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1-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⒈怼⑿颉⒓恰⒋⑺獭⒃薜鹊取6缘澜痰慕汤斫桃濉⑸窕按怠⒄纯埔堑龋辛讼低车恼砗筒ⅲ缘澜痰慕ㄉ栌泄喾矫娴墓毕住K拇笈鳎唤龇从沉怂κ贝牡澜堂婷玻参澜淘诒彼蔚脑俣雀葱俗急噶艘欢ㄌ跫澜涛幕飞弦晃怀星捌艉蟮闹匾宋铩
  注:
  ①②④《道藏》第32册8页,第5册330页,第32册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十国春秋》第2册674页,中华书局,1983年


彭晓

  彭晓(?~954)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少好修炼,与击竹子何五云善。五代后蜀时,明经登第,迁金堂令。据传遇异人得丹诀,修炼于县内飞鹤山,自称〃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常以篆符为人治病,号铁扇符。能长啸,为鸾凤声。蜀主孟昶屡召,问以长生久视之道,晓曰:〃以仁义治国,名如尧舜,万古不死,长生之道也。〃①昶善其言,以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
  彭晓倡导性、命双修,在修炼养生、阐发内丹(他称为〃金液还丹〃、〃真一之道〃)思想方面有引人注目之处。他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年寿无限,提出了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上的〃仙道〃、〃鬼道〃学说。认为生成万物的乾坤之气,有阴有阳,有清有浊。清阳者主生,积之者成神仙;浊阴者主死,积之者成散鬼。而人通过修炼还丹,以天地无涯之元气,续个人有限之形躯,使自身成为纯阳真精之形,就可以与天地同寿,长生不死,即身成仙。他要求修炼志士,〃又须彻声色,去嗜欲,弃名利,投灵山,绝常交,结仙友,隐密漕溪,昼夜无怠,方可期望〃。②彭晓的修炼成仙思想,顺应了唐末五代道教方术由外丹转向内丹的历史趋势,而又继续坚持被世人怀疑和诘难的长生不死、即身成仙说,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发挥《参同契》原理解说内丹修炼思想,对后世道教有一定影响。
  今存其炼丹著作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该书分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上中下三卷共九十章而加以注释;《鼎器歌》一篇:复为图八环,以解《参同契》,谓之《明镜图诀》,均收入《正统道藏》。另撰《还丹内象金钥匙火龙水虎论》,《云笈七》卷七十有节录其《黑铅水虎论》《红铅火龙论》两部分;皆为研究彭晓内丹修炼思想之重要资料。
  注:
  ①②《道藏》第5册348页,第20册16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谭峭

  谭峭为唐末五代道教学者。字景升,泉川(今属福建)人。
  幼读经史,属文清丽。父唐国子司业洙,训以进士业,而峭爱好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茅君列仙内传》等书,立志修道学仙。后辞父出游终南山、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等名山而不复返。其父驰书责之,乃复信曰:〃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知其求道心坚,亦无可奈何;而心常念之,每遣家童寻访,并寄以衣物钱帛。峭将父所寄衣赠贫寒人家,钱帛存放于酒肆。于嵩山师事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
  惟以酒为乐,常处醉乡中;夏日穿乌裘,冬著绿布衫,或整天卧于霜雪中,人以为已死,视之,呼吸如故。状类疯癫。每行吟诗曰:〃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据南唐沈汾《续仙传》载:谭峭后居南岳,炼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入青城而去。
  唐末五代社会动乱,谭峭不求仕进荣显,而以学道自隐。
  但他十分关心世道治乱,民生疾苦。乃著《化书》六卷一百十二篇。他认为统治者的剥削、压迫,是造成人民痛苦,社会动乱的基本原因,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享乐腐化,是加重剥削压迫,激化社会矛盾的内在因素;提出统治者应用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以医治社会弊病,实现天下太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企求安定生活的愿望。
  谭峭本老庄思想,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皆源于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后复归于虚。他写成《化书》后,交南唐宋齐丘,请其作序传世。宋齐丘遂占为己有,一时《化书》被名为《齐丘子》,以致南唐沈汾《续仙传》为谭峭立传时,未述及撰《化书》事。后陈抟揭露宋齐丘欺世盗名的丑行,称:〃吾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今江苏南京),见齐丘,……乃出《化书》授齐丘曰:
  '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丘夺为己有而序之耳。〃①自此,始正名为《谭子化书》,或称《化书》。元人赵道一编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谭峭传,即在《续仙传》的基础上补叙了陈景元所述陈抟揭露宋齐丘夺《化书》一事。
  据《泉州府志》载称,南唐主曾赐谭峭以紫霄真人之号。
  明万历(1573~1619)年间,王一清(号体物子)作《化书新声》时,在其序中称〃紫霄谭真人《化书》〃。②表明道门中亦称谭峭为紫霄真人。故后遂出现将作《化书》的紫霄真人谭峭与正一先生谭紫霄相混淆。南唐沈汾《续仙传》未载谭紫霄事迹,所列谭峭传,也未记在闽活动及受尊号之事。唯北宋末马令撰《南唐书》,始于《方术传》中提及〃道士谭紫霄,泉州人也,与陈守元相善,事王昶,封正一先生,闽亡,寓庐山栖隐洞〃,并有诸多神奇传说。南宋陆游所著《南唐书》,在方士传中所记〃谭紫霄〃,与马令所记大体相同,并增益〃自云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鬼魅,治疾病〃等内容。可见两者所记谭紫霄,是传天心正法的符箓派道士,闽王昶尊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晚隐并终卒庐山栖隐洞。而五代沈汾《续仙传》所记谭峭,为丹鼎派道士,在南岳炼丹,后入青城仙去。二人互不相涉。因此,《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已将谭峭与谭紫霄分别立传。称〃金门羽客姓谭氏名紫霄,一云子雷,其先北海人也〃。并明确指出《化书》为谭峭所著。到了清初,则又出现《化书》为谭紫霄所著及将两谭事迹相混淆之事。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福建通志》卷五十一《仙释》栏载:泉州府〃谭紫霄,幼聪警,及长嗜黄老,得辟谷养气之术。尝作《化书》,授宋齐丘令为序,齐丘因攘为己作。〃乾隆二年《福建通志》卷六十《方外》栏所记谭紫霄,则仅摘录马令《南唐书》,而不言作《化书》事。和坤等所撰的《大清一统志》在《泉州府·仙释》栏则又称〃谭紫霄……尝作《化书》,授宋齐丘,后尸解去〃。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所编《福建通志》中的〃谭紫霄〃只综述马令《南唐书》和陆游《南唐书》关于谭紫霄的资料,而不言作《化书》及有关谭峭的经历,才又恢复元以前的状况,将符箓派的谭紫霄与作《化书》的谭峭分别开来。
  注:
  ①《化书后序》
  ②《道藏辑要》危集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902)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据称得真文秘诀。方远在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将卷帙浩繁之《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精选节录为简明读本,名之曰《太平经钞》。唐景福二年(893),钱塘彭城王钱霮笼络高道,访方远于余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居之。钱霮在所撰《天柱观记》中,赞扬方远〃实紫府之表仪,乃清都之辅弼〃。昭宗李晔降诏褒异,并颁命服,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由是显闻吴楚。南唐沈汾《续仙传》载称:远近从学弟子二百多人,其中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广平程紫霄,应召于秦宫,新安聂师道行教于吴国,安定胡谦光,鲁国孔宗鲁,十人皆受思真炼神之妙旨。
  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别是他辑录的《太平经钞》,作为一部较完好的《太平经》节钞本,在《太平经》已经严重散失之后,还能大体上显其原貌。


聂师道

  聂师道为五代道士。生卒年不详。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少居问政山师事道士。年十三即披戴冠裳,十五传法箓修真之要。后出游绩溪山、南岳,礼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坛,又游止玉笥山清虚观,据称遇异人谢通修,授以《素书》。后还问政山故地,居三十余年。唐给事中裴枢任歙州刺史期间,田頵、陶雅举兵围之累月,食尽援绝,议以城降,而城中杀外军过多,无人敢领命出城,师道乃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枢曰:〃君道士,岂可游兵革中邪?〃令易服以往,师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缒城而出,田頵、陶雅初亦怪之,及与语,大喜曰:〃真道人也。〃随约誓遣还。
  歙州平,吴太祖杨行密闻其名,召至广陵,建紫极宫居之。褒为逍遥太师问政先生。居三十年,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邹德匡、王处讷、杨匡翼、汪用真、程守朴、曾景霄、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邓启遐、吴知古、范可保、刘日祥、康可久、王栖霞等,皆传上清法,散于诸州府,传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门。


吕岩

  吕岩(一作嵒)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传〃八仙〃之一。号纯阳子。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①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②昼夜终始修炼。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炼之既久,如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③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
  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或称〃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遥Ы谴已巯掠幸火耄缛思涫拐撸钔反蟆J姥晕崧裟山H∪送罚嵛胚又J涤腥#阂欢戏衬眨咸班粒仙俏嶂R病J烙写嶂瘢蝗舸嶂ǎ淮嶂ǎ蝗舸嶂小:我怨剩课巳舴词牵湮帐纸游洌詹怀傻馈ā"僭朗棵缟剖备辔洞垦舻劬窕钔汀菲呔恚慵话倭惆嘶适隆R蚨蓝幢鲆参弁跛绶睿涡驮辏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直斋录》又著录《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家注本。《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吕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道藏辑要》收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
  注:
  ①②③《道藏》第4册422页,第20册738页,7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能改斋漫录》


陈抟

  陈抟(?~989)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潼南县境)人〃(又有陕西人、西洛人、四川夔州府人诸说)。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隐逸传》记载,陈抟〃始四五岁,戏涡水〃,则亳州真源县似为其出生地。而北宋太宗、真宗时(976~1021)人李宗谔又称陈抟为〃普州崇龛人。〃①王象之指出:〃又《别传》一编,乃钦真观道士谢道缘所传,其徒相传盖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为崇龛寨人。〃②按钦真观即在安居县崇龛镇。或许崇龛乃其祖籍,亦未可知。
  陈抟生于唐末(根据道教徒中的说法推算,当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与魏泰所说〃生唐末〃大体吻合),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但日饮酒数杯。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魏泰谓其〃或一睡三年〃。③陈抟本有大志,然〃数举不第〃,④且厌五代之乱,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⑤大约在后周或稍前,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⑥据宋朝《国史》称,大约在此期间,他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吕洞宾、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传弟子陈景元又称其与谭峭为师友。自此,其名大振。后周显德三年(956)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⑦问以飞升黄白之术。抟答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⑧命为谏议大夫(一说〃拜左拾遗〃),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此据王闢之《渑水燕谈录》。一说学者又称白云先生),放归山;又命陶穀草诏,令华州刺史每事须供,岁时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