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枭臣-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也是要做的,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缚对元氏没有什么忠心,但是他不忍心看着国家动荡、无数的民众饿死街头。

    两道上谕,一道是给林续文的。

    京畿粮荒危紧,做决断这一次是难得的迅,朝廷决定在津海正式设立津海都漕运司衙门,正四品,林续文以右都佥御史兼知河间府事兼督河间府兵备事的身份再兼都津海都漕运司,全权负责津海开海漕之事。

    由于时间上的仓促,津海都漕运司衙门下面的架构怎么填,吏部都没有给出条陈来,不过许林续文从权处置,可从地方上挑选有功名或者直接选拔官吏作属员,吏部事后予以追认。上谕里没有直接明确都漕运司衙门下设运漕军,但也明确表示以马一功、杨一航诸将为的晋中军残部暂受林续文节制,行护漕之职责。

    虽然给晋中军残部留在河间府以正式的名义,但是晋中军残部的地位也从镇军降到护漕杂役兵、辅兵一级。

    林缚知道晋中军残部能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内侍省郝宗成看在这边愿意跟他交易级军功的面子上没有额外作梗。晋中军残部即使降到辅兵一级,粮饷兵备补给甚至比府军还要差一等,不过晋中军残部能不能保持战力,关键还是要看林续文、要看津海都漕运司能不能额外挤出一笔银子来。

    实在不行就缩小编制,兵不贵多,贵在精,保留一部精锐战力,其他都编成辅兵也无不可。只要有了留在津海的名义,什么事情都好办。

    河间府津海开海漕,山东方面如何配合,漕粮如何在山东集聚,如何组织海船从山东运到津海,山东能组织多少漕粮,汤浩信出京时,朝中都还没有定计。计划的粗陋表明了中枢决议开海漕一事上的仓促跟惊慌失措,在一两天时,也很难指望张协、汤浩信等人将一切都考虑周全了。

    还有一道上谕是给林缚赏军功的。

    津海大捷与阳信守卫大捷的军功,兵部都还没有核算清楚,不过汤浩信出京是指望林缚能积极主动配合开海漕的,在京中就担心拖着军功不赏,会让林缚心生不满。所以,汤浩信匆忙出京时,还是带了一道专门给林缚个人的奖功上谕过来,不是兵部或吏部函,是崇观皇帝亲自用玺,这本身也算是难得的殊荣。

    林缚以都监职实领江东左军北进燕南以四战全捷军功居诸路勤王师之,因军功封津海县男爵号,爵位等级为从五品,食邑三百户,授永业田五百亩,食邑及永业田皆从津海县划拔。此外,散阶连升三级,从正七品擢升至从五品朝散大夫。以津海县男、朝散大夫、江东按察使都监的身份,统辖江东左军暂驻津海,协助林续文开海漕诸事。

    江东左军级功赏银先拨五万两,稽核实数之后,再补齐不足;江东左军诸将赏拔,还要再等一段时间。

第65章 开漕诸策

    (第二更,求红票)

    除宗室子弟外,功勋赏爵分九等,食邑三百户的从五品县男为最末等。

    封县男爵的实际好处其实不多,先这次封爵是终身爵,身死爵除,非世袭爵,爵位不能传给子孙。食邑也只是虚封,每户一个月折二十五钱算,食邑三百户,实际上是每年额外食俸九万钱,折银约八十两。从津海划拔五百亩永业田倒算是一笔不错的赏赐,但相对于当世土地兼并动辄万亩、十万亩的规模来说,五百亩永业田又算不上什么了。林缚总不能跟乡民去争良田,从津海能划拔到他私人名下的,只可能是无主的荒地、河滩地或者海岛地。

    入寇东虏二十四日完全退出关外,朝廷上下绝不肯承认是东虏主动退出去关外的。无论是掩耳盗铃也罢,或者是鼓励民心,朝廷上下一口咬定是京畿守军及诸路勤王师英勇奋战将虏兵击退,那就不得不承认阳信守卫战是关乎到东虏由进转退的关键性、决定性会战。

    其他暂且不说,除了拿一千颗生蛮级去交易,林缚手里还有生蛮级两千六百余颗、叛将级近百颗,击毙、击溃虏兵、叛兵累计达三万余人,诛东胡王族二人、诛东胡贵族近百人、捉俘都统级虏将一人,以级军功计,也要过大同、宣化、蓟北三镇边军数年所积军功之和。

    当年苏护御边六年积数战大捷之军功,封靖北郡侯,积级功不过五千余颗。

    沧南、小泊头寨、津海、阳信四战全捷的军功,乃林缚率江东左军三千弱旅所创,就更加难得的可贵。此外,勤王军功比荡寇、平叛、御边军功都要高出一等——要不是林缚底子差点,就这份军功,直接封县侯都不意外。

    不管怎么来说,勋爵非军功不赏,即使是最末等的县男爵,对文官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殊荣。文官里受封赏爵的极少,李卓积十年镇闽之功,也才受封县侯——这其中除了未能全功平闽之外,也是受楚党一定的压制。林缚以举子出仕,又以文官领军受封赏爵,在文官这个群体里自然就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显赫,弥补了他非进士出身的拙处。

    不管怎么说,年仅二十二岁,入仕不到一年半时间,就因军功封爵、散阶也擢升至从五品,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除太祖开国初年,本朝两百余年也没有几位,什么进不进士出身,眼下真是没有必要拿出来说了。

    开海漕一事,朝中时间仓促,还没有完善的计划出炉,倒是在给林缚赏军功上,体现出几分心思来。

    林缚也许觉得除了五万两军功赏银外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认这次进阶授爵带给他身份上的巨大变化,便是此时已经能算实权派地方大员的林续文对林缚的赏爵也十分的羡慕,所以也不能抱怨朝廷赏功不厚。

    以前别人都拿林缚跟董原比,此时林缚倒成了新的标榜。

    汤浩信代宣了上谕,又与诸人一起向林缚祝贺,林缚自然也假装作很兴奋的回礼。

    江东左军诸将,除周普率甲卒护卫船队随大鳅爷葛存信回崇州外,曹子昂、敖沧海、赵青山、宁则臣等人,对大越朝的官衔爵位都没有特别大的兴趣。

    宣旨赏功事毕,林缚在大堂里肚子饿得咕咕直叫,问过汤浩信坐马车到津海来也还没有用餐,看汤浩信根本就没有心思用餐,便让林梦得去厨房吩咐人给他们每人下一碗肉酱面来。不管多迫切,吃饱肚子才有力气谈事情、干活,又让人将曹子昂、孙尚望等人都喊过来,一起议事。

    汤浩信的心思则完全放到海漕事情上来,京畿粮荒拖延一日解决,都可能生出动摇祖宗根基的大乱来,危害不见得就比这次东虏入寇轻多少。

    工部主事陈晋唐本来就是林续文在工部时的下属,他给汤浩信拉过来,是因为他熟知治水之事。除了陈晋唐跟马朝之外,还有户部主事张文登,另外京畿大仓副使及十余吏员都是直接填入津海都漕运司衙门的技术官僚,不能让林续文当光杆司令。

    开海漕涉及到许多技术性工程,津海这边人手、物资是充足,但缺乏技术性官吏的指导,人手再足也使不上力。

    陈晋唐、张文登是代表工部、户部,但官职都很低,也表明中枢对开海漕的态度,主要以林续文、林缚为主,工部、户部的官员是来配合的,不是来节制的。

    换了旁人过来,林缚与林续文都不会那么好对付,汤浩信亲自过来,林缚就痛痛快快的跟他交了底,至少此时汤浩信还是值得信任的。特别是楚党内部已见裂痕,林缚只能紧密的站在汤、顾这一边。

    在涡口,劳力是不缺的。

    早在津海大捷之时,涡口、长芦、青齐等寨聚集的乡民、乡军就有近三万。

    林缚从阳信返回,有近六千捉俘民夫一路跟着到涡口寨来。最为难得的,这六千捉俘民夫几乎都是年青力壮的男丁。

    在阳信时,他们像是溺水之人抓住唯一一根稻草,将希望全都寄望在林缚及江东左军身上。林缚也没有令他们失望,到津海后,安置他们也是以避兵祸逃乡难民的名义,使他们不用再有给战后清算的担忧。

    以工代赈是林缚一贯的思路,就算不开海漕,他也有好好经营涡口的心思。

    早在十四日他率部抵达涡口,就将六千捉俘民夫交给林梦得、孙尚望委善安置。待东虏主力确实退到宁河、蓟州一线,林梦得、孙尚望就已经着手准备动用六千青壮民夫修整海塘、海港,并打算在涡口寨的对岸再筑一座军寨,作为涡口巡检司的驻地。

    晋中军残部还有两千步骑、伤病六百余。

    江东左军留驻津海有两千四百余步骑,伤病四百余——当然了,周普率八百甲卒护送一千一百余伤病乘海船返回崇州西沙岛疗伤休养一事以及邵武军残部编入江东左军之事,林缚就没有必要都详细的跟汤浩信进行说明。

    津海大捷之后,为防止虏兵反扑,也为战后难民大规模的返乡做准备,林缚在涡口寨外择海岛筑军寨用来疏散民众与囤积大量的物资,以有天然港湾、在涡口东南六里之外的津卫岛为主,囤粮愈四万石,涡口寨也有存粮两万石。

    除了运往崇州贩售的口外马外,涡口、长芦、青齐三寨还有口外马两千六百余匹,壮骡马近两千头。

    集云社船队虽然暂时返回崇州去了,但是林缚很早就吸引登州等地的海商组织运物资到津海来,在津海涡口的海船虽然单船载量小,但是数量多,总运力达到两万石。

    汤浩信听林缚交了底,陡然是松了一口气,他之前能想到只有津海这边具备开海漕的条件,但也没有想到津海这边积存的资源是这么充足。

    “江东左军获胜绝非饶幸啊,我是户部出身,治军先补给的道理,我还明白的……”汤浩信说道。

    林缚当初离开济南穿插到河间府来,就是考虑到借海路进行定点补给的便捷,听汤浩信这边说,他只是笑笑,厨子将肉酱面端上来,林缚与诸人一人一碗的先囫囵吞了饱,通宵达量的拟了一个大体的分工计划。

    长芦寨也是涡水河畔,只是比起近海堤的涡口寨来,更靠近内6十一二里。

    林续文率乡兵、乡民及晋中军负责开挖河道、修护赴京畿驿道等事,主要是拓宽涡水河河道,增加转输通航的能力。

    马一功先率晋中军一部、乡兵千人随工部主事陈晋唐当前就前往卫台,为截卫河水入涡水河做准备。

    之前军民大规模的聚集在涡口寨附近补给、赈济,这时候三万余乡民、乡兵及晋中军一齐都迁往长芦寨,并在涡水河沿岸建造新的聚居点,为多处同时开挖河道做准备。

    林续文本身就是工部出身,对治河、筑路一事在行,他去长芦寨坐镇。杨一航率一部晋中军配合津海知县率乡民从涡口寨沿涡水河往内线输送物资,确保河道开挖与驿道修筑的物资补给。

    林缚、汤浩信以及户部主事张文登就留在涡口寨,负责修建粮仓、涡水入海口截流、修复海港以及组织海船往涡口输运粮食。

    留在涡口寨的,除了江东左军外,就是六千捉俘民夫。

    林缚的意见是对涡口寨进行清空,所有人员都移驻到寨外,临时住营帐,将涡口寨直接改造大型粮仓,这样才能赢得足够的时间,而且往涡口寨的储食工作要立即开始。

    只有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强行组织海船是不行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登州、莱州等地将粮低价卖给海商,在津海高价收购,用高额的价差,将粮食从山东引到津海来;并要登州水营确保北线海路的安全。

    只要涡口有足够的存粮,就算用独轮车推,也能将粮食运到两百里外的燕京去。

    先要保证登、莱等地有足够多的粮食,并且保证登莱等地向海商出售的粮食足够廉价。原先山东免漕以赈济南府、平原府,就要立即请旨改变原先的部署,使山东东部的近三十万石漕粮往登、莱等地聚集,江东郡北上的批漕粮可以去赈济济南府、平原府。

    这些事都要朝廷派钦差特使去督办才行。

    这是缓解京畿粮荒的燃眉之策,只要能在四月往燕京输送三五十万石的粮草,不管成本多高,至少能保证不生出大乱来。

第66章 献平虏策

    (第一更,求红票)

    涡口寨附近最多时聚集到四五万人,除了涡水河口南侧的军营,北面乱糟糟的都是窝棚。东虏彻底退出关去,聚集在涡口的乡民就寻思着返乡,看家里还能有什么东西剩下。虏兵总不可能将那些土坯房子都推倒,收缀收缀,重新拿茅苇编个顶棚安上去,也能遮风闭雨。

    天气转暖、河流解冰,也要准备春种了。不过这时候家里还有余粮或者说逃跑前及时将粮食埋到地里没有给现的人家十中无一,吃饭无着落,也没有春耕的种子。上河堤管饭、计工钱、种子,不单涡口寨附近聚集的乡民都跟着上河堤,从其他地方6续返回的难民也闻风而动。

    二十八日,卫河与涡水河的三汊子口给截断,在王登台山东南有一片低洼地,从河堤破口将河水引入低洼地,形成一片不小的湖泊。只一天工夫,涡水河的淤浅处就露出水面。

    林缚赶着海水涨潮的水势,将四艘装满沙土的平底海船封堵河口,海水一退潮,四艘船就实实的隔浅在汊子口的河床上,挨着半夜汊子口的水流尽,就组织近万军民打木桩、运土及碎砖石以四艘海船为基础筑出一道临时的封河大坝来。

    进入四月就必须用涡水河来往京畿运粮,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来整治涡水河道,想要彻底的改善涡水河的通航条件是不可能的。只能有重点的将几处特别淤浅的河床挖开,加筑堤坝,确保百石船满载能顺利通航。此外就是将涡水河北岸的大道修平整、夯坚实,使涡口与卫台之间有直道相通,涡口的粮食也能通过骡马大车运到卫台再装船前往京畿。毕竟涡口到卫台的路程短,才五十多里,直通筑宽一些,骡马大车算两天走一个来回,准备两百辆骡马大车,一年也能有三五十万石的运力。两百辆骡马大车队列前后拉开来有四五里长,五十多里的直道,最多也只能容纳两百辆骡马大车了,不然会乱得一塌糊涂。

    林缚在青甲外套上绯红的官袍子,陪汤浩信走在海塘上,马朝等扈从散在左右,不妨碍林缚与汤浩信说话。

    海风吹在脸上,已经不觉得寒冷了,整个北方算是正式开春了。

    “这场战事算是暂时结束了,”汤浩信抚着颔下白须,浑浊的双眼望着湛蓝的海水,为国事,他尤显得筋疲力尽、老态龙钟,缓缓说道,“昌国有巨寇东海鹞,洪泽浦有巨寇刘安儿,荆楚有巨寇罗献成、龚玉裁等,无一日安宁。其中以刘安儿之祸最烈,濠泗俱陷,陈韩三降而复叛,刘贼自号拥众三十万,要不是李卓坐镇江东,淮安、东阳怕是早就陷落了,如今刘贼率兵沿淮河而上,淮上连陷七县,叛贼日益猖獗。据荆楚飞报,罗献成、龚玉裁等贼也有率部北上的势态,似要与刘贼在淮上合兵……”

    “……”林缚沉默的看着海塘外的浪涛,在洪泽浦追随刘安儿起事的多是为生活所迫、寻不到活路的渔民、贫农以及流民,按说他们也是可怜人,但是要任世道这么乱下去,只会使整个中原大地整个的倾覆掉,让东虏坐收渔翁之利。总要下辣手平息诸郡乱事的,关键是要剿抚并举,才能较为彻底的平息流民之乱。

    林缚不知道汤浩信突然提起这个作什么,难道要自己率江东左军回江东参战?他心里并不大想去平息流民之乱,缩手缩脚的,除了给当成屠刀用,挥不了其他作用,试探问汤浩信:“流贼之乱,朝中可有什么处置?”

    “岳冷秋上表奏请率师往江东剿刘安儿部,”汤浩信说道,“圣上今日派特使来涡口,便是询问此事……”

    “……”林缚一怔,背脊上的汗毛都立了起来,没想到岳冷秋这恶贼竟然要插手江东事,这绝非他愿意看到的局面。

    林缚没想到岳冷秋胆怯不敢与东虏接战,却热衷剿匪之事,大概也是看到流民的战斗力远不能跟虏兵相比吧,想要借流民的头颅来立军功,真是十足的小人一个。

    汤浩信眯眼观察林缚的神色,见他不掩饰心里的惊讶,追问道:“你觉得如何?”

    “如此重大之国事,卑职不敢妄议。”林缚说道。

    “这里就你我二人,说话又不会进第三人之耳,你有什么敢不敢的?”汤浩信说道。

    “为什么不用李卓?”林缚反问道。

    岳冷秋对顾悟尘不善之心昭然若揭,汤浩信对岳冷秋也应没有好感;这时候李卓是比岳冷秋更好的选择。再说长淮镇军全军覆灭,还是李卓稳定住南面的形势,在这关头断没有再压制李卓的道理。

    “李卓的奏表已于二十五日进京,奏请到蓟镇督战,表中献平虏策,称五年必能平虏……”汤浩信没有多余表情的说道。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