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年2月-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总路路畅通巧过情关,一手好牌永远不输。这个谙熟人间烟火的女子,偏生着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素白的衣服里裹着难测的心机,让人见了就不由自主。
  冷漠势利的内心,脱俗清丽的外表,她并不善良多情,难用道德衡量,却露不出哪怕一丁点的恶俗。骨子里的尹雪艳就是一只危险的小兽,带着妖孽的美丽,让人寒毛竖起。皮毛于她,是强干内心的合适外化,是锦上添花。而若不是尹雪艳这优质“锦”,恐怕用皮毛添“花”也必然吃力。说了这么多,却原来还是那个残酷的道理——美女穿什么都好看,而旁的不过是丑人多作怪。皮毛如此。其他亦八九不离十。
  情流水袖
  有个朋友说,在北京最著名的夜总会,陪酒女郎都穿职业装,其中最受欢迎的两套是护士装和警察制服。这只是闲聊中随意的一句,我亦无从查证它是否真实,却觉得多少有点意思。如若陪酒女都像香港电影里那样,抹着俗艳的口红,半袒着胸部,穿着将将遮住屁股的紧身短裙,倒也真没什么撩人之处,还真是一脸严肃的警察姐姐护士妹妹,身着严谨制服忽然露出点似有似无的笑容,更让人把持不住。太裸露的性感是小性感,饿虎扑食般,有路人皆知的直接目的。倒是欲说还休的包裹,性感到骨子里,有敲山震虎的意味深长,又含蓄得可进可退。想那红袖添香的女子亦需要一个秀美的袖子,倘若穿着吊带袒露着晒得古铜的臂膀,这香添得也便缺乏了浪漫的意味,只剩无趣的动作了。
  喜欢京剧是这几年的事情,小时候每到父母在看戏,我便百无聊赖地呆在一旁,只记得那满脸的油彩和光鲜的衣裳,觉得满目繁华,却看不懂人情冷暖生死离合。长大了越来越喜欢,却也始终停留在喜欢的程度,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是容易被形式吸引的,十几岁时就容易倾心于“表现主义”的男孩,不介意是不是华而不实。对京剧,十分外行,听不出腔调的优劣,看不透表演的艰苦味道,总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更关注眼神、身段和繁复的行头。胡须、翎子、蟒、褶、盔头,这些夸张精致的装饰古雅、神秘,有自成符号的象征,又贯着含蓄、内敛的东方气质。最迷恋旦角袖端的水袖,小小一块白绸子挥舞出万千色彩,默然舞动却百媚横生。有限水袖,无限深情,收放间,爱恨情仇都藏在袖中,举手投足中,寻常女子也飘然若仙。安静时的端庄秀美,舞动时的羽衣翩跹,像一颗适时滴落的眼泪,将女人心事自然抖落,胜过千言万语的唏嘘慨叹。
  戏里的才子佳人,常常爱得死去活来,不畏生死。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定是飞机大炮火箭轮船,让男女主人公出生入死后来一场血脉贲张的激情戏。我们总是忙碌的,所以即使谈及情感也简单直接怕回合太多。而京戏是慢的,繁琐秀气不厌其烦,带着从容不迫的贵族气。从不见京戏里有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时空、动作的虚拟中,极少道具的演员站在极少变化的舞台,却带来排山倒海的情绪,生生能拽出观众的喝彩与眼泪来。我没有多少看京戏的经验,可还是记得,小时候看《白蛇传》的时候,当伤心欲绝的白娘子水袖舞动时,我的心已经接近翻江倒海,特别想把那个法海拽下台去惩治一番。素不喜欢血泪控诉的悲愤剧情,却总是惦记见识下《荒山泪》,只因听说其中有近两百个花样繁多的水袖舞式。我痴了,为了并不解门道的水袖。荡气回肠的生死,肝肠寸断的分别,世态变迁的冷暖,也不过是纤纤玉手与飘飘水袖几个配合。一个挥袖的告别。可能是流年数载的分别;一个搭袖的拥抱,可能是悲怆故事的开端;一个以袖掩面的哭泣。可能就是一场让人心碎的悲伤。缠绵、痴迷、悲愤、慌乱、留恋,任何一种纤细的情绪都可从袖口流淌而出。那水袖就是藏在演员身上变幻的云朵,带着一种魔力,带人深入到剧情的风浪之中。
  形式带动内容的美,舞动得行云流水,常让我忘乎所以。某些时刻,我有些恍惚地以为,自己便是那身着水袖的女子,将细密心事掩藏在层叠袖口下,心事百转千回,面容云淡风轻,只是手臂掩饰不住心情,让那些情绪在不露声色中静静流淌。
  水袖水袖,确如一弘曲水在臂腕之间,收放于西皮流水,舞动于悲欢离合。表演者沉浸其中,诸看官目不转睛。水袖飞舞,人生起伏,那情致和味道,怎一个妙字道尽!
  余幼好此奇服兮
  这可是真正的很多年前,具体地说,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部分。有个屈姓男子性情高蹈,总是纯真地渴望异服美饰,总惦记把新鲜的植物穿在身上。他从里到外,都是那样与众不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扈将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不是绫罗绸缎,不是金银珠宝,是荷花、江篱、白芷、秋兰,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纯洁质朴并不贵重闪耀的东西。那个叫屈原的男子忍不得一点艳俗一点平庸一点谎言一点逢迎,在排挤贬谪流放中黯然想象着那些梦幻的理想和衣裳。
  似水年华在对美的渴盼中流逝,路漫漫,他边走边唱,不肯弯一下腰不肯垂一次首,从始至终蔑视一切丑陋。面对昏聩的王和奸佞的臣,他腹背受敌,仍容不得一点玷污,以最纯净的身躯匹配最动人的衣裳,为生命染上植物般纯粹的色彩。
  他看见别人腰间插满杂草,于是低头整理自己佩带的幽兰;他见旁人拾起粪土装入香囊,便迷惑地思索花椒的芳香;他见众人满身污秽,替他们露出难堪的神色;他在一片浑浊的灰色中坚守赤诚的红和希望的绿,却终于等来了国破家亡的结局。白裙子太爱脏,总不如黑围裙耐得住糟蹋,一不小心就是一片污垢;昙花开得太短暂,总不如仙人掌活得长远,一不留意就只剩下繁花落尽的忧伤。屈原不管不顾,狂狷任性孤芳自赏,非要保持不合时宜的敏感。在北人为丑庆功时。他自酌自饮,端起美的毒酒,一饮而尽。没有人与他同病相怜,这个以屈为姓氏的男子却并不肯屈服于丑。他不怕死,就怕活得不美。在没有国没有家的流浪中,将对纯美品格的追求外化到服装上。是活在梦里的痴人。他总让我想起芭蕾,华服关裳,足尖着地,美丽却并不安稳。那唯一与土地相连的脚尖便是他对楚国的爱,那爱牵制着他无法起飞,阻挡着他彻底的翱翔。他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冶于一炉,力不从心地悲愤着、崇高着,吃了防腐剂般拒绝着时髦的道德沦丧。
  楚国终于还是没了,诗人的特点就是永远不合时宜。屈原燃烧的情感再也找不到热的理由,必须降温冷却。于是,他沉入水底,以水灭火。水是他最后一件衣服,也是最合适的一件,温柔、透明、暗含力量。对操守的坚信、对亡国的绝望融在水的衣服中,点点滴滴,不留痕迹,现实的世界里,叫屈原的那个男子尸骨无存。
  拿自己做了理想的人质,把自己逼成了操守的祭品,在水土流失中死不悔改地站稳了立场。这个爱拿穿说事的人,死成了一个传奇。千年之后,那个晨起踏青、吃粽子、划龙舟、绑五彩线的日子,总是能让我们有些感动地想起那个“幼好此奇服”的男子,他的高洁风骨,他的美丽衣裳,以及他那颗与这一切真正相得益彰的高贵灵魂。
  当面纱垂下
  忽然开始琢磨面纱,是因为前阵子爱德华·诺顿演了个叫《面纱》的电影。虽说没有看,却玩味起这个名字。面纱有点云遮月的意思,犹抱琵琶半遮面,激起人高涨的好奇心,觉得凡是需要遮盖的,必然不寻常。所以戴面纱的人也最好别长得平凡。极美,那是珍惜自己别随便被观赏;极丑,那是照顾大家别受到惊骇;最怕是姿色平平,弄个面纱煞有介事的,也不知道遮与不遮有什么区别,一摘,还真是白白浪费了旁人的好奇心,搞这么多事情干什么,弄得我们白跟着激动一番!
  从没有戴过面纱,除了幼儿园时脸上扎个纱巾,手里拿个塑料宝剑,硬装十三妹。也几乎也没见谁戴过面纱,如今这个连跑带颠的时代,那东西影响呼吸,也就影响了速度。偶尔见街头那些“一千零一夜”似的异国、异族女子,难免要鬼头鬼脑地多看几眼。但这种因民族信仰、习惯而披挂的面纱,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一一是觉得有规定强制意味的东西不好玩,二是恨自己没有那么深邃多情的大眼睛。比较喜欢的是早年欧洲电影里太太小姐们戴的面网,一片网连在帽子上,放下来遮住面孔,美目红唇若隐若现,可进可退。一派古典主义的香艳。比如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这个美得不真实的女子黑发如瀑,眼睛像黑夜里通往树林的道路,纵深而迷茫,总处在神经质的恍惚中。在这张面孔上遮一层面纱,密实的黑色织网含蓄典雅,掩映凄白的脸和娇媚的唇,必然因为太超凡而美得有些让人紧张,怀疑不是在人间。
  面纱下可以是妖艳浓妆亦可是苍白素颜,极深和极浅,都适合以面纱衬托极致。表情最好是寂寥沉默的,樱桃小口或者性感丰唇,不要频繁开合。抽一支烟,或者吃一颗草莓,稍微有点刻意也是好的。但千万别聒噪。如若戴着面纱又偏要吵闹,就显得那面纱有些多余了,不想隔绝什么,那么爱沟通交流,不如还是换一顶棒球帽吧。面纱似对现实的屏障,诉说着小小不满、默默承受和浅浅忧愁。戴了面纱的女子好像有些缺乏安全感,自保般的不诚恳,用遮掩随时调节自己的紊乱。她们显得没有把握。但由于谨慎亦不会轻易失败。
  北京春天时常有肆虐的沙尘,街头女子多半纱巾遮脸墨镜蔽目,恨不能穿防化服出门。也算是面纱吧,却显得那么局促难看。面纱是形式大于内容的,用以遮挡抓不住的东西,比如贪婪的眼神,比如愤恨的目光。而一旦用它对付实物,就跟口罩没什么区别,毫无意趣了。太过实际的东西,都爱犯缺乏关感的毛病,忽略了形式,一片黑压压的内容。
  又想起武侠小说、电影里常出现的蒙面人,为了不暴露身份,他们一身黑衣黑裤还以黑纱蒙面,白日里像影子,暗夜里似鬼魂。或是刺杀皇帝,或者打探消息,又或者寻觅解药,身手矫捷利落力求不着痕迹。偶尔也会有寡不敌众被拿下的时候,往往撕下面纱,会露出让人吃惊的脸。不该是他吧?怎么会是他呀!原来是他啊!意料之外的蒙面人撩拨着看客的好奇。又经常会有那样的片段,曾经貌美如花的女子。忽然以面纱示人,面纱背后必是被毁坏的容颜——为救心爱的男子被奸人所害,而往往那好命的男子还是不知情的。几经曲折,再与情郎碰面,他亦喜亦悲地将面纱挑下,赫然是触目的伤疤。昔日俊秀不再,没了面纱,劈头盖脸便是一张被损毁的怅然的陌生的脸。需要蒙面的江湖,混乱险恶让人疲惫不堪。
  恐怕我再想下去,连小时候游戏时戴的孙悟空猪八戒面具也要扯出来,联系到一切薄薄一层遮掩面孔让我们与世界有点隔绝的东西。从贵妇的面纱到侠客的蒙面,琐碎又短促,没有道理。我倏地想到命运,命运都是蒙面的,那遮蔽绵长持久,不到最后,谁也扯不下那层轻薄却结实的围布。
  白纱如雪
  二○○三年十一月,梅艳芳红馆演唱会,形销骨立的她,穿着洁白隆重的婚纱。白纱、红唇、一脸疲惫的新娘、空缺的新郎,巨大的红馆仿佛空无一人,弥漫着揪心的荒凉。彼时,已然是阿梅生命倒计时的日子了。这个叱咤风云的女子,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无奈地安排了一场一个人的婚礼。她孤零零地站在舞台上,像个流连不去的雪人,就要融化,宿命地等不到春天。记忆中的阿梅,浓艳、热烈、豪迈、仗义,有几分跋扈的男子气概。而那一晚,她像一个凄厉孤绝的天使,浪漫天真又怅然伤感,不见一丝往日的风尘气息。寂寞的歌声和不甘的眼神,像一把刀,生生刮疼了我。事业多姿多彩,情感总是无果而终,结局一片空白。这个看起来呼风唤雨的大姐大,直到香消玉殒也没有等到许她一个婚礼的良人。算是悲剧吧,哪怕面对街上一个拖儿带女邋遢憔悴的妇人,她亦会有酸楚——那人嫁了,而她没有。“欲把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回溯繁华喧闹的一生,她的热,也像一滴热泪,带着华彩的沧桑,是空落落的风华绝代。
  却原来每个女人都是渴望婚纱的。生命中的某一天,为了那个爱不够的男人,披上圣洁的嫁衣,许下矢志不渝的誓言,由浮躁的小女孩变成坚定的女人。噢,天哪!那是多幸福的时刻,却也带着一丝伤感。告别父母的庇护,走出懵懂慌乱的少女时光,从此要学会做人家温柔贤惠的妻。婚纱是最耀眼、明晰的路标,以圣洁的形式指明着未来的方向。白,不是有感染力的颜色,从不咄咄逼人,却有种坚韧的张力,暗示着对其他诱惑的摒绝。把白做成纱,透着通情达理,又有些曲高和寡,肃穆而圣洁。所以新娘也都是有些相似的,清淡、静美、无辜,让人怜惜、敬畏。从没见过哪个新娘很撩人、性感,性感常常面对更广泛的人,而新娘只属于新郎一个:穿白纱只为他一个人怦然,从此被那人收编,是娇羞、收敛、不可觊觎的。
  不折不扣的少女时代,有个比我还小几个月的十六岁少年问我是否可以嫁他。我当时错觉这问题该被提上日程甚至有些迫在眉睫,犹豫再三还是拒绝。那少年自负地认为他是天下第一值得嫁的人物,惊骇地问我:“难道你这辈子不打算结婚?”我登时为他这种一根筋触怒,恶狠狠地回答:“凭什么不结婚!冲那身婚纱我也非结不可。但绝不是和你!”当时似乎觉得那人简直玷污了我对白婚纱多年的憧憬,王子可以不骑白马,但我必须要穿一身白纱!如今我与那少年都已长大,是法定的适婚年龄,却不再像当时那样轻易地谈论婚嫁。因为我们终于明白了,漫长的人生中,婚礼只有一天,白纱只穿一次,即使以结婚为乐趣的伊丽莎白·泰勒那么不遗余力,也不过才得到七个婚礼。婚姻不是白纱,是白纱以外凌乱琐碎的深浅短长。白纱原来是饵,给了婚姻一个拔高的起点,二人都似公主王子,一派斯文的温存。第二天,睁开惺忪的双眼,便是平凡的睡衣睡裤、庸俗的柴米油盐。白纱不见了,向谁去喊冤。不过就算悲观地想,日子本来就这么缺乏特点,倒还多亏了有那么场可恶的婚礼,穿过件可心的白纱,在不耐烦的婚姻内容中,偶尔缅怀一下,就有了安然的笑意。
  还是少女时代,看过那样一个外国的MV:一场温馨的婚礼正在举行,白纱新娘略带忧伤。镜头一转,教堂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男子,抱着吉他黯然弹唱——深爱的女人结婚了,新郎不是他。往日欢愉的情景浮现眼前,而此刻再不可能鸳梦重温,那份很文艺的懊恼和难过至今难忘。对歌手或者MV的名字全无头绪,或者这整个画面都是我臆造的也说不定,我的青春期基本在恍惚中度过,有这种假得真实的记忆已不是一次两次。无数次把电影电视剧里婚礼场面的女主角换成自己。十二三岁时候,非常想嫁给刘德华,也想他像《天若有情》里那样,用垃圾桶砸碎橱窗,为我偷来那套心仪的婚纱,载我在摩托车上飞驰;非常羡慕《毕业生》的结尾,女主角差点嫁给不爱的人,千钧一发的时刻真命天子赶来力挽狂澜,然后撂下新郎甲,和新郎乙一路奔跑。并且因为想得太多,每每篡改剧情变成冯程程,琢磨着和许文强也按照这个思路行动。后来觉得那样对丁力有点不人道,又把自己设想成《千机变》里的莫文蔚,长腿一抬,踢翻前来搅局的前男友。如今,身边已有女友嫁做人妇,蕾丝、钻石、面纱、头冠,着实美不胜收让人艳羡。我看着她们平和的笑脸,回头浅笑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立志,找个规矩男人,穿个惊艳白纱,来个毫无枝杈的婚礼,然后,一生,且行且珍惜。
  责任编辑 陈永春
  掌上风1981-1982
  苏小卫
  老头:
  “‘礼学胡同’改成‘力学胡同’,从社会科学改成自然科学了。”
  同学:
  “别人没有看你脸色的义务。”
  一个死囚上断头台时滑倒在台阶上,于是他说:“这回我非死不可了。”老师:
  “下面我们讲‘反切’,切就是切菜刀的切。”
  “您一生中最大的抱负是什么?”
  “成为不朽的人,然后再死。”
  小家碧玉:走路目不斜视,说话眼睛不看对方。
  同学考研:
  信封里面是空的,没有试题,监考老师急得要命,考生倒轻松:“老师,我不考了,退钱吧。”
  阿加莎·克里斯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