已经落入囊中,又何必在乎这么一点虚名。毕竟都是荆襄人,闹翻了对谁都没有好处,政治斗争,不能以两败俱伤为目的,该让的时候,还是要让一让的。

“师兄,他毕竟是老人家,又是丞相长史,岂能配合我们两个后辈作战?”魏霸温言劝道:“不管谁配合谁,反正打赢这一战,我们都有功。”

赵广笑了:“我也有功?”

“当然有功。”魏霸嘿嘿笑道:“我岂是那种过河拆桥的人?师兄,练拳的时候,你帮我拆手,这次骑兵作战,你也要帮衬帮衬我。”

赵广开怀大笑:“敢不从命。”

第231章螳螂捕蝉

魏霸在陇关呆了七八天,虽然为了养伤,一直没有出城,可是他对城外的情况却不是一无所知。西到洛门,北到榆中、安定,都有他的斥候,每天有不间断的情报进入他的耳中。虽然因为时效的原因,他得到的情报总比实际发生的事情要晚上不少时间,可是经过几天的积累,他还是大致搞清楚了魏军的动向。

在张郃闪击木门之前,榆中的魏军就出了城,夏侯儒和费曜率领五千步骑,从榆中赶了过来。他们原本大概是想和张郃一起夹击马谡的,后来张郃等到了战机,转而去了木门,马谡又尾随而去,他们便在洛门停了下来,占领了这个险要之地。

张郃以逸待劳,轻松击破了马谡,跳出了诸葛亮的包围圈之后,再一次回到了洛门。不过这一次,他不再像上次那样逡巡不前,而是与夏侯儒、费曜汇合之后,立刻向上邽赶来。

张郃一路奔袭六七百里,又多次与蜀军作战,虽说每次都是出奇不意,以强凌弱,积累下来的伤亡也不少。一万精骑,现在只剩下八千出头,补充了榆中来的兵力后,总兵力在一万三千人左右。不过他们刚刚劫了蜀军的粮,现在没有缺粮之虞,人心安定,士气旺盛。上邽城下只有一万蜀军,城里还有郭淮的残军,内外夹击,解上邽之围是轻而易举的事。

唯一的要求就是赶在诸葛亮的主力回援之前。到目前为止,张郃的战果辉煌,可是实际杀伤并不大,诸葛亮的主力基本上没有受什么损失,如果他及时回援,张郃要想解上邽之围,还是有不小的困难。

正因为如此,张郃顾不上长途奔袭的疲惫,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上邽。

这个消息,很快送到了向朗和魏霸的面前。

向朗立刻做出了反应,他以两千人守上邽,八千人在城西立阵,准备迎战张郃的一万多步骑。

听到这个消息,夏侯儒和费曜哑然失笑。他们觉得向朗这是疯了,到了这个时候,不尽快撤离,居然还想以区区一万步卒迎战,而且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应战,只能说他连一点基本的常识都不懂。

张郃也有些犹豫。他对向朗并不陌生,知道他是个能吏,可是却没听说向朗领过兵。这样的一个人,会不会也是和马谡一样,是因为荆襄人的身份才得到诸葛亮的重用?有马谡这样的书生领兵在前,张郃觉得不排除有这种可能。

不过,张郃毕竟是张郃,他没有因为对手可能是个不知兵的书生就掉以轻心,他对夏侯儒、费曜说道:“向朗虽然兵力不足,可是他以逸待劳,又有大量的军械帮助,远不是被我牵着鼻子赶了三百多里路的马谡可比。现在战场是他选的,地形自然是对他有利,对我们不利。如果强攻,我们的损失会很大。”

夏侯儒和费曜对张郃都非常敬佩。听了张郃这句话,他们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拱拱手,对张郃说道:“一切听从右将军指挥!”

张郃很满意,现在他是陇右战场的最高指挥官,可以随心所欲的安排战术,不需要听任何人的意见,更不会有人敢掣他的肘。这种感觉实在太好了,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情景。

“向朗要以主力迎战我等,他必然要将那些军械也调拨过来,留守上邽城的,自然数量大减。”张郃不紧不慢的说道,一边说,一边用马鞭在地上画了个草图。“我打算以正面佯攻牵制他,让郭淮从城里出击。郭淮在城里守了几个月,想必现在一定是满腹的怨气,我们应该让他有机会发泄一下。”

张郃看看诸将,微微一笑,说道:“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众将大笑。跟着张郃打仗就是好,不仅可以立功,而且能将伤亡减少到最低。以一万多人吸引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