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所谓的八王议政制度,实质上都是由极少数的几个皇亲贵胄共同协议一些军国大事包括推举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建奴皇帝是没有独断专行的传位权利的,即使指定了继承人也要经过议会的选举才能成为合法的统治者……”
“蛮夷,蛮夷……”崇祯皇帝和几个太监都不住摆头,对于辽东的事情他们也是知道的,只不过没有今日这么详细。
崇祯皇帝笑了笑:“据朕所知,建奴伪皇帝黄台吉乃是正黄旗旗主,也不过是在建州几个贼寇中排在第一位。被卿所斩杀的岳托的父亲本是老奴大王子,如果按照汉家礼制,这个岳托还是有资格做皇帝的。如果不是受了黄台吉的忌,一个旗主之位还是有的。如此看来,你的攻击至少也能和汉时犁庭扫穴的霍去病相比。”
“臣惶恐。”
“也不用惶恐了。”崇祯皇帝道:“朕居于深宫,对于前线的事儿也不知之甚少,今日诏你入宫,就是想听听你对我朝对辽东战事的见解。你是久经沙场的猛将,可有御敌良方。”
正说话间,还没等孙元应答,御膳房就送御膳过来了。
崇祯皇帝笑道:“朕忙了一天,正觉腹中饥饿,孙卿也用点,吃完再说。”
“多谢陛下赐宴。”孙元身子壮,饿得也快,正求只不得。
不过,陪皇帝吃饭可不是什么好差事。你得十分小心,否则一个举止不当,就会被言官弹劾。而且,说句实在话,伙食实在是太差了。
枉费孙元说那一段曹操款待关羽的笑话,结果,御膳房送过来的晚饭还是极为糟糕。只一道炖羊肉,里面肉看不到几块,尽是萝卜,另外就是几碟子腐竹、豆芽、豆腐什么的。米饭也甚是粗糙,一吃进嘴就卡得嗓子眼难受。
这他娘就是猪事,连宁乡军的伙食都比不上,崇祯这皇帝当得也只没意思啊!
见孙元一脸的难受,崇祯皇帝:“怎么了,卿家不喜欢。你们带兵的人有钱得紧,朕是知道的,。朕穷得紧,这御膳自然是比不上你的饮食。”
见孙元一脸的紧张,崇祯皇帝反安慰起他来:“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可致天下太平。清水池塘不养鱼,你们在战场上厮杀的,只要奋勇杀敌为国不惜身,朕也不会让你们穷着。”
孙元这才送了一口气,一想,是啊,封建社会对于武官的要求是要敢于同敌刺刀见红,至于贪污不贪污的,朝廷也不管。
他忙道:“雷霆雨露,皆是天恩。”
崇祯倒是笑起来:“这大概是你的心理话儿吧,我知道你吃不惯御膳。这一顿反对你来说是雷霆。”
其他太监也低声笑起来,崇祯喝道:“几个狗奴,还不快去传写合孙将军胃口的饭菜来。”
一个太监道:“万岁爷,早已经准备好了。”说完,就叫了一声,又有一个太监端进来一盘血淋淋的生牛肉进来,放在孙元面前,又道,早闻孙将军喜食生肉,陛下早就准备好了,谢恩吧!
孙元倒是傻了眼,心中暗骂,你才喜食生肉,你全家都喜食生肉!
这一大盘子生牛肉起码有两斤,若是都吃下肚子,不拉稀拉到脱水才怪,这种糊涂事孙元自然是不肯干的。
可崇祯皇帝却道:“爱卿不用拘束,随意就是。”
“我要能随意还说个鸟?”孙元心中气恼,“这肉无论如何是不能吃的,算了,我先将皇帝的注意力先引开再说。”
当下眼珠子一转,说道:“方才陛下垂询,问臣可有御敌良方。杨阁老有一句话非常出名,‘安外必先壤内’臣却不敢苟同。在臣看来,国内贼寇切实都是因为天灾生计无着的流民,主要是我大明朝北方年年大灾,地中没有产出。若是一旦气候好转,只需几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贼军自然就散了。毕竟,只要有一口饭吃,不是什么人都肯从贼的。倒是辽东的建奴,只要翻过长城,朝发夕可至北京。若有一天,建奴入寇京师,爱我大明朝的繁华,不肯走了呢?”
听孙元说起军事,崇祯皇帝放下了筷子,又听到他这么一个假设,顿时色变。是啊,如果建奴下一次入寇,不肯走了,要在京师扎根可如何是好?
这时,他也顾不得让孙元吃生牛肉,道:“孙元,说说你的御敌之策。”
作为一个现代人,孙元对于崇祯皇帝的性格摸得极熟,毕竟,这些可都是写进史书里的。书上说,崇祯皇帝这人性子急噪,急功近利,一时一个主意,政策朝令夕改。用人也是急促,若是要用你时,就敢直接将你提拔到重要岗位上去。而且,他有个很大的缺点,喜欢听人说大话,容易被人忽悠。
当年袁崇焕就在崇祯皇帝面前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就被他直接任命为督师,全面主持对建奴做战。
既然如此,我孙元倒不妨效法袁蛮子拣些他喜欢听的话来说,也方便为卢督师伸冤。
孙元忙道:“先前臣说过,其实,我大明边军的家丁比起建奴来并不弱多少。我大明朝士卒素质不成,可亿万人口中,就算万中取一,也能组建一支上万人的精锐军队,灭辽并不是什么难事。只不过,当今的军制实在糜烂,特别是赏罚不公,这才使得有能力的士卒得不到提拔重用。”
孙元开始张开嘴胡说,忽悠起崇祯皇帝了:“陛下,所谓家丁,就是各镇大将养的私兵。选的都是部队中最精锐的士卒,装备最精良,待遇最好。可这些家丁人数实在太少,就臣所知,一个几万人的军镇,能上阵打仗的家丁也不过一两千人。陛下你想过没有,国家每年上千万两银子的辽饷,难不成只养了几千家丁。一个镇几千家丁,一碰到几万建奴大军,光人数上就处于绝对的劣势,又如何能打赢?”
“什么,一镇能打的兵才几千?”崇祯意识到了什么,面色就变了。
孙元点了点头:“这还是边军,至于卫所兵,很多卫所的士兵其实就是耕地的农民,一辈子都没摸过几次刀枪。所以,依臣看来,我大明朝合格的士兵其实也就一两万人。还分散到九边各镇,各军所。可建奴呢,人家可是全民皆兵,总数达到惊人的五万之巨。每次入寇,人家都是集中优势兵力以强凌弱,如此,我大明焉能不败?”
“所以,陛下,我大明朝的军制若是再不该,不用对辽东建奴,只怕对内用兵都快打不赢了……”
“所以,臣以为,现在我大明朝最要紧的是确立制度,弄出一套严格的赏罚制度,家丁不能再设。不能只顾着训练家丁,而对其他的士卒不闻不问……”
孙元一边忽悠,崇祯皇帝一边点头,竟是听进去了模样。
孙元说了半天话,只说得口干舌燥,“整训边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这句话他也是说顺了口,有点危言耸听。
崇祯皇帝却紧张起来:“怎么说?”
孙元:“以往建奴因为实行的八王议政制度,君权不力,各旗也是一盘散沙。每次入寇我大明,都是抢一把就走。因此,各旗的旗主只要有金银可得就很满意了,却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可现在的黄台吉,说句实在话,据臣看来,却是一个野心勃勃之辈。只怕,他想效法当年的忽必烈,欲要问鼎我汉家的江山了。”
599。第599章 弄巧成拙
崇祯一脸的严肃:“你说说。”
孙元清了清嗓子:“据臣打听到的消息,奴酋黄台吉如今正在改革建州的政治。以前的建奴实行的是以部族为单位的牛录制度。所以,伪朝各部落对于建州小朝廷并没有多少畏惧。
因此,当年的奴尔哈赤才创立了八旗制度。
到黄台吉登基之后,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
到这个时候,各部落的各旗的私军已经被整编成了正规的军队,隶属于他们所谓的大清了。这是一个可怕的变化,这说明,建奴已经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国家。既然是一个国家,加上辽东苦寒,建奴下一次入寇,说不准来了之后就不会走了,这可不是国内做乱的贼军和流民可以与之相比的。”
殿中安静下来,崇祯皇帝一脸的沉思,众太监都是一脸苍白。
良久,崇祯才缓缓道:“孙元,依你看来又该如何是好?赏罚分明,整训边军未免太空泛了些。”
孙元没想到自己一通忽悠,崇祯皇帝居然当了真,当下想也不想,就道:“陛下,其实只一句赏罚分明就足够了。我宁乡军不就没有家丁之设,所有的士卒都是一样的待遇。平日里,臣操练士兵不可谓不苛刻,可每战,若是士卒有了功绩,却不吝啬奖赏。没有平日里的艰苦训练,上了战场之后,士卒有如何有力气有武艺同建奴厮杀。若没有绝对的公正,和一个好的前程,士卒又如何肯在战场上卖命。以前在边军,若非是家丁,或者是将门子弟。普通士卒就算立了功劳,也能轻易被人抹杀。就算是死了,也没有抚恤,死了也是白死。一来二去,大家都学精明了,自然不肯在用命了。至于家丁,反正平日里的待遇已经足够好,就算不能在战场上立功,该拿的军饷一文钱也少不了。日子过得已经滋润,又何必在战场上拼命?”
“臣以为,这事的关键还在是带兵大将军。若是统帅没有私心,不设家丁,对手下士卒一视同仁,并给将士公平的赏罚,部队的战斗力就起来了。道理就这么简单。”
“陛下,臣是个粗人,大道理懂不了许多。这也是臣带兵这些年来的一愚之得,胡言乱语,贻笑大方。”
崇祯默默点头,良久才叹息道:“大道至简,治军如此,治国何尝不是如此啊!今日听你一席所谓的粗人的小道理,朕倒有许多收获。所谓改革军制,其实也不过是用人二字。只要用对了人,事即成。孙元,你退下吧!”
孙元一怔,心道:怎么,这次诏对就这么结束了?
一个老太监笑着走过来:“孙将军退下吧,不日陛下就会有恩旨下来的。”
就这么走了孙元如何肯愿意,卢象升的事情他还没说呢。
忙从袖子里抽出王夫人和卢象观、卢象晋才陈情书,叫道:“陛下,臣另有事奏上。”
“什么事。”接过孙元呈上来的折子,崇祯慢慢地看起来。
孙元道:“陛下,卢督师内是末将的上司,他以前纵有千番不是,可为国家为朝廷却有有功劳的。这次以身殉国,若不抚恤,恐天下人心不服。卢督师对臣恩重如山,可以说,臣有今日,除了陛下的恩典,就是卢督师的提携之恩。臣令可不要朝廷的封赏,还请陛下抚恤卢总督,以使他老人家的骨骸能够回乡安葬入土为安。”
“卢总督阵亡已四月,如今却还停灵京师,思想至此,臣心如刀搅,还请陛下开恩。”说到这里,孙元眼眶一热,有泪水沁了出来。
一个太监呵斥道:“大胆孙元,朝廷给了的封赏,乃是陛下的恩典,怎么说不受就不受,还用来要挟君父,谁借你的胆子,还不退下?”
崇祯却摆了摆手,一脸神伤:“想当年,贼军焚毁凤阳皇陵,兵锋直指南京,朕还真是彷徨无计了。若非是卢象升滁州一战,击溃贼军三十万众,如今的大明朝不知道糜烂成什么模样。这次建奴入寇山东,若非孙元你,济南怕是已经丢了。孙元你是卢象升举荐。单从这一点来看,他对朕是有功的。可惜……可惜呐……罢,传朕的旨意,命内阁和六部议一议,看如何抚恤卢象升。”
“是,万岁爷。”
“多谢陛下,多谢陛下!”孙元心中一阵惊喜,忙跪了下去,真心实意地磕了一个头。
“孙元,你起来吧!”崇祯身体本不好,说了这么多,心中有伤感,顿决精神恍惚。他伸手虚扶,叫孙元平了身。
又叹息一声“刚才你的一席话说得好,对建奴军务事关键是在得人。前番大学士刘宇亮推荐你出任宣府总兵官。宣府乃是京畿西北门户,建奴历次入寇,大多选择蓟县和宣府两个方向。因此,这个总兵人选却极为要紧。朕总得找一员虎将把守门户才睡得安稳。你是卢象升一手提拔起来的,卢建斗做过宣大总督,你现在又是宣府参将,对于边情军情也熟,做这个总兵官也合适。下去吧,不日朕就会给你旨意的。”
“啊!”孙元目瞪口呆,今日入宫诏对,他是欺负崇祯崇不懂军事,又好大喜功,索性信口忽悠。其结果是卢象升总算能够得到朝廷优恤,可自己却被套了进去,要去做宣府总兵官。
这才真真是弄巧成拙了。
这个总兵官可是不自己的目标啊,当初刘宇亮之所以以推荐他孙元做这个总兵官,不过是以进为退。毕竟,宣府可是九边第一大镇,又直接拱卫京畿安危,只要做出一点成绩,就能很快中了天子的意,得到提拔自不在话下。
在真实的历史上,宣大总督陈新甲后来就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可谓是一步登天。
正因为宣府镇的位置炙手可热,尤其是总兵官一职,更是牵动极大,用脚丫子想,杨嗣昌也不会答应让一个政敌的门人来做总兵官的。
那么,刘宇亮和孙元可以退而求其次,让他答应另立新镇。
如此一来,大家各退一步,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刘老头老官僚一个,这一手自然是玩得纯熟。
能够做九边第一大镇的总兵官,可是明朝武官梦寐以求的荣耀,可是,这不是孙元的目标啊!
而且,只要一当宣府镇总兵官可谓是坐在火山口上,你不知道地下的岩浆什么时候就会喷出来,将你烧成灰烬。
没错,宣府镇是大,可别忘了,你上头还有个宣大总督陈新甲。这鸟人是个文官,又是杨嗣昌的心腹。明朝文贵武轻,自己就算做了总兵官,也会被他吃得死死的。
而且,我孙元和陈新甲已经势成水火,将来不知道会被他折腾成什么样子。光每次见面,这鸟人就要让自己跪下见礼一桩,就能把我孙元憋屈到死。
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还谈何积蓄势力,发展壮大宁乡军。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他给陷害了,那里有去地方上山高皇帝远,做个小军阀来得痛快。
这还不是关键,问题的关键是。将来无论是李自成进京,还是建奴南侵,宣府都首当其冲,区区几千宁乡军不被这两个凶恶的敌人用人海给淹没了。
而且,就算我宁乡军再能打又如何,只怕陈新甲不会给我机会的。只要我去宣府做总兵官,用不了几年,肯定会被他和杨嗣昌用这样那样的借口限制得死死的。
宣府的确是国防前线,立功的机会不少,可替人背过的机会也一样很多。据真实的历史上记载,好几任宣府总兵会因为外敌入寇背黑锅做了替罪羊,死得冤枉透顶。
孙元不觉得玩手段耍心眼自己斗得国杨嗣昌和陈新甲,最最要紧的是人家是文官,他们的官职和权势可比我孙元高太多了。
所以,无论怎么看,做宣府总兵官,都是臭得不能再臭的选择。
可是,崇祯皇帝既然已经这么说了,孙元又如何敢反驳。难不成对皇帝说,皇上,这工作我干不好,还是把我派去南方吧,我想做个小军阀土皇帝,我才不肯留在你身边被杨嗣昌玩死呢!
见孙元呆滞模样,崇祯皇帝以为他欢喜得傻了,一笑:“怎么了,不愿意。”
“臣何德何能,如何做得了宣府总兵官?”孙元大急,忙叫出声来。
可这话落到崇祯耳朵里,却以为孙元是在自谦,就微笑道:“你退下吧,好好想想该如何整训宣府镇,为朕练出一支如宁乡军一样的精锐出来。听了,听说你母亲和未婚妻已经来了京城,不如将在京城完婚。朕已经准了大学士刘宇亮的陈情,赐婚与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孙元你已经满二十了吧,也该成婚了。所谓匈奴为灭,何以家为,也不能再提,否则别人要说朕不近人情了。”
“完婚之后,你接了朕的旨意,就去宣府上任吧!”
……
“我操!”
600。第600章 团聚
“将军,这皇帝的御宴怎么样,好吃吗?”等孙元诏对完毕从西苑出来,早有余祥和大方两人迎上去。
余祥负责孙元的日常起居,也知道自家将军是个喜欢美食的,加上他又在厨艺上又有天分,做的菜也是极好的。当下,也顾不得问其他,反打听起御宴的的情形。
孙元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还能怎么样,都是蒸菜和小炒,也看不到半丝儿油星,还没咱们军营的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