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球。如果打9 次能决定胜负的话,那么“大和”、“武藏”拼死一战或许能为日军赢得胜利,如果无休止地打下去,“大和”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遗憾的是经过多次反复,在海军最高当局方面,米内和山本的勇气已经锐减。第二舰队参谋长海军中将小柳富次在所著《莱特湾海战) 一书的结论中写道:“海军虽然不赞成,可是一直犹豫不决,终于被拖入战争的泥潭中去。对此,我为前辈当事者的优柔寡断深感遗憾。”海军中有识之士的这句话已经被历史证实了。
(五)称誉世界的造舰技术——官兵们的前途不堪设想
建造“大和”战舰所花费用是1500亿日元( 平均每吨200 万元) 。仅此一项即可表明,日本永远也不会再建造这样的军舰了,因为建造一艘“大和”战舰,其费用几乎等于今天日本国防预算的总额——这不能不说是一艘令人吃惊的巨舰。当时日本能够毫不吝惜地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现在回顾起来,的确令人震惊。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7。3 万吨( 准确地说是72;809吨) 的巨舰上,装有18英寸的大炮9 门,以巡洋舰“最上”号的6 英寸主炮为副炮的大炮12门。而且,巨舰的时速为28海里。这种造舰的记录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也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说其造舰野心之大以及技术之高超,简直是骇人听闻的。
实际上,日本先进的造舰技术早就称誉世界了,巨舰的建造决不是偶然的。追溯起来,早在1907年,日本海军将巡洋舰“筑波”号的舰首冲角改造成渔船型时,日本在世界造船界作为“前途不可估量的新人”,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在这以前,战舰的舰首是从水平线尖入水中的,目的是以此撞击敌舰。但是,这种舰不适宜于远距离炮战,并且影响舰速,因而一举将其改造成渔船型的舰首。这一步使日本的造舰技术又走到了别人的前面。
过去,参加日本海海战(1905 年) 的日本联合舰队,包括旗舰“三笠”号在内,全部都是进口舰只,与今天的汽车界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然而,这一海战的第二年,在日本开始建造战舰“筑波”时,立即进行了设计革新,从而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如果再次以汽车为例,就等于一跃而造出了超高级的新型汽车。这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大正11年(1922 年)11 月,在华盛顿的裁军会议上,日本的新型战列舰“陆奥”一时成了会议的话题。休斯代表提出了“全部废除计划中以及正在建造的战舰”这一方案。这样,新战舰“陆奥”自然也列入了应废除的战舰之列。由于“陆奥”是10月间建成,刚刚完成了从吴港到横须贺的试航,因此,日本的全权代表加藤立即对此提出抗议。英美无视加藤的抗议,结果,双方大约用了3 个星期的时间展开了争论。当时,美国记者们曾这样写道:“陆奥”是明治天皇的名字,日本是一定要力争到底的。
英美深知“陆奥”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美国同型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也远远超过了英国的“威廉·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考虑到他们自己的利益,英美因而极力主张把新建的“陆奥”也列入应废除的战舰名单之中。加藤友三郎的政治手腕是相当高明的,他为了保存“陆奥”,提出英美可以各保存两艘舰只为条件,从而打破了僵局。
进入昭和年代,日本的造船技术又有了新的飞跃。在3 千吨的轻型巡洋舰“夕张”上面配备了和英美6 千吨级的战舰相匹敌的武器装备,使世界为之一震。在当时有名的重型巡洋舰竞争中,“夕张”的续航能力也是凌驾于英美同类舰只之上的。下面是万吨级巡洋舰装备的比较表:
国名舰名舰炮鱼雷速度装甲钢板厚
日本那智8英寸炮10门24英寸12枚34。5海里舷侧4英寸
4。7英寸炮6门炮塔1英寸
英国肯特8英寸炮8门21英寸8枚31。5海里弹药库4英寸
4英寸炮4门其他1英寸
美国彭萨科拉8英寸炮10门21英寸6枚32。5海里舷侧2英寸
5英寸炮5门炮塔2英寸
各国舰艇的武力装备及其性能的优劣,从上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昭和初期,英国远东舰队的旗舰“肯特”( 万吨级重型巡洋舰) 来到横滨港,应日本同型舰“妙高”的邀请,英舰将士登上“妙高”参观,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们今天才算第一次乘上军舰,我们以前所搭乘的简直是旅游船。”这既是半恭维的言辞,同时也表达了英国海军将士们此时此刻的真实感觉。
同样,1937年重型巡洋舰“足柄”参加英帝国的加冕礼时,《伦敦太晤士报》记者在一篇观感评论文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迎来了海上之狼。”这种描写实际上并不过分。
“足柄”的风姿就是日本军舰的象征,它体现了当时日本海军军人的精神。战舰“大和”决不是偶然之作,它是综合继承了“足柄”的设计特征,集一切技术经验之大成而建造出来的。这恐怕是除日本人之外任何人也难以办到的吧!
但是,创世界记录的三大战舰都在敌机和敌潜艇的攻击之下,在短短的半年之内相继沉没了。这不禁使人感到是不是三大战舰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沉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实际上呢,主要的原因则是当时日本失败的趋势日趋明显,海军被迫进行最后决战,从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无力自拔,最终导致覆灭。
与其他舰只相比较,巨舰本身是坚韧无比的。比如战舰“武藏”,在巴拉望岛的近海虽然被3 颗鱼雷击中,但仍安然无事,继续航行,确实向世界炫耀了真正的“不沉战舰”之神威( 发生在昭和19年3 月) ,而且,两个月之后又重返战斗行列,活跃在比亚克、马里亚纳海战的第一线。
(六)举世闻名的“无敌舰队”——日本的“传统战术”破产
正如“无敌舰队”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一样,所谓“不沉战舰”也不过如此而已。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沉战舰”首先沉没了,“无故舰队”也徒有虚名,终于落得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所谓“无敌舰队”西王菲力普二世为了维护西班牙的“海上霸王”地位和征服英国,于1588年5 月末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从里斯本出海远征英国,这支舰队被命名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它拥有舰船134 艘,船员和水手8766名,摇桨奴隶2088名,还有士兵21;855名,教士300 人。7 月底该舰队与英国舰队交战,遭重创,后又两次遇到大风暴,1588年10月败退到西班牙时,仅剩43艘残破舰船,“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最先源于西班牙。作为“无敌舰队”的创始者——西班牙舰队,已于1588年8 月在多佛尔海峡( 加来海峡) 海战中以失败告终。而“无敌舰队”的继任者——日本联合舰队,也于昭和19年10月在莱特湾海战中折兵大半,从而一蹶不振。在屡遭惨败之后,有人高喊:“还是不要以名字作为自豪的根据吧!”然而,“无敌舰队”这个名字在当时日本国民中确实具有极大的魅力,它被视为国家安全的保障。
平心而论,倘若不是由于战略战术上的某些失误,日本联合舰队也许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无敌舰队”,英美也决不会轻而易举地长驱日本近海。因为“无敌舰队”确实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武装力量。说实在的,现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兵力根本无法和“无敌舰队”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拿现在的海上自卫队和当年的“无敌舰队”相比,在某种意义上讲,简直可以说是对“无敌舰队”的亵渎。开战初期的“无敌舰队”曾向全世界显示出它自己非凡的神威,“无敌”之名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巨舰“大和”、“武藏”暂且不提,单就其他舰只而言,如活跃于海战第一线的“陆奥”、“长门”、“扶桑”、“山城”、“伊势”、“日向”,还有“金刚”、“比睿”、“榛名”、“雾岛”等等舰只,都是威力极大的快速战列舰。这12艘主力战舰舷侧炮火齐射的弹量与美国主力舰炮火的总兵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由于“大和”“武藏”两艘巨舰参战,使美日主力舰队兵力之比从10:6一跃而超过了10:8。
根据美国海军部图上作战拟定的计划,如若在浩瀚的西太平洋海面上用兵,失败的可能性将是很大的。因此,美国改变了以主力舰为中心的“渡洋作战”的策略,决定实行机动部队“游击作战”的战略战术。换言之,就是把航空母舰作为舰队的中流砥柱,战列舰等舰只作为护卫航空母舰的警戒兵力,以巨大的海空力量对日本主力舰队实施集中猛烈的打击,将其彻底击溃。
这一战术的作战方针是把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作为主要作战武器,同时,有效地使用潜艇,使其与强有力的机动部队相配合,以诱导和雷击来歼灭日本的主力舰。细想起来,美海军的这一新的战略战术势必能够打破日本上述以主力舰为中心的舰队优势。然而,在日方势力减弱,美方有可能取胜时,美军一举发动了掌握制海权的反攻决战,这实际上是美海军运用日本海军的传统战术,反过来对付日本的一种作战方法。
当华盛顿裁军会议上作出美日战舰的比例为10:6之后,日本海军便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消耗作战”的战术。其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派遣日本潜艇进入东太平洋,对进击中的美国主力舰队反复进行频繁的鱼雷袭击,逐渐削弱其海上武装力量,待日美双方势力大体相等时,再一举将美舰队歼灭于日本近海。根据这一战术,潜艇部队便成为作战的前提,这样,潜艇部队的续航能力、雷击训练、舰艇数量将成为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在1930年伦敦裁军会议上,日本极力主张潜艇部队的吨位要保持在7。8 万吨,并为此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醉翁之意,亦即在此。
而英美方面,自1922年以来,极力宣扬潜艇是非人道的海上进攻武器,到处散布“全面废除潜水艇”的论调,其用心所在,则是看穿了日本的“消耗作战”这一企图之后而采取的对策。因此,伦敦会议上的“潜水艇之争”曾一度达到了白热化。交锋结果,规定了日英美三国都平等地保持5。27万吨的潜艇吨位。
殊不知这么一来,在日本海军军令部内却燃起了愤懑的火焰。他们认为,日本所需要的不是什么“平等”这个动听的名词,而是潜艇部队的实力。日方提出的潜艇部队的吨位在7。8 万吨,是经过百余次图上演习之后精算出来的绝对数字。若以5。27万吨的吨位来计算,日本方面将减少16艘潜艇( 大、中型综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要失去两支海底奇袭部队,这对至关重要的“消耗作战”必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日本军方认为伦敦条约将会招致日本国防的危机。
必须提到的是,1930年11月14日在东京车站上发生的谋杀滨口首相的事件,与对伦敦条约的不满不无关系。在国内,甚至发展到了关于“统帅权问题”的斗争,不久,又使议会处于不景气状态。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与减少潜水艇吨位密切相关的。那么,日本的这一点点潜艇力量在后来的海战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七)“精锐”的潜艇部队有去无回——自鸣得意的“消耗作战”也遭破产
日本潜艇部队作为“无敌舰队”的一翼,确实在海战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日本具有称誉世界的造舰能力,所以其潜艇性能也是优越的。举例而言,新式精锐潜艇“伊号”型,无需补充燃料独自即可往返加利福尼亚沿岸。可以说它是今天轰动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的祖先。另外还有“吕号”型潜艇,它拥有在夏威夷海域作战的续航能力。最具雄姿富于传奇色彩的是“四〇一”号潜艇,满载吨位超过4000吨,是以横渡太平洋前往炸毁巴拿马运河为目的而建造的( 昭和20年1月完工,但未服役) 。
日本在明治28年(1895 年)2月( 日清战争) 用不满百吨的水雷艇穿越中国军港威海卫的防线,击沉当时世界有名“不沉战舰”“定远”号。以此夜间奇袭为例,日本潜艇部队反复训练,信心百倍地接受了“消耗作战”的方案。这是英美方面也早已警觉到了的日本方面锐利的秘密武器。
在宣告日美开战的同时,64艘日本潜艇(9。6万吨) 便蜂拥地踏上了征程。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潜艇的数目曾一度达到126 艘,然而战果却微乎其微。战争结束时,只剩下大约50艘破烂不堪的潜艇在港内停泊着,早已失去了作战能力。曾一度内外闻名被寄以厚望的潜艇部队,没有向日本国民奉献出任何战果,就无声无息地长眠海底了( 当然,在局部地区还是取得一定战绩的) 。
对于失败的详细原因,我们暂且不去探讨。没有必要去追究因南洋群岛的海水温度高,不适宜于潜艇训练;也没有必要责怪居住条件不佳( 居住极为窄小,因为把所有空间都集中到作战方面去了) 而降低了长期作战的能力。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一句话,即:美国海军改变了以主力舰集体出击为主的海战战术,使得日本潜艇失去了攻击目标。另外,潜艇结构比较陈旧,存有某些缺陷。其次,伴随美机动部队出击的潜艇部队,从战争的中期就逐渐占了上风,明显地压倒了日本潜艇部队。
实战中,当日本驱逐舰得知美潜艇接近时,美潜艇已向日舰发射了鱼雷,并迅速返航了,就在日舰转向目标的一瞬间,灾难已经降临——舰身中雷,摇摇欲坠。由此可见,任何战术也是难以取胜的,“精神力量”终于输给了“机械力量”。就这样,潜艇战的“股票”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全部落到了美国人手中。
虽然,日本舰艇的机械性能也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事实上,雷达的发明已经把1940年的“机械力量”置于半身不遂的状态之中了。因此,责怪一去不复返的号称第一流的日本潜艇部队显然是不应该的,而只能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叹息。
同日本潜艇部队的失败一样,日本独特而高超的夜战战术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威力。瓜达尔卡纳尔争夺战中,曾在海军联合舰队的某一基地召开了参谋会议。会议期间,全体参谋一边进餐,一边议论纷纷:“看来美国的机械力量确实是强大的,据说他们用推土机建造机场,其速度比日本快10倍。看来,我们只有从视力方面大作文章。‘蓝眼睛’在黑夜里是无能为力的,而‘黑眼睛’在夜晚却看得一清二楚,因而,除实行夜战之外别无他法。”可见,当时日本海军以“夜战”自居竟达到了多么愚蠢可笑的地步。殊料,雷达等电子武器简直象太平洋上的“原子弹”,日本自鸣得意的作战方法也被美海军从根本上摧毁了。虽然日本军舰后来也安装上了雷达,然而,同美国的雷达相比,其精密程度则是望尘莫及的。
与此同时,美海军又发明了雷控射击。夜间,美舰用雷达捕捉日本军舰,继而用雷达调整炮位向日本舰队开火,致使炮弹在黑暗中如同长了眼睛似的,弹无虚发。从而使“蓝眼睛”、“黑眼睛”之类的盲目自信与乐观成了纯粹的无稽之谈。
美国潜艇上装有精密度极高的雷达和水中测量仪器,它可以从水上、水下远距离捕捉日本舰队。因而,以击沉美潜艇为使命的日本驱逐舰,反而成了美国潜艇有效的打击目标。为巨型航空母舰“信浓”号送葬的就是短小精悍的美潜艇!在击沉巨型“不沉战舰”“大和”号的来自四面八方的鱼雷中,谁能担保没有来自美潜艇的“恩赐”。总之,美潜艇部队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大大出乎美海军部的预料。
日本海军自鸣得意的“消耗作战”的“股票”就这样悉被美海军掠走了,发行“股分”的总额也被美海军独占了。岂止如此,日本的“消耗作战”只是以逐渐削弱美国主力舰的实力为目标的,而美国的“消耗作战”则是扼向日本帝国的脖子——截断日方通过海上运送燃料和粮食的供应线。开战时的650 万吨威风凛凛的大舰队( 占世界第三位) 结果全军覆灭,化为乌有,其中63% 被美潜艇击沉了。
关于日本潜艇的衰败状况和美国潜艇的活跃情形将在后面叙述。在此,先将遭美潜艇截击而导致日本方面粮食、原料,尤其是燃料供应断绝的悲惨状况统计列表如下:
原有船舶吨位开战时日本海运船舶590万吨
战争中新造船舶410万吨
合计1000万吨
损失船舶吨位被击沉861。7万吨
因进水而不能航行的船舶93。7万吨
合计955。4万吨
损失原因遭美潜艇进攻而破损的比率(%)54。7
被美空中力量攻击而破损的比率(%)30。9
被舰载鱼雷或其他武器攻击而破损的比率(%)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