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像史记》 瞬息风华秦淮旧影:南京的都会传奇(3)(图)
光复的喧嚣 现存大量的30年代的南京影像资料,基本上分4类,一类是政治活动,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国事、阅兵活动;一类是新首都基本建成后的巡礼片,介绍各个官邸衙门的建筑;一类是金陵女子大学、中央大学等年轻学子的文艺体育活动;最后一类是抗战宣传。 首都光复后的宣传片今天看来解说词好像有气无力,其实在当时应该是铿锵有力的。 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凯旋南京”。抗战结束后一个时期,国民党着手准备返回南京。4月23日,决定恢复设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作为国民政府离开重庆后在四川的最高统治机构。28日,国民政府还都大典筹备委员会成立。下午,蒋介石乘“美龄号”专机离渝,途经西安、汉口,5月3日抵达南京。5日,南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旌旗招展,一派节日景象。上午10点30分,长江路国民大会堂举行首都各界庆祝国民政府还都典礼。蒋介石身穿特级上将制服,佩带5枚勋章,精神焕发地与身穿黑底紫花绸质旗袍的宋美龄走上国民大会堂主席台,向与会者颔首致意。由南京市临时参议会议长陈裕光恭请蒋介石致训辞。 当晚,华灯初上时,中央广播电台所在的祠堂巷一带早已警卫林立,而观者如堵。一个庞大的车队鱼贯而来,进入中央广播电台大门。依照事先安排好的节目,蒋介石亲临中央广播电台将他在上午“首都各界庆祝国民政府还都大会”上的训词向全国军民广播。 晚8时整,广播里响起了蒋介石那浓重的浙江口音: “八年抗战,赖我全国同胞始终一致拥护抗战国策,服从中央命令,百折不回,浴血牺牲,卒能获得今日最后胜利,而且取消了一切不平等条约,涤除了我们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国耻……但是回想到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沦陷时,首都同胞惨遭大屠杀的悲剧,我们就应该痛定思痛,时时不忘我们八年来在敌人铁蹄之下所受的奴隶牛马暗无天日的生活,更不能不警惕黾勉、自立自强了……抚今思昔,务希我国全体同胞,同心一德,共同一致,务使我中华民族黄帝子孙,永永远远不再受过去八年间那样异族侵凌蹂躏的惨祸与耻辱。” 细心的人尤其注意这篇讲话的其中几句: “我们今日沈阳虽已收复,而东北整个的行政与主权的完整,还需要我们全国同胞为国家、为民族,精诚合作,继续努力奋勉,来保持我们最后胜利光荣的战果。惟有如此,方能安慰我们八年来为了抗战革命而牺牲的军民同胞在天之灵。” 5月6日《中央日报》报道:5月5日,南京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建立广州革命政府25周年典礼。典礼于上午9时在中山陵举行。这里到处旌旗招展,聚集了文武大员及各界人士约5000多人;100多名中外记者赶来采访。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也派出代表4人参加。8点45分,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抵达陵园。这位“党国”首脑身着陆军将服,左胸佩5枚勋章,宋美龄内穿黑底紫花绸质旗袍,外穿玄色呢质大衣,胸际佩勋标两枚,戴黑色丝质手套。9时整,在军乐声中,典礼开始。地上101响礼炮轰鸣,天空飞机散发传单,场面甚为壮观。在隆重的谒陵仪式后,蒋介石步出灵堂,立于台阶,向全体谒陵人员致训,追念八年苦难史迹,提示今后努力方针。 南京之于国民政府,是祸是福,今天已经很难说清。不过,按民初的说法,为官去北京,发财到上海,读书在南京,由此来看,南京是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和学问的基地并不为过。中央大学、东南大学、中央研究院也曾大师荟萃、桃李芬芳。
《影像史记》 瞬息风华秦淮旧影:南京的都会传奇(4)(图)
《影像史记》 瞬息风华秦淮旧影:南京的都会传奇(5)(图)
《影像史记》 瞬息风华红都往事:延安的非常岁月(1)(图)
去延安 延安,旧称肤施。位于陕北高原南部,是一个人口只有3千,民风淳朴,充满生机的小城。原城市全长3。5公里,城内南北大街贯通南北二门,四条此街与南北大街成十字交叉。延安城区包括旧城和新城两部分。1937年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迁到这里,延安正式建市,并成为陕甘宁边区首府。从这一天起,这一片充满热情和希望的红色土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完整地看到延安时期摄制的整部纪录片已经很难,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对外输出资料是简单地依据60年代重编的纪录片《延安生活散记》,在他们看来,似乎作为影像资料这个片子已足够了。事实上这种简单省事的大量复制,使历史变得千篇一律。 中共认识到电影的重要性是抗战爆发的第二年,当时筹备的是“陕甘宁边区康地电影社”,据1938年6月15日的《新中华报》报道,该社曾专门派人赴汉口和香港购买摄影机。在当时著名演员袁牧之的努力下,从香港购回摄影机、洗印机、放映机等全套16毫米的摄影器材及数万尺胶片,袁牧之还力邀他在“电通”、“明星”公司合作过的摄影师吴印咸前往延安。 也是在这一年刚在中国拍完《四万万同胞》的荷兰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将自己的埃姆摄影机和剩余胶片转赠给延安的八路军。 1938年秋,刚刚成立的电影团,仅仅六人。第一组镜头就拍摄了大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的情景。“到延安去”,在当时青年心目中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是追求理想、寻求抗日救国真理的一个狂热举动。后来,这组镜头成为首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经典片断。从镜头来看,尚有明显调度和摆拍的痕迹,因为据当时人回忆,冲破国民党七、八道封锁线前往延安的道路是艰苦卓绝的,不可能如我们看到的犹如闲庭信步一般轻松。 抗战爆发以来,中国的文化中心出现了散落、转移和重新汇聚的特殊现象,大致上由原来的北京和上海,分散成重庆、延安、昆明、桂林等,这几个城市各有特点,在战时中国起着文化延续和建设的任务。这其中,延安作为一个神秘的“圣地”吸引了一大批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战争改变了一切,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政治主张,赢得了众望所归。自1936年“西安事变”至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一松一紧,成千上万的青年知识分子奔向延安。 1937年10月,一本名叫《红星照耀中国》的书在伦敦出版,美国作家斯诺的这部作品第一次把延安详尽地介绍给世界。5个月后,这本书改名《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在当时,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红色中国给了许多中国人新的希望。无数热血青年怀揣着一本斯诺的《西行漫记》,从国民党统治的大城市一路西行来到延安。 据考证,仅1938年一年,经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接受介绍到延安的就达1万名。到1942年,延安共有各类文化人约4万人(含陕甘宁边区),其中有高等学历的就1万人,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百余人。
《影像史记》 瞬息风华红都往事:延安的非常岁月(2)(图)
影像延安 延安举世瞩目的大生产运动是电影团的重点对象,题为《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又名《南泥湾》)。有三个著名镜头后来广为流传,一是毛泽东题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镜头,一个是359旅的旅长王震的豪爽微笑,三是开垦山野的劳动场面。这部影片于1943年2月在延安首映,边放映边解说边用留声机放音乐,颇似放幻灯片。即便这样,都成为延安人喜闻乐见的一大节目。 1942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抗日战争进入空前艰难的时期。国共之间的摩察也日益加剧。在文化领域,国民党禁止纪念五四运动和缅怀鲁迅,而中国共产党则将鲁迅和五四运动视为中国文化的方向。 延安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蒋介石政府的严重不安,1942年的延安,正面临着日军越来越紧的封锁,早在40年10月,延安就没有收到国民政府的薪饷了毛泽东号召大家进行大生产运动。并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握枪的手,又拿起了锄头。早在1941年,王震就带着359旅来到了南泥湾,这里荆棘满地,野兽出没。359旅在南泥湾开垦出荒地10万亩,产粮1200万石,实现了粮食、被衣、经费、肉菜的全部自给,成为了这场劳动竞赛中的模范。一支歌曲《南泥湾》此时在陕北传唱着,唱出了南泥湾的喜人变化。 毛泽东自己也在窑洞旁边开垦了一片土地,到1942年,这片土地上已经结满了西红柿和辣椒。大生产中,朱德总司令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大家用延安盛产的羊毛来纺线。两百多年前就开始被使用的纺织工具在延安流行起来,几乎每个人都会用,周恩来还被评为过纺线能手。 1942年底,抗日根据地共开垦荒地600万亩,在陕甘宁边区,人们已经可以自给全年的蔬菜和两个月的粮食了。大生产运动给延安带来了这样一个新集市,延安新市场是延安最繁华的街道,也使解放区在1943年就做到了粮食全部自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善了生活,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巩固了解放区政权。这与重庆的物价飞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像史记》 瞬息风华红都往事:延安的非常岁月(3)(图)
《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边区运动会》等影像素材今天看来已相当破旧,但李鼎铭的瘦小精明、七大毛泽东的讲话、边区运动会的活泼仍可见一斑。印象深刻的是三个场面,一个是用三根木头架起来的单杠,一个是简陋的篮球场,再有就是在河里举办的跳水运动。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活,单纯的文化,从后来众多的回忆录来看,延安虽然也充满矛盾、冲突和阶层差别,甚至也有残酷的政治斗争,但这里毕竟是一种积极的、艰苦的、向上的文化氛围。那简陋和纯真是中共童年的情态,它蕴育的新生力量是日后走向胜利的保证。 延安十年的闲暇时间里,1937~1942年前后六年的周末和节假日晚会上,革命队伍里时兴交际舞。陕北黄土地上,宝塔山上,延水河边,穿军装,着草鞋,明亮的汽油灯映照着一对对闻乐起舞的翩跹身影,这是严肃紧张的工作、学习、生产、战斗生活之余,别一番生动活泼的革命生活画面。 延安交际舞最初是由外宾传授,从上层领导开始,并作为向封建势力的挑战,而逐渐时兴起来的。 1943年元旦,鲁艺教师王大化、一年级学生李波的《拥军花鼓》在延安的打麦场上演出并受到欢迎,秧歌运动热火朝天,群众非常喜欢这种新秧歌,称为“斗争秧歌“。他们还在枣园表演,毛泽东在黄土飞扬的大风中坐在长板凳上观看了表演。春节,王大化和李波在上万人的广场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获得很大成功。现在可以通过当时的纪录片领略当时的场面和气氛。
《影像史记》 瞬息风华红都往事:延安的非常岁月(4)(图)
1943年元旦,鲁艺组织宣传队学习改编并试演陕北秧歌剧获得好评,中宣部及时推广其经验。春节期间不仅鲁艺秧歌轮流到延安各机关、部队、学校演出,而且其他单位也都相继组织成立秧歌队,开展演出活动。这样,延安城里军与民、上级与下级、演员与观众,不分老幼与男女,全部都可以随着悠扬的鼓点和高亢的唢呐声,扭到秧歌舞的阵里来,成为感受集体情绪、体验革命力量的民间狂欢。 一位诗人这样定义延安:说她是“思想的摇篮”、“革命的圣地”、“解放区的京城”、“民主中国的首都”。十年延安,百年中国,在中国革命史上,这座贫瘠的小城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无论怎样高的评价都不过分。延安10年,是共产党发展壮大的10年,是力主抗战赢得广泛民心的10年,是共产党完善自己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10年,是毛泽东逐步确立自己领袖地位和思想地位的10年。 在这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鲜明而积极的抗战主张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毛泽东思想得以成熟发展;在这里,一个新中国的雏形开始在共产党人心中孕育。毛泽东说:有人说陕北不好,我说陕北有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从南湖的游船到江西瑞金,从万里长征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而延安10年,正是一个政党缔造新中国的黄金岁月。
《影像史记》 远去的背影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孙中山(1)(图)
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像,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 天下为公 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悲剧人物数不胜数,许多人仿佛天空中划过的流星,甚至短暂的光辉都没能被注意到。孙中山同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的光辉却照耀了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他目光敏锐,但拙于行动;他意志卓绝,却心地善良;他思路宏大,却难以实践;从性格上看,他书生气太足,缺乏一个乱世领袖必须具备的霸气和手腕。 我们得感谢中国电影的先驱者黎民伟先生,他用手中的摄影机保留了许多孙中山的活动影像。孙中山挥动手臂的激情演讲;孙中山与中共领导人李大钊一起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的场景;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北上在轮船上等历史镜头,其摄制者都是黎民伟。作为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先驱者,1922年黎民伟集资创办了民新影画制片公司,凭着敏锐的职业直觉,他认识到记录孙中山政治活动的历史意义,并以此服务于当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孙中山在广东发动第二次北伐时,黎民伟也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组成了摄制组,自己任摄影师和导演,随孙中山北上,随军拍摄北伐军浴血奋战的新闻纪录片,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伐场面,逼真地再现了当时艰苦卓绝的战场,他甚至让北伐军的将领逐一亮相,许多人的一颦一笑,成为历史上的唯一镜头。 为了让黎民伟随军能拍好电影,孙中山于民国十二年五月五日(即1923年)签发大元帅令:“兹有民新影画制片公司来前线摄映,仰各军一体知照,此令。”指示摄制组所到之处各方都要给以方便,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对电影唯一指示,是一份珍贵的手书。在孙大元帅鼓励下,黎民伟等扛着笨重摄影机,不顾生命危险在炮火中摄制了大量珍贵镜头。从1923年到1925年短短三年间,陆续摄制了《孙大元帅誓师北伐》、《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十几部纪录影片,纪录了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及其他一些杰出人物的活动和风采,纪录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刻和场面,成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影像史记》 远去的背影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孙中山(2)(图)
孙中山为褒奖黎民伟的贡献,亲笔题字“天下为公”。孙中山逝世后,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刻在南京中山陵的正门上,成为孙中山明志天下的象征。 在许多画面上,我们看到的孙中山经常身穿白色翻领学生服,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中山装,精神饱满,态度安详,夫人宋庆龄总是不离左右,有时候,后面随行人员,有拖刀的军官,也有穿西装和长袍的文官,一批一批地在后随从。我总是对画面上的孙中山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坚毅充满好奇。 从许多人的回忆中,我们知道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习惯早起,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这样注意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这从孙中山所有的画面上都能感受得到。 要知道,孙中山当时的所面临的境遇,是如此的险恶,几乎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他竭力争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但遭到冷遇。美国公使仍然认为孙中山并不是一个“代表人物”,他“能否控制局势是大可怀疑的”,而吹嘘袁世凯是“当今中国最强有力的人”。孙中山还通过美国特派记者麦考密克(Frederick Mc Cormick)和美驻华使馆参赞丁家立(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