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天大血战 作者:[苏] a·m·萨姆索诺夫-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О芰耍且参茨芑骼K站牡挚埂R虼耍枰匦缕兰酆炀退瘴9业牧α俊K姓庖磺校鏚·蒂佩尔斯希写道的,引起了德军参谋总部的“严重不安”。东线的事态变化迫使德国将军们必须重新考虑自己斯大林格勒集团下一步的行动和首先必须要加强薄弱的翼侧。“B’集团军群指挥部很早就毫不怀疑,在俄国人组织的一些单独攻击以前,德国同盟国的军队还勉强能守得住400公里的防线;但是在俄国人实施大的进攻,他们是绝对抵挡不住的。他们不止一次和非常坚决地提到这种危险”。曾担任过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蔡茨勒上将在极力强调自己的“先见之明”时,十分详细地写了这一问题。
  战后时期,原希特勒的将军们在这个问题上搞了自己能够接受的对一些历史事实解释。他们在很多其他问题上也是如此。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全部悲剧就在于希特勒竟然未能看到或者根本就未能及时发现威胁斯大林格勒集团翼侧的这种危险性。蔡茨勒与德尔、蒂佩尔斯希、布特拉尔古德里安,以及同他们一样的其他战争见证人,妄图将这一事件描绘得好像那时前线指挥部和德国陆军参谋总部的领导者都清楚地看到了苏军大反攻的危险,而他们的最高统帅在这方面却犯了严重错误。这一解释显然是臆造出来的。首先必须指出,无论是希特勒还是纳粹最高统帅部都注意到了苏联反攻的潜在危险。例如,Г·德尔回忆道,1942年4月5日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第41号训令中这样写着,“进行这些战役时不仅要考虑保障进攻部队东北翼侧的必要性,而且要在顿河区立即动工构筑阵地。特别重要的是建立强大的反坦克防御。阵地的构筑要考虑冬季使用的可能性和保障在冬季适合各种武器使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作战逻辑在许多方面粉碎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企图和进攻中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
  德尔承认:“斯大林格勒战役耗费了越来越多的兵力”,正是这种形势迫使敌人削弱自己集团的翼侧力量,将更多的有战斗力的师调往城市、街道进行顽强的血战。
  和1941年一样,1942年夏、秋季,希特勒和德国将军们又错误的估计了敌人在东线的力量,这一点是主要的。弄清楚德军最高统帅部发觉了,或正相反,忽略了红军推备反攻这一问题是非常重要的。Г·德尔指出,从9月底开始“前线部队司令官和新任陆军总参谋长提出要求停止战斗,”
  为冬天马上到来和“当时已发现俄国大反攻的迹象”。他写道,在此之后一个月,即10月底,“希特勒公开承认,他早就预感到的这种危险正在临近。但是,他承认,俄国人将对意大利军队占领的阵地实施主要突击,而当时‘B’集团军群指挥部认为,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占据的地带危险性更大。”
  不能不看到,Г·德尔和希特勒手下的其他将军们在分析事件的推理中充满着矛盾,甚至直接歪曲历史事实。
  Г·德尔从好的方面介绍了德军参谋总部,似乎它能正确判断斯大林格勒城下军事战略形势。蔡茨勒在叙述自己担任陆军总参谋长工作时,甚至歪曲历史。难道能让人相信这个参谋部的领导成员已经预见到红军准备反攻这一说法是真的吗?在己公布的陆军元帅保卢斯个人档案中有蔡茨勒作为新任陆军总参谋长下达的命令,命令的内容如下,“俄国人已不再拥有大量预备队,再也不能实施大规模的进攻、在对敌人做任何评价时应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所以,保卢斯的文件和供述都未能证实0704·德尔、蔡茨勒和其他西德作者关于德军参谋总部预感到前线局势有根本变化的危险的论断。
  综上所述以及在首先客观分析敌人行动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直到1942年深秋,纳粹统帅部继续以早先制定的目标为出发点。希特勒和德军参谋总部在这方面是一致的。他们继续坚持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想法。保卢斯写道,11月中旬,希特勒拍发了下面的电报:“我等待经过考验的第6集团军指挥部和将军们,以及表现出勇敢精神的部队,在最后的努力中,将登上斯大林格勒城整个地段的伏尔加河对岸,这本身就为防御伏尔加河上这一城堡创造重要先决条件”。
  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红军在1942年末至1943年之交的冬天从西线战略方向上发起进攻的可能性最大。而他们只是在11月初才发现在南部方向上有发起进攻的危险。
  正像我们所想像的,还应从另一些方面分析法西斯德军统帅部评价斯大林格勒前线局势这一问题。第6集团军指挥部和“B”集团军群指挥部,以及陆军参谋总部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在上面提到陆军元帅保卢斯的文件中有如下一段记录:“从1942年10月中旬起,地面和空中侦察获悉俄国部队加紧向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防线克列茨卡亚——谢拉菲莫维奇以北地域移动。移动主要是在斯大林格勒与顿河之间第6集团军北面前方地段上进行的。同时发现在坦克第4集团军防线南面和西南面,斯大林格勒以东地域,俄国部队也有所行动。这些行动我们判断为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准备。第一目标可能是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地域顿河弯曲部和顿河以东作战的德军。将这些想法上报了‘B’集团军群司令部(还有陆军元帅冯·魏克斯男爵)并经常给他们送去侦察通报。同时,不止一次地指出我们友邻同盟国部队在人员和技术兵器方面都很薄弱,特别是罗马尼亚人手中没有足够数量的反坦克武器和火炮,因此,当敌人发起大规模进攻时就会有危险。
  10月底,采取一项加强防御的预备措施,罗马尼亚右翼一个主要装备着歼击坦克的混合集群被布署到集团军(步兵第11军)右翼后方。11月12日,调来坦克第14师,配属给步兵第11军(该师没有步兵和炮兵部队,因这些部队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战斗)。
  尽管得到俄国人准备进攻的情报,陆军参谋总部不顾第6集团军司令官的反对,仍然命令继续为夺取斯大林格勒而实施进攻”。
  当然,对于保卢斯战后的这些谈话应当批判地看待,作者一船要从好的方面论述德国军第6集团军指挥部的行动,因为这同自己也有关。保卢斯对集团军没有做好防御准备这件事应负的责任,远比该集团军原任司令官所说的要大。同时注意到,保卢斯对这件事的回亿在关键的问题上与Г·德尔、N·维德尔、X·沙伊贝特、Г·施赖特尔和其他一些西德作者的解释是相吻合的。
  A·亚当是敌人阵垒中各个事件的重要当事者,就在不久前他站在新的立场上,想客观反映斯大林格勒战斗过程他所写的回忆录,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其中一为是对1942年10月17—18日,亚当刚休假回来与保卢斯进行了一次谈话的回忆:
  “我在保卢斯那里呆了很长时间,他一直末打断我的谈话。我对他说:‘我在德国国内不只一次地听到,第6集团军司令官很快就能战胜俄国人,那时战争就将结束。
  保卢斯带着倦意微笑了一下。然后说道,如果是这样那就好了,亚当先生。但现在我们离这一天遥遥无期。统帅部还像以前一样轻视我们关于北翼防线的警告。而且形势变得越来越严重。几天前,我收到了步兵第44师在顿河北弯曲部告急的报告。从东部向西线调来了大批的苏联部队并集结在这一地段。步兵第376师也向我报告了这一情况。看来,敌敌人准备以纵深包围的方式对强翼侧实施突击。对于这一致命的威胁我却没有力量加以应付。我们师团在斯大林格勒付出了极大的牺牲。陆军总部一方面不允许我停止对城市的进攻,另一方面又不给我调来所需要的3个有战斗力的新师。只给我5个工兵营,好像他们就能夺取城市”。
  但是,如果在1942年秋天,敌人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指挥部开始发现苏军有准备进攻的迹象,可他们对进攻的规模和时间都是很不清楚的。距离前线很远的法西斯德军统帅部更是不能正确判断到他们的斯大林格勒重兵集团所面临的危险。无论是苏军转入进攻的时间,还是突击集团的编成和他们突击方向,德军统帅部都是无法确定的。
  但是,在斯大林格勒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后,是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加强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态势,因这些部队要按照德军最高统帅部意志坚守伏尔加河岸的阵地。战斗形势的发展迫使敌人将主要的、最有战斗力的兵力直接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由于斯大林格勒方向上战线拉得过长,这就削弱了“B”集团军群的两翼。希特勒统帅部妄想不付任何代价夺取斯大林格勒。为此,一次又一次地更改攻城的期限,同时又耗尽了自己的预备队。所以实际上已丧失巩固自己部队处境的可能。11月中旬,敌人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仅有6个师的战役预备队,而且分散在宽大的战线上。
  在这这种情况下,“B”集团军群指挥部开始抽调一些师组成预备队。为了建立更大纵深的战役布势和加强该集团军群的翼侧,打算重新布署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的部队。在佩烈拉佐夫斯基地域的德军坦克第22师和库尔尼雪夫斯卡亚地域奇尔河一线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后方的该集
  团军坦克第3师调入预备队隶属于坦克第48军指挥。还是在10月初,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最初该集团军的作战师编入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开到了斯大林格勒以南科捷利尼科沃以东地区,其任务是加强法西斯军队斯大林格勒集团的右翼。
  德国法西斯统帅部所采取的措施为时已晚,而且准备得也不够充分。这表明:第一、1492年夏季法西斯德国投入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力量已全部耗尽,第二、红军在斯大林勒的反攻准备实际上没有完全暴露给敌人。这都是苏联最高统帅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首长采取有效措施和参加准备反攻部队所表现高超技能的结果。
  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指挥部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后来承认法西斯统帅部对苏联进攻完全出乎意料。他说:“我们完全忽略了俄国人在第6集团军(顿河区域)翼侧集结了庞大兵力。我们对俄国人在这一地域集结部队一无所知。以前这里什么也没有,可突然却成为重兵突击的方向,而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战斗的重要阶段,这一突发事件对残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向斯大林格勒地区调动苏军的过程中,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这些困难是由于斯大林格勒以北地区和伏尔加河东岸铁路运输能力弱,秋季道路泥泞,再加上敌人航空兵和炮兵不断袭击伏尔加河的渡口造成的。敌人航空兵对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铁路交通线也实施了突击,调给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的部队、淄重都要通过巴拉朔夫——波沃里诺——萨拉托夫——伊洛夫利亚一线,而调给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部队、轴重要经过乌尔巴赫——巴斯孔恰克——阿赫图巴(伏尔加河左岸)一线。国防委员会考虑到这些交通线异常重要,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恢复被敌人航空兵破坏的铁路线,桥梁、车站和修建新的交通线。从1942年10月—1943年2月这一期间,共修建了近1160公里长的铁路支线,恢复了长1958公里的线路和293个铁路桥梁。斯大林格勒地区军用物资运输量9月份是22292节车皮,10月份是33236节车皮,11月份是4146l节车皮。但还是供不应求。一些部队和兵团只好以行军方式从阿斯特拉罕和卡梅申开往集结地域,路程为300—400公里。
  在第64、57和51集团军的作战地带上,有九个地域可作为渡河的渡口。在“第57集团军进攻战役工程保障的报告”中指出,在塔季扬卡、斯韦特累亚尔、卡缅内亚尔、索洛德斯基地区拥有构筑好和备有保障部队使用浮动器材的渡口。从这个报告中还可以看到,前去加强第57集团军的部队,由于遇到各种情况,而晚到渡河地域十至十一天。如机械化第13军坦克团,11月11日才到达塔季扬卡和斯韦特雷亚尔渡口。但是,这里的渡桥是用0717A0717型和H—2—0727型门桥筑成的,另外由于河水刚刚结冰,重型技术装备还不能从浮桥上通过。因此机械化第13军已到达的部队开始在斯韦特累亚尔渡河,他们乘的是金属驳船,战前的35号挖泥船和“勒扎夫卡号”运油船。“萨马拉号”、“格罗莫鲍伊号”、“红海军战士号”轮船都用来拖拉驳船。这样做不仅因为机械化第13军整个部队已抵达渡口,而且还应向登上右岸部队运送弹药、冬服、口粮和补充连队,故决定用第35号驳船运载坦克过河,用“勒扎夫卡号”驳船运送汽车。人员和军用物资被同时安置在驳船上,而在驳船装载期间由“格罗莫鲍伊号”轮船运送,因这艘轮船本身可载600名全副武装人员。这样就保障了全体人员及时渡河。在运送坦克和汽车的同时,把弹药和其它物资也运过了河。为了不延误驳船的运输,组建了人数众多的装卸队。他们工作的很出色。1942年11月17日乱机械化第13军各坦克团都登上了右岸。
  l1515日以前,渡河行动都是在夜间进行的,但在此后的几天里当需要加快集结部队时,渡河才不得不在白天进行。
  在上面提到的第57集团军的工程保障报告中还写道:“虽然在左岸森林中集结隐蔽着大批的机械化步兵和坦克,敌人的侦察飞机却没有发现渡河的部队,也没有轰炸渡口。只在斯韦特累亚尔投15枚炸弹,而根本没有轰炸塔季杨卡”。
  在这段时间里,伏尔加河两岸都是从斯大林格勒带着财物撤出来的居民,也起到了迷惑敌人的作用。居民的疏散到11月15日才结束。
  在塔季扬卡地区是通过一些用牵引汽艇拖着的单个浮桥船来实施渡河工作的,而已都是在白天进行,因为在结冰情况下,不能使用门桥。6个浮桥船由3艘牵引船拖曳,第52艇为12马力,“科雷马”号为18马力,还有“70型”牵引艇。“白天这些汽艇可在浮冰的水中行驶,而夜间就不能这样做了。但每个星期仍然可向对岸运送17吨弹药和其他物资”。
  11月19日纸第57集团军在编的所有部队(机械化第13军和各炮团)都渡过河登上伏尔加河右岸。
  11月初,卡缅内亚尔和索洛德尼基渡口由第57集团军掌管,从11月15日起转给第51集团军。“与预定计划中设想的一样,这些渡口都发挥了正常作用,及时将人员和物资送到了对岸”。
  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面顿河中游地区的宽大战线上,苏军威胁着敌斯大林格勒集团的左翼。如第21集团军战线的总宽度(该战线被顿河割裂)约42公里,右岸登陆场纵深0·5公里(拉斯波平斯卡亚以北)至12公里(谢拉菲莫维奇地域)。这一登陆场在西南方面军突击集团的进攻战役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右岸的地势普遍高于左岸。同时,右岸十分开阔,被许多小山谷和深构割开,地面也很坚硬。左岸则相反,它地势低,有许多湖泊、沼泽、森林屏障,便于部队隐蔽集结和伪装。但部队的最近后方纵深才十公里至二十公里,而且是缺水无人烟,无道路、无植物的流沙地带。由于这一地区缺少居民点和森林地带,对部队隐蔽抵进顿河带来困难,却方便敌人航空兵采取行动。需要进行经常而又很大的努力才能保证道路的正常运输。
  谢拉菲莫维奇地区的登陆场是大纵深的,它在敌人炮火的射程之外,四周地形具有很好的视界、射界,并便于对敌观察,有部队机动的极好条件。登陆场的其他地段是小纵深的,苏军一方的地区主要是斜坡。从这里进行观察和射击都不很理想,但此处却有着良好的隐蔽条件。顿河在克列茨卡亚地区作了大弯曲,又流向南,这在西南方向上对在克列茨卡亚西北面防守的敌罗马尼亚集团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是极为有利的。
  到达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突击集团的预备队主要集结在乌斯季佩霍尔斯基、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锡罗尔斯卡塞、特烈霍斯特罗夫斯卡亚等地区的顿河右岸各登陆场。战役的准备正像斯大林格勒以南准备登陆场一样,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现有的渡口和渡口的实际情况,还取决于部队渡河时的组织情况。1942年11月之前,西南方面军地带的顿河上有15座桥梁和18座门桥,它的载重量分别3吨至60吨。顿河方面军地带有5座桥和3座门桥。在“第21集团军1942年11月至12日的战役记叙中指出:“……顿河在战役初期的特点是尽管秋天来的晚,仍无法按夏天或冬天的方法组织渡河。河面上已结了薄冰,为了用门桥渡河和将浮桥牵引到对岸需要清除河面冰块。冰上渡口只能供徒步行走的人和马车、汽车空车使用,因为冰冻的还不结实”。
  工程兵部队对河底、河岸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