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帮助别人,拉人家一把,这叫度众生,度众生决定是先度自己。自己没得度的时候,不但不能度众生,你帮助众生堕落,为什么?众生看你的样子,你做得不如法,他跟你一样学。这就是佛门里所谓「以盲引盲」,罪重!你自己带的头不好,这个罪比什么都重。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这个世间骗人容易,你骗不了鬼神,你更骗不了佛菩萨。古时候人警觉比我们高,他知道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不但不敢做坏事,连个恶的念头都不敢动。现在我们学了《华严》知道,起心动念无论是什么念头,这个波立刻是遍法界虚空界,比光波快,比电磁波快。光波一秒钟才三十万公里,我们现在念头一动就遍法界虚空界,这经上讲得太多!你能瞒谁?所以自欺欺人,这是佛经里面常讲可怜悯者,就这个道理。
这首偈『若见见世间,见则世间相』,你还有能见,你见到世间,你想想看,你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我见到、我听到、我接触到,还是落在分别执著里头,这是世间相。这个心叫做轮回心,我们学佛要不能把这个心转过来,那是造轮回业。应该怎么见?下面两句说得好,『如实等无异,此名真见者』,如实,前面后两句所说的,「知世皆无生,乃是见世间」。你知道这世间所有一切法「不生不灭」,前面我们讲八个不,「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你是真正见到事实真相。见到事实真相的人,心是清净的,为什么?他没有执著,他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阿罗汉,没有分别是菩萨,他不是凡夫知见。「如实等无异」,知道相有性空、事有理无,所以他没有贪著,他在境界里面得自在,真正得自在没有贪心。譬如我们饮食起居,吃什么都好,不吃也好,决定没有这个喜欢、那个不喜欢,有这些东西,你的分别执著,特别是执著你没有离开!有跟没有都一样,妨不妨害?不妨害。穿著亦复如此,居住环境没有一样不自在。
古人修行为了把世间五欲六尘断掉,他到山上去住茅蓬,能舍得干净!茅蓬是自己搭的,不要求人,砍几棵树把架子搭起来,再割一些茅草铺在上面就行了,下面也垫的是茅草,生活多么简单。他对这世间没有一丝毫贪爱,他过的生活是上上人的生活,我们看到他过得太可怜、太苦,其实他比什么都快乐。现在人说压力,他没有压力,精神没有压力,身体也没有压力,他怎么会不自在!中国这些修行人出家、在家都有,到山上去住茅蓬,自己开一块地,种点蔬菜、粮食。粮食种稻米比较麻烦,多半种什么?种花生、种芋头、种马铃薯、种玉米,这可以做主食。种点蔬菜,山上野菜很多,他每天采一点点,因为人没有烦恼、没有忧虑,他需要量就少。我们这饮食是能量补充,身体是个机器,消耗能量多,你补充就要多,所以一天要吃几餐;真正修道人一天一餐就够了,他消耗能量少。这个我们都做过例子,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在家人,他一天吃一餐,几十年都是这样的。他告诉我,他大概是从不到四十岁,三十多岁开始,一生就保持日中一食。我在台中跟他学的时候,曾经五年,跟他五年我一天也吃一餐。可是他的功夫比我好,我比不上他,因为他一餐饭吃一个馒头就够,我一餐要吃三个馒头。在那个时候的生活程度,好像是民国五十年的时候,民国五十年他一天的生活费用,台湾钱一块钱,我一天要两块钱。这个没有办法跟他比,就是我吃得比他多,大概多一倍的样子。省事,身心清净,别人看到是苦,他自己在享受,这是一般人没有办法想像得到,这里头有乐趣。所以我们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一点牵挂都没有,这个得大自在。
戒律帮助我们转恶为善,这是修行人的基本功,如果说是这个转不过来,后头你就不要谈了。禅定帮助我们转迷为悟,定能开智慧!就是清净心生智慧,所以烦恼不是好事情。我们佛门有一句谚语,我们刚刚出家的时候,老和尚常常讲给我们听,你要害那个人,就是都是出家人,你要害他,你就叫他做住持,叫他做当家。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做住持、做当家他要操心,他心不得清净。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有偏差的话,多半堕落,那真是害人。道场里面什么人享福?清众,什么事都不管的。执事是服务的,在过去寺院丛林这些执事是什么人当?佛菩萨来做,不是人做的,是佛菩萨化身来的。所以担任执事他知道因果,他知道佛法,多半是什么?讲经的法师、修行的法师。他们当然一生接受别人供养,对这个寺院不能没有贡献,至少也要做个一任(一任是一年),做个两任、三任,做个二、三年,报寺院之恩,为大众服务。从前寺院丛林里面的执事,任期是一年,正月初一上任接执事,腊月三十辞职,总辞,三十晚上拜完佛之后总辞,辞了以后大家选举。所以说民主制度,几千年前在佛教寺院里,它是用民主制度,大众来选。所以工作人员讲一百零八单,就是它的执事职位,丛林的人一百零八个职位。从住持到菜头(种菜的,菜园里面种菜的)、挑水的、砍柴的,总共一百零八个人。所以很公平,都肯认真负责,在担任执事的时候,他就全心全力照顾大众,让大众身心安稳,所谓心安则道隆,这是他的功德,他修福。清众,清众是修慧、是修清净心;执事是修福,照顾他们,要成就他们,这总得要搞清楚。
绝对不是有权力作威作福,我要管你们,你们要听我的,那些不如法的规定,你不就害人吗?不是障碍人修道吗?这个造罪业就重,比杀他的罪还重;杀一个人,杀他的身命罪不重,断他的慧命这就重了。你障碍他修行,他念佛,障碍他念佛,不准他念佛;他听经闻法,障碍,不准他听经闻法。这个可不得了,这个果报生生世世在恶道,而且恶道里头愚痴,你障别人的法身慧命得愚痴果报,生生世世愚痴,这个麻烦大,愚痴遇到佛法都没办法学。所以定可以帮助你转迷为悟,慧,这戒定慧三学,慧能够帮助你转凡成圣,帮助你证果,没有智慧不能证果。有定没有慧是福,福报,有戒律没有定的话,这是世间福报,人、欲界天的福报;有定功,那是色界、无色界天的福报。智慧开了之后才能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三学是有次第的。菩萨的三慧那是没有次第,三慧是闻思修,那个慧是什么?慧就是戒定慧的慧,你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才有闻思修,慧不开没有!所以三慧是菩萨的,声闻缘觉还是在三学,还不到三慧,三慧高!闻是接触,眼见也叫闻,耳听是闻,眼见也叫闻,鼻嗅、舌尝、身接触、意里面的念头,接触都叫闻,用这个字做代表。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就用思做代表,我们一般人不明了,你想想,想想就明了,所以用思做代表;它不是真的思,真的要思就落在分别执著里头去了。所以用这个代表,他一接触就明白,明白他就不迷惑,不迷惑叫做修。这是什么?这是一时顿觉成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
我们举个例子诸位就明白,像惠能大师,我们《坛经》上看到的。法达禅师读诵《法华经》三千遍,去见六祖,见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著地,顶礼三拜头没有著地。起来之后,六祖就问他,「你礼拜,头没有著地,应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他就说他读《法华经》三千遍。《法华经》很长,一天顶多念一遍,三千遍就是十年,很难得,这经念得滚瓜烂熟。六祖就问他:《法华经》讲什么?他不知道,他答不出来,反过来向六祖请教。六祖就说「我不认识字,我也没有听人家念过《法华经》,你《法华经》念得很熟,你念给我听听。」法达就《法华经》从头念起,《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说「行了,不要再念,我全明白了」。这就是三慧,你看他一听,这一听全明白,明白就是思慧,对这个经一点都不迷惑是修慧,一刹那之间闻思修三慧一时顿悟。讲给他听,他有十年读经的基础,这一讲他就明白了,法达就觉悟了,再礼拜头就磕地了,磕到地上去了。所以惠能大师一生度了四十三个人,四十三个明心见性,法达是其中的一个。他为什么能开悟?十年《法华经》,一门深入是十年薰修,他有这个底子,他心是定的。所以祖师一说他就明白了,叫豁然大悟,道理在此地。所以心不清净没用处,你给他讲,他不会开悟,一定要清净心;不是清净心,天天薰修都没有用处。虽然天天薰,没有染上,你看它多厉害,染不上,正法染不上,邪法一染就上。
第二首是讲泯能缘,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警觉,这是真修,夏莲居老居士所说的:「真干!」外面境界是所缘,能缘是更深一层,外面境界我们知道它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要去计较它。不计较,到以后才能看到什么真相?「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毁谤我这个事是不是好事?好事,侮辱我是好事,陷害我是好事,你能知道吗?如果遇到这些事的时候,你心地清凉自在、如如不动,那怎么不是好事!等於说他来考验你,你到底功夫到什么程度?果然不动,及格了、通过了,好事!那些害我的人、毁谤我的人,全是我的善知识,全是我的恩人,你怎么会怪他?感谢都来不及,他来考我,我通过了。如果我对这些人跟事有怨恨,那个麻烦大了,你就跟他堕落,你就有怨。有怨,麻烦可大!将来生生世世在轮回里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双方都痛苦,双方都难过。所以人要觉悟,觉悟不在别人,在自己,我这边一觉悟,外头问题就没有。他杀我,我不怕,我感谢他,他杀我是什么?他送我早一天往生,你说多好,要不然我还多受几天罪,不是坏事。要知道灵性不生不灭,人有没有死?没有,没有生死。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是说得很清楚吗?那是真相,没有生死。这身是什么?缘聚缘散,缘聚现形,缘散就没有了,本性没有生死。有这么好的修养,他往上提升,这是好事情,所以没有坏事。只有你自己堕落,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你才有染净、你才有善恶,那是已经堕落了。提升上去,再不会往下堕落,这才是你这个佛没有白学,你真得到受用,什么都能忍,什么都能随顺。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要常常想著他。我最初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叫我去看《释迦谱》、《释迦方志》,很有道理。你看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什么样的样子,要常常跟他学习。我们李老师,这是在家的佛弟子,他一生的行谊跟出家人没有两样,只是没有剃头换上这个衣服而已,每天的生活非常简单,我跟他学。那个时候,在那个时代已经相当有进步了,不烧木炭的炉子,最早是烧炭,炉子灶上烧炭,我们那个时候已经有煤油炉子。可能还有些人不知道,像我这种年龄还晓得煤油炉子,那就方便多了,我煮一餐饭,连吃完把碗统统洗干净,只要十五分钟。老师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所以他告诉我,《印光大师文钞》里也讲,面食的营养比米好,吃一餐的话最好吃面食。我们那个时候吃是采取的面,李老师因为年岁大了,我跟他的时候他七十多岁了,都吃一点比较软、容易消化的,台湾人叫面线,我们家乡叫挂面,云南那边叫米线,这都很容易消化的。水烧开了青菜放下去,放下去没有油,放一点盐,青菜放下去,放下去很快它就又开了,再把面条放下去,锅盖盖起来,火熄掉,让它在里面焖五分钟,再揭开就可以吃了,所以一餐饭只要十分钟时间。碗跟锅是一个,是带著把的那种锅,所以也就是碗,不要再洗两个,一个就可以了。油,油是预先都把它炼好的,像花生油、豆油买来之后把它煮开,让它凉了之后装在一个瓶子里面。吃的时候就在里面用调羹挖一瓢到面里,所以锅上都不沾,洗起来很方便。这么样简单,十五分钟就解决,一天就一次,这生活多快乐,哪有那么麻烦!
老师给我表演,他老人家这样生活过了一辈子,他的工作量,每天工作量是普通五个人的工作量。所以我们在这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消耗在妄想上,妄念;真正劳心劳力消耗量都少,都不多。所以一般人每天吃三餐,还要进补,那东西很麻烦,他什么?他消耗多,他不补充就不够,消耗量太大了,统统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佛经里面告诉我们,阿罗汉七天吃一次、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吃一餐,他心多清净!他那一餐可以提供一个星期的消耗,他一餐就够了,他一餐并不多。辟支佛心比阿罗汉更清净,消耗量更少,所以他两个星期吃一餐。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也做了这个实验,真的,一点都不假,想不想吃东西?不想吃,看到都不想。可是老师是大乘不是小乘,处处利益众生,有些宾客来的时候,晚上到了,请他吃饭,老师坐上桌上,一样陪他吃一点。所以我们看到老师是那么样的活泼、那么样的慈悲。他给我说,这些是初学的人,初学的人他白天很忙,得工作,请客在晚上,老师都去。他说不去是什么?人家不是说你什么持戒,说你什么?说你瞧不起他。所以有人请他吃晚饭的时候他照去,有的时候把我带去。我们才晓得,佛法的生活活活泼泼,它不呆板!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它有道理的;如果是执著一定要这样做,你就不能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要紧,你跟他结个好缘,他对你能生欢喜心,因你而得度,你看这功德多大。你要一执著的时候,人家起反感,他并不知道佛教里头这些规矩。你瞧不起我,我请你吃饭,你瞧不起我,算了,以后少往来,他一生学佛的缘分就断掉。处处不是替自己想,是替众生想,这个我们要学会,不为自己,为别人,处处为别人,事事为别人,念念为别人,没有自己。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真实相,那就对了。
「如实等无异」,等是平等,没有两样,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也不二。什么人有轮回?有执著就有轮回,我们可以这样说法,有我就有轮回,你出不了轮回;无我,轮回就没有了,阿罗汉无我,我执破了,这个道理要懂。《金刚经》前半段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无是什么?不执著。阿罗汉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弘法利生,他不执著这个事相,相是有,他心里没有。所以相跟无相是一不是二,「如实等无异」。菩萨那更高,菩萨连分别心都没有了,那就是《金刚经》的后半部,它不是讲四相,讲四见,这里讲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不是说相不执著,连念头都没有了,见是念头,念头都没有了。阿罗汉还有念头,但他不著相,这个境界就高!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注解我们先看《疏》,「二泯能缘」,能缘是自己,所缘是外面境界。「上半牒前生过」,上半是前面两句,是属於过失,什么过失?「有无生见,同世非实」,跟世间一样,不是真实,是凡夫知见,「若见见世间,见则世间相」,你还是著了相,你没有离相。也就是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著相,你著了相。所以说同世间,你是同世间人的见解,同世非实,你不是真的离相。下半是后面两句,如实等无异,此名真见者,「下半见等无生」,等是等前面一首偈所讲的无生,前面一段讲的,你能见到一切法不生,这是「真见」。大师后面还有注解,怕我们看他这个注注得太简单,不能了解他的意思。他这个小注讲,「有无生见者」,由上面说的,「知世皆无生,今牒此言云」,就是根据这句话说的,牒前生过,根据这句话说的,「若见见世间,谓见世无生,既有此见」,这个见就是生,你还是没有见到真的无生,所以「同世间,非真实也」,没真离,没真放下!下面举个例子说,「故古人云,无生终不住,万象徒流布,若作无生解,还被无生顾」,就这个意思,为什么?你还起心动念,你没有真放下。以为放下,我都放下了,有没有放下?我都放下了,还执著「我都放下了」,你还没放下。真放下,真放下没话可说,已经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是真放下了,起心动念没放下。
所以《金刚经》后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深很多,前半部是小乘境界声闻缘觉,后半部是菩萨境界。我们记不住全经,记住经上重要的几句话就好,无四相四见是重要的,可以常常提醒自己。最简单的,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息灭我们的烦恼贪瞋痴慢。看到顺境自己喜欢的,起了贪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把念头打掉;见到不如意的事情,瞋恚心生起来,不高兴要发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