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瓶颈危机这真是一张不打自招的口供,益先生之所以失败,关键不在他贤不贤,而在他「浅」不「浅」,不过是掌权日子太短,羽毛未丰,爪牙未利罢啦。
但益先生在绝望中,仍作最后一击,策动位于陕西省户县的有扈部落,起兵反抗新君姒启。姒启先生先发制人,派遣大兵团向有扈部落进攻,在甘亭(陕西省户县南郊)决战,这一战是殊死斗。谁战胜,谁就是圣明天子,万德俱备;谁战败,谁就是叛逆盗贼,百恶齐臻。所以,姒启先生紧张万分,在甘亭地方,集结所有可能集结的武装力量,和各部落酋长,共同签订盟约,宣告他的理直气壮。这项宣告文,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甘誓。
结果是有扈部队战败,全体被以仁德着称的姒启先生屠杀。益先生的下落,我们不知道,可能也被砍头,但也可能只剩下孤伶伶一身,再没有力量,而允许他仍活着。
姒启先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结束了「禅让」童话,也结束了在这种童话下掩盖着的夺权斗争。他把帝位的传递,恢复了黄帝王朝时代的正轨,由儿子或兄弟接班。野心家的力量再强大,只好干瞪眼,不能祭起「禅让」法宝矣。有人说,「家天下」从姒启先生开始,说这话的人,如果不是真瞎,就是假瞎,黄帝王朝的传统就是「家天下」的,伊祁放勋先生和姚重华先生「不得不跳」的「禅让天下」,是一种变种怪胎。姒启先生亡羊补牢,把它矫正过来,使中国四千年间,权力中心的转移,有一条和平的途径。
姒启先生是夏王朝第二任君王,翘辫子后,儿子姒太康先生继位为第三任君王,谚曰:「富不过三代」。姒太康先生已是第三代矣,夏政权进入瓶颈。
关于「瓶颈」,中国人史纲曰:「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所谓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为了加强印象而设,当然不会有人机械的去解释。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
「发生瓶颈危机,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新政权就好像一个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一旦统治者不孚众望,或贪污腐败,或发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内讧之类,都将引发震动的炸药。不孚众望往往促使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兴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贪污腐败则完全背叛了建国时的政治号召,跟当初赖以成功的群众脱节。外患内讧之类的伤害,更为明显。」
打猎打昏了头姒太康先生,这位夏王朝第三任君王,历史注定他要在瓶颈危机中担任主要角色。他对打猎的兴趣远超过对政治的兴趣,打猎这玩艺,现代中国人已经不能想像那种惊天动地的半战争场面,所带给人们的刺激和亢奋。但是,它却是君王们的传统娱乐,除了明王朝那些走肉行尸的皇帝外,其他历代君王,差不多都喜欢这个调调,盖打猎可以享受到战争的满足,却没有战争的危险。
姒太康先生沉迷于打猎。对任何事物过度的沉迷,都会受到伤害,如果山珍海味不要命的吃,也会吃出大祸。打猎亦然,姒太康先生打猎打昏了头,纪元前二一六○年,在一次疯狂的狩猎中,他从首都安邑(山西省夏县)出发,带领鹰犬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向南行猎,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不知不觉打进主峰高达二千余公尺,横袤一百公里的中条山脉,攀过重峰迭岭,节节追击,最后从南麓出山,山下即是黄河,复在欢声雷动中渡过黄河。在哪个渡口渡过黄河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反正不管从哪里渡过,都得碰上邙山,这就沿着邙山向东挺进,万兽奔腾,人马喧哗,置酒高歌,好不快活。不久,御驾到了穷石(河南省洛阳市通谷村),跟碰上了邙山一样,他陛下碰上了本文第二男主角,有穷部落酋长后羿先生。
这位后羿先生,跟黄帝王朝尧帝伊祁放勋先生在位时,射掉九个太阳的华羿先生,可不是同一个人,但可能是华羿先生的后裔。史书上说,后羿先生所属的部落,在黄帝王朝第四任君王喾帝姬夋先生(伊祁放勋的爹)时代,住在鉏邑(河南省滑县),这个部落以精于制造当时最利害的武器弓箭,和善于骑射,闻名于世。很明显的,这是一个好战的部落,所以历任君王对他们都另眼看待,不但在国防上倚仗他们,便是向上帝宣战,要对付太阳,也要倚仗他们,酋长在中央政府也一直担任国防部长或陆海空军总司令的官职。
帝王世纪曰:「(后)羿,有穷氏,未闻其姓。其先帝喾(姬夋),以世掌射故,于是加赐以弓矢,封之于鉏(河南省滑县),为帝(君王)司射。历唐(伊祁放勋)及虞(姚重华)夏(姒文命)。至(后)羿,学射于吉甫。与吴贺北游,使(后)羿射雀左目。(后)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后)羿俯首而愧,终身不忘。故(后)羿善射,至今称之。及有夏(夏王朝)之衰,(后)羿自鉏(河南省滑县)迁于穷石(河南省洛阳市通谷村),因夏民之不服,以代夏政。」
这段话把后羿先生的历史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只有一点需要研究的,古之时也,「有」字用处特别多,黄帝王朝开山老祖姬轩辕先生是「有熊」部落酋长,姒文命先生是「有夏」部落酋长。后羿先生则是「有穷」部落酋长。在古史书中,「有这」「有那」,看起来有点深奥,实际上恐怕平淡无奇。「有」不过语助词,跟「阿」字固相通也。古人曰「有」,今人曰「阿」,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纪元前二十三世纪,一定会写出「有Q」,根本没「阿Q」的份。
向东方逃亡历史上出现两位名「羿」的先生,又拥有同样的特技,如果把他们当做同一个人,也未尝不可。不过古书上既然说华羿先生射过太阳,而后羿先生却起兵抗暴,干下轰轰烈烈的大事,似乎只是两个同名的家伙。呜呼,在西洋各国,流行的是父子同名,祖孙同名,而且一同到底,几代下来,同得不可开交。
贵阁下到某家应邀做客,唤了一声「查理」,咦,可不得了啦,小的也答应,大的也答应,老的也答应,连五百公里外坟墓里的老祖宗,也一齐吼曰:「俺在这里呀。」可谓天下奇观。他们只好用「查理第一」「查理第二」分之。我真担心,这么叫下去的话,终有一天,出现「查理第三十五万七千六百八十九」,叫起来固然累死人,写起来也能使人痛不欲生。
中国的同名文化,可能到夏王朝末期才停止发展。也可能有穷部落中,名「羿」的家伙特别多。至于「后」,除了当「君王的老婆」解外,还是一种尊称,从前中国人跟现代西洋人一样,把尊称放到名字之前,西洋人曰:迷死脱、打狗脱,古中国人则曰:后。若「柏杨先生」,如果早生四千年,就是「后柏杨」矣。
「羿」上加「后」,乃「尊贵的羿」。不过我们还是称他「后羿先生」,实在是我老人家讨厌透了单音节的独立字。而且,在后羿先生之后,「后」就成了姓。
孔丘先生的弟子中,就有一位后处。
──用不着找后姓朋友打听,鉴于后羿先生有过篡位失败的纪录,为儒家学派所不齿,他们一定拒绝承认后羿先生是他们的祖宗,准说他们的姓来自后稷先生。盖后稷先生的十五世纪孙姬发先生(那时已改了姓啦,古时候没有专门管理户籍的衙门,出国又不要护照,改姓改名可真方便),就是一千年后兴起的周王朝的第一任君王。这似乎比较光采。
后羿先生趁着军民的愤怒,向姒太康先生的狩猎部队,发动奇袭,然后切断退路。狩猎部队当然抵抗不住训练有素的兵团,尤其是变生肘腋,猝不及防。一击之下,全军瓦解,丢下打猎的斩获和他们的君王,四散逃命。最后只剩下姒太康先生一人,一瞧情势不对,既回不了远在西北,隔着千山万水的首都安邑(山西省夏县),只好只身向东方逃亡,逃到了斟鄩(河南省登封市),确信背后没有追兵之后,才停住脚步。
后羿先生逐走了姒太康先生之后,野心顿生,挥军北渡黄河,一举攫取了首都安邑(山西省夏县)。他并不立刻坐上宝座,一次军事胜利,只是一项震撼,还不是足够的政治资本,他需要较长时间累积他的威望,和培植力量。于是,他找到姒太康的弟弟姒仲康,告诉他,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接任「天子」。姒仲康先生当然愿意,事实上,他不愿意也难不住后羿,把他宰掉后,后羿先生会找到另一个。
姒仲康先生是夏王朝第四任君王。
向更远的东方逃亡姒仲康先生在帝位上坐了十四年,后羿先生担任宰相职务。
十四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足以使他的力量稳固。姒仲康先生于纪元前二一四七年逝世,我们称之为「恰到好处的死」,呜呼,有些领袖人物,受到命运作弄,该死的时候,偏偏不死,还额首称庆,普天同欢的活下去。结果身败名裂,甚至国破家亡。
──人,该死的时候,最好就死,「恰到好处的死」,是人生最大的福气。
记不得哪本书上啦,好像是阅微草堂笔记载:某官害了重病,躺在床上哼哼,百药罔效,一位高僧登门曰:「我跟贵府三代相交,老太爷屡拯贫僧于危。我有药方,特来报恩。」官员的一位侍妾,大概是医科大学堂毕业的,颇通医道,看了药方,大骇曰:「这算干啥,药到命除。」把高僧乱棒打出。高僧叹曰:「我本报恩,此志不遂,奈何。」侍妾老奶乃亲自主持汤药,竟把该官员的老命救了回来,他阁下对侍妾老奶当然感激不尽,对该自称「报恩」的老和尚,骂了个狗头喷血,肯定是仇家派出的杀手,不得不庆幸未中奸计。病愈之后,他升了高官,结果大贪污案爆发,被绑赴法场,砍下尊头,家产充公,家人(包括那位救命的侍妾老奶)没入官府当奴。
姒仲康先生之死,使他逃掉「高官」的命运。但后羿先生仍不下手,反而把姒仲康的儿子姒相──本文的第一男主角,掇弄上宝座。这个身不由己的夏王朝第五任年轻君王,注定要演悲剧角色,他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政治腐败的瓶颈狭巷,简直不是坐在宝座上,而是坐在后羿先生的刀尖上。
两年后的纪元前二一四五年,已等候了十六年之久的后羿先生,不再等候,把姒相先生罢黜。然后把他放逐到东方航空距离四百五十公里外的斟灌(河南省清丰县)。也可能不是放逐,而是姒相先生一看苗头不对,向那里逃亡。反正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是,后羿先生正式登位,成为夏王朝第六任君王。
──请读者老爷注意,后羿先生并没有另行创立一个新王朝,那就是说,他仍然是夏王朝的帝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变数。盖中国传统文化是,无论是青面獠牙型的匪徒恶棍,或白面书生型的大奸巨滑,只要夺取到政权,立刻就会把旧王朝一笔勾销,重敲锣,另开张,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王朝。姒文命先生就是这么干的。后羿、寒浞之后,更成了惯例:「头目改姓,即改王朝」,忠于某一个王朝,事实上就是忠于君王的那一个姓,形成一种生殖器崇拜的奴才性格。西汉王朝第一任皇帝刘邦先生就要他的臣民誓言:「非姓刘的当帝王,全国人共击之。」好像有钱大爷包娼一样,包啦。而当时的人竟然也承认这种包娼制度,他妈的。
长生不老药后羿先生虽然就任夏王朝第六任君王,以及稍后的寒浞先生虽然就任夏王朝第七任君王,传统史学家却拒绝承认这项事实。
史记曰:「太康崩,弟仲康立,是为帝仲康。帝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仲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译成现代语文:「姒太康死,老弟姒仲康继位。一个名叫羲和的部落酋长,沉湎于酒,天天大醉,政务荒废。姒仲康曾派胤部落酋长前往讨伐,作胤征之歌。
姒仲康死,子姒相继位,姒相死,子姒少康继位。」
如果仅看史记一部书,夏王朝权力中心移转的情形,真是干净俐落,姒太康先生既没有被赶走,姒相先生更御驾善终,善终之后,儿子老爷姒少康先生顺理成章的马上接收了政权。至于后羿先生,以及将要报导的寒浞先生,好像根本没有这两个人。史记作者司马迁先生,是中国史学之父,以他崇高的智慧,不会这么无法无天。只是在政治的巨棒之下,他不敢赋给「异姓」、更不敢赋给篡位的「乱臣贼子」应该拥有的地位。政治巨棒对史学发挥的威力是:抹杀事实,扭曲事实,轻视事实,捏造事实。
感谢皇天,政治挂帅现在没挂在我们头上,所以,我们可以站在小民立场,去认定事实。事实是:后羿先生及稍后述及的寒浞先生,都是夏王朝的正式君王。
后羿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而他的妻子更是传奇,几乎所有中华人──包括儿童,都知道她,并为她的遭遇神往,她就是名满天下的嫦娥女士。远在中国西北边陲,有一座昆仑山,长达二千五百公里,海拔五千公尺到七千公尺,以无比的雄姿,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延伸,成为新疆和西藏的界山。那是古代神仙们的住处(二十世纪初叶,神仙没有啦,昆仑山降格,成了剑客们的大本营)。古代很多神仙中,以王母娘娘出现最早,她貌美如花,而且法术高强,不知道什么缘故,也可能是她阁下对英俊的后羿先生,一见锺情,就赠送给他一包长生不老药。
并告诉他,必须等若干年,他身登大宝之后,吞下尊肚,就可长生不老。
──「长生不老」是中国人最如意算盘的一种愿望,西洋人就差一截,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女神(想不起来是谁),爱上一个英俊的臭男人,爱得如醉如痴,不可开交,就要求天帝周彼得先生,赐他不死,周彼得慨然允许。那个艳福不浅的家伙,果然不死,可是他却一天一天的衰老,老得跟柏杨先生一样,「而发苍苍,而视茫茫,而牙齿动摇」,而弯腰驼背,而筋疲力尽,而走肉行尸,最后,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女神大失所望,找周彼得先生理论,周彼得先生曰:「妳只要他不死,没要他不老呀。」女神曰:「那还不如教他死了好。」该家伙只好驾崩。呜呼,女神老奶如果有王母娘娘聪明,当初求的是「长生不老」,就爱河永浴,到今天都双双对对矣。
嫦娥和吴刚后羿先生得到了长生不老之药,兴高采烈,偷偷的放到保险箱中,准备时候到来。他妻子嫦娥女士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想曰:「好呀,你长生不老,俺可是非老不可,你野心不小,打算一直换老婆呀。你能吃,俺也能吃,你小子想独吞,门儿都没有。」就在后羿先生登上夏王朝君王宝座那天,趁着马屁精云集,热闹烘烘,这位美丽的年轻皇后,悄悄溜回寝宫,撬开保险箱,把药拿到手里,咚咚咚咚,灌下咽喉,舐了舐嘴唇。咦,那可真是奇药,她阁下立刻脱胎换骨,身轻如燕。一则她害怕后羿先生发觉后向她追究,二则对这个人人都必然死亡的世界,也无所留恋。于是,她开始飞升,一阵轻烟,她飞到了月球,就在月球之上定居。
──据说,嫦娥女士直到今天,仍住月球,在那冷清的世界里,陪伴她的,只有一只她最喜欢,临升天时抱到怀里的小白兔。小白兔大概受到奇药发出的辐射线的感染,也同样的长生不老。到了两千三百年后的西汉王朝时,有一位名叫吴刚的倒楣家伙,一心要学道成仙,想不到犯了过失(古书上没说他犯了啥过失),玉皇大帝大发雷霆,把他放逐到月球上砍伐桂树。桂树高只五十尺,应该是用不了多久就会砍倒在地,偏偏该桂树不同普通桂树,大斧下去,砍出裂口,可是大斧抽出,裂口又合,那才是一件劳而无功的苦差,砍既砍不断,而他阁下又不能不砍,只好拚命的一直埋头苦砍下去,以致他连跟嫦娥女士说话的工夫都没有,更别说谈情说爱啦。如果换了柏杨先生,我就不砍,或做点炸药,把它连根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