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像史记-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熠生辉的岂止是一位美貌女性的真实写照,其中分明还包含着一种宽厚温和的历史韵味。否则,为什么同是一人,50年代的装扮中却少了许多妩媚的韵味,将旗袍改成大襟上装,女性的敏感部位被遮盖了,而这遮盖岂止只是对女性身体的遮掩而已?  同样的惊人的变化也发生在留法博士陈学昭身上,这位出身书香门第,又接受过新式教育,经历过五四风云和欧风美雨的洗礼的女性,个性忧郁多思,追求自由独立。到延安后,陈学昭入乡随俗地穿上了八路军灰军装,最初竟还是有人把她误当作外国人。她言谈举止中的欧化风格引人注目的,身上所流露知识女性的精神气质倾倒延安,没过多久,一张她穿灰布制服的照片可以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假如仅仅从所谓的思想研究来论述中国女性的社会变迁,而不是从直感的形象来关照历史,读者是不大分得清女性解放之类的惑人口号实际表现出来的东西。但看了这些历史照片之后,你会渐渐觉得口号大可质疑。1950年代以来,随着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国女性的社会化参与程度是越来越高,但外形服饰打扮的粗鄙化程度也是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文革”十年的中国女性的扮相,真是到了没有扮相或不知道怎么装扮自己的地步。对照这一时期所谓关于女性解放的堂皇言说,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无名的悲哀。


《影像史记》 望尽天涯面孔:一个世纪的表情(2)(图)

  百年来,从满式长辫,长袍马褂,到学生装、中山服、西装革履,服饰在变,习惯在变,不变的永远是黄皮肤、黑头发和黑眼睛。百年来,血雨腥风,豺狼横行,野火奔突,无法泯灭的是一颗颗跳动的心。一位诗人说: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700年中国只有1。5亿人口,150年后已经是4。3亿。这些中国的全家福,是一个王朝的缩影。茫然、麻木、布满皱纹的面孔,是世纪初古中国的表情。这些出自外国传教士之手的照片,保留了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照片上的人物永远活生生的存在着,它们记录了过去年代里短暂的一瞬间,这些短暂的瞬间已经成为永恒。曾几何时,讨饭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面黄肌瘦的乞丐大军经常会遭到传染病和瘟疫的致命威胁。  飞机下是一个民族面临巨大悲剧时的表情。中国的人口数量在20世纪的前50年中几乎停滞不前,这期间,人们除了对付自然的水旱兵等灾祸外,还要对付外强的蹂躏。在伊文思的镜头里,4万万同胞,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是一股惊人的力量。  1938年,为阻止日军攻打郑州,国民党军队炸开了黄河花园口大堤,致使豫皖苏三省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泽国,89万人溺水身亡,1000多万人无家可归。百年来,自然的人为的灾难有多少,中国的老百姓的忍耐力几乎麻木。  1948年冬天,法国著名摄影师布烈松先后采访了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在南京市民抢米的队伍中,抓拍到了这张照片,他题为“苦难的眼睛”,这是四十年代的哀愁——通货膨胀下,是一副生动的生存图。  有一段人们经常从各类纪录片中看到的镜头:在西北的延安,一群老农围住一位领袖在聊天,他们很开心,毛泽东还发出略带幼稚的大笑,他们可能在谈论天气,谈论收成,这是一个象征,当一个党的领袖走到农民中间的时候,这个党赢得中国的未来已经为期不远了。当时在华北,农民的豆选被摄影师记录下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最初的尝试。多少年后,当农民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时候,他们是为一个崭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选举领导人。  1949年,一个怀着梦想和热望的新政府接过了“几万万人的吃饭问题”,一切都是清新而健康的,这是五十年代的欢笑,分田的喜悦是一个国家的主人刚刚获得新生的表情,  这是六十年代的奋发,建设中的人们是六十年代的表情。人们在为崭新的国家和自己的生活而创造财富。  1971年,安东尼奥尼带着摄影机来到中国,他在北京和上海把镜头对准了中国的街头和街头上的老百姓。镜头里是中国老百姓迟钝的表情,这是七十年代的迷茫——中国正在经历着空前的浩劫。  今天,镜头里的老百姓是如此的自信和从容,这是八十年代的舒畅—-街头上的青年人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色彩,老年人的安逸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和平与安宁。


《影像史记》 望尽天涯面孔:一个世纪的表情(3)(图)

  帝国夕阳  当二十世纪悄悄降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时,紫金城的早朝仍像往常一样按时开始,它所统治下的大清臣民仍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一幕已经拉开。对于风雨飘摇的中国来说,二十世纪的钟声是伴随着八国联军的炮声一起降临的。  这些画面出自外国人之手,至今保留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当时摄像机还刚刚发明不久。它无法记录声音,但我们仍然能于无声中感受到那惊天动地的炮声和马蹄声,它惊醒了一个天朝大国洋洋自得的美梦。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最充满“豪气”的诏书――向世界列国宣战,几个月后,她又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诏书――同意签订“辛丑条约”。此后几十年,4亿5千万两的巨额赔款,使这个二十世纪初最大的封建帝国耗尽了最后的元气。  紫禁城,始建于1406年,建成于1420年,占地72万平方米,至今有近六百年的历史。这里曾居住过明清两代24个皇帝,数不清的惊心动魄的“帝王将相戏”在此上演。在它初建时的十五世纪初,中华帝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中华文明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的人类文明。当清朝统治者入主紫禁城的时候,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朝统治中国的两个多世纪里,西方各国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从中世纪向现代化的过渡,列强迅速崛起。  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紫禁城开始失去它往日的宁静、威严和从容。  圆明园这座历史的废墟,已被列为世界文化古迹,它记载着世界文明曾经有过的辉煌,也铭刻着一个民族曾经遭受过的奇耻大辱。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大肆抢掠并烧毁圆明园,大火三昼夜不灭,整个世界为之震惊。法国作家雨果愤然著文为这一世界文化宝库的毁灭深深惋惜,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野兽行径”,并称他们是一群闯进中国后院的“文明的强盗”。40年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疯狂的洗劫引起美国作家马克•;徒温的愤怒,他在报上发表文章质问:难道文明可以有双重标准吗!  世纪之交的中国引起世界的关注竟是如此充满战争与血腥。这个封闭的帝国终于被世界发现,这个几乎停滞的帝国终于迈开了僵硬的步伐,走向世界。只不过,这步伐显得如此勉强、无奈和悲壮。  在西方人对中国越来越充满占有欲的时候,一个大胡子的德国人,同样注意到了中国。他就是马克思。从1851年以来的十几年间,马克思曾有20篇文章谈到中国。他把中国的激烈变动称为“中国革命”,他预言:  “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十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  以后的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应验了这位伟人的预言,中国人在这位大胡子及其理论的指导下,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革命


《影像史记》 望尽天涯面孔:一个世纪的表情(4)(图)

  革命家们  1948年1月,一本薄薄的仅有23页的德文小册子在布鲁赛尔完成,署名马克思、恩格斯,标题《共产党宣言》。半个世纪后的1899年2月至5月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中文节译的《大同学》,首次在中文世界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文字,并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又过了将近二十年,俄国革命的一声炮声,作为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被送到了中国一代热血青年的手里。这二十年,正是中国有识之士奋斗和探索救国真理的二十年。  1895年10月,一位二十九岁的青年人和两个同伴,从香港登船东渡日本。不久前,他在广州领导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宣告失败,这次逃亡是十分秘密的。然而,他们刚一登陆,就从一份当地的报纸上读到一则消息:“支那革命党首领抵达日本”这位青年非但没有大惊失色,反而被报上的“革命党”三个字深深吸引。他对同伴说:既然日本人叫我们革命党,那以后我们的组织就称革命党好了。  在此之前的反清运动,大都称“起义”、“造反”或“光复”。  正是从这一天起,“革命”一词随同这位年轻人的活动,一道把整个中国带入了二十世纪。他就是孙中山。  经过十几次起义的失败,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于是一个世纪以来,孙中山一直是“共和”、“民主”和“革命先行者”的同义词。中国有幸诞生了一位英雄,他站起来,高声呐喊,以唤醒沉睡的中国。   “中国几千年来,为什么一直受压迫――中国人该醒醒,醒醒了”  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曾经说:孙中山“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曾两次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战争,三次在广州组建南方革命政府。在近代革命家中,似乎再没有人像他那样经历过这么多痛苦的失败和挫折。中国的苦难似乎都压在他身上。  就在孙中山为共和国不懈奋斗的时候,一批青年人也在寻求救国之路。1917年,二十七的陈独秀应校长蔡元培的邀请,进入北京大学。同时将《新青年》带到北京。在此后的两三年里,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聚集在《新青年》和北大周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这所红色的建筑,就是当时北大的所在地,它始建于1917年。人们习惯称它为“北大红楼”。在这里,曾经云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邵飘萍、鲁迅、罗家伦、傅斯年――  正是从这里出发,铺就了一条通向天安门广场的激情之路。  1919年5月4日,为了反对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的外交政策,北京学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并迅速在全国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五四以后,李大钊在北京,陈独秀在上海,拉开了“南陈北李,携手建党”的序幕。这个“党”就是“中国共产党”,它在1921年的7月21日这一天永远地写在中国的历史上。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个时代开始的标志,更不会想到这个炎热夏天诞生的政党以后会主宰整个中国的命运。  1918年到1919年,是孙中山异常苦闷的一年,多次依靠军阀失败的他,在这里将自己关了整整一年。在这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他开始意识到一种新兴的革命力量。几年后,在俄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和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握紧了双手。在此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席卷中国。


《影像史记》 望尽天涯面孔:一个世纪的表情(5)(图)

  1925年,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这年3月,一代革命家孙中山告别人世。在铁狮子胡同,孙中山度过了他的临终时刻。在弥留之际,孙中山关于国事最后的话令人感佩不已:“和平……奋斗……救中国”。3月12日晨,他的心脏停止的跳动,终年59岁。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儿子,以后的岁月里,人们一直传颂着他沉郁深切的政治嘱托: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实事求是  1916年,中国的一位私塾先生在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写下了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并制成横匾悬挂在讲堂正门。几年后,一位在长沙求学的青年学生经杨昌济的介绍,两次入书院读书,他的名字叫毛泽东,从此,“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深深烙在青年毛泽东的脑海里。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原文“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那时到本世纪初的近两千年间,“实事求是”作为一条治学古训为历代读书人所遵从,一直到1896年,国立北洋大学成立的时候,在它的校旗上还飘扬着这四个大字。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的时候,32岁的共产党员毛泽东,正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在自己的家乡从事唤起民众的事业。他是在孙中山开始成为职业革命家的1893年出生的。  当毛泽东寻求救国真理,并逐渐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他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将这一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时候铭刻在他脑海里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开始发生作用。1935年,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共产党军队到达延安,年轻的共产党人开始成熟、壮大起来。毛泽东也开始自信他们找到了一条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1942年,毛泽东应邀为新落成的中央党校大礼堂题字,他想到了“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  和孙中山不同的是,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甚至是一位独领风骚的浪漫主义诗人。这种文武兼备的战略家气质,使他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历史转折关头,都能够找到一条走向胜利独立行动路线。它的法宝正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最艰苦卓绝的历程是称为“伟大战略转移”的长征。时间是1935年。八年前,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被蒋介石破坏。国共两党陷入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之中。在这期间的1931年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长征,还有一个神圣的目的:北上抗日。  正是长征,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就在红军到达延安的第二年,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序幕。那时候的中国正值存亡之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们用热血谱写了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在这首激昂旋律的鼓动下,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保住了中华文明没有被最后的战火烧毁。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镜头,毛泽东这潇洒的挥手,留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抗战胜利后,为谋求中国的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在一次会谈中,毛泽东公开对蒋介石说了一句话:八年前你打我,我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对付,以后你再打,我还会用这种方法。蒋介石不会想到,仅仅过了短短的三年,毛泽东就用这种方式将他赶到了台湾。  正是一条条走向农村的乡间小道,把毛泽东引向古都北平,踏上尘封千年的皇城砖道,去迎接一个庄严的时刻。那是中国人奋斗了一个半世纪才迎来的伟大时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真正让中华民族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儿女一个世纪的奋斗换来的百年辉煌。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50年代――一个充满笑容的时代  人们的脸上的笑容灿烂而单纯。在城市和乡村,社会主义的新鲜阳光给无数农家小院和街头巷尾带来了温暖和满足。  60年代――一个蓬勃革命的时代  人们被一种革命的激情所淹没。一大批知识青年走向农村,这是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苦涩的故事。  70年代――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人们从文革的狂乱中清醒,新中国枯木逢春,在这个10年里,人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悲伤,太多的庆幸和欢笑。


《影像史记》 望尽天涯面孔:一个世纪的表情(6)(图)

  80年代――一个走向变革的时代  人们在欣喜中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生活中一下子充斥着无数新鲜名词,有那么多的观念,那么多的变化需要我们去适应和承受。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人们将始终感念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邓小平。孙中山逝世后,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应该以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而在毛泽东身后,又一个人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