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的蓬勃发展状况,后来还转载了胡适、鲁迅、郭沫若、冰心、徐志摩的作品,使得台湾人民能直接感受到祖国文化发展的脉动。张我军就说道:“台湾的文学乃中国文学的一支流。本流发生了什么影响变迁,则支流也自然而然的随之而影响、变迁,这是必然的道理。然而台湾自归并日本以来,因中国书籍的流通不便,遂隔成两个天地,而且日深其鸿沟。”张我军:《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丛中的破旧殿堂》,同上,第14页。显然,台湾的新文学运动还有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在日本殖民者的两岸分离政策下,奋起抗争并强化沟通台湾与祖国的联系,使台湾文学这一中国文学的支流不断的得到祖国文化的滋润和营养。因此,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意义绝不仅限于文学本身。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20~1926年为新文学的萌芽期,1927~1937年为新文学的发展期,1937~1945年为新文学的特殊时期——战争期。
1920年《台湾青年》诞生,为殖民当局新闻控制下的殖民地台湾社会的本地知识分子提供了发表政论和交流思想的场所。如上所述,主张改造台湾文学的最初几篇文章正是在《台湾青年》上发表的,而台湾新文学运动影响下的新一代作家也是以《台湾青年》及以后改版的《台湾》、《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为主要的阵地,发表他们的作品并赢得越来越多的民众的认可。1922~1924年,一些新小说开始出现,如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无知的《神秘的自制岛》、柳裳君的《犬羊祸》等等。追风即谢春木,彰化人,曾任《台湾民报》主笔。他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清风、桂花二人由订婚到毁约的曲折生活经历的描写,揭露了封建主义下家庭和妇女的悲哀,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命题,正如小说主人公桂花所说的:“这不是阿母的罪,也不是清风的,都是社会制度不好,都是专制家庭的罪。我只是牺牲者之一而已。正如表哥所说,整个台湾不知有多少人为这制度而哭着。如今我都明白过来了。我要为这些人而奋斗,勇敢地奋斗下去。”刘登翰、庄明萱等:《台湾文学史》(上),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州,1991,第373页。只不过该小说是以日文发表。柳裳君的《犬羊祸》暗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中的妥协性和动摇性,批判林献堂、杨吉臣在日本殖民者的高压政策下退缩的行为,这是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体现了台湾新文学的现代意识及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在新诗创作上,1925年《人人》杂志创刊,发表了大批作家的诗作。同年张我军的诗集《乱都之恋》在台北正式发行。这一时期出现了施文杞的《假面具》、杨云萍的《这是什么声》、张我军的《对月狂歌》、《无情的雨》等佳作,诗人们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对爱情一往情深,诗作时代色彩浓郁,语言既淳朴厚实又韵律跃动,台湾新诗于兹深入人心。
第八部分殖民地文学(3)
台湾新文学萌芽期的小说多采取现实主义手法,以台湾这块土地上发生着的父老兄弟姊妹们的生活及其所思所想为内容,诞生了一系列作品,涌现了一批台湾本土作家,为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的台湾作家中较具有影响力有赖和、张我军、杨云萍、杨守愚、虚谷、杨华等,他们作品风格各异,尤其是1926年赖和的《斗闹热》、《一杆“称仔”》,杨云萍的《光临》、《黄昏的蔗园》,张我军的《买彩票》等的出现,成为萌芽期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标志性作品。在这些台湾作家的作品中,台湾殖民地警察的横暴,资本家对贫苦大众的压榨,封建势力的顽固及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台湾风土人情,都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内容。赖和(1894~1943),笔名懒云、甫三、走街先、安都生、灰等,台北医学校毕业,1921年加入文化协会,投身于台湾民族运动。早期他在大陆行医期间,接触了五四运动并受到白话文的影响,创作出不少的新诗。回台之后,还不断从祖国汲取营养。他弟弟赖贤颖回忆道:“当时祖国方面的杂志如《语丝》、《东方》、《小说月报》等,我都买来看,看完就寄回家给赖和,赖和就摆在客厅,供文友们阅读。”林瑞明:《台湾文学与时代精神——赖和研究论集》,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4,第54页。他的文学创作在台湾文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不论是《一杆“称仔”》所揭示的警察的暴虐,还是《丰作》中主人公添福甘蔗增产却在会社的剥削下一无所获时愤怒的骂声:“伊娘咧,会社抢人!”均直指殖民地人民备受欺压的社会现实。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着力表现台湾的乡土气息,注重故事性和戏剧性,关怀民众,关怀乡土。杨守愚曾经这么评价赖和在台湾新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个把白话文的真正价值具体地提示到大众之前的,便是懒云(赖和)的白话文学作品。在一个文言文的世界中,以先人所以为浅薄粗鄙的白话文为文学表现的工具;写大人先生辈以为鄙野不文而唾弃的小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冒险性的尝试。而由于他的创作天才和文学上的素养,幸而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尝试,并且多少给予白话文阵营以自信,并煽动起无数青年对于‘小说’的热烈的爱好。” 林瑞明:《台湾文学与时代精神——赖和研究论集》,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4,第4页。
1920年代中期后,台湾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经历了萌芽阶段成长起来的台湾新文学虽已突破了旧文学的生涩难懂、脱离群众的旧框架,但其与人民大众相去仍远。台湾的作家们还缺乏组织,缺乏更多的发表作品的园地。在社会背景上,随着文化协会主导的民族运动中农工阶级的政治觉醒和文化启蒙的展开,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强,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台湾文学界对此也有初步的认识,赖和就曾提出“要倡导平民文学、普及民众文化的这一种艺术运动”。1932年叶荣钟在《知识分配》一文中明确地道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我们台湾的知识水准若以个人而论,则不但无多逊色,尚且有很优秀的未来可以期待的。所以若能够把这些知识分子挽至民众的里头,使他们与民众结成密接的关系。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分配给一般民众,则民众的文化自然就有蒸蒸日上的希望了。这样议论一见似乎很迂远,但其实却是极切实的提案,假使我们的知识阶级若能大悟一番,不以装饰品的地位自足,向前到民间去,到农村去。到乡里去,由家庭,由邻里,由乡落切实地去指导,勿泥于高远的理想,毋惑于玄虚的批评,由日常茶饭屑事做起,以身为范去指导民众,庶几这台湾的文化才能够脱离这畸形的现状,而上正常的、健康的发达途上去,然后大多数的同胞才能够享受所谓文化的恩泽哩!知识阶级哟!到民间去!去!去!!去分配你们的知识给你的邻人!给你的乡里!这是新台湾建设的捷径!!!”叶荣钟:《知识分配》,《南音》1卷7号,转引自刘登翰、庄明萱等《台湾文学史》(上),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州,1991,第439页。从该文的背景看,其着重点不在文学而是在民族运动中呼吁知识分子到基层去对广大民众进行文化启蒙和新知识的普及,但文章是发表在文艺刊物《南音》上的,对于同为知识分子阶层的作家们来说,还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
1930年台湾文学界迎来了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的兴盛局面,全岛南北先后有不少的文艺刊物创刊发行。《台湾民报》改为《台湾新民报》后,随着日刊的发行,报纸的容量大增,为此报纸特设了学艺部,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此外,《明日》、《洪水报》、《赤道》、《三六九小报》、《现代生活》、《晓钟》、《伍人报》、《台湾战线》、《台湾文学》等等均告问世。较受大众欢迎的《三六九小报》开辟有杂俎、史遗、古香零拾、开心文苑等专栏,文字生动活泼。值得注意的是《伍人报》、《台湾战线》等无产阶级文艺思想为指导的文学杂志的出版,带动了台湾社会主义文学的萌发。《伍人报》的主要执笔人有蔡德音、黄师樵、廖毓文(汉臣)、朱点人(石峰)、王诗琅等,较有名的作品如点人的《一个失恋者的日记》和黄石辉的评论《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台湾战线》获得了台共党员及左翼青年的积极投稿,在全岛设置了70余处发行所,并经由台湾共产党与日本国内的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战旗社、法律战线社、农民战线社,普罗科学联盟等等保持密切的联系,成为台湾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先声。《台湾战线》在发刊宣言中这么写道:“现在将以普列塔利亚文艺来谋取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解放在资本家铁蹄下过着牛马生活的所有被压迫劳苦大众。”“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该再事踌躇,应该觉悟要一致努力,把文艺夺取到普罗列塔利亚的手中来,作为大众的所有物,而且来促进文艺革命。我们深知:在这过渡期倘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故要使劳苦群众能够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普罗文艺,如此才能使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汇合起来,加速度的发展也才有可能缩短历史的过程。”河原功:《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展开——与日本文学的连接点》,研文出版,东京,1997,第172页。正由于该刊鲜明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路线,遭到日本殖民者的禁止,虽一度试图以《新台湾战线》复刊,但未能成功。
第八部分殖民地文学(4)
1930年代台湾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1928年台湾共产党成立后,在岛内发展了党的组织,影响了一大批左翼青年和普通劳动者,在台湾民族运动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台湾共产党在文艺领域的旗帜,《台湾战线》的刊行,标志着台湾共产党人开始考虑以更为通俗易懂、更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民众,以促进台湾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这一举动也给台湾的作家们较大的思想冲击,被称为台湾文学之父的赖和便曾亲身参与其中。1930年10月25日,台湾主张无产阶级文艺的文学界人士在台北举办“台湾言论出版自由获得恳谈会”,会议有来自《台湾战线》社的谢雪红、郭德金、陈焕圭,《伍人报》社的周合源、江森钰、蔡天来,《洪水报》社的许明、黄白成枝、曾得志,以及民族运动团体台湾文化协会台北支部、台湾工友总联盟、工友协会、台北维新会、台湾文化协会本部、台湾农民组合本部、彰化总工会等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商议成立台湾言论出版自由获得联盟,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台湾左翼文艺运动的总动员这一大联盟最终未能成立。
1932~1933年间,台湾文坛出现了《南音》、《福尔摩沙》、《先发部队》等专业文学刊物,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是《南音》。1931年庄垂胜、叶荣钟、郭秋生、赖和等组建南音杂志社,1932年元旦,《南音》正式出版,该刊的宗旨:“第一就是‘怎样才能使思想、文艺普遍化’”,“本志应当期待充做个研究‘怎样才能够使多数人领纳得思想和文艺的生产品’的机关,换句话讲,就是有什么方法或是用什么工具和形式来发表,才能够使思想、文艺浸透于一般民众的心田,这是本志应当努力的一个使命”。由此看来,《南音》的办刊原则在于使得台湾文学朝大众化的目标前进,而不应是“极小部分的人们才能够享受它的恩泽的”刘登翰、庄明萱等:《台湾文学史》(上),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州,1991,第450页。,这与台湾新文学运动开展以来一贯的方针一脉相承。正因为如此,《南音》发表的文学作品大都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如赖和的《归家》、《惹事》,周定山的《老成党》、《摧毁了的嫩芽》,赤子的《擦鞋匠》,郭秋生的《猫儿》,凉的《幻影的消灭》等等。此外,《南音》杂志开展的台湾话文讨论、乡土文学论争及郭秋生、李献璋对民谣民歌的收集,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南音》社成员多为台湾中部人士,如彰化的赖和、许文达,鹿港的周定山、庄遂性、叶荣钟、洪炎秋,丰原的张焕珪,大屯的张聘三等,其中叶荣钟、庄遂性、张焕珪、张聘三、陈逢源、吴春霖又是台湾地方自治联盟的重要成员,台湾民族运动与台湾新文学的密切关系,很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1934年5月,台湾文艺界的全岛性组织台湾文艺联盟成立,同时出版《台湾文艺》杂志,随后还召开了第一回全岛文艺大会。有意思的是,这个象征着全岛文艺家大团结的组织也是设立在台中,这显然与台中在日据时期本来就是台湾民族运动的主要策源地有莫大的关联。从历史上看,台湾人争取受教育权力的台中中学校事件发生在此,台湾民族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林献堂是台中人,台中还被日本殖民者视为不稳思想和行动的多发区域,加上台中离总督府所在的台北略远,殖民政府的控制力相对较弱,因此成为活跃文学家的集中地并不奇怪。河原功:《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展开——与日本文学的连接点》,研文出版,东京,1997,第208页。《台湾文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艺杂志,发表了张深切、黄得时、雷石榆、邱耿光、杨逵、吕赫若等等作家的小说、诗歌、戏剧、随笔、评论等作品,杨华的《薄命》和杨逵的《送报夫》、吕赫若的《牛车》还被介绍到了祖国大陆,同时也将鲁迅、郭沫若介绍给了台湾的读者。1935年,由于对人事及稿件审核标准等问题的意见分歧,文艺联盟内部发生了矛盾,杨逵等脱离联盟另创办了《台湾新文学》杂志,从后者与日本国内左翼运动的密切联系和刊发作品来看,相对于《台湾文艺》而言,其激进色彩明显较为浓厚。譬如1936年12月号的汉文创作专辑刊出赖贤颖的《稻热病》、尚未央的《老鸡母》等作品就因民族意识较浓被当局冠以“内容不妥,全体空气不好”的罪名遭查禁。再如该刊还出版高尔基特辑号,发表纪念鲁迅的文章。古继堂主编《简明台湾文学史》,时事出版社,北京,2002,第103页。
第八部分殖民地文学(5)
台湾新文学发展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本土作家,其中中文作家有赖和、杨守愚、郭秋生、张深切、朱点人、林越峰、廖毓文、蔡愁洞、周定山、赵枥马、徐玉书、林克夫、张庆堂、杨华、王锦江、黄得时、李献璋、黄石辉、庄遂性等;日文作家有杨逵、赖明弘、张文环、吕赫若、翁闹、吴希圣、赖庆、巫永福、郭水潭、吴新荣、龙瑛宗、吴浊流、王白渊、吴坤煌、刘捷、苏维熊、徐琼等。古继堂主编《简明台湾文学史》,时事出版社,北京,2002,第105页。基于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注重乡土特色的理念,他们的作品,大都反映台湾基层社会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的揭露了殖民统治给台湾人民带来的痛苦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如吴希圣的《豚》就描述了主人公阿三一家为维持生计女儿被迫卖春的惨痛经历;白滔的《失败》叙述了主人公被警察逼迫而发出要“用我们不屈不挠的果敢毅力于之拼命”的怒吼;张深切的《鸭母》讲的是怒不可遏的农民闹到了村镇役所;林克夫的《阿枝的故事》表现了台湾工人起来斗争的故事。或者是描写了台湾人的爱情婚姻和女性在封建主义与殖民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命运,如毓文的《玉儿的悲哀》讲的就是殖民主义教育制度和封建势力下的爱情的悲剧;马木枥的《私奔》讲述了女性挣脱封建枷锁投奔自由的历程;瘦鹃的《出走的前一夜》更是借主人公的口说出了台湾妇女的心声:“卑怯的女子,你愿意当奴隶,当玩物吗?不,走吧,打断旧制度的桎梏,跑向光明的前途去吧。”古继堂主编《简明台湾文学史》,时事出版社,北京,2002,第108页。也有的作品描写了女性的悲惨遭遇,如郭秋生的《死么》、瘦鹃的《冬夜》等,就述说了“女子被出卖而成青楼摇钱树”。瘦鹃的《生命的价值》这么描写小婢女秋菊的生活:“每早起床就要扫地、拭椅桌、换烟筒水、煎茶、排水、洗衣服、洗碗箸、买菜蔬、搥腰骨、清屎桶、当什差、守家门,还要管顾小主人。这么多的工作,都要她一个人担当。万一不提防、不小心,还要饱尝那老拳、竹板、绳子的滋味呢!”许俊雅:《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研究》,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99,第605~606页。读之令人酸鼻。
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