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优孟因势利导劝说楚庄王,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我们学会做思想工作也
不无启发。
田忌赛马
齐国的将军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他们赛马的规矩是:双方各下赌注,
比赛共设3局,两胜以上为赢家。然而每次比赛,田忌总是输家。
这一天,田忌赛马又输给了齐威王。回家后,田忌把赛马的事告诉了自
己的高参孙膑。这孙膑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饱读兵书,深谙兵法,足智多
谋,被庞涓谋害残了双腿。来到齐国后,很受田忌器重,被田忌尊为上宾。
孙膑听了田忌谈他赛马总是失利的情况后,说:“下次赛马你让我前去观战。”
田忌非常高兴。
又一次赛马开始了。孙膑坐在赛马场边上,很有兴趣地看田忌与齐威王
赛马。第一局,齐威王牵出自己的上马,田忌也牵出了自己的上马,结果跑
下来,田忌的马稍逊一筹。第二局,齐威王牵出了中马,田忌也以自己的中
马与之相对。第二局跑完,田忌的中马也慢了几步而落后。第三局,两边都
以下马参赛,田忌的下马又未能跑赢齐威王的马。看完比赛回到家里,孙膑
对田忌说:“我看你们双方的马,若以上、中、下三等对等的比赛,你的马
都相应的差一点,但悬殊并不太大。下次赛马你按我的意见办,我保证你必
胜无疑,你只管多下赌注就是了。”
这一天到了,田忌与齐威王的赛马又开始了。第一局,齐威王出那头健
步如飞的上马,孙膑却让田忌出下马,一局比完,自然是田忌的马落在后面。
可是到第二局形势就变了,齐威王出以中马,田忌这边对以上马,结果田忌
的马跑在前面,赢了第二局。最后,齐威王剩下了最后一匹下马,当然被田
忌的中马甩在了后面。这一次,田忌以两胜一负而取得赛马胜利。
由于田忌按孙膑的吩咐下了很大的赌注,一次就把以前输给齐威王的都
赚回来了不说,还略有盈余。
田忌以前赛马的办法总是一味硬拼,希望一局也不要输,结果因自己总
体实力差那么一点,总是赛输了。孙膑则巧妙运用自己的优势,先让掉一局,
然后保存实力去确保后两局的胜利,这样便保证了整体的胜利。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
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
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
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
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
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
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
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
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
人佩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
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
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
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
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
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
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
救。
其实,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或只注意比较显露
的因素,而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避实就虚,这样来解决问题可能更为
见效。
第七节
夜郎自大
秦汉时代,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部落。汉初,由于朝廷忙着平定内
乱和对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没有余力顾及到遥远的西南地区,而西南的这些
部落也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区的这些部落都很小,他们散住在山中、林问。其中有一支名为
“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个首领名叫多同。在他眼里,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了。
一天,他骑马带着随从出外巡游,他们来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扬鞭指
着前方说:“你们看!这一望无边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国能比它大呢?”
跟随一旁的仆从连忙献媚说:“大王您说的很对,天下还有哪一国比夜
郎更大呢!”多同心里沾沾自喜。
他们又来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头,看着巍峨的高山说:“天下还
找得到比这更高的山吗?”
随从连忙应和说:“当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后来,他们来到一条江边,多同跳下马来,指着滔滔江水说:“你们看,
这条江又宽又长,这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河了。”
随从们没有一个不同意的,都齐声说:“那是肯定的。我们夜郎是天下
最大的国家。”
这次出游以后,夜郎国的人更加自大起来。
汉武帝时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经过夜郎国。
夜郎的首领多同从没去过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派
人将汉朝使者请进部落帐中。多同问汉朝使者说:“汉和夜郎相比,哪个大
些?”
汉使者听了多同的问话,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回答说:“夜郎和汉是
完全不能相比的。汉朝的州郡就有好几十个,而夜郎的全部地盘还抵不上汉
朝一个郡的地盘。你看,哪一个大呢?”
多同一听,不禁目瞪口呆,满脸羞愧。
生活中也是这样,见识越广的人越懂得谦虚,而见识愈短浅的人反而愈
盲目自大。
许绾的智慧
魏王决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它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
一半,并将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这个决定后,都觉
得很荒唐,于是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
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只是在
心里着急。
一天,有个叫许绾 (wan)的人背着筐,拿着铁鍬到王宫来求见魏王。
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见到这个前来帮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
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助我呢?”
许绾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计
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说:“你有什么高见?快讲来我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很不理解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许绾说:“请大王听我分析。我听说天地间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
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
8000里。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
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
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
远的国家,得到方圆8000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
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
能计算;同时,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
大的建台人吃饭,不知道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
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该先去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魏王当然是
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许绾劝说魏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
台”只不过是毫无客观基础的盲目蛮干,它当然不可能实现。
曹冲称象
三国时候,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曹冲自幼聪明伶俐、
智慧过人,深得曹操的宠爱。曹冲做事爱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才只有五六
岁的年纪,就可以想出办法来解决一些连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有一天,吴王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作为礼物。北方是没有大
象的,曹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问送大象来的人
说:“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呢?”来人回答:“鄙国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
有办法称,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早就听说魏王才略过人,手下谋士众多,
个个都智慧超群,请您想个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也让我等领教一下北方大
国的风范。”
曹操顿时明白这是孙权给他出的一道难题,他可绝对不能丢这个面子,
让国威受损。于是他召集群臣,传令下去: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
赏。大家都绞尽了脑汁,苦苦思索。有人说要做一杆大秆,曹操反驳说就是
做出来了,也没有人能提得动啊。有人说要把大象锯成一块块地零称,曹操
斥责说怎么可能把吴国送的礼物毁坏成这样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没
人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就在大伙儿都一筹莫展之际,小曹冲忽然走到曹操身边说道:“父王别
着急,我有办法,我们可以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
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船到达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
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然后,我们再把石头分别称一称,把这些
重量加起来,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听了大喜,众人也对曹冲的聪慧赞叹不已。就这样,大象的重量终
于被称出来了。
两千多年前,幼小的曹冲就有这样惊人的智慧,怎不叫人称赞。这个故
事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经常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使人
变得越来越聪明。
桑中李树
从前有一个人出门,带了一些李子路上吃。他一路走一路津津有味地嚼
着李子,一会儿就吃完了,只剩下几个李子核。把李子核扔到哪里去呢?这
人一抬头,见旁边几步路远的地方有一棵桑树,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树干
上有一个大洞,里面已经空了。于是他就把核顺手扔进了树洞里。想了想,
又弄来些泥土填进树洞将李子核种上。他这样做倒也并不是为了种出李子
来,只是一时好玩罢了,种完就走了,也没有当成一回事。日子一长,他也
慢慢地把这回事给忘了。
再说那被种下的李子核,天下雨时便得到雨水的滋润,在树上栖息的鸟
儿拉的粪便成了天然的肥料,时间长了,竟真的发出芽来,长成了一棵李树。
有人见到桑树里长出了李树,觉得很神奇,就把这怪事告诉了周围的人。
有个害眼病的人听说了,认为这棵李树可能是一棵神树,就拄着拐杖探
索着来到李树下,向它许愿说:“李树啊,您如果能保佑我的眼疾消除,我
就献给您一头小猪。”他一说完,就觉得眼睛疼得没那么厉害了。又过了些
天,他的眼睛竟慢慢变好了。他高兴极了,逢人就说:“桑树里长出的那棵
李树治好了我的眼睛,果真是一棵神树啊!”然后又准备了小猪,叫人敲锣
打鼓地抬到李树下去还愿,附近的人都来看热闹,大家都知道了这棵李树是
神树。
就这样,“神树”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远近的人就都知道了,而
且越传越神:“那棵李树能让瞎子重见光明呢!”“那棵李树可以医好百病
呢……”人们都带着祭品慕名而来,祭拜这棵“神树”,希望它保佑自己。
过了一年多,当年那个种李树的人又经过这里,听说了“神树”的事,
又见到大家争相祭拜它的盛况,就到树边去看个究竟。这一看不要紧,他不
禁哑然失笑:“这棵树是我一年前种下的呀,有什么神奇的呢?”
种树人一语中的,“神树”不神,不过是大家捧出来的罢了。那个害眼
病的人病好了只是偶然的,或者根本就只是他自己的心理作用帮他医好了
病,哪里又是李树保佑的呢?我们遇到非同一般的现象,不要盲从轻信,要
以冷静的头脑仔细分析推测,做出科学的解释。
书呆子赶鸡
有个书呆子一天到晚只会呆在家里看书,什么事也不会干,整天依赖妻
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这天黄昏,妻子在地里干完活回家,只见自家的鸡子还没有归窝。她自
己要忙着做饭,没工夫去张罗赶鸡,就对丈夫说:“我做饭,你去帮我把鸡
都赶进窝去。”
丈夫答应了。他放下书本跑到外面,去将自家的鸡赶回家。
书呆子看到自家那几只鸡,连忙上去一阵使劲猛赶,结果那几只鸡吓得
惊慌失措,乱飞乱窜;书呆子只好停下来朝鸡扬起手慢慢示意,于是那鸡又
停在那里东瞧西望。等那几只鸡刚刚安定下来,要向北面走去,书呆子赶忙
上前将鸡拦住,鸡吓得一掉头又朝南边跑去,书呆子急了,又赶到鸡前将鸡
拦住,鸡又重新掉头朝北跑去。就这样,他靠近鸡时,鸡吓得到处扑腾,他
远离鸡时,鸡又停住不走。折腾到天都黑下来了,还有3只鸡依然没赶回
窝。
妻子做好了饭,还不见丈夫赶鸡回家。她出屋一看,书呆子站在那里正
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额上还淌着汗。妻子很是生气,教他说:“应该这样
赶鸡:在鸡安闲的时候慢慢靠近它;如果它惊恐不安,你就扔点食物去引诱
它。不能像你这样简单粗暴地乱赶一气,要慢慢引诱着赶。你尽量把鸡赶到
熟悉的路上,让它慢慢安定下来,它自然而然就会直奔回窝了。这才是最好
的赶鸡方法。”
书呆子恍然有所悟,说:“想不到赶鸡也有学问,怎么书本上就见不到
呢?”
这个书呆子只会读死书,书本以外的东西一无所知。其实做任何事情都
有它的方法和规律,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只凭想像蛮干,那就难以把事情
做好。赶鸡也是一样的道理。
戴瓮帽的傻子
梁朝时候有一家人家,一屋都是痴傻。有一天,父亲把儿子叫来说:“你
给我到集市上去买一顶帽子回来。我听别人说,帽子是套在头上的,要能装
得下脑袋才行。你上集市去一定要找那样的帽子才能买。”
儿子按父亲的吩咐到集市上买帽子,他到处找,找到一个别人说是卖帽
子的地方。掌柜拿出一顶黑色的绸帽给他,那帽子是叠着的没有打开,这个
傻儿子看了半天也没找到能套下脑袋的地方,他放下绸帽就走了。接着,他
又走了好多店铺,找了一整天也没见到他所想要的帽子。在他准备回家的时
候,他忽然看到一个卖瓮的小店,里面摆放着一个个大口的瓮子,瓮子是空
的,正好可以容得下人的脑袋。他想,这大概就是帽子了,于是他把瓮买回
了家。
他的父亲也以为这就是帽子,将瓮拿起来往头上一戴,便连脸和脖子都
套进去了,结果什么也看不见。这个傻父亲每次戴着“瓮帽”外出,鼻子在
里面就被磨得生疼,而且被堵得气都很难出,憋得心里慌。然而,他以为帽
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还是常常忍痛戴着它出去。久而久之,鼻子磨破了
皮,生了疮,脖颈处也被磨得长了厚厚的茧。到这种地步,他还是不愿意把
这“帽子”摘下来。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