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一行,奴婢自然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崇祯难得地一笑,挥了挥手:“你这老奴有心了。”

    高起潜得意地将收回棉巾,道:“陛下龙体不好,平日间活动活动筋骨原本是极好的,可事行有度,不可操切。”

    “操切,操切……”崇祯心中一动,突然轻叹一声:“朕自登基以外,已逾十载,平日里所思所想,就是中兴我大明,做事不可谓不勇猛刚进。可是,这国家如今却糜烂成如今这般模样,朕也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前日,杨嗣昌上表骂朕,说朕做事没有长性,又操切,朝令夕改,是个昏君。又说什么,一件国政从颁布实施到初见成效,至少也得三到五年,哪像崇祯朝的政令,三五日就变个花样,实在荒唐……操切……是啊,或许朕做事有的时候是急了些。”

    “陛下那是尧舜之君,杨阁老无礼,竟敢咆哮君前,真真可恶!”见崇祯一脸的落寞,高起潜立即意识到这是自己邀宠的机会,骂道:“这个杨嗣昌纯粹是一派胡言,他这道表彰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私心。”

    “私心?”崇祯警惕起来:“你说说。”

    按说,依照崇祯早年的规矩,这等国家大事,崇祯是根本不会在太监面前谈起的。在他心目中,太监都是天生的阉贼、小人。历朝历代,国家大事都是坏在这一群小人手上的。因此,他普一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裁撤了东厂,并将司礼监的批红大权收了回去。

    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好事,怎么说也是一等一的明君。近贤臣,远小人,明朝绝对会在自己手上重现弘治年间的盛世。

    可事与愿违,没有了太监祸国,朝政落到正人君子手上的结果是,国家反一天一天烂了下去。到如今,辽东的建奴势力越来越强,整个东北已经尽陷敌手,关宁军已经退缩到辽西走廊地带。而在国内,农民军纵横山、陕、河南、湖北几省如入无人之境,到如今,兵锋已经威胁到南京东南财税重地。

    朕自登基以来,食不过五味,衣不过三袭,克己守礼,一切都按照圣人书籍上的明君标准来做事做人,怎么这国家还变成这样?

    一定是什么地方不对,一定是的?

    去年凤阳陷落,祖陵中的那一把火可以说是烧到崇祯心头,将他彻底烧痛了。

    事后,崇祯痛哭流涕,破天荒地第一次下了罪己诏,并调动各路大军,甚至自掏腰包七万两白银做军费剿灭贼军。

    但战争进行得非常不顺,农民军在回到陕西之后,打得洪亨九没有还手之力,只能龟缩在西安等几座大城不敢出城接战。眼见着整个陕西就要尽陷敌人,闯军大将军高杰突然受了招安,拉走了闯军一大办兵力。

    这个高杰倒是个人物,只几仗,就将闯军赶出了陕西,整个西北局面顿时稳定下来。

    当时的崇祯皇帝用“欢喜若狂”四字来形容也不为过,也亲自拟旨,将高杰大大地夸奖了一番。

    本以为农民军被赶出陕西之后,已经成了无根之木,覆亡之在朝夕。

    却不想,刚到春节,贼军竟集中了三十万大军杀到了南直隶,锋芒直指滁州。

    拜这个时代糟糕的通讯手段所赐,崇祯也是四日前才接到了八百里加急,知道这个消息的。

    刚开始的时候,崇祯皇帝还不以为然。可等他一拿出地图,又记起太祖龙兴伟绩时,顿时如一盆冷水淋到头上。

    滁州距离南京大胜关直线距离不过两百里,又居高临下,若是滁州失陷,贼人大军朝发夕至,随时都能打到南京城下。

    这也是当初太祖皇帝起家时的手法,就因为拿下此地,进而拿下南京,以东南财赋为根本才得以席卷天下的。

    如今明朝的北方省份已经糜烂到不可收拾,别说赋税了,朝廷连赈济灾民的银子都拿不出来。如果东南有失,明王朝也就完蛋了。

    也因为实在太紧张,崇祯皇帝顿觉彷徨无计,这几天整日都如关在笼子里的困兽,围着一个看不见的圆心不住地绕圈。

    听到皇帝问,高起潜小心地说:“杨阁老以前在外督师的时候,大权独揽,可谓是一方诸侯,日子不知道过得有多滋润。但这次回京就任兵部尚书一职,又入阁为相,按说也是显贵了。可这个老杨心头难免要犯嘀咕,也觉得大为不爽快。”

    崇祯:“你这奴婢,朕是知道的了,最喜欢在背后说别人坏话,损人不利己……说说,杨阁老是怎么不爽快的?”

    高起潜先前听到皇帝呵斥,本是一惊,后来听到他问,心中一松,道:“陛下内阁的阁员一年换上一茬,万岁登基十年,奴婢都记不清内阁究竟有过多少阁员。估计杨阁老也担心这个辅臣当不了几个月,就被万岁爷您给撸了,这次故意上表说万岁爷用政操切。其实,就是指责陛下用人太骤,提醒万岁爷让他这个阁老多做些日子。”

    “原来如此,你这个奴婢倒是说得有理。”崇祯忍不住笑起来:“诛心之言,以后就不要乱讲了。朕点他入阁,领兵部尚书一职,看重的是他的用兵手段。对了,滁州用兵事,他又有什么说道?”

    高起潜苦着脸,又忍不住说起杨后嗣昌的坏话来。他这人就有这么个秉性,见不得别人的好,总喜欢在背后编排他人的不是。无论这人同他是否有冤仇,反正他就这么个爱好:“还能怎么样,陛下大约不知道,杨阁这几日正在同朝中几个重臣商议着要弹劾卢象升呢?”

    “弹劾卢像升,又为什么?”崇祯吃了一惊。

    高起潜:“卢象升很能打的,又是陛下御笔点的督师。这个杨阁老也是个能带兵的,估计是嫉妒了,想拿掉卢大人,换他自己的人上去。依奴婢看来,贼军进犯滁州,杨阁老未必不暗自欢喜。”

    崇祯皱了一下眉头,喝道:“好奴婢,乱嚼什么舌头。朝廷军国大事,也是你能插嘴的,滚下去!”

    “是。”高起潜吓得满头冷汗,抱头鼠蹿地退了下去。

    看着他的背影,崇祯心中突然烦躁起来。确实,卢象升来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才,可谓是寄以厚望。卢象升的仗若是打得好,也是他的面子。

    可如果滁州有失,作为南五省的督师,卢象升难辞其咎,最后,免不得要被大臣们弹劾,就连他崇祯也是大大丢人。

    一想到到时候,群臣对卢象升喊打喊杀,进而骂自己是昏君的那一幕,崇祯心中就一阵担忧,甚至有些微微地畏惧了。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有太监来报:“杨阁老来了。”

    话音刚落,就看到一个风度翩翩的正二品官员走了进来。

    无事不登三宝殿,杨嗣昌突然跑来,难道滁州出事了?

    崇祯心中一阵惊慌:对,肯定是,卢象升手头不过两万,祖宽三千,就算加上整个南京的军队,也超不过七万。可贼军有三十万,三十万……卢象升,大失朕望……该死,该死,朕要剐了你!

    “杨阁老……”崇祯的声音中不为人察觉地带着一丝颤音。

    “陛下,大喜,大喜啊!”杨嗣昌一脸的欢喜:“大捷,空前大捷!”

194。第194章 北京的雨

    “大捷……这么快滁州之战就结束了?”崇祯忍不住问,他身体一阵摇晃,眼前却有金星闪烁。

    杨阁老摇头:“陛下,贼军大年三十这才进犯庐,不克,转而走滁州。卢象升、南京守备部队就算十万火急去援,也需时日。大军决战,那是站在悬崖边上,一个不小心,就摔得粉碎。兵者,死生之地,国之存亡,不可不慎。卢象升是带惯了兵的人,用兵也算谨慎,不会贸然与敌决战的。”

    “那么?”

    “是一场前哨战,我军歼灭了贼军前锋营三万人马,空前大捷啊!”杨后嗣昌面上露出隆重的喜色:“陛下,首战就能获得如此空前战果,贼军必然人心震恐。滁州大战,我军已是先声夺人,聚歼贼人于滁州如探囊取物尔。”

    “多少人,歼灭了多少人?”

    崇祯身子又是一晃,苍白瘦削的面庞因为激动而浮现出不健康的潮红。

    杨嗣昌终于忍不住露出笑容:“陛下,我军在滁州清流关全歼贼军前锋营刘宗敏部三万。”

    “好,好个卢象升,不负朕望,不负朕望。”崇祯猛地一拍大腿。

    他这些天里整日都在担心滁州战事,也无法想象一旦滁州失陷,而卢象升又败于敌人手下的严重的后果。

    对于卢象升,虽然有知兵能用兵的名声,可以前也没立过什么突出的大功绩。崇祯当初也立排众议,擢拔他为南五省督师。

    这一年来,卢象升确实干得漂亮,一出马,就将整个中原的局势稳了下来。

    可是,现在仔细一想,贼军也是刁滑,卢象升大军一到,也不肯交手,直接逃之夭夭。真说起来,卢象升好象没和贼人打过一场象样的大会战。

    他这回能成吗?

    现在,卢象升先声夺人,歼灭贼军中能征善战的刘宗敏部,给朕争光了。

    嘿嘿,朕看人的眼光果然不错,真是面上有光,面上有光啊!

    杨嗣昌却是淡淡一笑:“这一仗,好象同卢大人没什么关系。”

    崇祯一呆:“此话怎讲?”

    杨嗣昌从袖子里抽出一份急报,用双手奉到皇帝驾前:“这是南京锦衣卫副千户朱玄水送来的前线急报,上面详细记录了清流关一战,这一仗却不是卢建斗打的。”

    听说清流关一战不是卢象升的手笔,崇祯皇帝心中有些失望。不过,能够歼灭贼军三万,还是让他心情大好,忙接过捷报,仔细地看起来。

    高起潜心中好奇,也忍不住凑了过去,他目力极好,倒看得清楚。

    的确是锦衣卫的秘报,格式什么的都对,想来必定是真的。

    在天启年间以前,朝廷实行厂卫制度,东厂和锦衣卫有自己的一套通讯秘报系统。地方和朝廷但凡遇到大事,可以第一时间将密报送到皇帝御案之上。在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因为天子一心振作,要做千古第一名君,就依文官们所奏,废除了厂卫制度,这条通讯线路也断了。所以,地方锦衣卫的报告一递上来,一般都会先到内阁走上一圈。

    写信的乃是南京锦衣卫副千户朱玄水,打这一仗的乃是大河卫宁乡千户所一个叫孙元的千户军官。

    奏报上详细地将这场战斗的前后经过描述了一遍,上面说,宁乡所正在训练新兵,部队正好到了南京一带。而贼军进犯南直隶,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命令各地卫所军向南京集结,剿灭贼人。所以宁乡所的军队就第一时间赶到滁州,恰好碰到贼军前锋。

    眼见着滁州就要陷落,宁乡所千户军官索性一咬牙在清流关设伏。贼军前锋营没想到半路上会碰到我军的埋伏,准备不足,战斗刚一打响就陷入了混乱,以至被我一举击溃云云。

    信上,朱玄水还自吹自擂说,当时因为敌我力量悬殊实在太大,千户军官孙元还有些犹豫。最后经过他耐心的说服,晓知以理,动之以情,又说明其中的厉害关系。孙千户感念朝廷恩德,感念圣明天子的德行,痛哭流涕,这才毅然带兵出击。

    一千对三万,竟然能获得空前胜迹,这一仗说起来颇有传奇色彩,不但崇祯皇帝,就连旁边的的高起潜也看得目瞪口呆呼吸不畅。

    半天,高起潜这才尖叫一声:“不可能,不可能,不会是冒功吧?贼军可是有三万人的,就算一人吐一口唾沫,也能将宁乡军给淹死了。”

    他这人就见不得别人的好,倒不是对朱玄水和孙元有什么成见。实际上,在今天之前,这两人究竟是谁,鬼才知道。

    话还没有说完,崇祯皇帝去大叫一声:“好,打得好,以一千敌三万,就算是南北朝时的陈庆之也不错如此,此事应该是真的。”

    高起潜:“奴婢不明。”

    崇祯皇帝激动地指着那份奏报叫道:“这上面不是写得很清楚吗,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孙元并不想打这一仗,贼人实在太多,后来朱玄水不是劝戒了半天,才勉强同意出兵的吗?估计是那孙千户畏惧国法军法,这才不得以而为之。合情合理,朕却是信的。”

    其实,这一段文字是孙元在读了朱玄水所拟的捷报之后特意加上去的。作为一个现代人,文字功夫,和如何将一个故事说得叫人相信,正是他的强项。前世做为一个商人,揣摩人心的本事他还是很强的。

    既然崇祯皇帝决定相信这场胜利,高起潜自然不肯去做这个恶人,扫了天子的兴头,立即跪了下去,高声道:“胜了这一仗,先声夺人,想必贼寇已然胆寒。滁州这一仗,我大明朝必胜。奴婢为万岁爷贺喜了!”

    崇祯哈哈大笑起来,一把将他拉起来,口中喃喃道:“孙元,孙元,区区一个千户军官就能以弱胜强,不错,不错。国有难,贤臣出,这天下也不知道还埋没了多少如孙元这样的人才。”

    高起潜还要再说,崇祯横了他一眼。

    高起潜心中立即透亮,其实,皇帝对这一仗的战果心中还是有所怀疑的。但这些年坏消息实在太多,天子急需一场胜仗。

    只要有一点好消息传来,皇帝就会高兴好一阵子。

    上次贼寇高杰起义,万岁爷不就一连失眠了几天吗?

    其实,地方军官的浮夸皇帝和他高起潜都是知道的。斩首一级,就敢上报一千。被敌人打得丢盔弃甲,就敢说我军已经顺利转进,获得战略上的主动。

    想来这场所谓的清流关大捷也是如此,估计那什么孙元也不过击败了敌人的一支小股部队。可大战就在眼前,这也算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即便是虚报,也能让皇帝得到一个心理安慰。

    就恭维道:“国有明君,贤人自然层出不穷。”

    旁边的杨嗣昌嘴角也带着一丝笑意,心道:这个孙元可是南京军,归范景文节制,最后这功劳可得算到范尚书头上,同卢建斗可没有任何关系,嘿嘿,这个孙元倒是可以表彰表彰,好好羞羞卢象升。你坐拥五省大军,仗都开打了,怎么还没有一丝战果传来,反让范景文手下的一个千户军官抢了头彩?

    作为朝廷里少数知兵带兵的大员,杨嗣昌又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对于洪承畴和卢象升也不怎么看得上,一有打击二人的机会,自然不肯放过。

    当下,就奏道:“启奏陛下,此次清流关大捷,有功将士都需犒赏。孙元和朱玄水朝廷也需表彰,范景文作为统帅,当论首功。”

    听到这话,崇祯突然提高了警惕。

    真实历史上的崇祯虽然性格上有缺陷,可为人却异常精明。否则,当年他刚一登基,就能轻描淡写地处置了在朝堂上一手遮天的九千岁魏忠贤,显示出极高的政治手腕。

    杨嗣昌进了内阁之后出任兵部尚书之后,就有玩弄权术的嫌疑。又仗着他早年围剿贼军的军功,对朝廷对外对内用兵事指手画脚。

    据崇祯皇帝所知道的,范景文和杨嗣昌系出同门,乃是同年。这个范景文一直想着回到北京,这个杨阁老在下面也出了很大的力。

    这次,杨阁是想让范景文借所谓的清流关大级,提高人望吧?

    看来,这什么大捷搞不好是范景文自己搞出来骗朕的,当不得准。

    朕登基十年,被下面的人骗的次数还少吗?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心中大为不喜,心中的那一份喜悦却是淡了:“不过是一场前哨战的胜利而已,等滁州大战之后再一并封赏吧!”

    高起潜连连道:“是啊,是啊,这仗才开始,封赏的事情以后再说吧!”看到有人吃亏是他最开心的事情,嘿嘿,等到滁州大战之后,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立功。杨阁老你和范景文弄出的这个战功到时候也算不得什么了。

    开心,直他娘开心。

    杨嗣昌何等精明,知道皇帝的心思已经起了变,当下也不废话,点点头:“陛下说得是。一切等滁州之战之后再说吧,也不知道这一仗最后的结果究竟如何,滁州乃是南京门户,不容有失。”

    崇祯皇帝面色一变,是啊,滁州之战关系重大。若胜,自是普天同庆,可若是输了呢?

    心情突然恶劣起来。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突然传来绵密的沙沙的声音,有太监叫道:“万岁爷,万岁爷,下雨了,下雨了。”

    高起潜突然跪在地上,带着哭腔叫道:“万岁爷啊,旱了半年,终于降下甘霖,此乃万岁爷你的德行感动了上苍。隆冬时节,天降喜雨,接下来必然是春暖花开,此乃大大的吉兆。预示着我崇祯九年必将风调雨顺,预示着滁州之战必将是一场空前大捷!”

    崇祯猛地走了出去,眼前已是白茫茫一片,清凉的雨水被风吹动,扑打在脸上。

    “好雨,好兆头!”

195。第195章 滁州的雨

    滁州,清流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