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档木褪枪湃怂档模湃怂档木褪亲约核档模欢飧鲆馑家9湃怂档囊磺芯鹚盗耍颐挥性谒厦婕右桓鲎郑垂此担湃怂档囊磺芯褪鞘湾饶材岱鹚档模欧鹨裁挥性谑湾饶材岱鹁霞右桓鲎帧D隳馨颜飧鍪虑楦闱宄憔驼娑昧耍娴娜氩欢拧�
然后你才知道,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今天学教学什么?学放下。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不知道事实真相。在经教里略略知道大概的事实真相,才晓得放下重要,才知道应该放下,不放下不行。所以,世尊四十九年给我们所说的法是引导我们,终极的目标是引导我们认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然后,原来就是!我们受这么多苦难,就是不肯放下。这一段意思还没有说完,明天我们继续学习,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九卷) 2008/5/2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5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大段偈赞分,第三小段胜慧菩萨,偈颂第六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这首偈含义非常之深。『暗』是无明,『宝』是自性,就是佛性跟法性,实在讲佛性、法性都是一个性,通常我们用自性就全包括了,自性是宝。成佛没有别的,就是见性,回归到自性了,佛学的术语叫明心见性。心是什么?心是阿赖耶,性是佛性,阿赖耶里面有佛性。实在讲,迷了自性就叫阿赖耶,觉悟阿赖耶原来就是自性。明是明了,我们现在对这个心不明了,变阿赖耶不明了,迷在里面,所以就不见性。什么时候明白了,明白之后,阿赖耶就是自性,阿赖耶里面不会再有麻烦。迷了的时候,我们叫八识、七识、六识、前五识,起心心所的作用。觉悟之后,八识就成为四智,阿赖耶是大圆镜智,第七末那是平等性智,第六意识是妙观察智,前面眼耳鼻舌身五识叫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所作的是什么?所作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事业统统成就了;要靠眼耳鼻舌身才能成就,没有这个东西就不能成就。佛法修学可贵之处就在此地,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这个才是宝。
现在没有办法见,得要找个『灯』,灯是什么?灯就是佛法。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跟六道众生、跟十法界的众生把这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让这些众生听到之后豁然大悟,这问题才能解决,不悟不能解决,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下面讲,『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什么人说?觉悟的人说,在古时候的标准是证果的人才能说,这一点要知道。所以,讲经说法不是容易事,谁有资格出来讲经?明心见性这才行。没有达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初住以上的菩萨,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了,真的没有了。为什么没有?缘没有了,所以佛菩萨不来。譬如我们把农夫比喻佛菩萨,树上的果实比喻众生,这个果实没熟,还是生的,农夫再看看不去采它,像桃树,红了熟了,农夫才来采。所以它红的时候那叫感,农夫去采它叫应。那你就明白了,我们这个世间众生要真有几个熟了,成熟了,来一讲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佛菩萨就来了;如果众生没有熟,不来,来了没用处。将熟未熟,佛不来,菩萨来;能有一点小悟,菩萨不来,罗汉来。这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把执著放下,於世出世间不再执著,你就能感得阿罗汉来,为什么?他来帮助你、提升你脱离六道轮回。这就是说,你只有小学的程度,你所感得来的是小学教师;你有大学程度,你所感得来的是大学教授;你有博士的这种条件,你所感得来的是博士班指导教授,那是佛。大学教授是菩萨,小学老师是阿罗汉,这么回事情。
这样一说,我们还有资格讲经吗?不但我们不敢,老师也不敢。我跟李老师十年,老师鼓励我们出来学讲经,为什么?没人讲了。我们行吗?不行!不行怎么办?讲古人的注解。这倒是个办法,讲错了是古人注错了,责任他负,我只要把他的注解没有讲错这就行了。古人注解是文言文写的,就是等於我们的讲经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让大家好懂。可不能掺杂自己的意思,掺杂自己的意思那要负因果责任,这要明白。古注里也有很深的地方看不懂,自己搞得不很清楚,怎么办?不讲,念过去就算了,念得没错,讲会讲错,念不错。这是老师教我们现代这代人,真正发心弘法利生应有的心态,这就对了。选注是智慧,注解的选择是要看现前这个时代这些众生,他们能信、能解、能行,你要选这个。如果选得太深,现在人不相信、不能理解,你就不要选这个;太浅了,与经教意思不相应,这个也不要选它。所以老师教我们一个原则,选注要选古注,《大藏经》里有的。《大藏经》是个标准,是在那个时代高僧大德们所肯定的。如果他的注子被当代这些有修有证的人经过他们的审查、认定,报给皇上,那时候皇帝,皇帝批准才能入藏,所以非常严格。国家负责任,僧团大德负责任,就是保证他这个注子没有问题,这是靠得住的。现在人的著作,没有经过人的审定,我们不依靠它,但是可以做参考。古注太深了,不懂,看看他怎么讲法,讲得要有几分相应,可以采取,做为补充教材,这样就对了。所以学习不能不谨慎,不能没有理智的选择,这很重要的,不可以感情用事。
譬如《阿弥陀经》,我早年在美国的时候,我们学会里面有位同学问我,他说:净空法师,如果在整个佛教经典里面只准你选一部经,你会选哪一部?我没有考虑,我说我会选《阿弥陀经要解》。他感到非常惊讶,他说为什么?《要解》最契我的机,我也是最欢喜的,如果我没有别的这些缘,我非常乐意一生专讲《要解》、专学《要解》,绝不分心,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有成就。我这一生讲了不少经,那是什么?自己没有福报,没有缘分,自己没有道场,接受别人邀请,别人提出的经,我们就得要讲、要学;自己有道场,我就不会干这个事情了。自己有个道场那是大福报,这是我常常跟诸位说,我前世没修福,没有这么大的福报。一门深入容易得三昧,容易开悟,纵然不能大彻大悟,也可以像古人所说的积小悟成大悟,这是肯定的。终极的目标就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到极乐世界去明心见性。所以,终极目标是相同,八万四千法门,净土也不例外,见性成佛,不见性不行。
佛性、法性,昨天跟诸位做了简单的报告,今天我们谈谈三因佛性。佛性是什么?梵语佛陀,中国人把它翻译成「觉」,所以佛是觉的意思。觉,三种智慧圆满了,这三种智慧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我们简单的说,一切智是讲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空,叫真空,也叫第一义谛。真空不空,因为这个空不当作无讲,不能说是无,它是空,它能生有,能生万法,能生虚空法界。为什么说它是空?因为我们六根接触不到,你看不见它,你也没有办法想它,因为它不是物质,你看不见,你听不到;它也不是精神,所以你没有办法想它。虽然不是物质、不是精神,它能生物质、能生精神,精神跟物质都是从它来的。这真性,真空,才是自己本来面目。佛根据这个事实,这不是理论,是事实,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你有自性,你怎么不是佛?个个都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佛在《华严》上讲得很清楚,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变成这个样子,沦落到六道,还免不掉三途苦报,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造成的。而妄想分别执著确实没有,自性清净心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是错误的思想、见解。凡夫迷失自性之后,把它当真的,以为是真有,错在这里。你的自性清净心里原本所有的、具足的,本有的,不是外来的,是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佛把能生万法归纳起来,三大类,智慧、德能、相好,一切具足,你什么都不欠缺。迷失自性就把这三样东西变质了,智慧变成烦恼、变成习气,德能变成业,相好变成六道、变成三途。如果你一觉悟,一觉悟马上就还原了,这个世界原来是一真。由此可知,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只在迷悟之间,众生觉了就成佛,自性迷了就叫众生。所以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回归自性,回归自性才是真的离苦得乐。
今天我们并没有真的回头,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在经教里面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教我们要用真诚心忏除业障,用回向心(回向心是广大心)包容法界,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留意。为什么?古人常常教我们,有句话说量大福大,所以遍法界虚空界谁的福报最大?佛的福报最大。为什么?他量大,他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一个人能跟佛相比。但是你要知道,我们自己是佛,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本来的心量就是包太虚周沙界,现在心量变成很小,一个人都容纳不下,对一个人还要怀疑他,还要防范他,你说可怜不可怜?甚至於更可怜的,对自己都不能包容,所以他自生烦恼,苦不可言。这是迷惑到极处产生这种现象,我们讲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就是这个情形,迷得太重了。如果我们真能把执著放下,不再执著,这个世间执著人可多了,他执著,我不执著。现在这个世间人有个严重错误观念,就是竞争,他争怎么?他争我让,让到底。那让怎么办?给你说愈让福报愈大,愈让智慧增长,一点不吃亏。人家要这个道场,道场让给他,道场布施给他,这修大福报。你这里让了,肯定没有多久又有一个新的道场起来,比这个道场更殊胜、更庄严,为什么?它加利息在里头。这就是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问题你相不相信佛说的话?佛说的这些事情,那是什么?那是性德,佛证得圆满的智慧、大觉,哪里还会有错?
我从二十几岁刚刚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在修学五十七年当中,我处处都是退让。很多跟我时间久的老同修都知道,愈让好像福报愈大,愈让好像前面的路愈宽、愈殊胜,证明佛经上所讲的不错。不可以障道,障道果报都在三途,而且你要是读读戒经你就晓得,在三途的地狱道。所以,世间没有便宜好占,也没有亏真吃了,没有。特别是学佛,学佛的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道场你要是舍不得,你还是有执著,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人家要,欢欢喜喜送给他,他搞六道,你出轮回。六道之外的道场至少是阿罗汉、辟支佛,比我们这个世间庄严多了,没法子好比。所以,舍掉世间的道场,你得到天上道场;舍去天宫道场,你到六道之外的圣人的道场;舍掉罗汉、辟支佛,你得到是菩萨、佛的道场,愈舍愈殊胜。所以,学佛要常常抱这个「舍」的心,放下。我接触佛法,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有没有好的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佛法,老师就是教我看破、放下。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从哪里放?他就给我讲三种布施。我也算是勉勉强强是小悟,小善根成熟,怎么是小善根成熟?他说的我能相信,我能理解,我就照干。在这个之前,我很小气、很执著,名利看得很重,老师这一说我就明白了,把自己这个毛病习气改过来。不是一下改过来的,老师限我的时间是六年,真的我在六年改过来了。改过来之后就有感应了,这个感应,有很多没有发生的事情大概在两、三个月之前就有预感,预料、判断都相当的正确,会要发生什么事情。也就是说你的心慢慢清净了,佛法里讲烦恼轻,智慧长。对於经教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天不学就觉得很不舒服,就觉得很难过,看到经教就很快乐,乐此不疲。这是什么?这是古德讲的法味,你尝到法味了。世间什么最乐?读经最乐,明白经义,依教奉行,比什么都快乐。
所以,知道事实真相,相有体无,体是体性,性是空的,所以相是幻相,相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可以欣赏,不可以占有,占有不到。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看电视一样,你可以欣赏,确实可以在这里面得到很多智慧,你决定不能占有它,刹那不住。不但是外面境界不能占有,身体不能占有,你看弥勒菩萨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一弹指就有三百二十兆的生灭,你怎么能占有?不但身不能占有,连我们的意念都没有,我们起心动念赶不上这个速度,这才叫真正明白了。明白之后,不会对所有一切现相起妄念,会起一个正念,这个正念是什么?叫借假修真。这是假相,我在假相里面学习、锻炼,在假相里见到真性,性相不二,在假相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回归到自性,这真正叫借假修真。成佛、成菩萨是这样成就的。知道一切智,不著相了,真放下;知道道种智,就懂得借假修真;最后成就的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究竟果地,就完全回归到自性。头一个是放下,帮助你放下,一切智是帮助你放下,道种智是帮助你看破,一切种智是圆满成就。老师当年给我讲看破放下,我容易懂,如果讲一切智、道种智那可费事了,我完全不能理解。所以,老师的教学善巧方便,是一桩事情,换个方式来说他就懂了。
说法要契机,所以佛法没有定法,这要懂得。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没有一定的身相,随类化身。《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就是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绝不加自己意思在里头。到底现什么身?那边是怎么样感,这边怎么应。感是有心,是凡夫,有有心、有无心的,但是应决定是无心,有心不能应。无心是真心,真心才能起应的作用;有念是妄心,妄心不行,妄心不能起这个作用。所以我们要学用真心,不要用妄心,从哪个地方学起?从不妄语开始,别人打妄语骗我没有关系,我绝不欺骗别人,这都是很好的方法。古大德们用这个方法修行证果的效果卓著,从不妄语开始。在《无量寿经》里面,世尊也是这么教导我们,讲到善护三业,《无量寿经》他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第二个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修净土法门必须要做到的,为什么?你身心清净,你就取得净土。我们常常听古大德有这么一句话,「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清净心你自然跟极乐世界起感应道交,到寿命终了的时候,极乐世界就现前。为什么?你清净心所感应的,阿弥陀佛现前,所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个信叫真信,比正信还高一级,这叫真修行,夏老居士讲真干,你不放下你就没法子修。
所以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放得干干净净,心里不能有丝毫痕迹。事上拥有没有关系,只要心里没有;事上要没有,心里想怎么样有,那就不行。最重要是心,心里头没有,事是假的,遇到缘他当然能舍,他自然能放下。这些要懂、要清楚,不能误会,不能听说放下,把什么都到处去送人,那你就完全错了,你就没有懂得佛真正的意思。道场要送给谁?送给有道的人,这是主动放下,给他。如果别人要占有你,那是没有办法,我们不跟他抵抗。他占有,他不守佛法,为非作歹,我们是没有能力跟他抗争,没有福报护持这个道场,那就给,我们就退出,另外再找道场修行。所以有常常遇到不可抗争的势力,不要争,像前面有人提出问题,遇到这个事情要不要上法庭?不要上法庭,上法庭是把佛教形象破坏了,人家一般社会大众,你看学佛的人他上法庭,他还要争!这个事大,我们要顾虑到佛法的形象。你让了,外面人看得很明白,你看看学佛不错,不跟人争,这是做个很好的示范。佛法,佛法叫无诤道人,有争执不是佛法。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这些,佛法永远没有争论,你看六和敬里面「口和无诤」。
佛法在中国,用世间的术语说,也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就是丛林制度,这中国特有的,全世界佛教没有,日本、韩国是从中国学去的。在这个之前,这之前是马祖、百丈之前,丛林制度是这两位大德兴起来的。马祖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师,也就是六祖惠能的徒孙,《坛经》上也有记录。「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是什么?丛林是大学,就是制度化,佛法的传承、教学走向制度化。在这个之前没有制度,没有制度就像我们中国世世代代办私塾,私人教学,释迦牟尼佛开始是私人教学,没有办学校,没制度。到中国来之后,在唐朝这两位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