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4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史阁部去做督师了,朝廷昨天不是下旨让马阁老督师江北诸镇吗,怎么才过了一夜就变了?”傅山忍不住急问。史阁部就是史可法,他原先是兵部尚书,马士英入京之后,史可法就将兵部尚书这个炙手可热的职位让了出来,领了礼部尚书衔。因为他既是部堂级高官,又是阁臣,所以就被人称之为史阁部。

    其实这事孙元昨天已经在弘光帝的登基仪式上听马士英说他不想去江北,而远离朝廷的核心决策中枢。孙元也知道马士英接下来会有大动作,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他也没告诉傅山。却不想马士英的行动力如此之强,不但自己顺利留在留都,反将史可法赶出了京城,轻易地就折了东林一条胳膊。这老家伙,还真是厉害啊!

    小余道:“兹事体大,属下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派人打探,总算从杨文骢大人那里探听到真相。我看今日的雾实在大,估计侯爷也没有过江,就赶到观音门码头来,果然找着侯爷和青主先生了。这事是这样,今日是天子登基之后第一次召开朝会,皇帝大人一示意奏本,史阁部就马上发言表示要北伐中原收复故都。皇帝听完阁部的一番讲解大为激动,立即回复,先生讲的很有道理,故都是一定要收复的,不过现在军务混乱,仍需准备,着明日再议吧。”

    “可史阁部死活不肯,让皇帝今日务必要拿出个章程来。东林的官员们大概也已经商议好了,立即跳出来要商议北伐及出镇督师的人选。首先发难的是高弘图,他说,马相国宏才大略,堪任督师,史相公安一宁静,可任居守。”

    “有高公带头,百官纷纷附和,反正一句话,要赶马士英出京。”

    傅山一笑:“小余你不简单啊,连着都看得出来。马瑶草是前拥福派唯一入阁的,在阮大铖、杨文骢等人尚未复出之前,他就是一杆大旗。如果马士英离京城,单靠刘孔昭、徐弘基他们,却是成不了事的。”

    得了傅山的夸奖,小余却是一脸的平静,接着道:“高公这句话的意思是,马阁老擅长军略,史阁部则长在政才。因此应该让马大人出去带兵打仗,让史大人在朝中处理政务,内史外马,两得其长。”

    “马阁老什么人物,如何不明白东林党的心思,就道,吾当年擒刘超,平老回回,多负勤劳,如今老矣。史阁部镇抚皖城,败张献忠、李自成,屡建奇功,督师者非公而谁?”

    傅山扑哧一笑:“老马示弱,这可不是他的风格,估计也是先拖延拖延吧!”

    余祥:“青主先生说得对,马阁老这么说了半天,朝堂里闹了半天,皇帝也烦了,就说明日再议,散朝了事。”

    “那怎么史阁老反去督师了呢?”傅山问。

    余祥:“散朝之后,马阁老也不等待,立即进宫叩见天子,说了半天话。一个时辰前,宫中发了中旨,任命史可法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代天巡狩,督师淮扬,驻守扬州。”

    傅山:“关键是马士英和天子究竟说了什么,让皇帝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下了决心要赶史宪之出京?”

    “确实,这才是此事的关键。属下听到这事之后,立即去了杨大人府,一打听,才知道真相,说起来,马阁老能够留在中枢而不至于被东林党人赶到江北去,还多亏了青主先生。”余祥忍不住笑起来:“先生高明啊,竟早就预料到今日情形。”

    傅山莫名其妙:“我倒是糊涂了,你就别卖关子了。”

    余祥笑吟吟道:“杨文骢大人见了小余我非常客气,还道马阁老让我代他向你致谢呢!说,若非当初先生让马阁老保留史阁部写给他的亲笔信,今日马阁老还真要满盘皆输了。”

    “原来是这事,咳!”傅山突然明白过来:“当时一句无心之言,想不到今日却派上了大用场。想来定然是马士英将那封史阁老的信交给天子了,皇帝一看,自然对史宪之印象恶劣,恨不得立即赶他出京。”

    “怎么回事?”孙元有些迷糊,忙问。

    等到傅山将那封信的事禀明,孙元才叹息一声:“其实这个史可法脑子也真简单啊,也不知道他当初是怎么做到南京兵部尚书的。”

    又转念一想:也对,其实,以前在南京做官的基本都是政坛失意者和退休人员,说难听点都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这些人的能力自然比不上北京那群人尖子。史可法这人人品是不错,可治理国家的水平嘛,呵呵,今天天气不错。

    其实,管理国家,那些所谓的小人和奸佞能力都很强。比如天启年间的魏忠贤,还有现在的马士英。用私德来评价一个政治人物,尤其是那种位居要害部门,一举一动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政治人物,要不得。

    当初福、潞争位时,史可法已经知道马士英一意拥戴福王,可依旧想着要同他好好商量,写信苦劝。信上历数了福王的所谓的劣迹“七不可立”用辞不可谓不激烈,又特约马士英会商于浦口。到最后,甚至还弄出拥桂的糊涂事来。

    七不可立在这片时空中出自冒襄之手,又经过钱谦益之口广为传播。这二人虽然是拥立潞王的主谋人物,但是真正一度拥有决策大权的是史可法,他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态度游移,没有断然决定拥立福王,致使朱由崧求助于镇将,从此大权旁落,应当负主要责任。

    所以,看到这封信之后,弘光帝自然大为恼怒,立即下旨赶史可法出京也不让人意外了。

    换任何一人做皇帝,自然不会让一个曾经竭力反对自己登基的政敌和反对派头子呆在内阁掌握政权。

    “上位者,衮衮诸公、朝堂之中庸碌之辈不在少数。”傅山不屑地一笑:“古语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可法多少有点门户之见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他的致命弱点是缺乏雄才大略,总想处处应付,八方妥贴,最后落得个事与愿违。”

    “在随机应变上,史可法显然不是马士英的对手。”傅山赞了一声:“马瑶草人杰也,依我看来,国家有他管理比落到史宪之手头更有希望些。”

    孙元微微颔首:“某也这样认为。”

872。第872章 锦绣卷轴

    傅山:“太初你还是想想史阁部督师扬州以后的事情吧,史大人可不是一个好相处的,据说他当年和你还有些误会。”

    “也不算是误会,文臣瞧不起武官也正常。此一时彼一时,史阁部这次过江手头无兵不卒,也就是个摆设。”孙元淡淡道:“他也知道某不鸟他,估计也不会过来找不自在。若要督师,估计也会去高杰和黄得功那里,就让他们去头疼吧。”

    傅山:“未来北伐,怕就怕这个史阁部瞎指挥。”

    孙元:“我们打我们的,他指挥他的。他史可法不是杨嗣昌,我孙元也不是卢督师。要想震住其他三镇的骄兵悍将,你得比他们更狠。除了我孙元,谁治得了他们。未来北伐,以我为主。史阁老权当是个摆设好了,若不然,就别怪某不客气。军国大事,容不得儿戏。”

    正说着话,突然,头顶有一线金光投射下来。

    孙元和傅山同时抬头看去,却见太阳已经羞答答地悬挂在天宇之上,头上的雾气已经散开,现出青天白云。

    傅山道:“起了一天雾,现在总算是散了。”

    “上船上船!”

    “起锚了!”

    “张帆!”

    其他三镇的士卒同时大声呐喊,正在码头上向火的士兵慌忙跳起来,朝船上跑去。因此跑得极,有人撞倒了火堆,须臾,码头上到处都是黑烟。

    一条条跳板收到船上,小船上的士卒乱七八糟地划着桨朝江上的大船靠去。有士卒来不及上船,直接冲进水中大声咒骂:“等等我,等等我,再跑以后整不死你!”

    到处都是翻腾的浪花和小船上促狭的笑声。

    一时间,已经变得清晰的江面上全是大小船只,挤得不能再挤。

    孙元笑了笑,下令:“怎么就不去凑这个热闹了,等下再走。否则正撞了船,就麻烦了。咱们部队全是骑兵,战马又值钱,玉不可瓦片斗。”

    这个时候,有人在远处大声喊,声音又尖又锐:“那边可是颖川侯的官船……啊……别挤,别挤……”

    听到这一声喊,孙元定睛朝那边看去,却见是一顶青色的轿子。

    码头上到处都是乱兵,这顶轿子被裹在人流中被冲得东倒西歪,抬轿子的四个脚夫连声大喊,额头上全是热汗。

    看这四个轿夫身上都穿得整齐,显然是官宦人家的下人。可码头上的乱军可都是兵痞,可认不得了那许多。有人甚至拉开轿子的门帘,想看看里面坐的究竟是何方神圣。

    孙元一愣:自己今日离开留都的事情满南京城场面上的人都知道,该送的前两日就过来送过,今日眼见着就要开船,怎么还有人来,究竟是谁?

    “正是颖传侯的官船,来者何人?”傅山立在船头大声回答,他本是武学大宗师,这一喝用的是丹田之气,何等响亮,竟将码头上的喧嚣声压住了。

    “见了面就知道了。”那四个轿夫同声大叫,他们已经被挤得快要站不住了,眼见着那顶轿子一步一步朝水中移动,下得脸色都白了,又大声哀号:“救命,侯爷救命啊!”

    “什么见了面就知道了?”傅山:“藏头露尾。”

    孙元:“罢了,或许真是认识的人也说不定,你们去两个人将他们接过来。”说着话,就指了指身边的侍卫。

    一个侍卫笑道:“何须这般麻烦,侯爷瞧好了。”说罢就从背上抽出骑弓,又夹了一根羽箭,去了箭头,“咻”一声射出去。

    孙元的侍卫都是军中一等一的猛士,弓马极为了得。所用的骑弓也硬,这一箭当真是疾若流星,瞬间就射中一个乱军的头盔。

    只听得“叮”一声,那个士兵的脑袋被射得明显地仰了仰,显些跌倒在地。

    “好法子!”其他几个侍卫大笑起来,同时也抽弓搭箭,将去了箭头的羽箭不住射下去,射得轿子旁边的乱军“嗷嗷”疼呼。

    那一队乱军正是高杰的秦军,顿时大怒,纷纷抽出兵器,大声喝骂:“谁谁,找死!”

    抬头看去,却看到孙元的孙字大旗,顿时沮了,收起刀子,呼一声散了。

    得了这一阵箭雨的帮助,那顶轿子总算是杀出重围。

    “久闻宁乡军乃是天下第一军,这箭射得真准啊,痛快,真是痛快!”来的人是一个大约五十出头的干瘪老头。说是刚才秦军的狼狈样,这个老头高兴得眉飞色舞。

    孙元看了他一眼,却不认识。

    这人身上穿着一件青色道袍,头戴**一统帽,看起来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模样。可一开口说话,声音却又尖有利,典型的鸭公嗓子。

    这声音让孙元心中一愣,忍不住仔细端详起来。却见此人面带青色,下巴光溜溜不带一丝胡须,脖子上也没有喉结。

    显然这是一个太监,而且是从小净身入宫的资深太监。

    难道是弘光帝派来的密使?

    孙元:“敢问你是何人?”

    那老头看了看四周:“还请颖川侯屏退左右。”

    “不必了吧?”孙元道:“此间都是某的心腹,孙某事无不可对人言。”

    “那……好吧,咱……我叫田成,从小在孝陵当差看守太祖爷皇陵……”那太监犹豫了片刻,一拱手,说。

    果然是个太监,孙元点点头,右手虚扶:“田先生不必多礼,还请起。不知道先生今日来寻孙元,所为何事?”

    田成:“我能有什么事,一个做下人的,不外是替主子跑跑腿带带话儿罢了。这里有件东西,是主子命奴婢带给侯爷的。”

    说着,就从背上解下一个用丝绸裹成的长条状卷轴递了过来。

    孙元正要伸手去接,一个侍卫率先伸出手抢了过去:“侯爷小心。”

    田成面色大变,急道:“颖川侯,主子说了,此物只能由你看。”

    那侍卫捏了捏卷轴,又称了称重量,这才用手双奉到孙元面前:“侯爷,里面没有兵器。”

    孙元也下意识地捏了捏那支丝绸卷轴,不觉一呆。此物长约一尺,分量极为轻巧,里面是几根细长的小枝,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若是毛笔吧,又长了些,细了些。而且,摸起来又不像竹杆。

873。第873章 一官

    见郑芝龙这么说,众属下都小声地笑起来,更有人上前恭喜。

    郑芝龙一挥手:“都起来吧,一个南安伯也没什么打紧,某人在意的倒是总镇福建的权力。可惜啊,当初江北四镇以大军护送福王进南京那一趟某没有赶上。否则,也要同孙元他们一样建一个大藩镇,自己任命官吏,自己收税,那简直就是裂土封疆了。”

    是啊,他还是有些不满足。虽然说自己现在已经是无冕的封建王,可势力也就在沿海一带,深入陆地百里就管不到了。就算自己有心效法高杰和刘泽清他们攻占城池,郑家军不擅陆战,也攻不下一座象样的大城。而且,在封建一地,明王朝的正统深入人心,地方政府的统治力量尚在。自己就算打下一片土地,也没办法统治。

    “说到底,我郑家的威望还是不足啊!”郑芝龙难得地叹息一声:“在大洋之上,我郑家是七海龙王,可上了岸,却没有人认识咱们。”

    一个谋士模样的人站出来,道:“南安伯以前出镇闽海不过是处江湖之远,看来,日后还得居庙堂之高才能高屋建瓴。”

    郑芝龙点点头:“是得换一种干发了,鸿逵他在南京的想法就不错,如今也见着成果了。”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书办模样的人拿着一个小纸卷匆匆走了进来。

    纵横大洋之上的人眼力都好,尤其是郑芝龙更是锐利如鹰眼,立即看到那只只一个指节长短的纸卷上用火漆封口,霍然是儿子郑森的印鉴。

    拜这个时代糟糕的交通通讯条件所赐,郑森自从去了南京之后一直都用信鸽同老家联络,只不过几日,双方就能互通消息。

    不过,自家儿子一直同自己不怎么对付,估计是正处于叛逆期,根本就没来过什么信。倒是郑鸿逵和家中的联系非常紧密。

    信鸽这东西非常好用,一只好的鸽子如果顺风的话,如果不休息,每个时辰可以飞三百多里路。当然,鸽子也有飞累需要歇气和进食。如果逆风,则每个时辰能够两百多里。

    郑家的养鸽人来自河南,据他说,他以前算过,一只信鸽从安阳飞到郑州,六百里地,也不过用了四个时辰。

    果然,那书办走到郑芝龙身边,低声禀告:“是大公子的急递,十万火急。”

    这次儿子居然难得地送来急件,这让郑芝龙心中一惊,难道南京那边出了什么大事。

    他忙接过纸卷,飞快拆了漆封,只看了一眼,眉头就紧锁到一处。

    有谋士忍不住问:“大公子的信上有何要紧事?”

    郑芝龙朝他摆了摆手,示意不要打搅。

    然后就将身体靠在椅子的后背上,右手食指轻轻地在官帽椅的扶手上有节奏地敲打起来。

    众人都知道这是郑芝龙陷入长考时的习惯,都安静下来。

    一时间,再没有人说话,签押房中满是“笃笃”的声音。

    开始的时候,这敲击声很是有力,速度快,但节奏却乱。

    渐渐地,这声音平稳下来,三长两短,就如一个人逐渐平稳的呼吸。

    众人都知道这是自家统帅已经拿定主意的征兆,都提起了精神。

    果然,那“笃笃”声突然停了,郑芝龙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极为响亮:“福松不愧是我郑芝龙的种,如今却干出这么一件大事来。咱们福建水师后继有人了,哈哈,大家都看看吧!”

    说着话,就将纸卷放在身边的茶几上。

    众人急忙围了上去,展开纸卷,仔细地看起来。

    因为纸卷上的字实在太小,后面的人看不清楚,要等到一人看完之后,才能递过来。

    所以,这封信大家花了老半天才逐一看完。

    接着,签押房里响起了一片抽气声。

    的确,郑森所带来的这个消息实在太惊人了,信上说,他已经联络上孙元,请孙元上奏朝廷在镇江府设新军,由郑家的大公子担任统帅。

    很满意众人惊诧的表情,郑芝龙得意地笑问:“各位,你们对福松所办的这事怎么看?”

    同山东军刘泽清家亲情淡薄不同,封建郑家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却是不错。郑芝龙对自己的儿子郑森也是着力培养,甚至送到的大儒钱谦益门下读书,想的就是让他将来接自己的班。

    今天郑森的表现让他极为满意,也有些在手下面前炫耀自己生得一个好儿子。

    一个部下走出来,道:“南安伯,大公子所议的在南京建设新军和购买扬州镇新式火器一事牵连甚大,最关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