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台后,我先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介绍说:“从前我写过文章,有人评价是王大妈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没办法,我的名字叫张文昌,所以写的也是长文章……”这一番开头,令招聘方和应聘者都开怀大笑,气氛顿时就轻松了许多。
出于习惯,我用笔记本记下了一些人的特点以及他们的长处。自我介绍完毕,主持人问:“谁来为别人做做点评呢?”我又第一个举手上台,一气呵成地点评了5人。我很顺利地就加入了该公司。几位公司老总后来见到我时,都这样说:“哈,张文昌啊,你那天的介绍非常精彩,我一下就记住了你……”对于那次的应聘成功,我得益于成功运用了他人的经验,当然也与在整个过程中所持的积极态度分不开。
因此,你不妨用心替自己的名字编一个连贯而有意义的介绍词,以使你的社交得心应手。说到名字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说。
第6节:让他人接受你的心理策略(1)
前一段时间,我到一个房地产公司咨询一些事情,有一个姓氏“怪异”的业务员接待了我。这个姓“閤”的男孩,在刚开始简单介绍了自己之后,就言归正传地谈事情。当时我并没有在意他到底姓什么。当我告辞的时候,他递给我一张名片,说今后有什么需要再找他。
后来,我有问题想问他的时候,找出他的名片,却叫不出他的名字来。当时手头又没有字典,就找了他的同事,我之后的合作对象不小心就变成了他的同事。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你的名字中有一些生僻的字时,不妨主动大声地告诉对方,让对方记住这个字,千万不要鄙视他人“这个字你都不认识?”“怎么样?我的名字特别吧!你不认识吧!”或是等着看对方念不出时的窘样。在对方因为不认识你的名字,而感到尴尬的时候,你要懂得给对方解围,告诉他,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个字。
总之,你的名字可以为你带来机会,也可能成为机会的拦路虎,关键看你怎么去运用它了。
第2章 让他人接受你的心理策略
在与人相处中,只有先让他人接受你的人,才有可能接受你说的话,你做的事。而让他人接受你,就需要你对他人进行心理引导。
自尊心是他人最在乎的,要满足和尊重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如果你不能满足他人的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需要,那么他人肯定不愿意与你相处。
有句古语说得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只有尊敬别人才能换来别人对你的尊敬,只有互相尊敬才能互相受益。
以前,我们经常说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而这里,我要说的是,尊重他人是一种处世原则和技巧——利用自己对他人的尊重而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如果你不能满足他人的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需要,那么他人肯定不愿意与你相处。
我小时候,有一天到一个小伙伴家玩耍。那时的我大概还只有五六岁,跟伙伴玩累了,在地上看小人书休息时,伙伴的母亲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甜酒来。甜酒是她自己酿的,远远地就能闻到香味。
她从厨房端到客厅后,先是问她的孩子吃不吃,孩子说不吃。于是,她就把甜酒端到我面前来,问,“你吃吗?”还没等我开口回答,她就说,“我先放在这里,你不吃的话,等会就倒掉。放了几天,反正家里也没人吃了!”
这句话让我流出的口水硬生生地又咽了回去。她严重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当时我虽然年纪小,但自尊心却很强。她可能认为我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所以说话没有顾忌,但她没有意识到一个小孩子也会有自尊,也会受到伤害。
当时我想,我又不是小乞丐,为什么要吃你们剩下不吃的东西。于是,我转头就跑开了。
后来,在课堂上,我学了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要给别人,特别是跟你条件差不多的人。对对方来说,这也许是一个与自尊心紧密联系的举动。
自尊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这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最后底线。然而,尊重别人的自尊心,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也需要把握好分寸。当你尊重过头了,又仿佛有点小瞧别人,比如对某人的过度同情和过度帮助,就会导致对方的自尊心受损。
第7节:让他人接受你的心理策略(2)
有一位小学老师的班上有一个腿脚不太灵活的残疾孩子。有一天,学校安排大扫除,老师没有给这个孩子安排任务,最后这个孩子哭得很伤心。“
你为什么不给他安排呢?”我问。
她说:“我本意是照顾他,他的腿脚不便,所以不想让他干活。当他哭着找我时,我安排他擦桌子。可大扫除完后,他说他以后不擦桌子了,擦桌子是女同学干的活,他要和其他男同学一样去提水。”
有时候你是出于好心,照顾别人,最后却像这位老师一样伤害到了别人。所以,当你想让着别人的时候,不要说出来。比如,当有个朋友非要找你较量一下棋艺的时候,为了照顾他的面子,你可以装作考虑不周全而不小心输给了他,千万不要在开头的时候就“好心”地让着他,“我先让你一车一炮,再跟你下。”否则,你挑战的就不是他的棋艺,而是他的自尊。
给别人留一点信心,或是成功后的成就感吧。如果你过分地帮助他人,就会让他人觉得自己很软弱,至少他认为在你的眼里,他是软弱的。
所以,你要注意下面两点:
维护他人的自尊,不要冒失地给他人提供帮助。
很久前,我买了几条新衬衣放在柜子里一直没有穿,但是标签早就被我剪掉了。前几天,我拿出来试试,发现有一件已经小得穿不上了。于是,我就决定送给个子比我稍微小一点的小赵。可是,当我给她衣服的时候,她看到没有标签,很敏感地问:“你穿过的吗?”我似乎听见了她心里在说:“我可没有潦倒到要捡你的衣服穿的地步!”我连连解释:“不,是新的!其实我自己很喜欢,一直搁在柜子里没机会穿,现在却穿不了。否则我是怎么也舍不得给你的!”她这才接过衣服。
那次,或许我无意中冒犯了她,我也不知道这件衣服她是否会穿。我知道以这样的态度送礼,会挫伤她敏感的心以及朴素的自尊。有时候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善举,真的会伤他人的自尊。即使要送他人物品,也要表示出你是真心想送给别人,而不是你同情别人贫穷或是自己用不上了才送给别人,这或许是对别人的一种施舍。
你要让他人了解,在你的眼里他们是有价值的。
得到他人的肯定是满足自尊的一部分。很多人喜欢在对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享受到被认可的感觉。所以,要让他人知道,你是真诚地需要他的帮助,迎合别人实现自我价值后的满足感。即使有时候,人们的好意不一定帮到我们,他们的心意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小李刚刚大学毕业。这天正在家里看书的时候,门铃响了。他去开门,门口站了一老一小两个农村人,他们冻得瑟瑟发抖。老人大概60多岁,是带着孙子来谢谢小李的爸爸,李老师的。
老人说,要不是李老师在校长面前求情和做担保,他的孙子早就辍学了。“我是专门来感谢李老师的!”说完,从背后拿出一个脏脏的蛇皮袋子,要递给小李。“我们乡下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家里困难,只好带着这点红枣和花生,表示感谢……”
还没等老人说完,小李瞥了一眼这些东西,马上回绝他们:“你还是拿走吧!我爸爸从来不收礼。再说,要是我们需要的话,可以到市场上去买……”小李打算继续说“这也值不了几个钱!”话还没说出来,李老师就从屋子里走出来,将老人和孩子迎了进来。坐定之后,李老师满脸热情地对他们说:“我这几天正准备年货,你送的这些东西正是我需要的。你们大老远地给我送过来,真是雪中送炭,感谢啊!”
第8节:让他人接受你的心理策略(3)
当老人和孩子离开后,小李满腹疑惑,迫不及待地问:“他们送的这些东西,我们家明明有,为什么你还说是雪中送炭啊?”
李老师说:“孩子,你还年轻,不懂得这些道理。给予了别人帮助,就应该给别人表达谢意的机会。我过去也有过这方面类似的经历,当我拿着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去感谢人家时,对方将我拒之门外,还说需要时到市场花不了几个钱就可以买得到。你知道我当时有多尴尬吗?俗话说礼轻情义重,送出去的不仅仅是几个不值钱的东西,而是一种感激之情呀!其实接受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当别人真诚相待的时候,千万不要辜负别人的好意,即使别人的好意有时并不正确,也不要当面去摧毁,因为这样只会将别人挡在你的心灵之外,会让别人不知不觉变得冷漠。
拉近距离,走过去并拥抱他人
触摸,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力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体会,人在触摸或身体接触时对情感的体会最深刻。在生活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种强烈情感的有效方式。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隔阂的消融、深厚的友谊,也需要通过身体的接触才能充分的表达。
有一次,你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老板把你叫到办公室,对你嘉奖了一番。
现在设想有这样两个场景:
一:老板始终坐在老板椅上,隔着一个办公桌的距离与你面对面,他面露微笑地说:“小刘,你的能力不错,希望你再接再厉哦!”
二:老板从办公桌的里面,慢慢走到你身边,双手拍拍你的肩:“小刘,你的能力不错,我很看好你哦!”
你认为哪种方式对你的鼓励更大,或是你认为上面哪个场面更加表现出老板的平易近人、容易接触?
当然是第二种,因为第二个场景中,老板与你近距离接触,而且有身体上的“碰撞”。在老板的手拍到你肩膀上的一瞬间,对你产生的动力是语言所无法完成的。
触摸,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力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体会,人在触摸或身体接触时对情感的体会最深刻。在生活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种强烈情感的有效方式。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隔阂的消融、深厚的友谊,也需要通过身体的接触才能充分的表达。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被触摸的需要。人从出生开始,就存在与温暖、松软物体接触感到愉快的本能。所有儿童都喜欢拥抱、抚摸和亲近长绒毛玩具,绝大多数成人也有这样的愉快感。更为重要的是,人不仅对舒适的触摸感到愉快,而且会对触摸对象产生情感依恋。
你只要观察一些小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与谁的身体接触最多,对谁的情感依恋也最强烈、最深刻。有过恋爱经历的人也有体会,爱情在身体接触,哪怕只是握手的那一瞬间都会发生质的变化。生活中,你也可以从两人身体接触的程度来判断两个人的关系。如果两个恋爱中的人,每次约会,都只是规规矩矩地“坐而论道”,而没有一点亲密的举动,那么他们肯定不会有什么发展。
我认识一个男孩,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发展出一个可以结婚的女朋友,他抱怨自己条件也不错,而且一向都很绅士,怎么就没有女孩子喜欢他呢?他感叹,自己最冤的是,虽然谈了三四次女朋友,但是跟每个女孩子都没有牵过手,就分手了。真是有点浪费青春了!
第9节:让他人接受你的心理策略(4)
其实,他的症结不在于他不会谈恋爱,也不在于他的条件如何,而在于他自己没有拉近与女朋友的距离,也就是说他过于“绅士”。
说来也巧,我还认识一个男孩,是个恋爱高手。有一次另外一个男孩向他取经,如何追到自己喜欢的女孩。他便向对方传授:“你可以装作无意中碰到她的肩膀,或是过马路时‘无奈’地牵她的手,如果她并不反感,那么说明你们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发展;如果她很反感地摔掉你,或是对你的举动很敏感,那么你就不要再做无用功了。每个女孩都会乐意自己喜欢的男孩主动牵她的手。”
他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在礼仪允许的情况下,如果你久久跟人保持距离,那么只能说明你刻意要拉开彼此的距离。
所以,要想与他人的关系更进一步,就要尽量产生身体上的接触,比如握手、拥抱、拍肩膀等。中国是个传统的礼仪之邦,见面握手就能表达彼此的好感,而在西方国家,都行贴面礼,彼此拥抱,这样显得关系更加密切。
要产生身体上的接触,首先要缩短两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我们常常会发现,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站在一米开外与人交谈,与人面对面的交谈,以及与人交头接耳说悄悄话,这三种情况下,人们的关系肯定是不同的。越亲密的人,人们与之接触的距离就会越近。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受到个体之间由于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情感距离的影响。人类学家霍尔认为“人际距离”可区分为4种:
亲密距离(0…0。5米),通常用于父母与子女、情人或恋人间,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刺激;个人距离(0。5…1。5米),一般是用于朋友之间,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身体语言信息;社会距离(1。5…4米),用于具有公开关系而不是私人关系的个体之间,如上下级关系、顾客与售货员、医生与病人等;公众距离(4…8米),用于进行正式交往的个体或陌生人之间,这时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当然,“走过去,拥抱他”这个策略不能随意用,特别是在男女之间,否则就会被人曲解其中的含义。即使是同性之间,对初次见面的对方,你要是表现得过于亲密,对方就会怀疑你怀有什么用意,所以这一点最好运用在比较熟悉的人之间。
有一个中国老师在巴基斯坦教学。有一次,一个刚结婚的当地学生和他的妻子一起来拜访老师。老师主动与学生的妻子握手,以表示欢迎。
第二天,学生满脸怒气,拒绝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感到莫名其妙,就问另一个当地学生,到底怎么回事。另一个学生对老师解释道,那位学生认为老师主动逼他的妻子握手,太失礼,所以不愿意再理老师了。按照巴基斯坦礼俗,男子与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老师恍然大悟。最后,老师说中国的礼仪是,初次见面与对方握手表示客气和友好,并没有其他的意思,这才消除了误会。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走过去,拥抱他”,如果善于利用,就会拉近距离,反之也可能拉开距离。
从头衔到名字,再由名字到昵称
处理好人际关系很重要,经常亲切地喊出对方的名字也是拉近距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处理好人际关系很重要,经常亲切地喊出对方的名字也是拉近距离的有效方法之一。当然,能叫出他人的名字,首先就要记住他人的名字。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并自然地叫出来,就是对他进行微妙的恭维和赞赏;但是,反过来,你需要与他人打招呼时,却把他人的名字忘记了,或是叫错了,就是对他人不在乎,或是不尊重的表现。
第10节:让他人接受你的心理策略(5)
一个刚认识不久的人,如果下次你再看到他,他能亲切地叫出你的名字,你一定很高兴,而且对他的好感会大增;同样,在他人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就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每次被一些地位比自己高,或是年纪比自己大,或跟自己并不太熟的人喊出名字时,我就感觉特别高兴,心想:“他居然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他还记得我?看来我留给了他很深的印象。”
对于那些叫不出我名字的人,或是知道我的名字而不叫名字的人,给我的感觉就不太好了。有的人不管看到什么人都是“哎”“喂”“那个谁”,或者直接地来一句“你早”“你好”“吃饭了吗?”什么称呼都没有就直接说话,这样感觉很不礼貌。
比如要向陌生人问路,如果你直接走过去说:“那个王府井怎么走啊?”别人可能根本不想理你。如果你先亲切地喊一声“大哥”或者“先生”,别人因为这个称呼,对你的态度也会好一些。
在这里,说一个小的技巧,如果一位领导打你电话,你一看就知道是谁,这时候,不要接上电话就问:“什么事啊?”或是毫无表情地来一句“你好!”这样显得很生疏。不要忘了,开头一句是称呼,“陈哥,有什么事?”或是“陈哥,你好!”
当然,也有一些人特别喜欢听人家称呼自己头衔。对这种人,我们便不能直呼其名,而需顺从他的要求,称呼头衔来满足他那不自觉的虚荣心。他喜欢被人叫做“张总”,你就不要叫他“张哥”;他喜欢被人叫做“李工”,你就不要叫他“李师傅”。
从社会学来看,从一个人的称呼,可以看出他的地位;从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