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1-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②此后不久,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宁全真亦奉其生母到南方,又得仕子仙所授〃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生母亡后,复为宁姓。绍兴(1131~1162)中,以斋醮祈祷有功,被赐号洞微高士,继加〃赞化〃二字。朝廷凡有醮礼,皆命其主典。孝宗(1163~1189)朝,遭左街道录刘能真嫉妒陷害,被囚十余日后黥隶军籍。此后,即晦迹深遁,益勤修炼,士夫慕其道而归之者如市。浙右(浙西道)诸处士庶率多请其建醮。晚年住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弟子何淳真家,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逝世,享年八十一。宁全真所传弟子甚众,知其名者有:赵义夫、宋扶、何德阳、王承之、章友直、宗妙道、胡元鼎、胡次裴、赵怀政、胡仲造、杜文豫等。可见在宁全真周围已集合起大批弟子,他所创建的东华派已初具规模了。
  东华派以元始上帝、灵宝天尊为最高神,以《灵宝度人经》为主要经典,崇尚斋醮科仪。编纂有道法与斋醮方面的经书,《正统道藏》第五十一册所收的《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题宁全真授,王契真纂;第十二册所收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题宁全真授,林灵真编,是后人在林灵真所撰的《济度之书》十卷基础上扩充编写的。
  东华派在南宋初形成后的传播情况在《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中,列有其传系:王真人,讳古,字贤孙;田真君,讳思真,字清夫;宁真人,讳全真,名本立,字道立;王真人,讳谼,字光宝;赵真人,讳德真,字义夫;宋真人,讳存真;张真人,讳洞真;
  孔真人,讳敬真;卢真人,讳湛真;薛真人,讳熙真。上列宁全真之后的王、赵、宋、张、孔、卢、薛诸人,不见他书记载,其事迹不详。
  张宇初《岘泉集》卷一谈诸符箓派的源流时,曾谈到灵宝派分衍为东华派及东华派的承传谱系:〃灵宝始于玉宸,本之度人经法,而玄一三真人阐之。次而太极徐君(徐来勒)、朱阳郑君(郑隐)、简寂陆君(陆修静)。倡其宗者,田紫极(田思真)、宁洞微(宁全真)、杜达真、项德谦、王清简、金允中、高紫元、杜光庭、寇谦之、镏冲靖,而赵、林、白、陈而下,派亦衍矣,是有东华、南昌之异焉。〃所述田思真、宁全真为东华派的开教祖师,已如上述。其后诸人中插入寇谦之、杜光庭,是时序颠倒,可以不论;金允中、镏冲靖二人可作简略介绍。
  金允中,南宗道士,于理宗(1225~1264)时编著《上清灵宝大法》四十四卷,该书卷十七有云:〃允中经师高君,自京南渡。绍兴之初,化行江淮间,所行上清灵宝大法乃古书也,自唐末五代时流传者。高君归老于新安,……其法则主于《度人》一经,其斋则遵广成(杜光庭)之科。先籍师唐君受传,以付刘副观,刘君受传以付金允中。〃〃允中度师刘君再行奏受斋法于正一宗坛蒋君九思,奏法于田君居实。〃
  卷二十三又云:〃允中先经师高君章本云,臣姓高,属徽州祁门县紫元庵焚修。〃看来从绍兴初的高某,传至刘某,再传至金允中,是南宋东华派传承的一个分支,但因资料缺乏,其传播情况尚不得其详。他编著《上清灵宝大法》时,十分强调封建伦常对行法的作用:〃惟忠惟孝,遵守礼法,是科教之本也。〃又称:〃求仙之道,礼法为先,灵宝乃孝道明王之教,以孝悌为主。忠直孝敬,自可动天地,感鬼神'。③又十分强调善恶报应,要修道者行善远恶。说:〃夫欲学道慕生,上隶真人,玄心栖邈,恭诚高灵者,当得世功相及,祸恶不侵,阴德流根,仁心下逮,乃可步真索仙,度名青府耳〃。④
  《岘泉集》所云镏冲靖,实为宋宁宗、理宗时道士留用光,曾封冲靖先生、冲靖至德昭应真人。《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末,元明善《龙虎山志》卷上,和张雨《玄品录》卷五皆有其传,所记略有出入。留用光,字道辉,江西贵溪人。《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之《留用光传》谓其〃少解悟玄学,受法于(龙虎山)上清正一宫道士蔡元久。元久,宣和间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王道坚三世孙也。既入道,……诸法书靡一不练,专以玉府五雷法正一法为宗主〃。元明善《龙虎山志》卷上《留用光传》则谓其年壮时遇汉天师传法,所得为〃天心五雷法书〃。该传云:〃既壮,无所闻道,往游南岳,至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道逢一道人,自言是张辅元,与用光偕行。……次长沙(今属湖南),张谓曰:'子事吾勤亦至矣,向吾慢子,观子之变,子益加敬。吾今入蜀,有一编书授子,子其秘之!'遂去。启视,乃天心五雷法书。〃张雨《玄品录》卷五《留用光传》所记同此,只〃五雷书〃讹为〃吾雷书〃,且前无〃天心〃二字。《龙虎山志·留用光传》又称:
  〃宋庆元(1195~1200)间,衢州(今浙江衢县)旱甚,郡守沈作砺……延命祷雨,而雨。郡上有事,后复祷雨于朝,亦雨。用光年四十,未得度为道士,至是即御前赐冠服,制三授至左右街都道录,太一宫都监,赐号冲靖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撤(龙虎山)上清宫新而大之。嘉定(1208~1224)间,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后理宗立,复召用光,(辞谢)……越旬余……而化。向之张辅元者,或谓为汉天师也。〃《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留用光传》谓,光宗时授冲靖先生,升左街道录。元代追封为〃五雷宗师冲靖至德昭应真人〃。观上面诸传所记留用光的行谊,很像神霄派道士,其得〃天心五雷法书〃又似天心派道士。但张宇初为明初正一道首领,其《岘泉集》将留用光归入东华派道士,或许是有根据的。
  入元以后,东华派的主要传人为林灵真(1239~1302)。
  灵真,名伟夫,字君昭,法名灵真,自号水南,人称水南先生。世为温州(今属浙江)平阳人。出身官宦世家。经纬史传、诸子百家、若方外之书,靡不洞究。而于四辅、三奇、阴符、毕法之旨,犹为加意。因累举不第,乃弃儒为道,舍宅为观,投礼提点复庵先生戴公煟为师,匾其宅曰丹元观。曾自谓:〃予学道于虚一先生林公,东华先生薛公,于兹有年矣。
  幸造道域,参玄律,讵可韫所学而不济于世?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以度生济死为己任,建普度大会者不一。〃⑤其所云虚一先生林公,不详,东华先生薛公,即前举《灵宝源流》所列之薛熙真,亦不详其事迹。《灵宝源流》在薛熙真之后,继列水南先生林真人,讳灵真,证明后世东华派道士确已承认其为〃绍开东华之教〃的〃一代真师〃了。大约在元世祖至元末,被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表荐其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此后,〃退居琳宇,尽三洞领教诸科,及历代祖师所著内文秘典,准绳正一教法,撰辑为篇目,为《济度之书》一十卷,《符章奥旨》二卷〃⑥。即对灵宝斋醮科仪书进行整理增补,写成《济度之书》等,是东华派著作的撰述人。
  林灵真于逝世前,所传弟子甚众,〃在州里不下百余人。
  在方外则天师门下高闲董公,宗师堂下闲闲吴公,金华谢公,括苍雨峰周公,武林隐王公,吴门静境周公。派孙有庐山钟岳于公,赤城天乐赵公,武陵廛隐方公,练溪岩谷周公,虚舟平公,竹外张公。此玄门之表表尤著者。……可谓一时授受之盛〃。⑦上列诸人,除闲闲吴公为吴全节外,余皆不详。
  林灵真临终前,贻书弟子林天任,命嗣其教。林天任,《仙都志》卷下有传,号横舟,昆阳(今河南叶县)人。曾出仕为修职郎,后归心玄学作道士,尝〃采摭道典,黼黻教科,屡阐黄箓大斋〃,曾被授命为凝和通妙观明法师、玄学讲师。
  林天任虽被授命嗣教,但《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所列东华历代宗师名单中,却未列其名,而是在林灵真之后,列:太极高闲先生董真人,讳处谦,字巽吉;三十九代天师太玄真人,讳嗣成。这是该书所列的最后两代祖师。《林灵真传》称〃高闲董公〃(即董处谦)是天师门下弟子,即正一派龙虎宗道士;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于元延皊三年(1316)嗣教作正一教主,表明此后东华派即融入正一道而不单传。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道藏》第7册17页,17页,第31册442、489页,380页,第30册498页,499页,499页,文物出战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金丹派南宗

  金丹派南宗为南宋时期形成的道教内丹派别,与北方的全真道相对。因地处江南,故称〃南宗〃。该派祖述五代至北宋间道士钟离权和吕洞宾,谓其丹法传自钟、吕。以北宋张伯端为开派祖师,并提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传法谱系。从该派丹法思想看,渊源于钟、吕是可信的,但张伯端不一定得自吕洞宾的亲传。上述传法谱系,有学者疑是白玉蟾的伪造,也有学者不认为伪。但白玉蟾以前的四传,皆为单传,并未形成道派,只有到白玉蟾时才传了众多弟子,始形成为道派,似可以肯定。上述传法谱系中之五人,被后世道士尊为南五祖。
  张伯端(987~1082)字平叔,号紫阳。他自述云:〃熙宁己酉岁(1069),因随龙图陆公(诜)入成都……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薛道光、翁葆光认为所遇真人为〃青城丈人〃;陆诜之孙思诚于乾道五年(1169)所作《悟真篇记》,则谓张伯端在成都所遇真人为刘海蟾。据称:〃有以金丹之术见授者……复序其所从来,得之成都异人者,岂非海蟾耶?〃〃因取此书读之,始悟其说,又考世之所传吕公《沁园春》及海蟾诗词,无一语不相契者,是知渊源所来,盖有自矣。〃石泰(1022~1158),字得之,号杏林,一号翠玄子,常州人。以缝纫为业,曾自称:〃素慕真宗,遍游胜境,参传正法,愿以济世为心,……尤以善生为重。作《还源篇》五言绝句八十一首,以咏内丹修炼之术。薛道光(1078~1191),一名式,字太源,陕西鸡足山人,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据《陕西通志》载,宋崇宁五年(1106)冬,寓郿县,遇石泰,得授口诀真要。后来京师,弃佛入道。靖康元年(1126)秋作《还丹复命篇》五言绝句十六首,七言绝句三十言,续添《西江月》九首,又撰《丹髓歌》三十四首,歌颂内丹法要。陈楠(?~1213),字南木,号翠虚,广东惠州博罗县人。以盘栊箍桶为业,自云:〃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又云:〃嘉定壬申(1212)八月秋,翠虚道人在罗浮……还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既自称为薛道光弟子,又是白玉蟾之师。据传能捻土为丸治病,人称〃陈泥丸〃。有《翠虚篇》传世,并兼行雷法。
  白玉蟾(1194~?),是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本姓葛,名长庚。定居福建闽消。自称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
  张伯端以禅宗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之境,白玉蟾则深究禅学,融会于内丹理论之中,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纯以禅理入道为其特色。在南宗活动方面,他除建庵立坛外,还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彭耜曾语其徒林伯谦曰:〃尔祖师(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鹤林靖、尔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请靖额也。〃可见南宗初建时,其传人都曾立〃靖〃,以为香火之地,作内月修炼、行诸法术、传道讲授之用。
  南宗一派奉张伯端《悟真篇》为祖经,并以之为该宗内丹修炼的理论基础。该书继承钟、吕内丹思想,在〃三教合一〃思想影响下,以道禅结合、摄禅释性、先命后性独树一家之学,修炼则从传统命功着手。行功之前,先须〃筑基炼己〃为入手功夫。即对人体已亏损的精、气、神进行修复,待精满、气足,神全之后,才进入正式炼丹阶段。白玉蟾继承张伯端丹法思想,在内丹传统宇宙生成论基础上,糅合道禅之学,在〃神为主;精气是客〃,〃丹者、心也;心者、神也〃的前提下,强调心性修炼。深信修炼金液大还丹,可以,主宰死生。
  声宗从陈楠起,兼行神霄雷法(又称五雷大法)。白玉蟾承其师业并授其弟子。他还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谓修炼中气机发动,阴阳交媾时,意念与自然界风雨雷电相契合,便有面赤、耳热、汗出、眼黑等生理效应,顷刻之际,代天行法之功便成。
  南宗一派禀承《悟真篇》〃混俗和光〃、〃大隐居廛〃的思想,也主张〃大隐混俗〃,不提倡出家。陈楠〃招邀徒弟走市廛,醉酒饱肉成群火。〃夏宗禹在《悟真篇讲义》中称:〃有志之士若能精勤修炼,初无贵贱之别,在朝不妨为治国平天下之事,在市不失为士农工商之业。〃而白玉蟾也是〃时又蓬头赤足以入廛市,时又青巾野服以游宫观〃的云游道士。他曾指出:〃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异耳。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则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则擒。〃由于南宗多居家道士,无意仕途,故始终未得朝廷扶持。入元以后,全真道南下,南宗与全真道接触中,逐渐产生与之合并的要求,在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在元代中后期实现了两北二宗的合并,从此金丹派南宗即成为全真道的南宗。
  金丹派南宗作为一个独立的炼养道派的时间并不长,但影响较大。首先,它的内丹理论对全真道有较大影响,使全真道的内丹理论,在吸收南宗内丹成就后更加充实和完善;其次,促进了符箓派的改革,将内丹修炼引入斋醮活动中,一改旧符箓派只行符设法的传统。新出现的神霄、清微、净明等道派,也都以〃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为其宗旨;第三,南宗人留下了大批内丹专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气功学、医学,以及人体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太一道

  太一道为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正一道。
  太一道,或称太一教,创始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0)初,创始人为卫州(今河南汲县)萧抱珍(?~1166)。早年〃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遂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①之所以称〃太一〃,说法有二:一为前碑所云,〃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一为《元史·释老传》所云,〃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该教〃以老氏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重视符咒秘箓,祈禳诃禁,为人去厄求福。属于符箓道教。
  太一道创立后,于天眷初即〃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②〃寻以所居湫隘,不可揭香火斋洁之虔,乃于州东三清院故址,葺茆而庵〃。③其后,弟子侯元仙又在赵州及真定的家中,〃各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药济人〃。④将太一道传至河北赵县、正定一带。金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萧抱珍之名,召赴阙,赐所居之庵名〃太一万寿观〃。于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死前留下遗嘱,其后非萧姓嗣教者,必改姓萧。元宪宗二年(1252),追赠其为〃太一一悟真人〃。
  太一道二祖萧道熙,字光远,本姓韩氏,其先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五代祖徙居卫州。金正隆(1156~1161)间,韩氏举族修太一教。〃才免怀,留养道宫,受度为道士,复先训也。再命而受清虚大德之号。大定六年冬十有一月,真人(萧抱珍引者注)羽化于万寿丈室,……时师(萧道熙引者注)甫满十祀耳。既窆师,乃陈宝箓、法物,具香火升堂,以二代嗣事谕众〃。⑤遂改姓萧,为二代祖。〃九年,朝廷歆其行异,敕立万寿额碑于本观。是后声教大振,门徒增盛,东渐于海矣〃。⑥〃十一年,时师殆十有四腊,门人巨鹿李悟真者,造请:'何为仙道'?师曰:'做仙佛不难,只依一弱字便是尔,曰、弱者道之用也'〃。⑦大定十四年(1174),应金世宗诏,居中都天长观,明年春,辞归乡里。后四年,复住赵州太清观。大定二十一年,又被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