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科技史-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腿,半分钟便切去一只乳房,这种闪电般的手术很难使外科学得以向纵深 

发展。 

     1800年,戴维 (1778—1829年,美国)发现氧化亚氮 (NO)能产生使 

                                                               2 



人心醉神迷的效用,它使“从来不笑的人发笑,常笑的人大笑”,这种气体 

因此又叫笑气。 

     1839年,化学家斯考芬证实吸入多量笑气使人呈现醉态,严重的甚至失 

去知觉,但这一重要发现却未能引起医生们的注意。1844年,美国的一位牙 

医道尔顿尝试用笑气麻醉,后来他应邀在一所大厅里做拔牙手术表演,结果 

一名吸入笑气的患者,因过于兴奋竟冲过大厅任人追逐,最后他跌伤了腿却 

没有感觉疼痛。这一现象引起了另一位牙医韦尔斯(1813—1848年,美国) 


… Page 65…

的注意,第二天他就用笑气做麻醉剂,成功地为他的一位学生拔去坏的臼齿。 

    还在应用笑气做麻醉剂之前,乡村医生朗格(1815—1878年,美国)就 

曾在1842年尝试用乙醚做麻醉剂,他用乙醚涂在患者的身上成功地做了背部 

肿物摘除术和截肢术,只是由于地处偏僻,知道此事的人很少。 

     引起轰动的麻醉手术表演是1846年由牙医莫顿(1819—1868年,美国) 

完成的。他接受化学家杰克逊(1805—1880年,美国)的建议,用乙醚代替 

笑气施行麻醉,在表演中病人在施用乙醚3分钟后即完全失去疼痛感。这次 

麻醉手术表演引起舆论界的强烈反响,许多医生都认为这是医学史上最重要 

的发现。同年10月,美国波士顿医院采用乙醚做麻醉剂,为病人切除了颈部 

肿瘤、截肢、乳腺切除等手术,达到了完全无痛的效果。1847年,俄国军医 

罗果夫在获知这一消息后,便在战地医院里采用乙醚做麻醉剂,也获得成功。 

从此,乙醚麻醉术传遍了欧洲大陆。 

     早期的麻醉装置较为简陋,病人戴上一个特别的面罩自口中吸入乙醚, 

乙醚通常是自瓶中通过细管滴在手帕上,再经挥发由病人吸入的。后来,巴 

黎的一家医院发明了一种气室,让氧化亚氮和氧气混合,再通过泵送入密闭 

的手术室中。 

     由于有了麻醉剂,病人不会因痛苦难忍而惨叫,医生也不至于过分紧张, 

可以从容手术,这样外科学有了很大的进展。在妇科,手术刀可以直达腹腔 

和子宫。1847年,妇科医生辛普生(1811—1870年,英国)首先用乙醚做了 

无痛分娩。他并不因此而满足,坚持寻找更理想的麻醉剂,结果他终于找到 

了哥罗仿即氯仿。氯仿是一种液体麻醉剂,为化学家赖毕格(1803—1873年, 

德国)和古世瑞 (美国)分别发现,新的麻醉剂很少副作用也没有异味。 

     1852年,美国医生辛斯借助于麻醉剂完成了修复阴道膀胱瘘管的手术, 

这一几百年来曾被视为对外科手术挑战的疾病,因为有了麻醉剂而得到治 

疗。 

     1872年,欧莱(1828—1879年)发明了静脉注射水合氯醛的方法实现麻 

醉。医生们为寻找更好的麻醉剂的工作一直进行到19世纪末。 



     (2)消毒与防腐 

     18世纪的外科医生还不具备病原微生物的知识,他们的手术过程根本没 

有必要的消毒与防腐措施保障,病人在手术中发生感染,甚至因患合并败血 

症而死亡的事常有发生,以至辛普生医生说过:“躺在医院外科手术台上的 

病人,比滑铁卢战场上的英国士兵更容易死亡。” 

     1847年,产科医生泽梅尔卫士(1818—1876年,匈牙利)根据多年临床 

经验,以为医生在做产前检查或助产时,如果医生的手或器械不干净,可能 

会把 《有机毒素》带进创口,使产妇感染产褥热等病症。因此,他提倡手术 

前医生须用漂白粉洗手,产科器械也必须事前经漂白液浸泡。据他统计仅由 

于上述措施,产科病房的死亡率就由原来的12。4%下降到1。27%。无疑地, 

泽梅尔卫士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消毒防腐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他本 

人却受到一批保守的外科医生的嘲笑与打击,他们认为产褥热来源于“医院 

中的毒气”。 

     1864年,巴斯德指出:发酵和腐败“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从 

而为消毒防腐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格拉斯哥医学教授李斯特(1827—1912 

年,英国)接受了巴斯德的观点,他通过对伤口发炎现象的研究,认识到伤 


… Page 66…

口化脓与发酵过程很相似,进一步证实伤口感染来源于病菌而不是“有毒的 

空气”。1865年,他偿试使用石碳酸喷洒手术台和骨折病人的创面,由此开 

创了无菌外科手术的新时代。不过,李斯特并非一帆风顺,保守的医生依旧 

强烈反对任何消毒措施,直到80年代,由于细菌学的发展,人们才确信无菌 

手术的必要性。 

     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医生实施用煮沸、干热、火焰等方法为器械消毒, 

由于消毒防腐的工作不断改进,使外科手术由人的体表发展到体腔内部,从 

而大大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 


… Page 67…

                        九、近代后期的化工技术 



                             1。近代硫酸工业 



     18世纪中叶,由于纺织、印染工业的需求,形成了对硫酸工业发展的巨 

大推动力。19世纪初,铅室法制硫酸的工厂遍布英、法、俄、德等国,这种 

方法是把硫磺和硝石在铅室内加热,再用盛水的玻璃容器吸收生成的烟雾。 

1806年,人们初步阐明了氧化氮的催化机理,从此硫酸工业进入了连续生产 

阶段。 

     1818年,英国人希尔提出用黄铁矿代替稀缺的天然硫黄。到30年代后, 

这一方法才得以推广。1827年,盖吕萨克(1778—1850年,法国)提出在铅 

室后面设吸硝塔,以吸收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这一建议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却使硫酸产品中含硝。 

     1859年,格罗韦(1817—1902年,英国)建议另设一个脱硝塔使硝硫酸 

中氮氧化物分离出来,使之重回铅室,而脱硝后的硫酸则返回脱硝塔继续作 

淋洒液,这样使得氮氧化物得以循环使用。自此,铅室法制硫酸的工艺流程 

和设备才日趋完善。 

     60年代后,人们了解到在脱硝塔中二氧化硫的氧化比之铅室更迅速,于 

是便尽量扩大脱硝塔的容积,缩小造价昂贵的铅室。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了 

完全无铅室的塔式法制硫酸。 

     由于硫铁矿成为制酸的原料,一些缺少硫铁矿资源但炼焦和石油工业发 

达的国家开始研究从焦炉气和石油气中回收硫化氢制酸,这一工作在19世纪 

中得到成功。 

    在19世纪还发展了接触法生产浓硫酸的技术。1831年,英国的菲利浦 

斯将二氧化硫和空气通过加热的铂丝管,生成三氧化硫,然后经水吸收制成 

浓硫酸。这一方法成为近代接触法制酸的发端。到本世纪,它已成为硫酸工 

业中的主要方法。 

     19世纪虽然已经发明了工业制硝酸和磷酸的方法,但还没有形成硝酸和 

磷酸的工业生产规模。 



                            2。近代制碱工业 



     18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用碱量激增。当时法国是欧洲工业发达国家,碱 

的消费量很大,拿破仑入侵欧洲各国后,它依赖的西班牙植物碱断绝,法国 

科学院于是悬赏重金征求制碱新法。1788年,勒布兰(1742—1806年,法国) 

提出了一种利用氧化钠为原料的工业制碱方法,它是将食盐和硫酸共热,得 

到氯化氢和硫酸钠,再将硫酸钠和煤末、石灰共热得碳酸钠和硫化钙。这一 

方法曾被人们长期使用,几乎没有更动。 

     1823年,英国政府宣布豁免盐税,因而使勒布兰法在英国得以推广。1825 

年至1890年,勒布兰法为欧洲各国普遍采用,最高年产量达到60万吨。 

     勒布兰法的副产品是氯化氢和硫化钙,在当时都是难以应用的废气和废 

料,既损害工人健康又污染了环境。1836年,戈塞基(1799—1877年,英国) 

创造洗涤塔用来外处理氯化氢废气,同时生产出盐酸,但是当时盐酸的用途 

小,污染问题仍未解决。后来,造纸工业发展很快,需要大量氯气作漂白剂, 


… Page 68…

于是在1866年,由威尔登等人的努力,将盐酸和空气混合,通过催化剂生成 

氯气。与此同时,腾南特发明了用氯气和石灰制造漂白粉的方法。这样,氯 

化氢的污染问题才得以解决。 

     硫化钙的污染也是同样严重,堆积如山的废物经日晒雨淋,向四周散发 

臭气,使周围居民难以忍受。1862年,门德(英国)研究出用空气氧化,使 

硫析出的处理办法。钱斯·克劳斯提出碳化法,即将硫化钙送入碳化塔中, 

用二氧化碳处理,生成碳酸钙和硫化氢,再将硫化氢在窑中燃烧,经催化作 

用生成硫黄回收。通过上述办法,不仅减轻了污染而且大大增加了勒布兰法 

的产品品种,形成了综合性化工企业,这在化工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勒布兰法的发展过程中,还不断发展出一些新的化工设备。如洗涤塔、 

旋转煅烧炉、机械烤炉,带有转动括刀的特兰锅、善克氏浸溶装置等。这些 

设备的结构和原理,为后来的化工设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可以说近代无机 

化学工业是由勒布兰法开拓的,它无论在原理、化工流程、生产设备、综合 

开发等方面都为现代大型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然而勒布兰本人始终没有领 

到法国科学院的奖金,不得不在救济院中渡过残生。 

     勒布兰法由于主要利用固相反应,造成了生产不连续,产品纯度低、设 

备腐蚀严重等缺点。 

     1811年,法国光学家菲涅耳最先提出用碳酸氢铵和食盐制碱的思想。 

1832年伏格尔,1837年汤姆 (英国)作了试生产试验,1838年达亚尔和海 

明指出了氨碱法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他们还在伦敦附近设厂试生产。但 

是由于工艺、设备等方面欠成熟,这种制碱法到50代末也未能推广。 

     1861年,苏尔维 (1838—1922年,比利时)用海盐吸取氨和二氧化碳, 

制得碳酸氢钠。他立即申请到专利,2年后,集巨资组建苏尔维制碱公司。 

1865年,他筹建的第一座制碱厂投入生产,又经过2年的努力,终于使设备 

和工艺逐步完善。他的产品质地纯净,故称纯碱。 

     氨碱法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盐和石灰石。将石灰石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 

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氨气经盐水吸收得到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煅烧后制成纯 

碱。全部流程以气相和液相为主,更适于大规模生产。此后,欧美各国纷纷 

建造苏尔维法制碱厂,而勒布兰法则日渐衰落。 

     烧碱又叫苛性钠,它是用石灰处理纯碱溶液制得的,所以当用勒布兰法 

大量生产纯碱后,烧碱也随之发展起来。苏尔维法推广后,用苛化法制烧碱 

变得更便利,这是因为纯碱和氢氧化钙都是苏尔维法制碱厂的产品。因此, 

苏尔维法制碱厂都附有烧碱车间。 

     1890年,斯特劳夫(德国)用电解法制烧碱成功,各国烧碱工业自此转 

向电解法。 



                     3。近代有机化工——染料的合成 



     炼焦工业和煤气工业产生的煤焦油在 19世纪初还被人们视为废物。50 

年代后,由于从煤焦油中提炼出苯、萘、蒽、甲苯、二甲苯等化合物,从此 

开展了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和开发研究,使有机合成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834年,米希尔里希制得硝基苯。1842年,齐宁 (1812—1880年,俄 

国)发现硝基苯和醇溶液可以用硫化氢还原,生成苯胺,这是一种适合做染 

料的物质。后来人们又找到了适合工业用的还原剂,铁屑和盐酸。与此同时, 


… Page 69…

人们在实验室里用从煤焦油中提炼出的芳香族化合物为原料,人工合成了硝 

基苯和苯胺。 

     1856年,化学家柏琴(1838—1907年,英国)用重铬酸钾处理苯盐,目 

的在合成奎宁,却意外地得到一种紫色颜料,定名为苯氨紫。这是第一种人 

工合成的染料,适于染毛和丝。第二年,第一座以煤焦油为原料的合成染料 

厂建成投产,不久苯氨紫便风行世界。 

     1858年,霍夫曼(1818—1892年,德国)用四氯化碳处理粗苯胺,得到 

一种红色染料,定名为碱性品红。这种染料也可以直接染毛和丝,同鞣酸合 

用可以媒染棉织品。两年后,他用苯氨与碱性品红的盐酸盐共热,又得到一 

种叫苯氨盐的蓝色染料。此后的10年里人们又陆续合成了一批苯胺紫的衍生 

物,例如碱性蓝、醛绿、碘等,藏红等,其中的一些是酸性染料。60年代因 

此被叫做“苯氨紫十年”。 

     茜素原是从植物茜草中提取出的绛红色染料。1868年,格雷贝(1841— 

1927年,德国)和里伯曼 (1844—1914年,德国)用茜素和锌粉一起蒸馏, 

得到蒽。他们据此推断茜素是二羟基蒽醌,并认为有可能人工合成茜素。他 

们第一步从煤焦油中提取蒽,又将蒽气化成蒽醌,再将蒽醌溴化并水解,最 

终得到茜素。次年,他们用强碱与蒽醌溴共熔,得到与天然茜素完全相同的 

产物。由于这一工艺要消耗大量的溴,不适合工业生产。后来,经过改进, 

让蒽醌与浓硫酸在高温下共热,生成的产物再与强碱熔融,也制得茜素。这 

后一种工艺很适合工业生产,立即为工厂接受。1871年,合成茜终于投入批 

量生产,取代了天然茜素。 

     1878年,另一种天然染料靛蓝的人工合成,由拜耳(1835—1917年,德 

国)研究成功。拜耳早在1865年就曾设想用还原的办法使靛红转化为靛蓝, 

这设想直到13年后才获得成功,同时他还研究出合成靛红的方法。然而拜耳 

的合成工艺不适合工业生产,但他却悟出了蓝淀的顺式结构。蓝淀的工业生 

产直到19世纪末才实现。 

     除去上述染料外,偶氮染料的合成也取得了进展。19世纪的后半期,各 

类染料品种日增,使染料的色谱趋于完善。1873年,第一个硫代染料也出现 

了。 



             4。近代有机化工——药品、香料和炸药的合成 



     19世纪中叶,化学家们对药物的化学结构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从而开始 

了药物的人工合成研究。 

     1859年,柯尔柏(1818—1884年,德国)首先合成了水杨酸。水杨酸是 

一种用于防腐、消毒的药物,临床用于治疗风湿、感冒等症。柯尔柏将苯酚 

的苛性钠水溶液制成干燥的粉末,然后通入二氧化碳并加热,所得熔块经水 

解、酸化后就得到了水杨酸。后来,人们用水杨酸和甲醇在硫酸作用下合成 

了水杨酸甲脂。继后又合成了水杨酸苯脂。水杨酸甲脂是一种很好的外用药, 

它原是从冬青树等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故又叫冬青油。水杨酸苯脂的药性比 

水杨酸更持久平和。 

     在80年代又合成了“安替比林”和“非那昔丁”,这两种都是退热药。 

     香料的人工合成也取得了进展。1868年,柏琴用水杨醛、醋酸酐和醋酸 

共热,得到香豆素。香豆素过去一直是从柑桔皮中提取出来的香料,有着很 


… Page 70…

好的经济价值。1876年瑞迈尔(1856—1921年,德国)和蒂曼(1848—1899, 

德国)发现苯酚、苛性钠溶液和氯仿反应,可以制成水杨醛,至此才解决了 

香豆素合成的原料问题,为工业化生产扫清了障碍。 

     19世纪以来,由于炸药开始用于采矿和工程,因而大大推动了炸药的研 

究和生产。 

     1846年,桑拜恩(1798—1868年,瑞士)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浸棉花, 

制成有强烈爆炸力的硝化纤维,又叫火棉。同年,索布雷罗(1812—1888年, 

意大利)把甘油缓缓注入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得到一种无色油状液 

体,这种液体只要稍受震动便立即爆炸,这种液体就是硝化甘油,它无论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