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也是爱学兵法之术;两家的儿子还曾经在一道讨论学问,研究兵法。孟家
为贫穷所困扰,生活很艰难。孟家看到施家这两年很快富裕起来,门口的马
呀、车呀经常有来的,来的人员中有当兵的,也有当官的,真够荣耀,很有
点羡慕施家。由于这两家一直都很友好,孟家就向施家请教如何让儿子取得
官职的方法。施家的两个儿子就把自己怎样去齐国,怎样向齐王游说及如何
到楚国,又如何对楚王游说和当官的经过如实地告诉了他们。
孟家两个儿子听到后,觉得这是个门路,于是大儿子准备到秦国去,二
儿子准备到卫国去。
孟家大儿子到秦国去后用儒家学说游说秦王。他向秦王讲得头头是道,
真是口若悬河,口才不错。秦王说:“当前啦,各国诸侯都要靠实力进行斗
争,要使国家富强的,无非是兵力、粮食。如果光靠仁义治理国家,就只有
死路一条。”秦王心想:这个人固然有才能,他要我用仁义之术治国就是想
要我国不练兵打仗,不积粮食不富裕,这能行吗?于是,命令军士对他施行
了最残酷的宫刑,然后又将他赶出了秦国。孟家的二儿子到了卫国以后,用
主张发展军事的学说游说卫王。他为了能让卫王采纳他的意见,能在卫国授
爵当官,向卫王进言时有条不紊他讲述自己用兵的道理。卫王听后说:“我
们卫国是弱小国家,又夹在大国之问。对于比我们强的大国,我们的政策是
要恭敬地侍奉他;对于同我们一样或比我们还要弱的小国,我们的方针是要
好好地安抚他们,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求得安全的好方法。你提的军事治国固
然不错,但如果我依靠兵力和权谋,周围的大国就会联手攻打我国,我们的
国家很快就要灭亡。假若我好生生地放你回去,你必定会到别国去宣传你的
主张,别的国家发展了军事力量再对外扩张起来,会对我国造成很大的威
胁。”卫王感到这个人既放不得,又留不得,于是派人砍断了他的双脚,然
后把他押送问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家里,已是残废人了,全家人感到又悲又恨,他家
父子三人找到姓施的人家里,悲痛地拍着胸脯责备施家。施家的人回答说:
“不论办什么事,凡是适应时势的就会成功、昌盛,违背时势的就会失败、
灭亡。你们学的东西与我们相同,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完全不同,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你们选择的对象不同,同时又违背了时势啊。我们的做法和行为又
有什么错误呢?”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不论办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条件是否适合,对象
选择得是否正确,要适应形势。对别人的经验不能死搬硬套,不然的话,必
定会把事情办糟。
能力与命运
能力对命运说:“你的功绩哪里比得上我啊?”命运说:“你有什么功绩
要和我比试?”能力说:“寿与夭、穷与达、贵与贱、贫与富,都是我能做
到的。”命运说:“可是,彭祖的智慧不在尧舜之上,却享有800岁高寿。
颜渊的才能不在众人之下,却早夭。孔子的道德不在诸侯之下,却倍受困窘。
殷纣王的德行不在箕子、微子、比干等贤臣之上,却位居王位。季札在吴国
得不到爵位,田恒却占有了齐国。有气节的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而无
耻的季孙氏比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要富足得多。还有许多例子就不举了。假如
这些都是你所能操纵的,那么为什么让此人长寿而让彼人短命,使圣人穷却
让逆子发达,让贤人贱却让愚人显贵,使善人贫却让恶人暴富呢?”能力回
答说:“假如像你刚才所说,我本来对众人是无功的,所以众人才会这样;
那么难道这些都是你所控制得了的吗?”命运接着说:“既然说是命运,那
么还需要谁来控制呢?我不过是顺其自然,直的就往前推,率的就听任它。
实际上,人们都是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我哪里能够
知道那么多呢?我怎么能管得了那么多呢?”
能力和命运的这段对话说明:力是进取之力,命是自然之命;力与命紧
密相联,命与力因果相关;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而“命”
的最终取向,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
弥子瑕失宠
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他在卫灵公身边为臣,很讨君王的喜欢。
有两件事最能说明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程度。其一是弥子瑕私驾卫王马
车的事。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赶在当天晚
上把消息告诉了他,一瞬间,弥子瑕心如火燎,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
母亲身边。可是京城离家甚远,怎么能心想事成呢?卫国的法令明文规定,
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
瑕不顾个人安危,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后来卫灵公
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呵!
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卫王接受弥子瑕没吃完的半个桃子,是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第二件典型
事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
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结满了白里透红的硕果。轻风徐徐送来蜜桃
醉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
不擦就大口咬着吃了起来。这种摘下便吃所感受的新鲜爽口滋味是他未曾体
验的。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身边的卫王。弥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递给
卫王,让他同享。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他自作多情地说:
“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这真是爱我啊!”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脸上现出了衰老的容颜。卫灵公因此丧失了对他
的热情。这时假如弥子瑕有得罪卫王的地方,卫灵公不仅再不像过去那样去
迁就他,而且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
我的车子;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
冒犯我的事!”
弥子瑕从年轻到年老,始终把卫灵公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看待,在卫王
面前无拘无束。可是卫王则不一样。他以年龄和相貌作为宠人、厌人的根据,
从而对弥子瑕所做的同样的事情表现了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因此不顾事情
的本质,只按表面现象决定好恶的作法是十分错误的。
和氏璧
楚国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发现一块叫做璞的玉石。他把这块璞玉拿去
奉献厉王。厉工不懂璞中含有宝玉,所以把玉匠召来进行鉴定。那匠人看了
璞后对厉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他大声喝
道:“好一个胆大包天的贱民,你竟敢以乱石充玉欺骗我!”紧接着他命令刀
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脚。和氏忍痛含冤离去。
厉王死了以后,武王继位。和氏带着那块璞进宫去献武王。武王也找了
玉匠鉴定那块璞。玉匠仍然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氏因此又惨遭与第一
次献璞相同的灾祸,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脚。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位。和氏来到楚山脚下,抱着那块璞痛哭起来。
一连三天三夜,和氏把泪水哭干了,又从眼里哭出血来。附近的村民和过路
的行人见此情景都感到悲怆。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
情况。那差官见了和氏以后问道:“天下受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
你长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因为脚被砍断才这样悲痛,
我痛心的是一块宝玉被人说成是普通的石头;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被说成是骗
子。”
文王听了差官的汇报以后,觉得有验证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说的必要,
所以令玉匠用凿子把璞的表层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说的那样,里面露出了宝
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用
以昭示和氏的胆识与忠贞。
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个有才干、有忠心的人。他在两次献璞都
遭受砍脚冤刑以后,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鸣其冤,体现了他为坚持真理把
生死置之度外的顽强精神,他的忠诚和执着实在是令人感动。
扁鹊说病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
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
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
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
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
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
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
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
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
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
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
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
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
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
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
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
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
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
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
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目不见睫
楚庄王准备去攻打越国,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谋臣杜子。杜子问:
“不知大王出兵越国的理由是什么?”楚庄王说:“越国目前政治腐败,兵
力不足,正是攻打的好机会,我不想放过这个机会。”杜子又问:“大王有成
功的把握吗?”楚庄王十分自信地说:“当然有把握。越国眼下正不堪一击,
我出兵必定是马到成功!”
看着楚庄王那盲目自信的样子,杜子语重心长地说:“大王,您所说的
情况并不全对。越国目前情况的确很糟,可是我们楚国的情况也很不妙啊。
人的智慧跟人的眼睛一样,一个人可能常常深谋远虑,但往往想不到近忧,
这就像人的眼睛常常看得很远却难以看清自己的睫毛一样。大王您很清楚地
看到越国的危机,却对楚国的不足缺乏足够的分析。您仔细想想,楚国的军
队其实并不强大,曾被秦国、晋国打败,还丢失了几百里的疆土,这不是兵
力不强的表现吗?楚国的政治也未必清明,像庄(足乔)(jue)这样的大强
盗,可以在国内横行霸道,肆意违法,而各级官吏却对他毫无办法,这不也
是政治腐败的表现吗?依我看,楚国的情况要比越国更加糟糕,大王您看不
到这些,却还想着要对越国用兵,这不正像目不见睫那样缺乏自知之明吗?
您是否想到别的国家也会像您对越国的考虑一样而对楚国虎视眈眈呢?因
此,大王的当务之急应是认真把楚国自己的事办好才对呀!”
杜子的一番话,说得楚庄王如梦初醒,心服口服,他决定不去攻打越国,
从此加强对楚国的治理,使楚国真正强大起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犯“目不见睫”的错误,看别人的缺点很容
易,看自己的不足则很难;考虑问题常常想将来很远的事,却难以把握眼前
的情况。这种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是不对的,如不进行矫正将是很危
险的。
法如深涧
有一位名叫董阏(e)于的人被派往赵国的上地去任地方长官。
董阏于初来乍到,他深入民间调查,访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这一天,
他来到石邑山,只见山中有一条深涧,涧壁陡峭,像斧削,似城墙;涧深百
丈,十分险要。于是董阏于找到在当地居住的人,问道:“这里有没有人掉
进过这深涧?”
那里的人回答说:“没有人掉进过。”
董阏于又问:“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痴、聋哑、疯癫及反常的人,有没
有掉进去过呢?”
那里的人回答说:“也没有。”
董阏于继续问:“牛马猪狗,有没有掉进去过呢?”
人们还是回答说没有。
董阏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曾有人畜掉进这深涧里去呢?”
那些人回答说:“这深涧十分阴森危险,谁要是进去了,那还能有性命
吗?因此无论谁,走到这深涧附近时,都万分小心,要么绕道而行,谁也不
敢去碰这个危险,连牲畜看到这深涧也止步不前的。”
董阏于豁然开朗,他深受启发地拍手叹道:“好啊,我能治理好我的臣
民了。如果我制定严格的法制,又严厉地执法毫不宽容,让人们知道违法就
如同掉进这万丈深涧一样有生命危险,那就谁也不会去触犯法律了。这样,
我还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呢?”
聪明人总能从身边的小事中受到启发,获得智慧。掌权的人从危险的深
涧联想到执法如山,可想而知,他日后必定政绩卓著。
第二节
唇亡齿寒
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 (guo)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但是他担心虞国
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地名)
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地名,均属晋国领土)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
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有些犹豫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
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我的这两件珍贵礼物,却仍然不肯借路给我,
那怎么办?”
荀息于是对献公分析道:“虞国的国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随便
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至于这
两件宝贝,您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要紧,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罢了,迟
早还是要归还给您的。打个比方,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从内室
移到了外室;而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是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
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一番话说得晋献公如释重负,于是决定按荀息的计谋行事。
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有些动心,打算给晋国借路。这时,
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国君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
他们与我国恰似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是会挨冻
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助,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
而完全是战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其攻打虢国。
如果晋国在今天消灭了虢国,我们虞国在明天就会被晋国吃掉,这该是多么
危险的事啊。”
可是,虞国国君一心贪恋晋国的宝玉和良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给
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
晋国凭借自己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在班
师回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