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最大的幸运就是这辈子遇上了这场由邓小平他老人家亲自设计的,神州大地上发生的空前大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我走过了风雨黄昏中的泥泞小路,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百般磨难,终于由打工仔变成了大富豪。但我真正感觉深刻的是,对于我这个人,最大最有意义的收获不仅仅是财富,而是知识,是人生的感悟。
也许有人不看重我这句话,甚至还有人对我这句话不以为然,那不要紧,那也很正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仁”,“各有所侧重”。
我说这话不是“装点门面”,我的门面也用不着这几句话来装点,我说的每一个字都完全是自己的切身体会,都有真切的感受。我在整个从打工仔到大老板的致富过程中,不仅补充了需要从学校的课堂上学习的文化、科学及其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学到了从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对于这番话,如果不是过来人,一般不会有深切的理解。
要允许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否则,会活得很不轻松的。
我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我谈知识,我只是自己相当看重所学到的和需要学到的知识。可能没有人相信我读过中央党校,而且是在发了大财,富裕之后去读的。我之所以要去读,就是在实践中真切地发现自己后劲不足了。
我敢于承认自己后劲不足,是因为我找到了弥补的办法,否则,我还是会同许多人一样,继续打肿脸充胖子。
那是在1994年4月,我以私营企业家的身份,参加了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研讨班,度过了一段真正的大学生活。在那里,我第一次听到了国内著名的经济学专家、教授讲课。尤其是面对面地听到了权威人士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私有企业”,并进行研究讨论。这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私营老板来说,的确是增强了自信心,增添了光荣感,这对我下一步的经营有着难以估量的激励作用。
这次学习时间不长,收获却很大,启发了我以后进一步地思考。后来,我还把我的一些思考写成了论文。
这次学习同时也使我对经济理论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我加入了“中国技术经济理论研究会”,成为该研究会的会员。还在1994年7月,于北戴河召开的年会和学术报告会上,宣读过我的论文。联想到我的经历,这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然而,的确是事实,就像我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工仔,变成了家财过亿的大富豪一样。
可以惊讶,可以怀疑,但必须看到这的确是事实。
以后,我又自觉地对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理论的角度进行过一些探讨,比如企业管理、人才问题、开发高科技产品等等,联系到自己以往的实际,不仅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还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我把这些想法和体会陆续写成了几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一方面是想向更多的行家讨教,一方面也是更加深自己的印象。
我的体会是:的确收到了难以言传的好效果。
请原谅我不能用实际例子对您说明我通过学习后,在后来的商业竞争中有了什么改变,在哪些事情上干得与过去不一样。我不能对您举这样的例子,尽管这类例子的确有,而且不少。我觉得使用这样的例子是很愚蠢很可笑的。一方面令人想起以前那种“学了就灵”,“立竿见影”的虚假故事,一方面也有商业秘密的原因。总之,请原谅我不在这个问题上一一举例,假如您进入了这种实际的实践,相信您的体会一定比我更丰富更深刻。
这就像一句俗话:告诉您水凉,您永远不可能理解是怎么个凉法,您要想知道,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请下水来。
我始终认为,管理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那么容易,那么一成不变。准确的感受是,管理是一门很复杂,很深奥,而且变化无穷的学问。在管理上,单凭经验,单凭书本知识,单凭严格,都注定要遇到挫折。尤其是经营性的管理,更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走不尽的路,在这条路上,摔跟头的绝大多数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那么,就随时注意跟上新观念,随时留意别人的新方法。同时,从理论的高度上去衡量这些观念和方法的正确程度。
但愿您不会认为我这几句是空话。
第三部分 回眸十年走过的路下面的人越强对你越有利(1)
当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会当老板的首要条件就是会用人。
不要怕下面的人比你强,他越强,对你越有利。
即使您手中有很多很多的钱,也会有后顾之忧。因为钱这个东西,它本身始终是死的,只会越用越少。但是,如果您身边有能干的人,钱就变活了,一切设施也同时变活了,钱就会越变越多。打一个不太贴切的比方:钱是机器,人是汽油,有了汽油,机器才会动起来。也可以换个说法:钱是庄稼,人是空气、养料和阳光,有了空气、养料和阳光,庄稼才会生长。
我看见一些企业和单位的头儿嫉贤妒能,觉得很好笑,这些小肚鸡肠的人不会当家。手下的能人越多,对头儿只会有好处,那些能人干出了成绩,上面只会说他领导有方,自然就会嘉奖他、提拔他,而且,那些能人有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也会感谢他,一举几得,有什么不好?
当然,我知道那种头儿是怕下面的能人比他强了,时间久了,上面会提拔能人而不提拔他。为这个担心来限制能人,更蠢。上面真要不提拔,靠限制别人来保住自己,只会失去更多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一面尽量发挥能人们的才干,一面利用就近共事的条件,诚恳地向能人们学点本事。
您一定读过《三国演义》(我是很喜欢读这部书的)。那么多诸侯都一一灭亡,为什么单单留下蜀、魏、东吴?为什么三个国家打来打去,始终保持着蜀、魏、东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3个国家都十分注重重用能人。就连心胸最狭小的周瑜,临死前写遗嘱,第一件事也是举荐鲁肃。
袁绍本来很强大,他的机会相当多,却终于难逃失败,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就是刚愎自用,限制能人吗!
所以我要说,人才问题,是战略,不是战术,在这个问题上的成功与失误,得到最多或失去最多的,往往是头儿。
重用能人是经营之道的第一要诀。
我在这件事上的原则是3点:委以重任、去留自由、赏罚分明。
许多人不是不懂得要重用人才、用好人才,都懂。问题的关键是懂了后怎样在实际中体现。有人说我的事业的成功,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实实在在地做好了重用人才这件事,我想,这句话没有说错。
我自己文化很低,这一点您已经看出来了。但我手下却有好几十名文化素质很高的员工,其中不少人有中、高级职称,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人都是我诚心诚意聘来的。
我曾经多次在报刊上做广告,招揽四方人才。还专程跑回老家四川去聘请能人。请来的人我给予优厚待遇,包吃包住,更重要的是,我都尽可能地将他们安排在相当重要的岗位上,让他们担负主要职务,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的才干能够尽量得到发挥。
我的一位副总,实际是管工程的总工程师,以前是贵州某厂的工程师,他在原来的厂里有劲使不上,就出来应聘。到了我这儿,我将建筑工程的重要权力交给他,他一个人起的作用就超过了好几个人。
还有我聘请来的公司里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又请他担任副总经理,并将办公室的工作交给他全权负责,他有多年的国营大企业管理经历,管起我这个公司来,无论细心程度和责任心,都不比我自己差。我不仅放心,还增长了许多见识。
我的几个总经理助理都很年轻,其中最年轻的一个才刚刚大学毕业,我并不因为他年轻就随便给个不起眼的事让他干,相反,我将3个公司交给他直接管理。因为我发觉他的确有真才实学,同时,我自己就很年轻,我要不能理解年轻人,恐怕就该闹笑话了。
有人说我的爱好多,爱和强人打交道,爱好竞争性强的比赛,爱下象棋,爱唱卡拉OK,爱摆弄机械……但有一个爱好一般的人不知道,那就是爱网罗人才,而且是多方面的人才。
我对人才的喜爱方法,与一般人不同,我一方面求才若渴,但另一方面我也相当开明,绝不把人卡起来。在我的公司里,谁要要求离开,我绝不刁难,不仅很爽快地答应,还尽可能地给以帮助。
为什么呢?
我认为有本事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才干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最满足的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体现了自身的特殊价值。除了这一点,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让人心满意足。包括一些老干部不愿意离休,不少人理解为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我却不这么认为,作为国家机器中的一员,又不是封建君主,能够有多大的权力呢?一般说来是有多大的用权之处,就有多大的受限制的面,胡作非为实际上是自掘坟墓。所以,我理解不愿意退下去的干部基本上是不愿意放弃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有的地方主动给退到二线的老干部安排新的工作,那些老同志不是就很乐意地换了地方吗!这个例子应该是很能说明问题了。
理解到展现自身价值是人的本性之一后,对于那些想跳槽的人,就能正确看待了。假如还觉得憋气,想找找原因,那就最好在自己身上找。那就是说,自己给对方提供的用武之地还不能满足他的才华展示,或者说是还不利于他发挥特长。与其双方窝窝囊囊地憋在一起,不如给双方都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
至于有人是想换一个钱更多的地方,那就更容易理解了。出来打工,不是为了挣钱,难道是为了找地方尽义务?真要那样,又何必离乡背井呢!我自己就是出来当打工仔挣钱的嘛。
明白对方是为了挣钱,也应该帮他。天底下的钱是谁也挣不完的。一个国家都挣不完,何况是个人。我们不是说“君子好成人之美”吗?有钱大家赚,发财大家发,那该多好!社会秩序还会安定许多呢。我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四川出去打工的人都像我一样发财,或者超过我。
我说这些并不是说我就完全放弃主动,别人只要到我的企业来了,去与不去都完全由别人了。不是,肯定不是。对于不称职或不出力的,我是绝不姑息。我甚至认为国营企业许多事不好办,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姑息。我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对企业的人员和管理程序,包括公司结构进行一下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有流动才会不断有新的活力。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谈管理时已经谈到了,这里就不再多说。
总之,商场就是战场,企业要在商战中生存发展,靠的就是实力。这个实力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实力,资金雄厚,这是有形的,就像人们常说的“硬件”;另一个就是企业素质,也就是人才和管理,这虽然是“软件”,摸不着,拿不起来,但它的重要性与“硬件”完全不相上下。
第三部分 回眸十年走过的路下面的人越强对你越有利(2)
“爱才”没有统一的标准。我的方法是真诚地关心和讲信用。
也可以说就是前面讲到的尊重。
关心和爱护员工,不仅是我团结人才的法宝,也是我的公司制胜的法宝,虽然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我仍然担心有不少人没有做好。
这倒不是说我就做得有多好,不过,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是随时留意到这个问题的。
把人才请到公司里了,不等于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了,请到身边来如果不尊重,比不请到身边来更糟糕。
要调动能干人的积极性,首要的一点是尊重能人。当然尊重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一个老板在各个方面来具体体现。有一次我在老家四川办事,听人说起四川有一个大老板,因为职工将拍广告剩下的几张胶卷,用来拍了职工们自己的照片,那位拥有亿万资产的大老板为此大怒,不仅骂了人,还要财务上扣职工的工资。我对这件事十分想不通,这样做就是严格管理了吗?我看不见得。我有很多次为拍几张照片就买一个胶卷,每次都是剩下三十来张,我就希望职工拍完。要说节约,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节约。虽然接下来冲洗照片要多花钱,但职工们高兴了呀!只要职工们高兴了,这钱就花得值得。我们不是经常花钱招待公司以外的人吗,花钱让外人高兴都可以,为什么不能花钱让自己公司的职工高兴高兴呢!
这里反映出来的不是几个钱的问题,这应该是一个很明显的“劳资关系”,更准确地说,是一个老板的眼光与思维水平。
我还是那句话,增强了与员工们的情感,比什么样的管理条例都更管用。
我不是胡吹,您任何时候都可以来我公司看,我是相当看重对待公司员工,尤其是对待有本事的人才的。我的好几个高级职员就是住在我的别墅里,与我同吃同住,一同享受我的空调,享受我的游泳池,享受我的豪华住房以及别墅的一切娱乐设施。我觉得能够与他们和谐地长期在一起,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
对于职工们的福利,我从来不愿含糊,除按常规包吃包住,每年还有旅游假,由公司负担他们的来回旅差费用。我敢说,其他的不谈,仅这一条,就是许多私营公司所没有的。
对自己的职工不能“抠”,“抠”小钱必然影响大事。
1994年9月,我刚刚招聘的一个“旅业部”经理,上班还不到一个月,便接到电报,说他爷爷病重,要他速归。他很为难。我知道后,马上批准他回家看望爷爷,并告诉他,假期中的工资照领,经理职务给他留着,还拿出500元钱,要他给爷爷买补品。以后是怎么回事,就不用我多说了,您读到这儿一定能够猜到的。
用各种大大小小的实际行动,来显示自己真诚的尊重,消除他们心目中的那种“老板”或“雇员”的心态。
这是个很细致的,也是很复杂的事。我只举这么一个例子。
我从不随便对自己下面的人失约。
不管别的老板是怎么看待这种事,我自己是很认真的,我觉得这样的事应该提到较高的高度来看,不管他是下面的一个什么人。
我只要约了人谈事情,不管是大事小事,还是不太重要的事,我都从不随便爽约,实在有意外的事不能分身,我也一定打电话说明,如果电话打不通,我就会专门请一个人赶去解释清楚。
一个老板,如果不能对自己下面的人守信用,不能够做到尊重自己身边的人,那么,对别的人也可能会是这样。
这样的事,仅仅做个十次八次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但时间长了,别人对你就会另眼相看。我的朋友很多,公司内外都有,他们都乐意帮我出谋划策,帮我排忧解难,为什么呢?很简单:
我从不失信于他们。
感情投资的回报率,是难以估量的,我的公司由此而显得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增。“旅业部”有位服务员的亲戚在福建开了一家服装厂,三番五次来信催她去当管理人员,并许以高薪,但她说:“凭刘总对员工们的一片诚心,我就不愿意也不忍心跳槽。”
第三部分 回眸十年走过的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
办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我非常乐意。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家乡广安和父老兄弟。
我的确看不惯、也看不起到处伸手要钱的人。
1992年夏天,我回家乡广安县去探亲,事前根本没有想到,我那次回家会给家乡的“父母官”添那么多麻烦。
听县委、县政府的小车驾驶员说,刚听到我要回去的消息,县委办公室的领导们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接待。不接吧,听说我是一个在广东拥有上亿资产的集团公司老板,县里本来正在到处引资,到处请人来县里投资,眼下送上门来一个“大老板”,怎么说也不该冷落;接吧,又听说我祖祖辈辈都是本县偏远的果子村的农民,几年前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打工仔……
这件小事把领导们搞得很累,反复研究,最后大家还是决定“解放思想”,派个小车到火车站接我。
下火车后,接我的人指给我一辆小车让我上,我怕上错,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