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外文明探秘-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验。有些成员认为这是一些在首次发布消息前早该进行的试
验。化学组的扎雷教授正在分析样本、希望借以证明岩石中的
PAHs来自火星,而非地球上的污染所致。看起来这确实是最有
说服力的方法,只是成功实施的困难极大。

  该研究小组的下一个目标是找到氨基酸,或找到他们宣称
在这块岩石上发现的细胞的内部结构。氨基酸是生命的基本构
件,所有生命中都有这种物质、它们形成更大的分子群——蛋
白质,并在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等生物
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都是生命物质的标
记(关于这些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请参见下一章)。问题在
于麦凯他们所发现的细胞状物体如此微小,以至于从中发现其
内部结构或成分已非当今光学技术力所能及。看来要证实其发
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明更先进的观测仪器来一探这些微小结构
的究竟。

  支持国家航天局结论的另一条途径是在更多的火星陨石上
发现微生物化石。截至本书撰写之时,只有一个英国研究小组
有一些模棱两可的发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首先考虑到
艾伦山84001中的微生物, 却被美国人的声明抢尽风头。

  1994年向全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发送陨石艾伦山84001 的
小样品时, 有一份正是送到开放大学皮林格教授的办公桌上
(就是那位1998年时驳斥对这块南极陨石来源置疑的教授)。
他与一对现在伦敦自然博物馆任职的夫妻搭挡赖特(Ian Wright)
博士和格雷迪博士一起对样品进行了分析。他们什么也没有发
现。但是他们与火星陨石的缘份还未就此结束。

  在美国的小组开始研究艾伦山84001之前5年,赖特和格雷
迪一直在分析另一块类似的陨石。这块代号为EETA79001的石
头是1979年在南极发现的,这时距艾伦山84001的出现尚有5年。

  在认真分析了EETA79001之后,这个英国研究小组在具有
相当影响的科学期刊《自然》上公布了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结
论是,这块陨石的有机物质浓度相当高,其中有包括与后来在
艾伦山84001化石四周发现的碳酸盐相似的分子。岩石内部PAHs
的含量明显比外表高。但关健的是,他们考虑到陨石受地球物
质污染的因素而不能断定这是不是火星生命的化石。

  他们的另一个疑惑是EETA79001要比艾伦山84001年轻许多。
按他们的估计只有1.8亿年(大约是艾伦山84001年龄的1/20),
而且是最近60万年才脱离火星的(大约是直立人漫游非洲平原
的时候)。

  这一截然不同的时间框架意味着:如果他们真的发现了火
星上的生物化石,那么,大约在60万年到1.8亿年以前火星上
是有生命的。大多数科学家都鉴于现代火星的环境如此恶劣而
认为几乎不存在这种可能。由于这些疑惑,皮林格及其同事在
《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低调他说,这一发现具有“显而
易见的内涵”。

  当全世界在国家航天局的发现面前觉醒的时候,皮林格等
人也为之激动,公开了他们的研究并进行了一些补充。现在,
国家航天局也承认皮林格等人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国
家航天局的一位研究人员说:“我们今天之所以完成了对艾伦
山84001的许多研究,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些英国人及其他人
早先对火星陨石的研究的鼓舞。”。'8'

 公正他说来,英国人的发现并没有美国科学家对艾伦山84001
的研究那样具有决定意义。不过,看来英国人的保守确实使开
放大学和英国自然博物馆的研究者们失去了发现可能是本世纪
(如果不是空前绝后的)最重要发现的机会。

  那么,我们从这些或支持或反对的声明中,从那些或证实
或反驳艾伦山84001含有原始化石的证据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似乎各派评论家和科学家的不同呼声中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在
我们能确认南极艾伦山这块火星陨石的不同寻常之处确实来自
另一个世界的生物化石之前,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研究工作要
做。

  上面已经提过, 目前的证据开始越来越倾向艾伦山84001
上的生物是地球微生物这一说法。但对于冷静客观的观察者来
说,在该陨石上发现的那些化石的不寻常的性质仍然是一个难
解的神秘疑团。

  显然,几乎所有听说这个发现的人,更不用说那些对结果
(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抱有极大兴趣的人了,都希望该陨石碎
片中那些长形、圆形的印记会是某种生命的残余。当然,即使
有一天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陨石艾伦山84001起源于地球, 这
也不能解释英国人对EETA79001做出的发现,也不能否决火星
上也许曾经存在过生命的想法。

  有趣的是,自从这次的发现后,出版商希尔(William Hill)
已将在火星上发现智慧生命的赌注赔率从500比1缩小到了25比
1。 当然,希望不等于事实。威廉·斯考夫说得好:非凡的结
论需要不同寻常的证据。

__________
①辟尔唐人:这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骗局之一。“辟尔唐人”学
名Eoanthropus dawsoni,是1912年在英国辟尔唐发现的”人类头
骨”,1953年被证实是蓄意伪造人与猿之间失落的一环。


第二章  什么是生命?

第二章  什么是生命?


    “谁说我们不会是火星人?”
                ——理查德·扎雷

  什么是生命?乍一看,答案似乎很显然,但事实上要完整
而合乎逻辑地回答这一问题却相当困难。

  如果说生命就是能够成长,能够运动的东西,恐怕并不贴
切。毕竟。晶体也能够成长——它能产生规则的结构,复制出
与细胞形态极为相似的单元。毫无生命的水或其他液体能够流
动,或者说运动,这显然不足以用来定义生命。

  也许稍加思索后,你会说:所有的生命都消耗能量。然而,
从除草机到计算机,从汽车到宇宙飞船,所有这些机器也都消
耗能量。比较确切的定义或许是:生命拥有控制能量的能力。
不过一些高级的机器,特别是近几年来运用模糊逻辑设计的某
些先进的机器也具有这样的能力。

  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例子来看看要对“生命”下定义是何
等的困难。请想象一下,如果外星观察者们发现了因特网,假
如他们还没有注意到使用网络的是人类,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
判断呢?控制论专家沃里克(Kevin Warwick)描述了外星种族
面对因特网时会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以下7条关于生命的测试中,它真正能通过的有几
  条呢?

    它成长吗?当然: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这种网络
  成长的速度相当惊人。它具有行动能力吗?绝对有:例
  如网络中的那些开关路由。对外界有没有反应呢?对外
  界刺激的响应原本就是网络的基本职责。需要营养吗?
  确实需要:信息(一种或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不断输入
  网络中。具有排泄功能吗?有啊:信息最终是要送出网
  络的。是否呼吸呢?这稍微有些难理解,不过如果考虑
  一下电脉冲在网络中的传播,这也是正确的。最后是繁
  殖,这也是最难说明的一点。也许我们可以从最初的网
  络又在其他地方衍生出新的网络这样一个过程中作出推
  论。'1'

  另一种对于“生命”的理解是:只有生命处理和存储信息。
但这不就是计算机特有的用途吗?虽然关于将来是否可能利用
复杂的计算机来发展人工智能的争论十分激烈(我们将在第三
章里讨论),至少目前的计算机还不能被看成有生命的东西(
尽管它也处理信息)。那么,我们要如何来清楚明白地抓住要
点,把有生命的东西与无生命的物体区分开来呢?

  传统教科书上有这样一条定义:所有生命都呈现出3个“f”
的特性:攻击(fight)、移动(flight)和繁殖(frolic)。它也同
样使我们陷入逻辑上的麻烦。繁殖事实上是“复制”的委婉语,
而且是迅捷的“复制”,有如无机的晶体在溶液中生长。对于
生命,也许我们得出的最准确的说法是:所有的生命,从最简
单的细菌到人类,都进行复制并把它们的基因物质或遗传特征
传递给后代。这些物质在传递过程中经历变异。换句话说,它
们经历了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产生与自身完全
相同的拷贝①。

  在萨根意外地辞世之前不久,他把生命定义为“任何具有
复制、变异和变异之复制能力的系统”。这意思是说,生命是
由具有下述特征的实体来表征的:这种实体通过自然选择的进
化机制,允许代与代之间产生变异,它能把自己的特征通过繁
殖而重组,使下一代的特征与自身并不完全一模一样。

  在下一章,我们会回到进化问题上进行详细的讨论,现在
则必须先对“生命”的定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与其说是科
学问题,不如说是语义问题更恰当)。在这里,一个尤为重要
的问题是: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一颗生机勃勃的行星上产生
的?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在诸如“生命如
何在早期地球上产生?在宇宙历史的不同时期这样的过程在其
他地方又会如何发生?”之类的疑问背后的几个基本概念。

  所有的物质都由原子组成。自然界总共有100 多种不同的
原子,有些是非常普遍的,如氧,氮,铁和铅等;也有一些有
着奇怪名字的不太常见的物质,如铷、锿和硒等。在关于生命
的讨论中,最重要的原子是碳。在许多方面,碳原子有着和其
他原子一样的特性:它很稳定,能与其他原子或其他碳原子产
生键,从而形成小到仅有几个原子,大到含有成百万个原子的
分子。但是,它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重要特性。只有碳原子能
够成为大分子(有机分子)甚至更大的聚合物(生化物质)的
中坚。已故作家、化学家莱维(Primo Levi)在他的一部著作中
这样描述碳原子的多样性以及它与生命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的主角已经和3个氧原子、1个钙原子一起以
  石灰岩的形式静静地沉寂了数十亿年……十字镐的敲击
  将它分离下来,送入石灰窑,进入这变化的世界…它被
  风抓住,直落地面,又复飞上10千米的高空。一只鹰把
  它吸入体内……在海水中溶解了3次后……它又被排了
  出来……然后,它再次被捕获并由此开始了有机之旅…
  它幸运地从一片叶子上擦过并钻了进去,一缕阳光将它
  牢牢锁住……眨眼间就好像被蜘蛛捕获的昆虫一样,碳
  原子和氧原子分离了开来,最终和氢一同进入了生命的
  长链……它进入了血液,不断地迁徙。叩响每一个神经
  细胞的大门后进入其中,碳原子被排挤了出去。这个细
  胞是一个大脑的一部分。其实正是我的大脑……这个细
  胞和细胞中的原子在一个从未有人描述过的伟大而微小
  的运动中控制着我的书写。它……引导着我的手在纸上
  画上一点,对,就是这里,句子后面的这个标点。'2'

  碳具有可形成与其他原子相连的长链或环的几乎独一无二
的能力。我说“几乎”是因为还有其他一些原子也能形成类似
的链或环,但远不如由碳基产生的分子来得多样化。“硅”是
一个最接近的例子。它有些特征与碳颇为相似,但由于硅原子
之间的键比碳键要弱许多,所以它只能组成长度仅为5到6个
原子的稳定链。

  此外,硅也没有碳的另一种惊人的特殊属性。碳能和其他
碳原子或合适的原子组成多重键。这大大加强了它的多样性,
使之能形成大量不同类型的分子,其中有些分子相当大,含有
数百万个原子。相对而言,硅却不能与同类型原子组成多重键,
也很少能和其他原子以多键的形态存在。

  因此,尽管有些科幻作家在描写基于硅的生命形态方面做
了不少出色的尝试,但事实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非常简
单,以我们目前的化学知识来看,硅无法形成那么复杂的分子。
碳是这个宇宙中能形成生命砌块的独一无二的原子。

  也许你会想,这是不是过于盲目自信了呢?事实上,我根
本没有离开过地球,人类也仅仅到达过月球,对我们这个小小
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探索也不过处在用简单机器探测的起步阶
段而已。究竟为什么我敢下此断言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理解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推测其他行星
上的生命至关重要。科学理论中极为基本的一条就是“普适性
原理”,它说明了宇宙的同一性——或者换一种说法,“这里
发生什么,那里也会发生”。举个例子,我们不可能莫名其妙
地错过了与碳相似的另一种原子,因为这样一种原子不可能填
进元素周期表——以某种精确的模式列出宇宙中所有不同元素
的精确位置与相互关系的分类方案②。

         图 2 碳基分子和硅基分子的比较

  元素周期表是一个世纪以前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mitry
Ivanovich Mendeleyev)依据元素特性创制的。 他把各种元素按
它们的特性置入相互关联性的模式中——这个网格状的系统被
称为“族”和“周期”。随着原子量的变化,原子的大小也不
同,表中并没有给任何特异的元素(也许这样的元素只有在猎
户座里才会发现)留下“空位”。”此后几十年里,表格中的
空缺逐渐被填补了上去,科学家还扩展了表的长度,但他们始
终没有发现过应插入表的中部的未知元素③。

  这样迂回一番是为了要说明,只有碳原子才能形成“生命
分子”这样的大分子,例如,像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
(核糖核酸)这样巨大的分子结构,或者甚至较小一些的分子,
如组成前两者的核苷酸等)除此之外,还有蛋白质、酶及其他
维持细胞运作的生化物质。由于宇宙具有的同一性,这样的情
况在“这里”和“那里”都是一样的。

  那么这些生化物质又有什么用呢?它们究竟又有什么特别
之处呢?

  这些生化物质有着极为广泛的功能,从提供所有生物的每
个细胞运作所需的能量,到完成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繁殖。
在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以后,数以千计的这类生化物质均能
以惊人的高效完成各自特定的任务。其中最复杂的任务可能是
由一组特定的大型生化物质通过一系列精密的步骤将遗传信息
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

  正如我在本章开头所说的那样,具有复制能力、能在复制
过程中将遗传信息(它还具有变异能力)传递给后代,也许是
我们定义生命的最清晰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许多大型有
机分子和生化物质。基于这一原因,很难想象某种生命形式,
特别是某种高级的智慧生命,能以碳元素以外的任何其他元素
为其化学构架的基础④。

  好了,既然我们已经明确“生命”的核心在于一代代地复
制和变异,认识到那些生化物质在这一机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具体参与其事的呢?

  其实很简单:所有的生物都是通过印在每个细胞中的遗传
蓝图将特征信息传给下一代的。每个个体的模板全都不尽相同。
正是它区分了猴子和青蛙,区分了斯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
和布莱尔(Tony Blair)。这种蓝图被称为遗传密码,它由一系
列微小的基因组成,而这些基因又由一种非常大的生化物质——
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片段组成。

  遗传学的历史由来已久。19世纪中期,奥地利修道士孟德
尔(Gregor Mendel)认识到代与代之间是通过他称为 “离散因
子”的东西——今天我们称之为基因——而遗传其特征的。他
发现每个个体从上一代那里继承两套完整的基因,分别来自父
母双方,在生物学上叫做“等位基因”。它们在复制过程中并
不发生任何变化,原封不动地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使每个个
体不同的真正原因在于:每一个后代都从双亲两方各自的等位
基因中取一条,也就是说选中任一条的概率为50%,这样一来
就会产生4种组合,任何一种组合出现的概率为25%。 这种基
因的重组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特征结果,如:肤色、体型、对疾
病的抵抗力,甚至酗酒的倾向性。

  尽管孟德尔有了遗传物质的概念,但他并不清楚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