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刊 2007年第6期-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语成谶 
瓦尔特·惠特曼大桥
路 也 
  飞机在费城上空盘旋,我看到了横跨在特拉华河上的瓦尔特·惠特曼大桥,我有些激动。那是一座巨大的钢铁悬索吊桥,形状很像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全长近4000米,是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之间的州际大桥,离桥不远的新泽西州肯登镇是诗人惠特曼生活了十九年并终老的地方,那里有他的故居和墓地。 
  东跑西颠了半个月,要离开东部返回中部了,那天飞机起飞时间在黄昏。我执意要在那天上午去一趟肯登镇。去看惠特曼。车子从费城市区很快驶上了惠特曼大桥。现在不是从空中俯瞰这座桥了,而是置身于这座桥上,桥是那样高,仿佛高出了脚下整座城市,高出了整个美国。车子在平滑的桥面上行驶得无比流畅。像在抒情,车子的轨迹如同惠特曼那长长的、连绵不绝的句式;汽车的身体里流淌着越来越多的里程,我的身体里流淌着越来越多的语言,我背诵“我听见美国在歌唱……”,我还背诵“我轻松愉快地走在大路上,/我强健,我自由,整个世界都展现在我的前方,/漫无边际的黄土路通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在惠特曼大桥上,可以看到旁边另一座横跨特拉华河的大桥,两桥平行;几乎同样巨大,那座桥叫本杰明·富兰克林大桥。富兰克林和惠特曼这两个人颇有相似之处,两人都出身于底层,早年都因家贫而辍学,靠自学成才,还都做过多年印刷工人,有强烈的平民意识,都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是《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起草人之一,做过国家邮政总长,算得上是革命先驱和开国元勋,而惠特曼呢,他的《草叶集》完全可以看作是美国诗歌的《独立宣言》,如果说惠特曼本人是美国诗歌的革命先驱和开国元勋,也并非夸张。富兰克林的头像被印刷在面值最大的百元美钞上,那么诗人的头像是否也可以印上钞票呢?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据说西班牙钞票上就印着诗人希门内斯的头像和诗,如果有一天惠特曼或者狄金森的头像和诗句也能被印上美钞;我会更加热爱美元这种世界流通的货币,如果人民币印上李白杜甫的头像,我会更加热爱人民币。 
  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除去头顶上的星星中有李白星和屈原星,在日常生活中;则很少见到与诗人名字相关的事物。当然我们有白堤苏堤,两条以诗人姓氏命名的湖中长堤是为纪念白居易和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对西湖的整修之功的;这属于政绩,与他们是不是诗人并无太大关系。还有以诗人名字命名的菜肴“东坡肉”,那是着眼于苏东坡的烹饪才华而非诗才,与常说的“张小泉剪刀” “傻子瓜子” “宋嫂鱼羹” “叫花童子鸡”异曲同工,有谁会风雅到一边大嚼着一块肥而不腻的五花肉;一边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至于“薛涛笺”和“薛涛井”,似乎在颂扬这个女诗人同时还是一个造纸的女蔡伦,在一般人心目中她的容貌风流也许要远远大于她的诗才,这些僻远角落里的传说;具有旅游价值,却与我们的世俗生活离得遥远。 
  又更进一步想到故乡山东济南,那个出过李清照、辛弃疾和张养浩的地方;一向也没有以诗人的名字命名的事物。近几年在我家附近出现过一个“清照包子铺”;我从没想到过人比黄花瘦的易安居士还会像孙二娘那样卖肉包子,就像鲁迅先生万料不到梅兰芳的京剧里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模样像麻姑长了一脸福相的。每次走过那包子铺,都感到不爽,好在它很快倒闭,令我开心。城里有以经济实力雄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名字来命名的道路,谁有钱谁就能让道路姓他的姓叫他的名,却没有以诗人名字命名的任何事物,所以我建议:将城北黄河上的那座铁拉索桥命名为辛弃疾大桥,将飞机场更名为张养浩机场,最大广场更名为李清照广场,城里最好的中学起名为李清照中学;或干脆将这个城市改叫李清照市吧。历史证明,一个伟大诗人终究会战胜任何权贵豪强和地主老财。 
  我这样想问题,会不会有人认为我中了诗歌的毒?中诗歌的毒,比中别的什么东西的毒,还是显得更体面一些的吧。 
  瓦尔特;惠特曼大桥在五月透明闪亮的阳光里屹立着,民主自由的精神屹立着;诗歌屹立着。车子开过去以后,我又回望了很久。 
让自己沉静下来
江一郎 
  2006年,应该是诗坛不正常的一年,特别是出现赵丽华诗歌被恶搞事件;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种种活动,譬如苏氏裸颂;更像一块巨石将本来已经不太平静的诗坛砸得浊浪翻滚。这么多年,诗歌一直不太被人关注,如今却一下子成为一个焦点:反而让我们这些写诗的人尴尬。 
  中国新诗有着近百年历史,虽然谈不上灿烂辉煌,但发展中的当代诗歌不是被这么恶搞几下就能搞垮的,真正优秀的诗人也并非那么脆弱。就我个人而言,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做一个诗人,我有自己的方向,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我记得郁葱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写诗的人应该背向诗坛,让人忘不了。一个写诗的人,在乎的应该是自己能否写出一首好诗,诗外的很多热闹与写作并无多大关系。事件也好,行为也罢,再怎么演变都不能变成自己的作品。 
  或许是散漫的性格和近乎闭合式的生活;我平时很少与人交往。更不愿加人任何一个群体。这样,我就变得相对孤立、孤独,诗坛的种种喧闹自然也与我无关。我在远离省城的小镇生活,就像一个农民眼光短浅,只关心自家的田地长什么样的庄稼。能够沉静下来写一些自己喜欢的诗,我觉得够了。 
  而什么样的诗歌才算优秀的诗歌呢?我不否认;我写了多年至今仍没有弄明白。阅读时,不论西方大师还是中国当代红得发紫的诗人作品;我所选择的仅仅是那些合我胃口的诗歌,就像去酒店进餐,我只点合我胃口的菜。但我不能指责另外一些我不喜欢的菜不好,有人会吃的。诗歌之所以丰富,正是因为种种不同流派、风格的作品存在。 
  近些年来,我发现自己的诗歌已经写得越来越淡,有时淡如一杯白开水。这可能与我的想法有关。我曾经以为优秀的诗歌是站在高处歌唱,现在我不这样认为,那种高蹈的姿态现在恰恰是我要放弃的。何谓诗歌?如果追溯诗歌的起源,我想。最初的诗歌无非就是几个单音词,最直接,有力地表白内心的东西。诗歌不是用来骗人,或吓唬人的。我理解的诗歌就是说话,与自己说话,与好朋友说话,情感要真,不能说谎。因此,我要求自己,用最朴实的语言说话,作为一个平民之子,我活在低处就要在低处说话,写写身边那些卑微的人与事。 
  罗马尼亚女诗人安娜·布兰迪亚娜在一个访谈中说过一段话,她说:“能够用最简单的意象来表达最细致的情感、最深刻的思想的诗人才是大诗人。”我做不了什么大诗人,但她的话无疑说出我的愿望。那就是把自己的诗歌尽量写得朴素一些,温暖一些,让读者在见到我的作品时,认可这些东西是真实的,是人话,而不是像写诗机游戏文字,或装神弄鬼玩深奥,视读者为弱智。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自然还会继续写诗,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沉静,在一个小地方默默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 
在明处活着,在暗处写诗
卢卫平 
  在明处活着,就是明明白白地活着,就是心里充满阳光地活着,就是面带微笑地活着,就是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活着,就是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活着。 
  该上班了,你就努力工作,让领导欣赏你,让同事喜欢你,让异**慕你。该下班了,你就放松自己,让自然亲近你,让快乐围绕你,让美梦伴着你。有了忧愁、苦闷、焦虑、痛苦、不幸;你要明白,这是所有的人都无法避免的,这是一个人活着的一部分。 
  在明处活着,就是活得能见人;就是活得能看见别人。不能像通缉犯一样躲在深山老林,不能像冬天的兔子一样藏在地洞。不能活成一个人人避而远之的疯子,不能活成一个谁都可以鄙视你的白痴,那样你就暗无天日了。 
  能像明星一样被迫光灯追着,被闪光灯闪着,是无数活在明处的人的梦想。而能实现这个梦想的人,寥若晨星。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诗人几乎就是明星。从此之后,时代让诗人走向边缘,走向暗处;走向一个诗人本来的位置。写诗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个诗人在写诗的时候,除了他自己。谁都不知道。你读到一个诗人的诗歌时,他已完成他的创作。很难想象,一个诗人在被人看着时。能写出优秀的诗歌。即使是当着众人,出口成诗的人,他的灵感也是从暗处迸发出来的。 
  一个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是一个诗人,而不写诗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就应该像其他的人一样在明处活着,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得滋润一些。在城市混着,得有其屋。在乡下呆着,得有其田。在生活中像诗一样活着,这是很多诗人的梦想。但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的常常是梦想没有实现,而生活弄得昏天黑地。 
  在当今时代,你如果要做一个诗人,你只能在暗处写诗。有时间读诗的人越来越少,愿意知道你是一个诗人的人越来越少,知道诗人是干什么的越来越少。就是诗人,如果不是面对诗人,亮出自己诗人身份的也越来越少。在应聘时,一个人对一个老板说自己曾经是一个诗人;另一个人对老板说自己曾经是一个经理,最后录用的十有八九是另一个人。而任何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诗人,不能没有诗歌,就像黑暗中不能没有灯光一样。这就使甘于孤独和忍受寂寞成了一个诗人应具备的品质。这种孤独和寂寞,是人群中的孤独和寂寞,是形而上的,而不是独自一人的孤独和寂寞,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 
  诗人站在暗处。诗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站在暗处的诗人比站在明处的人,更能看清明处的事物,特别是容易被人视而不见的细节,特别是被光芒遮蔽的真相和本质。诗人站在暗处,诗人内心的灯盏会使暗处变得明亮。荷马、弥尔顿、博尔赫斯;双目失明的诗人,写出辉耀古今的伟大诗篇。从这个维度看,诗人站在暗处,与其说是时代的潮流使然,还不如说是诗人的无法逃脱的命运和自觉的一种选择。 
  从1992年到2004年,我分别在全国知名的三家大型民营企业打工。在每一家企业,我都是从最底层做起,然后通过自己打拼,一步一步成为中高级管理人员。同事们都知道我是一个敬业的经理,没人知道我是一个诗人,没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间写诗。而这十二年,我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400多首诗,其中包括到目前我较为得意的一些诗作。我在明处工作,这种明处的工作很明显地改善了我的生活,使我按俗世的规则在明处体面地活着。我在暗处偷偷摸摸地写诗,这些诗让我时刻保持着内心的尊严和高贵。 
  诗人,就是在暗处点灯的人。诗人在暗处,就是为了世界一片光明。 
我应该关注什么?
荣 荣 
  就在昨天的一个饭桌上;听人谈起当下一些很敏感的社会事件及敏感问题;这个灰暗的话题引起在座很多人的感慨,而我竟然对于某些事情闻所未闻,并且觉得在当今的中国发生那样的事很不可思议,有人因此就冲我说,我为中国的作家感到悲哀!我知道他言下之意是作为一名作家,就该做济世文章,如果不关心现实(更多的是现实中的阴暗),躲进小楼成一统,本身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作家。一时听得我内心很惭愧。 
  回来后想了想,便又释然了。作为一名写作者,当然要关心现实。但现实呈现了多样和多面性。在我眼里发生着的,是现实,离我十里远的地方发生着的。也是现实;国境线内发生的是现实,国际上的事情也是现实。这是从地理上来说的。从时间的尺度上衡量,也是一样的,一小时前和几天前发生的事,都是当下的现实。现实还有相对的大与小,邻居后生娶妻这样的人生大事对别人来说就是小事,两国开战这样的大事,对于不相干的第三国来说,又成了小事。现实在每个人眼里又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示着,比如同样的事情有人喜有人却忧,就像不同的写作者,他们作品里呈示的现实是不同的,比如聪明的作家炮制的现实,末流的作家歪曲的现实,现代派作家颠倒、重组的现实,先锋作家拿未来和想象幻化成的现实,谁与谁都对不上号,但谁都认为自己写出了人们生活或者生存的现实。 
  大作家写大现实,小作家写小现实。大千世界,每个作家都不可能去写鸿篇巨制,更多的作品只能取一瓢饮,以小见大。能微言大义,几句话里说乾坤,就显出作家的功底和阅历,及对世界的一种透彻的把握。凭我的心力,我应该关心的现实,我能够写的现实。更多的是哪一些呢? 
  我所关心的现实,不是自以为离我较远的那些阴暗的东西;比如政治权谋;小人勾当。我知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无丑不有,但我更相信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些做了阴暗事情的人,他们的内心一定会被阴暗包围。没有阳光的快乐,这就是报应。这些事,不是我这等小女子所能够关心的,关心了也没有用。以天下兴衰为己任,操心天下大事,这都不是我能真切体会的事情,都不是我的现实。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感受中国绝大多数女性正在感受的生活日常,我更愿意从包围自己的生活中出发。我认为我写我及周遭的人的生活,我就写出了一种普遍性。 
  所以,我的现实是另外一种,它是大众的、普通的、卑微的、无常的、有些戏剧性甚至还有些荒诞。我相信,我所说的现实,这是由恒河沙数之多的小人物的命运组成。我只能关心和感受这个。我所关心的现实还有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另一种更真实的生活。作为一名写作者,我常常陷入一种冥思,在想象中,以不同的方式生活着,这让我感觉到了生存的另一种快乐,我同时也会把内心的生活写入我的作品中。我始终认为,一个丰富的心灵,一定会给短暂的人生带来无限的意义,让人的一辈子活出几辈子的精彩来。 
  这些年我就这样写着我的心、我的思、我的想、我所看见的,我所感受着的。事实是,我从来就在现实里面,现实就像是一桶很湿润巨大的汁液,将我整个浸泡了,而我就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我的现实具体可感,有小人物的甜苦酸辣,快乐忧伤;更有小人物无法改变的宿命,这些已够让我表达了,要把这些写好已费了我老鼻子劲了。真的,我不是政治家,我也没有政治野心,我写出我们这一代普通女性正在感受着的种种感受,我的理想就这么小。我的写作就冲着这一点展开,面对那些“大字号”的作家,我愿意守着我的“小”,做一名小小的写作者。在某些人眼里;我的理想;确实显得有些不可救药。 
我写作,我疑惑,我彷徨
杜 涯 
  说真的;至今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懵懵懂懂地就成为了一个诗人的。既然成了一个诗人,就不妨谈点与诗歌有关的东西。这里暂且不谈诗歌的民族性、世界性;不谈诗歌对人类命运的承担、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引领,也不谈诗歌对于时代的责任。不谈这些大的东西。我只谈谈在写诗的间隙,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作为一个诗人心中所出现的疑惑。 
  我来自中国的农村,不用我多说,人们也都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我可以说是少数从农村逃出来的人中的一个。我从农村逃出来了,但还有许多人留在那里,这其中也包括我的亲人。我是逃出来了,但我却丝毫不能把从那里逃出的那个地方忘记,不但不能忘记,反而看得更清。我不能忘记,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女儿,它是我的身份证。当我回过头看去,我才真正看清了我所逃出的那个地方,那里的人们是怎样在挣扎着生活。春来秋往,在穷乡僻壤,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他们默默地无望地活着,然后生病,老去,一代一代就这样过去了。我不否认,当他们常年在田间劳作时,某日在抬头的瞬间,他们忽然看到了头顶的蓝天;听到了空中吹过的风声,他们会忽然心中一动,想起了一种久违了的光亮的东西;他们干枯的心会忽然柔软那么一下,也许一年当中也就那么一次,他们感受到了可以称之为诗意的东西,然而,他们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从来也不曾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过。 
  我逃出那个穷乡僻壤后,曾无数次地回到那个地方,当我走在仍留在那里的人们中间,当我看着他们干枯的面容、浑浊的眼睛,因对宿命的认同、接纳而不再挣扎了的神情,因被长年的疾病缠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8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