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在这个位置上,要想不捞外快,一靠监督,二靠自觉。

 

很可惜,李三才不自觉,从种种史料分析,他很有钱,有钱得没个谱,请客吃饭,都是大手笔。

 

至于监督,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位李先生本人就是都察院的御史,自己去检举自己,估计他还没这个觉悟。

 

作为东林党的重量级人物,李三才在这方面的名声,那真是相当的大,大到几十年后,著名学者夏允彝到凤阳寻访,还能听到相关事迹,最后还叹息一声,给了个结论——负才而守不洁。

 

列举以上两人,只是为了说明一点:

 

东林,是书院,但不仅仅是书院,是道德,但不仅仅是道德。它是一个有实力,有能力,有影响力、有斗争意识的政治组织。

 

事实上,它的能量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那段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争斗的方式,是京察。

 

万历二十一年(1593),顾宪成失望地回家了,他虽费劲气力,却终究未能解决对手,京察失败。

 

但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十二年后(万历三十三年),京察开始,主持者杨时乔,他的公开身份,是吏部左侍郎,他的另一个公开身份,是东林党。



'1400'

 

但就整体而言,此时的东林党依然占据着优势,叶向高执政,东林党掌权,非常强大,强大得似乎不可动摇。 

 

然而就在此时,强大的东林党,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一直以来,东林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很道德。强大之后,就变成了你不道德,工作方针,原先是党同伐异,强大之后,就变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总而言之,不是我的同党,就是我的敌人。

 

这种只搞单边主义的混账做法,最终导致了一个混账的结果:

 

在东林党人的不懈努力下,齐、浙、楚三党终于抛弃了之前的成见,团结一致跟东林党死磕了。

 

他们的折腾,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回报:

 

万历四十二年(1614),叶向高退休回家。

 

万历四十五年(1617),京察开始,主持京察的,分别是吏部尚书郑继之、刑部尚书李志。

 

郑继之是楚党,李志是浙党。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但凡是东林党,或者与东林党有关的人,二话不说,收包袱走人。这其中,还包括那位揭发了梃击案真相的王之寀。

 

萨尔浒之战前,朝廷斗争情况大致如此,这场斗争的知名度相当小,但在历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明朝而言,其重要程度,基本等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

 

因为这是一场延续了几十年的斗争,是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斗争。

 

因为在不久之后,东林党将通过一个人的帮助,彻底击败浙、齐、楚三党。

 

然后,土崩瓦解的三党将在另一个人的指挥下,实现真正的融合,继续这场斗争,而那时,他们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阉党。

 

万历四十五年的京察,标志着东林党的没落,所谓东林党三大巨头,顾宪成已经死了,邹元标到处逛,赵南星家里蹲。

 

两大干将也全部消停,叶向高提早退休,李三才回家养老。

 

此时的首辅,是浙党的方从哲,此时的朝廷,是三党的天下。对东林党而言,前途似乎一片黑暗。

 

但新生的机会终会到来,因为一个人的死去。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万历不行了。

 

高拱、张居正、申时行、李成梁、东林党、朝鲜、倭寇、三大征、萨尔浒、资本主义萌芽、不上朝、太子、贵妃、国本、打闷棍。

 

我只能说,他这辈子应该比较忙。



'1401'

 

关于这位兄弟的评论,我想了很久,很久,却是很久,很久,也想不出来。

 

你说他没干过好事吧,之前二十多年,似乎干得也不错,你说他软弱吧,他还搞了三大征,把日本鬼子赶回了老家,你说他不理朝政吧,这几十年来哪件大事他不知道?

 

一个被张居正压迫过的人,一个勤于政务的人,一个被儿子问题纠缠了几十年的人,一个许多年不见大臣、不上班的人,一个终生未出京城,生于深宫、死于深宫的人。

 

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

 

于是,我最终懂得了这个人。

 

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现实的真正意义,并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牺牲品。

 

大致如此吧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八年逝世,年五十八。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他还不够勇敢。

 

明光宗朱常洛

 

虽然几十年来,万历都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常洛,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将皇位传给了这个久经考验的儿子。

 

担惊受怕几十年的朱常洛终于熬出头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一日,朱常洛正式登基,即后世所称之明光宗,定年号为泰昌。

 

由于此时还是万历年间,按照惯例,要等老爹这一年过完,明年才能另起炉灶,用自己的年号。

 

可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年号,竟然没能用上。

 

因为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年,明光宗却只能活一个月。

 

一个撑了三十八年,经历无数风雨险阻到达目标的人,却在一个月中意外死亡,是很不幸的。

 

导致死亡与不幸的罪魁祸首,是郑贵妃。


'1402'

 

红丸

 

应该说,朱常洛是个好孩子,至少比较厚道。

 

几十年来,他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亲眼目睹了父亲的冷漠、朝廷的冷清,感受到了国家的凋敝,时局的危险。

 

他不愿意再忍受下去,于是,当政后的第一天,他用几道谕令显示了自己的决心。

 

大致说来,他是把他爹没办的事给办了,包括兑现白条——给辽东前线的士兵发工资,废除各地矿税,以及补充空缺的官员。

 

这几件事情,办得很好,也很及时,特别是最后一条,把诸多被万历同志赶下岗的仁兄们拉了回来,实在是大快官心,于是一时之间,光宗的人望到达了顶点,朝廷内外无不感恩戴德,兴高采烈。

 

但有一个人不高兴,非但不高兴,而且很害怕。

 

万历死后,郑贵妃终于明白,自己是多么的虚弱,今日之城内,已是敌人之天下。所谓贵妃,其实也不贵,如果明光宗要对付她,贱卖的可能性是相当的大。

 

很快,一件事情就证明了她的判断。

 

考虑到万历死后不好办,之前郑贵妃软磨硬泡,让万历下了道遗嘱,讲明,一旦自己死后,郑贵妃必须进封皇后。

 

如此一来,等万历死后,她就成了太后,无论如何,铁饭碗是到手了。

 

明光宗看上去倒也老实,丝毫不赖帐,当即表示,如果父皇如此批示,那就照办吧。

 

但他同时表示,这是礼部的事,我批下去,让他们办吧。

 

按说皇帝批下来就没问题了,可是礼部侍郎孙如游不知怎么回事,非但不办,还写了个奏疏,从理论、辈分、名分上论证了这件事,最后得出结论——不行。

 

光宗同志似乎也不生气,还把孙侍郎的奏疏压了下来,但封皇后这事再也没提。

 

郑贵妃明白了,这就是个托。

 

很明显,这位看上去很老实的人,实际上不怎么老实。既然如此,必须提前采取行动。

 

经过深思熟虑,她想出了一个计划,而这个计划的第一步,是一件礼物。

 

十天之后,她将这件礼物送给了朱常洛,朱常洛很高兴地收下了。

 

光宗皇帝的性命,就丢在了这份礼物上。

 

这份礼物,是八个美女。

 

对于常年在宫里坐牢,哪都不能去,啥也没有的朱常洛而言,这是一份丰厚的礼物,辛辛苦苦、畏畏缩缩了几十年,终于可以放纵一下了。

 

古语有云:一口吃不成胖子,但朱常洛应该算是不同凡响,他几天就变成了瘦子,在史料上,含蓄的文言文是这样描述的:

 

“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

 

白天日理万机,晚上还要辛勤工作,身体吃不消,实在是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于是不久之后,朱常洛就病倒了。

 

这一天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十日。

 

计划的第二步即将开始,四天之后。



'1403'

 

 

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十四日

 

皇帝的身体依然很差,身体差就该看医生,崔文升就此出了场。

 

崔文升,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前面曾经讲过,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务,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

 

可是这人来,并不是要给皇帝写遗嘱,而是看病,因为这位崔兄多才多能,除了能写外,还管着御药房,搞第二产业。

 

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第二产业是不能随便乱搞的。

 

诊断之后,崔大夫胸有成竹,给病人开了一副药,并且乐观地表示,药到病除。

 

他开的这幅药,叫泻药。

 

一个夜晚辛勤工作,累垮了身体的人,怎么能服泻药呢?

 

所以后来很多史书都十分肯定地得出了结论:这是个“蒙古大夫”。

 

虽然我不在现场,也不懂医术,但我可以认定:崔文升的诊断,是正确的。

 

因为之前的史料中,有这样六个字:是夜,连幸数人。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应该知道,就不解释了,但大家也应该知道,要办到这件事情,难度是很大的。对光宗这种自幼体弱的麻杆而言,基本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他完成了。

 

所以唯一的可能性是,他找了帮手,而这个帮手,就是药物。

 

是什么药物,大家心里也有数,我就不说了,这类药物在明代宫廷里,从来就是必备药,从明宪宗开始,到天天炼丹的嘉靖,估计都没少用。明光宗初来乍到,用用还算正常。

 

可这位兄弟明显是用多了,加上身体一向不好,这才得了病。

 

在中医理论中,服用了这种药,是属于上火,所以用泻药清火,也还算对症下药。

 

应该说,崔文升是懂得医术的,可惜,是半桶水。

 

根据当时史料反映,这位仁兄下药的时候,有点用力过猛,手一哆嗦,下大了。

 

错误是明显的,后果是严重的,光宗同志服药之后,一晚上拉了几十次,原本身体就差,这下子更没戏了,第二天就卧床不起,算彻底消停了。

 

蒙古的崔大夫看病经历大致如此,就这么看上去,似乎也就是个医疗事故。虽说没法私了,但毕竟大体上没错,也没在人家身体里留把剪刀、手术刀之类的东西当纪念品,态度还算凑合。

 

可问题是,这事一冒出来,几乎所有的人都立刻断定,这是郑贵妃的阴谋。



'1404'

 

因为非常凑巧,这位下药的崔文升,当年曾经是郑贵妃的贴身太监。 

 

这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要看病,不找太医,偏找太监,找了个太监,偏偏又是郑贵妃的人,这太监下药,偏又下猛了,说他没问题,实在有点困难。

 

对于这件事情,你说它不是郑贵妃的计划,我信,因为没准就这么巧;说它是郑贵妃的计划,我也信,因为虽说下药这招十分拙劣,谁都知道是她干的,但以郑贵妃的智商,以及从前表现,这种蠢事,她是干得出来的。

 

无论动机如何,结果是肯定的,明光宗已经奄奄一息,一场惊天大变即将拉开序幕。

 

但这一切还不够,要达到目的,这些远远不够,即使那个人死去,也还是不够。

 

必须把控政权,把未来所有的一切,都牢牢抓在手中,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

 

于是在开幕之前,郑贵妃找到了最后一个同盟者。

 

这位同盟者的名字,不太清楚。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她姓李,是太子的嫔妃。

 

当时太子的嫔妃有以下几种:大老婆叫太子妃,之后分别是才人、选侍、淑女等。

 

而这位姓李的女人,是选侍,所以在后来的史书中,她被称为“李选侍”。

 

李选侍应该是个美女,至少长得还不错,因为皇帝最喜欢她,而且皇帝的儿子,那个未来的天才木匠——朱由校,也掌握在她的手中,正是因为这一点,郑贵妃找上了她。

 

就智商而言,李选侍还算不错(相对于郑贵妃),就人品而言,她和郑贵妃实在是相见恨晚,经过一番潜规则后,双方达成协议,成为了同盟,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

 

现在一切已经齐备,只等待着一个消息。

 

所有的行动,将在那一刻展开,所有的野心,将在那一刻实现。

 

小人物

 

目标就在眼前,一切都很顺利。

 

皇帝的身体越来越差,同党越来越多,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尽在掌握之中,在郑贵妃和李选侍看来,前方已是一片坦途。

 

然而她们终究无法前进,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明光宗即位后,最不高兴的是郑贵妃,最高兴的是东林党。

 

这是很正常的,从一开始,东林党就把筹码押在这位柔弱的太子身上,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坚定地站在这一边。

 

现在回报的时候终于到了。



'1405'

 

明光宗非常够意思,刚上任,就升了几个人的官,这些人包括刘一璟、韩旷、周嘉谟、邹元标、孙如游等等。

 

这几个人估计你不知道,其实也不用知道,只要你知道这几个人的职务,就能明白,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

 

刘一璟、韩旷,是东阁大学士,内阁成员,周嘉谟是吏部尚书,邹元标是大理寺丞,孙如游是礼部侍郎。当然,他们都是东林党。

 

在这群人中,有内阁大臣、人事部部长、法院院长,部级高官,然而,在后来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他们只是配角。真正力挽狂澜的人,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杨涟。

 

杨涟,字文孺,号大洪,湖广(湖北)应山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任常熟知县,后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

 

这是一份很普通的履历,因为这人非但当官晚,升得也不快,明光宗奄奄一息的时候,也才是个七品给事中。

 

但在这份普通履历的后面,是一个不普通的人。

 

上天总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天生就聪明,天生就牛,天生就是张居正、戚继光,而绝大多数平凡的人,天生就不聪明,天生就不牛,天生就是二傻子,没有办法。

 

但上天依然是仁慈的,他给出了一条没有天赋,也能成功的道路。

 

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而言,这是最好的道路,也是唯一的道路,它的名字,叫做纯粹。

 

纯粹的意思,就是专心致志、认真、一根筋、二杆子等等等等。

 

纯粹和执着,也是有区别的,所谓执着,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而纯粹,是见了棺材,也不掉泪。

 

纯粹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他们的一生,往往只有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他们无法被收买,无法被威逼,他们不要钱,不要女色,甚至不要权势和名声。

 

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目标,以及坚定的决心和意志。

 

杨涟,就是一个纯粹的人。


'1406'

 

他幼年的事迹并不多,也没有什么砸水缸之类的壮举,但从小就为人光明磊落,还很讲干净,干净到当县令的时候,廉政考核全国第一。此外,这位仁兄也是个不怕事的人,比如万历四十八年(1620),万历生病,半个月不吃饭,杨涟听说了,也不跟上级打招呼,就跑去找首辅方从哲:

 

“皇上生病了,你应该去问安。”

 

方首辅胆子小,脾气也好,面对这位小人物,丝毫不敢怠慢:

 

“皇上一向忌讳这些问题,我只能去问宫里的内侍,也没消息。”

 

朝廷首辅对七品小官,面子是给足了,杨先生却不要这个面子,他先举了个例子,教育了首辅大人,又大声强调:

 

“你应该多去几次,事情自然就成了(自济)!”

 

末了,还给首辅大人下了个命令:

 

“这个时候,你应该住在内阁值班,不要到处走动!”

 

毫无惧色。

 

根据以上史料,以及他后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