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豆蔻 人参(半两) 干姜(四铢)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汤下五十丸。
卷上
头痛
内容:头痛之状,最为难辨,大风入骨而痛,大热入骨而痛,痰伏于胸中而痛,元气虚微而痛
,心火之胜头痛,六脉之应,皆应于心,即用凉心药,风气之胜而头痛,六脉之应,皆属于
肝,即用凉肝药气热而生涎,亦能令人头痛,即用前取涎药,肾水之胜,陵犯于心,经言心
气上行,痛留眉顶间,甚则延及胸,头痛,脑户间痛,宜暖其肾,独寒湿之气初作,未至犯
心,寒邪所客,多袭于阴,上贯风池热府,令人头目不利,脑后两大筋迸急,眉目昏眩,此
为寒邪未入五藏,六脉皆初伤寒之属,浮散而数,宜用前发汗药。
卷上
腹痛
内容:人有病腹痛者,其状多端,经之所言亦多变,湿邪之胜,腹满而痛,食减体重,四肢不
举,腹鸣肠泄,宜用此方,神和散。
草豆蔻 肉豆蔻 陈橘皮 白术(各半两)
莪术(各一分) 吴茱萸(三铢) 诃黎勒(三铢) 芍药(十铢)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水一盏,枣两个,同煎八分和滓服。
寒冷食物所伤,厥入胃,腹中撮痛,即与前寒湿胜痛之脉不同,若寒湿之气胜而腹痛,
六脉皆微细而沉,时时小击,经诀所谓阳弦头痛,阴微腹痛是也,至于为冷寒之物所伤,则
六脉又紧而微,紧应腹有形,此为物所伤者,脉必有形,而为湿气所伤者,脉止于微而已,
宜用神和散,加大腹皮半两主之,觉冷物未化。即加青橘皮少许,每服入半夏少许主之,清
厥入胃,两胁下痛,及小腹痛,此肺之清肃之气所成,六脉当急而微弦,肺脉独大而实,左
尺微小急,盖清肃之气流入于中,寒聚而小腹有形,经言,连小腹而作寒,甚则为妇人症瘕
,丈夫 疝之类,肺以毛为主,若浮则为热,沉大为冷,至于寒之所聚,则大者敛而为小急
,又甚则紧,紧为痛,应腹有形,亦各从其类也,宜暖行肺气以散之。
陈橘皮 蓬莪术 紫菀 芎
(各一分) 大腹皮
上为细末,服时,水一盏,生姜二片,同煎三钱匕,取八分,和滓服。
至于肺气之胜,已伤于肝,则又能体重烦冤胸痛,引背而痛。宜服前方,又服此暖行肝
气方、人参散。
人参(半两) 当归 桑寄生 白蒺藜
炙) 藿香(四铢) 五味子(半两) 木香(四铢)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服时,水一盏,枣二个,同煎八分服。
人有病,胃脘当心而痛,食已而痛,又甚,连腹中而急,六脉弦紧而长,宜用肝药,人
有病,两胁下非时气痛不安,如生积聚,一腹中鼓动,摇闷不安,甚则生气块,上冲咽喉,
头目俱迸,口舌胶粘,小便赤黄,冲心而痛,夜卧不安,此为肝涎与血相聚,致生此疾,其
脉当洪大沉实,而有骨力,以肝脉之热,生风而痛,则脉弦而长,今反洪大沉实者,此为涎
伏之也,宜用荆芥散。
荆芥穗 连翘 羌活 牡丹皮
荆子(各一分)
上每服三钱,食后,水一盏,生姜一片,半夏末少许,同煎,取三四沸,和滓服,大府
不甚秘,减大黄,若大府秘甚,自作大黄末,每服酌量加减进服,其大黄一味,自修制,临
时末。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行小络,故
猝然而痛,得炅则痛止,其脉正与寒湿之气脉同,宜神和散。
举痛论云,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
按,其脉散满指下,充大而至数不多,却不甚有骨力,宜去其寒,而行其血气。
当归 大芎 蓬莪术 茯苓
香(四铢) 芍药(十铢)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非时,水一盏,煎八分服。
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
痛,其脉亦差大,差缓而沉宜用前药,青橘皮者。
举痛论云,寒客于夹脊之脉,则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及,夹脊乃膂脉之所行,其脉当
尺泽沉而击,宜行其肾经,以去其寒。
乌药(一分) 芎 当归 京三棱
甘草(炙,三铢)
上为细末,空心,水一盏,煎三钱服。
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客寒所犯,则脉不通,脉因之则
气不通,故喘动应手,其脉当实大有形,不匀轻滑而又紧,来疾去迟,如有物制之,宜通其
脉,行其气。
桔梗(半两) 大腹皮 芍药 木香
每服入两豆许)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同煎八分服,以大腑通疏为度,宜服神和散之余,如此
夕喘,宜调暖其肺。
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背俞主于心,故相引
而痛,按之则热至,热气至则痛遂止,脉涩,以血虚而不行其脉,六脉细数而肝心尤微,心
脉如带芤重按即缺,往往身有汗,宜足其血,以保其心。
人参(一两) 当归(半两) 木香 延胡索
分) 沉香(三铢) 陈橘皮(十铢)
阙上语
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引胁
与小腹痛矣,其脉皆轻带弦,肝脉连肾脉,弦长而紧,甚则通过尺泽而弦,宜用此方。
白蒺藜(半两,炒去尖) 蔓荆子(一分) 芍药 独活
黄(十铢,去节)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水一盏,枣两个,同煎八分服。
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猝然成积,其脉沉大而实,膀胱动而有声,宜通其小肠。
血茸 大芎 蓬莪术(各半两) 萆
上为细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清汤下五七十丸。
举痛论云,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猝然不知人事,气复反则
生矣,其脉伏而大,极无骨力,三部皆芤,身有冷汗,宜灸气海,后用暖药,举痛论云,寒
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其脉细而滑,宜用神和散,加茯苓,人参各半两。
卷上
胀满
内容:人有病,腹胀满,善噫,两胁满,咽鬲不通,此肝胜也,其脉弦而长,宜凉其肝,人有
病,腹大,小腹中痛,恶寒发热如疟,小腑赤,其脉洪大,此心热也,宜凉其心,人有病,
小腹痛,睡,不得小便,头痛,目似脱,顶似拔腰似折,此土湿之胜,宜暖其脾,其脉当浊
而动,人有病,右 满腑肿心痛,肺 ,腹大满膨胀而喘咳,此气为火所胜,其脉两手寸
口洪大,肺上亦洪,骨力小如心脉此为心肺相持,宜解其金火之热,以平其心肺。
黄 (半两) 麦门冬(去心) 茯苓 紫菀
草(炙,四铢)
上为粗散,非时,水一盏,姜一片,枣一个,同煎三钱,去滓服。
人有病,身腑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咳血,此少阳之胜,与火胜同候,其脉亦然以
前方主之。
卷上
喘
内容:世人论凡喘者、皆以为肺,然有服肺药而不愈者,遂以肺不受药为难治,何以言之缪也
,又或以肺热而喘,误投凉药,此又近似之言,止可以知肺喘,而未足以明五脏之喘,且以
经言之,所言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未尝以喘属于肺,至于言五脏之多寡,六气之胜复,则
喘之所生,可指其状而明,药之所投,亦可以随其证而效。
今人有病,胸中烦热,嗌干,右 满,咳喘唾血,肺 ,腹大膨膨而喘者,此火之刑金,
肺伤而喘也,宜用此方。
麦门冬(去心,半两) 桔梗 麻黄(去节) 紫菀
草(炙)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人有病,左胁痛,
寒清于中,咳而喘,此为肺之清气所成,宜用此药,六脉毛而微,肾脉伏而小,比之火之盛
刑金,则异矣,盖火盛刑金而喘,则六脉纯得火脉,疾大而有力,若寸口偏大而关脉带芤,
即须唾血。
人有病,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胸中满,食不消化,食减,体重,六脉沉重
而浊,浑浑革至,如物制之,此为肾寒大过,宜暖其肾。
续断 牛膝 细辛 五味子
(各半两) 木香(三铢)
上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盐米汤五七十丸,以神和散并进。
人有病,肝脏风壅,积涎所聚伏膈间,口干而胶,食即恶心,全恶肉味,心躁不安,夜
卧不得开,咽喉隔塞,如物抵筑,多喘,诊其脉,六脉皆大而沉伏。重手取之,隐隐然骨间
乃得再再寻,来疾去迟,宜用治涎药。
荆芥穗 天南星 防风 羌活 白僵蚕 连翘 独活 麻黄 干荷叶 干蝎 天麻
(炮) 半夏
上等分,修治为细末,每服三钱,入半夏末一两豆许,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七分,和
滓,饭后服。
有人得此涎候,却缘久病而虚,又误服热药,或元气本虚,六脉大而无骨力,却浮洪而
数,重手按之,则浮指而虚,有表无里,却不宜用前方,此病难治,当用此方。
人参(半两) 天南星(炮) 防风 独活
夏
上除半夏一味自为末,余为细末,非时,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七分,又宜时时以补药
助其元气,而徐以此坏涎药挠之。
人有病,久患咳嗽,虚萎气乏,胸中气微,不能报息,六脉虚微而数,此之一候,并带
劳疾证,即为难治,若脉止虚微不浮而数寸尺调匀,即药到便安,若浮数而虚,亦劳也,若
浮大疾数而虚,轻手取之,全无骨力,重手按之,全不应指,此不治之证,肺萎,当用此方
人参(半两) 五味子 茯苓(各半两) 鳖甲(酥炙)
草枇杷叶(去毛,各一分) 黄 紫菀(各十铢) 半夏 阿胶(炙透,各四铢)
上为粗散,生姜三片,每服入半夏一两豆许,饭前服,或非时服之,又宜服补肾气药,
以归其元气,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
卷上
脚痛
内容:香港脚之病,盖由有寒湿之胜,故经于太阴之胜,言足胫腑肿,于太阳之胜,言至引阴股
筋肉拘苛,又言,岁土太过,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螈,脚下痛,饮发中满,四肢
举,此寒湿之气所成也,然天下之病,固有似是而非,本异而标同,用药过差,则利害相反,
若香港脚之病,本于寒湿之胜,而至于肺热,而病生于足胃热而风生于足,与香港脚相似,
热殊状,试别而明之,热而足痛者,以肺经之所行也,故经言,岁金太过,则股髀 足皆
病焉,胃热而足病者,抑以宗筋不行,而传为痿厥也。
今有人病足痛,得水土寒湿之状,六脉沉伏而动,上浊下虚,尺泽微而涩,宜暖其下,
用此方。
牛膝(半两) 黄 (半两) 独活 当归
麻(炮) 大芎 续断(各十铢) 细辛
上为末,薏苡粉煮作稀糊,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五七十丸,温酒或盐汤下。
肺乘热而足病,则左手一手脉全微而细左尺又小,搏击而沉,右手脉偏,有骨力,洪大
,而肺脉尤甚,再寻。虚弦而长,用修崔氏紫苏方服之,盖世人多以崔氏方治香港脚而得效,
不知此方只可治肺热脚痛耳。
紫苏子 芍药 官桂 茵芋 茯苓 大腹皮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
麻黄(去节,一两) 黄 (半两)
上为粗散,生姜一片,煎三钱,以为饮服。
胃热而宗筋不润,则脚弱无力,两足酸软,或带微肿,诊其脉,胃脉一指弦而长,又微
带疾,六脉差大,宜用此方。
大腹皮(半两) 茵芋(八铢) 杏仁(去尖) 茯苓
薏苡仁(各一分) 青橘皮(四铢) 芎(十铢)
上为粗散,非时,姜煎,仍以前暖肾药,壮元气药,相兼而进,若服此药,大府微利
,即住此,却进补药两三日,待定帖,仍进此药。
卷上
脉要精微解
内容:经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
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
大法,以经意考之,以四时之脉,分表里之浅深而决之,以内外之辨,且以春日浮如鱼之游
在波,则阳气之萌,脉虽见而未出于肤,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则脉已在肤矣,秋日下
肤,蛰虫将去,则秋阴气之至,脉虽下肤,而未至于沉,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则脉已沉矣,
以是知内者按而纪之,以明脉之在里也,如秋日之下肤,冬日之在骨是也,知外者终而始之,
以明脉之在表也,如春日之浮,夏日之泛是也,然知内者必曰按而纪之者,盖脉之在内,非
深按之,无以得其实,知外必曰终而始之,则初按而病已见矣,故因其病,以推原其本,启
玄子乃以知内为知脉,知外为知色,殊非黄帝所谓持脉之大法也,细举而明之,心脉搏坚而
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凡脉之搏,以有所犯,而鬼胜则搏,心脉之搏,以肾邪犯之也,病舌
卷而不能言,舌虽应心,而舌本盖少阴经之所散也,治之之法,不独凉其心,且暖行其肾,
其大而散,当消环自己,若心脉之芤,虽芤而软,纵失血,亦当温,加之以胃药。
紫苏子 黄 芍药 官桂
十铢) 杏仁(四铢,去皮尖)
上为粗末,姜煎,不计时候,用水一盏,煎七分。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及少腹痛,又曰,脉急者疝瘕少腹痛,病同而脉异,启玄
子遂以为经传之误,亦不知变矣,寒疝之为病,有寒清连于小腹而为疝,故止言寸口脉沉而
弱,不分左右之脉皆沉故也,右沉则肺冷,而寒清之气流入于中,左沉则心气不足,血为寒
邪所犯而少腹痛,至脉急曰疝少腹痛,则言六脉之皆急也,盖经尝言,诊得心脉而急为疝,
正谓此矣,寸脉弱而疝者,宜温其中,脉急而疝者,宜缓其中。
寸脉沉而疝者,宜用此方。
当归 牛膝(各半两) 乌药 木香
一分) 芍药 大芎(各十铢)
上为细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清汤六七十丸。
脉急而疝,宜用此方。
蔓荆子 麻黄 芎 蓬莪术
活(十铢)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不计时候服。
卷上
明熹脉
内容:春戌、夏丑、秋辰、冬未,四时之喜神,取五行之养气为用,皆历三辰而数,如春以
戌为喜神,即正月在戌,二月在亥,三月在子,四时放此而推,若于脉中得之,犯他脉,喜
有喜庆之事,四时脉皆于胃中见,以五行皆资土以致用,而周身之脉,亦因胃脉,然后见于
气口,如春脉以弦为主,须六部脉皆循循,不急不绝,不紧不数,而胃脉微弦而缓,弦为春,
缓为本,六脉无犯,主一月内喜应,若正月于戌日见,二月于亥日见,三月于子日见,则旬
内应如胃脉带弦而毛,则主灾,夏脉洪为主,六脉皆隐隐而大,不散不浮,不滑不数,胃脉
微洪而缓,洪为夏,缓为本脉,六脉无犯,一月内喜应,旬内得脉,皆不出旬,秋脉主毛,
胃脉上轻,带毛而缓,又须有根蒂,此一脉难辨,如四时之脉,盖若毛而轻,如风如气,则
反为灾,不为喜脉,惟不浮不轻,缓缓而徐,浮手按之,乍如秋脉,重手取之,则去来如一
,压之不散举之不轻然后为喜脉,日辰之应,与春夏同法,冬脉最为易辨,但胃脉沉而不击
,即是。
卷上
伤寒论
内容:病有悬性命于毫发之端,决死生于顷刻之下,死生之间,系医者之工拙,医者之工,则
病之痊愈速如转圜。医者之拙,则所投之药过于白刃,此伤寒之病,非独伤人之急,医者之
难事也,古人有言,一日二日,在于皮肤,四日五日,传之脏腑,故皮肤之间可汗。传脏腑
之间可下,世之学人,未尝不宗之以为定论,然不知人之有虚实,则病之有轻重,病之有轻
重,则传之有迟速,忽有经两日三日,而尚在皮肤,忽有初经两日三日,而传脏腑,善为医
者,当审察其脉,审其病之所在而已,尝以治伤寒之病有四失,一失之愚,盖伤寒之病,其
始在于皮肤,其次传之脏腑,当皮肤之间可汗,于脏腑之间可下,苟不辨阴阳,不分内外,
当汗而下,当下而汗,误投药饵,以倾人性命。此一失之愚也。二、失之不精,盖伤寒之病
,传之脏腑,则证候多端,千变万化,莫能尽究,其毒瓦斯之在肝者,不可疏脾,在心者,不
可疏肺,五脏之治,余皆同此,医者治之,决以为病之所传,在于何脏,方之所投,当以何
药,病之所减,当以何时,药之一投,遂可平复,苟不知病之源流,不识病之传受,误投药
饵,以希苟合,不幸而少有差误,人之倾危,可立而待,此二失不精也。三、失之怯,盖伤
寒热毒,传在五脏,攻损正气,其毒瓦斯之盛,如烟如雾,熏炙三焦,致令病危困,不思饮食
,医者反以为胃气之虚,不肯通疏,遂见倾损性命,但今患伤寒热毒之人,饮食不进,大府
不通,小便黄赤,病者危困,即先定其病之所传,在于何脏,急以疏转之药,取其毒瓦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