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3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的扬州镇总算有一块能够切实掌握到自己手中的地盘,不受朝廷的制约,境内一应资源都归孙元调配,这滋味真是不错啊!

    听着郝肖任条理清晰地禀告相关事务,孙元这对猥琐的小胖子刮目相看。

    小余虽然是自己一手培养的,可他以前一直呆在军中,日常处置的又是人事,对于地方民政一窍不通。而地方民政这种东西你首先应该具备的要素就是人情练达,熟悉城市农村的各个阶级的利益诉求,这些都需要时间累积。

    郝肖仁在永城做了十多年主薄,早就炼成了人精。明朝政治的特点是皇权不下县,也就是说,朝廷的政令最多下达到县一级单位。再往下,就是地方乡绅自治,遇到实在处理不下来的事务,这才报到县上。

    明朝的知县一级地方官都是科举出身的进士,这些人除非考进翰林院,在六部观政学习政治。否则,一般都会下放到地方做一任地方官,直接管理百姓。这些人读了一辈子书,不通地方事务,很多时间都是一个摆设。衙门里的工作,全靠以主薄为首的一群小吏维持。

    因此,实际上,明朝这个庞大帝国的基础乃是地方缙绅的胥吏。

    当年孙元读汉朝历史的人时候读到,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靠的是他当年在沛县的那群做小吏的老哥们。经过多年大战,得了天下,这些小吏们摇身一变成为大汉帝国的重臣。他心中还是奇怪,一群小吏能够有什么本事,竟然能够支撑起一个大帝国。

    现在一想,其实,若论起熟悉地方民情,懂得政治是何物,这些胥吏们比朝中衮衮诸公却是要强上许多。

    能够治好一个县城,治理一个国家也没有任何问题。特别是在组织结构简单,社会阶级扁平化的古代。

    “做得不错。”孙元不禁朝郝小仁点了点头:“某以后会向朝廷上书,如果还有朝廷的话,保荐你出任泰州知州。”

    说着话,他冷笑一声:“我知道,朝廷有个规矩,非进士不得为官。不过,某人现在是惟才是举,可不会听别人废话。”

    “多谢将军,多谢将军。”郝肖仁喜极而泣,就要跪下去。

    孙元:“无需如此,某看重的是你治理民政的手段和本事。将士们厮杀了一天,你马上下去安排酒食,犒赏有功将士。对了,新鲜的蔬菜得多准备些。”

    天黑的时候,满城都是酒菜的香味和将士们的欢笑声。

    战场还没有打扫完毕,刘春这一败丢下的溃军实在太多,据说汤问行追击敌军都快深入到扬州境内了。

    到此刻,宁乡军已经俘虏了将近三万山东兵,到明日这个数字还会更多。

    如今,俘虏们都已经集中在城外的大营里,正派着队领取新烤制的煎饼、大葱和稀饭。

    这些人马都是刘泽清从山东裹胁南下的人口,以青壮居多,孙元打算将他们都安置在泰州、泰兴和靖江三地,作为扬州镇直辖的军户。

    对于他们,孙元也没有任何担心。礼崩乐坏的乱世,都是逃难求活的山东人,他们对刘总兵官可没有任何忠诚可言。况且,孙元在战后已经传令各军,这一战只是人民内部矛盾,宁乡军和山东军并不是敌我关系。这些俘虏只要放下兵器,都是我大明的子民,必须善待。

    俘虏们离家千里来江淮求生,在刘总兵手下是干活吃饭,在孙总兵手下也是干活吃饭,而且,孙总兵这里好象吃得还好些,就都乐意地留下了。

    这次刘泽清南下劫掠江淮海收获不小,如今小小地便宜了孙元。部队所缴获的兵器、甲杖堆积成山,数也数不过来。

    这一仗孙元打得糊涂,他本来想全歼高杰军前锋李成栋部,结果来的全是刘春。

    这事怎么看都有些叫人费解,李成栋究竟去哪里了?

    刘春来泰州又是什么目的?

    很快,侦缉厂的情报送过来,孙元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当初李自成大军进山西之后,高杰自知不敌,也知道李自成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就带着部队裹胁人口从山西、河南一路南下。沿途,高杰的军队比任何一支军队的军纪都更坏,“大肆劫掠”、“多杀掠”、“杀人则积尸盈野,淫污则辱及幼女”,

    从贫瘠的西北一下子到了扬州这个花花世界之后,这里的繁华耀花了他的眼睛。于是,高杰就将目光盯在扬州城上,想乘新君未立,朝廷一片混乱之时,先将这座南方最富庶的城市抢到手里,来个既成事实。等到朝廷创建以后,别人要想让他将吃在嘴里的肉吐出来,没有任何可能。

    天下财富半聚江南,江南财富大半出自扬州。一旦自己做了扬州的主人,将来无论谁做皇帝,都要看他高某人的脸色。

    可高杰的陕西军在进入江淮地区之后烧杀的名声实在太响,扬州城中的军民都如何肯放这条喂不饱的饿狼进城。

    于是,扬州知府马鸣录、推官汤来贺开了府库,招募勇士,关闭城门,上城坚守。

    高杰大怒,派兵将整个扬州城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不

    南京那边虽然尚未推举新君,可朝中的大臣们也不是笨蛋,自然知道扬州的要紧。如果扬州落到高杰手中,将来无论是谁登基,手头没钱,大家的日子都长不了。

    这个时候,兵部尚书史可法立即给庐州总兵官黄得功下令,命他带兵从庐州出发,驻军仪真,监视高杰。

    如今,黄得功的部分已经在半路上了。

    与次同时,天长、**那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刘泽清。

    一下子面对着两个强敌,高杰也感觉到压力。本来,他派李成栋这个得力干将攻打泰州这个粮食主产区的。可听到黄得功出兵的消息之后,他改了主意,急令李成栋带着三千骑兵主力回师扬州,准备投入战斗。

    李成栋撤退了,可刘春却来了。

    这个二货本留守淮安老家,他以前一直被刘泽清管制得很严。这次突然得了独立领军的大权,就有心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让父亲和所有人刮目相看。在听说高杰派兵攻占泰州之后,刘春就动起了脑筋。

    山东军和陕西军同时进入江淮,起过不少摩擦,本就结了仇。这次不但能够给高杰一个教训,还能拿下泰州,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可到了地头,迎接他的却是宁乡军的主力。大败亏输,还将留守淮安的部队丢了个精光。

    也不知道他将来见了刘泽清,又该如何向他父亲交代。

769。第769章 复社诸生

    这已经不是孙元所能关心的事情了,不过,他还是忍不住赞了一声:“说起刘泽清这个长子,某当初在济南时也见过他几面。这小子好象一直都比较仇视我,也不知道某什么地方惹了他。当年在某心目中,这就是个不省事的小孩子。今日一见,还真让我大吃一惊啊!”

    “真真没想到,刘春在战场上如此剽悍勇猛,将来未必不能成长成一员猛将,”

    听孙元这么说,蒋驴子等人都连连点头,说,这鸟人确实能打,就连汤问行也差一点在他手下吃了大亏。此战,死在他手头的宁乡军勇士至少有二三十名之巨。下一战若是再遇到这厮,非杀了他不可。

    这一仗说穿了就是内战,而且山东军在未来的江北四镇中战斗最弱。宁乡军这一战几乎没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一个冲锋,山东军就崩溃了,投降了。

    因此,今日却没有什么斩获。战后统计,山东军阵亡九百,轻重伤员两千一百余人。

    至于宁乡军,阵亡八十三,伤一百一十七。这阵亡的八十多人中,有三成死在刘春手头,可见这小子还是很能打的。

    孙元又赞了一声:“刘泽清,豚犬尔,却生得一个好儿子。对了,青主,刘春不回淮安守住大本营,反跑去扬州,他就不怕我抄了山东军的老巢吗?”

    傅山:“刘春乃是刘总兵的长子,未来山东军的继承人。刘家儿子多,弟兄间争得厉害。刘春败成这样,若是回淮安,将来还谈得上什么前途。他是想去扬州立些战功,将功补过啊!”

    孙元:“估计是这样。”

    蒋武大叫:“将军,刘春不回淮安正好。如今,淮安空虚,咱们索性把那里给拿下了。”

    孙元和傅山相视一笑,却不说话。

    宁乡军刚得三城,这里的世家大族、士大夫、乡绅的势力盘根错节,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理清。也不用急着扩大地盘,如今宁乡军所需要做的就是拿下一地,巩固一地。

    实际上,如今江淮局势的关键在扬州。各方势都会在未来一两个月之内粉墨登场,孙元怎肯离开这个大舞台。

    国不可一日无主,可以预想,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南京那边很快就能选出新君。孙元必须呆在扬州,进而影响整个朝局。若是现在去淮安,脱离政治中心,损失实在太大。

    以现在扬州镇的力量,如果运作得当,可以直接影响到帝位归属。从龙拥戴之功,却是不能错过的,这可是他孙元一飞冲天的大机缘。

    孙元心中也是奇怪,看目前的架势,高杰围扬州,很快就会同黄得功大打出手。

    按说,在真实的历史上,扬州这场战乱发生在弘光帝登基以后。

    可现在,皇位依旧空悬。这扬州地区却打成一团,和真实的历史已经有了不小的区别。

    “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起了变化?”孙元想了半天,死活也想不通。

    而帝位归属一事,必然是自己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现在是不是可以关注一下南京那边了。

    恩,明日就让傅山去南京联络马士英,并与朱玄水和侦缉厂一道盯着这件事。

    让众人都下去之后,孙元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捧着一杯茶琢磨着这事。就有卫兵来通报,说是有一叫余怀的人带着一群书生指名道姓要见将军,态度很是不好,书生们都在外面鼓噪。

    “余怀是谁,某认识他吗?”孙元有点莫名其妙。

    一个书办怒叱卫兵:“将军厮杀了一天,已然疲乏,怎么还让他们过来打扰。你们是呆子啊,不知道将那群篾片相公给赶走?”

    那卫兵颞颥了几句,才道:“没办法赶,为首那个叫余怀的是个举人老爷,跟着他的书生们都是有功名在身的秀才。若是动粗,怕有麻烦。”

    “想起来了,想起来了,这个余怀是复社成员之一。”孙元一派额头,扬州乃是复社的大本营之一,作为扬州镇总兵官,孙元自然要关注这群掌握舆论的书生的情报。听说此人乃是福建人,一直侨居南京,估计是他现在正游学泰州。泰州乃是人杰地灵之地,泰州学派深刻地影响到明朝的知识界,据说王阳明所创的心学就是受到泰州学派的影响。

    所以,如今的泰州学派已是明朝的显学。

    泰州城中别的不多,就是读书人多。

    这些读书人别的本事没有,可跟你捣起乱来,却能让人头大如斗。

    自己军中正缺人才,复社的书生虽然不通事务,可名气和在朝野的影响力却大。如果能够将之招揽进自己幕中,也算是一大臂助。而且,自己新得三城,各地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有为青年治理。这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书生,不是送货上门吗?

    想到这里,孙元说不动心也是假话。

    他忙提起精神:“快请余先生和各位士子进来说话。”

    不片刻,一个中年书生带着十多个书生昂着头走进书屋,顿时将房间挤得满满当当。

    孙元故意“哎哟”一声,站起来拱手道:“原来是淡心先生,孙元久仰先生大名,不胜之喜,快请坐下看茶。”

    余怀双眼看天,只微微一拱手,一脸狂傲地说:“孙太初,你久仰我就对了。”

    孙元心中有些恼怒,他强压住火气,依旧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那是,复社是何等名气,淡心先生乃是文章大家,正直君子,孙元是非常敬重的。”

    或许这混帐东西是故意在我面前做出一副狂生模样试探我的诚意,也好,我今日也学学刘皇叔,怎么着也能做个姿态:“各位先生快请坐。”

    众人却不坐,余怀径直道:“余怀这阵子正在泰州游学,昨日得我社方密之、冒辟疆二人的传贴,召集复社诸人去南京聚会,这一路都是乱军,在下想问将军借一支兵马,护得社中诸贤去南京共商大事。”

    听到这话,孙元心中凉了半截,原来这群书生不是来投靠自己的,而是想让宁乡军派兵护送他们去南京。

770。第770章 狂生

    而且,他们的态度还如此无礼,孙元心中虽然极其恼火,可表面上还是微笑道:“前番高杰和刘泽清进犯泰州,各位先生都受惊了,要去南京躲避兵火,也可以理解。不过,如今孙某已经来了泰州,今日又击溃山东军。孙元别的不敢说,但能保泰州一城百姓这个海口还是敢夸的。所以,余先生和各位先生也无需去南京避祸了。”

    但接下来余怀的那句充满挖苦的“哦,高杰和刘泽清不来了,可将军却进了泰州,这不也是兵灾吗?”这一句话让孙元大为光火。

    其实,余怀等人的心思孙元这个穿越者最明白不过。北京陷入李自成之手以后,北京六部各衙门的官员都落到李自成手中,明王朝的中枢决策机构被闯军一网打尽。如今南明草创,南京小朝廷缺编的厉害。而且,未来的南京朝廷,东林党必然要把持朝政。他们一旦得势,肯定会提拔自己人。

    复社乃是东林核心组织,只要愿意,轻易就能谋得一官半职。

    明朝文官武轻,余怀等人若是入朝,有了官位,自然是风光无比。若是留在孙元这样的军镇,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幕僚而已。

    孙元大觉恼怒又失望的同时,还是硬着头皮道:“各位先生,某此番讨伐刘泽清和高杰,乃是吊民伐罪,济生民于水火,各位能否助我?”

    一屋子书生目瞪口呆,不可思议,看孙元的模样好象看一个神经病人。

    孙元有继续劝道:“如今国家正值危难之际,神京陆沉。孙元虽然是一芥武夫,却也想效祖士稚,提一支劲旅北方,收复失地。”

    “扑哧,原来将军是想做祖逖啊!”余怀却笑出声来。

    其他书生也同时大笑。

    孙元面上又红又白:“怎么了,某说得不对吗?”

    余怀指着孙元道:“孙元你这话说得真是可笑,你说要吊民伐罪,讨伐高刘二人,敢问,你得的是哪个朝廷的命令?孙将军与高、刘二人都是朝廷的总兵,你们为争夺地盘恶斗,不过是三犬争食,偏偏还说出这样大道理,不觉得可笑吗?”

    “你,好个狂生,找死!”门口的两个卫兵听得怒不可遏,大喝一声,抽出刀来。

    屋中的书生们同时站起来,唾口骂道:“好个粗鄙的军汉,好大胆子!”

    孙元也知道今日自己若是伤了一个复社的书生,那就是捅了马蜂窝,喝道:“住手,来人,选一百士卒送各位先生去靖江,让那边备好船只。”

    “如此就多谢了。”余怀等人微一拱手,然后站起身来。

    孙元看了看日头,随口道:“要不,各位先生先用了饭再走不迟。”这话刚一说出口,他心中就有些后悔。这群书生既然不能为我所用,且面目可憎,还是早些打发了为妙。同他们一道吃饭,那不是平白的折磨吗?

    自己今日强忍着余怀余淡心的狂傲,想的就是要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连派兵护送复社诸生的事情都做了,罢,就陪他们吃顿饭好了。不管这么说,自己今日所做的姿态经这二十多个举人秀才之口传出,总归还是能捞点名声的。

    于是,他就让手下尽快准备,又叫人去将傅山请过来做陪。

    傅山乃是明末清初数得上的学问家,又有举人功名,让他过来,至少能够震住余怀等人,也免得他们小觑扬州镇无人。要想震设一个人,就得在他最擅长的领域压他一头。

    等到酒席一摆好,傅山一过来,事情并不像孙元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傅山刚一到,一说报出名号,听说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之后,余怀等人的表情郑重了许多,再怎么说眼前这个孙元的幕僚也算是读圣贤书的读书种子,士林同道。

    不过,一听傅山说他是山西生员之后,余怀等人面上都露出一丝轻蔑,然后淡淡地“哦”一声:“原来是北方士子啊,那就难怪了。”难怪自甘堕落到孙元这个军汉幕中混饭吃。

    一个书生故意问:“听说北方科举容易,此事可真?哎,我等是生错地方了,若也是北方举子说不定现在已经在翰林院做庶吉士了。”

    明朝科举实行的是南北榜制度,南方士子和北方士子分开参加科举考试,分别录取。

    这是因为,南方文风鼎盛,如江浙地区的一个小县,出他几百个秀才举人,每期考几个进士都不是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