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情形的,他还出去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出去参学,到三十岁十二年。他学得很有成就,我们可以说当时印度这些宗教家,学派里面这些大德他统统亲近过。而且印度人非常重视禅定,我们相信他的四禅八定圆满成就,有这个能力他就突破今天所说的空间维次。四禅八定虽然不能完全突破,六道突破了,他能够看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他能看到阿鼻地狱,这里面的状况他一清二楚。这个不但释迦牟尼佛做到了,所有印度许多宗教、学派里面这些圣哲都有这个能力,不是一个人见到的,大家共同见到的,这就不是假的。你把六道里面状况向大家报告,那些人可以给你做证明,他讲得没错,我见到是这样的,这就决定不是假的。
可是我们能想像得到,至少有三个问题没有答案,第一个就是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解答。所以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有这个疑问,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他到菩提树下,实际上印度人叫毕钵罗树,是个大树,因为佛在那个地方开悟,所以以后叫它做菩提树,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这个重要,这都是教我们。为什么?你所学得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在外面学的是知识,你所看到的见闻觉知都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从内心里放出来的,放光。把知识放下,如果知识不放下,它也是障碍,叫所知障,障碍见性,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佛学跟学佛不一样,你不放下,全变成佛学。佛学是知识,开悟是智慧,是两码事情,智慧能解决问题,知识不能解决问题,知识能明了这些事相,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也懂这个道理,你看汉朝那个时候,佛法有没有传来我们不知道,很早的时候,古德就说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你所学得来的是记问之学,包括纵然你有禅定,你在六道轮回里面的事情搞得那么清楚,还是属於记问之学,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你还不能够解决,因为你出不了六道。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告诉大家要放下,放下入更深的禅定,这个界限就突破,突破之后,问题解决了。六道从哪里来的?知道了;为什么会有六道?也知道了。六道之外的境界太大了,六道真叫沧海之一滴,一个水泡,这是六道,这才看到华藏世界,大世界无量无边,这叫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六祖在中国成就了,他不是以佛身,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分,用什么身分不是自己的意思,如果是自己的意思,他又有著、他又有念、他又有染了,不是自己的意思。那是什么意思?众生的感,他自然的应,这个我们用江本博士水实验你就能体会得到。确实这些佛菩萨所谓倒驾慈航,回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这感应道交,众生感,他就应。而实实在在,很多话都是佛不得已随顺我们的常识说的,为什么?好懂。如果讲真话,讲真话你不懂,你会怀疑。讲真话是什么?这个感应,他也没有来,他也没有去,这是讲真话。说倒驾慈航,他来了没有?没有来;他去了没有?没有去,不来不去,这跟你讲真的,这就不懂了。他从极乐世界到这里来,从华藏世界到这里来,这个我们很懂,我们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说他不来不去,这个麻烦大了。可是我们学《华严经》学到此地,现在懂得,真的是不来不去。为什么?我们有感,这一念感,他立刻就应,其实法身无处不在,他没有形相,你有感他就现相。就好比水的结晶,我们不通过实验看不到,它结晶在不在?在,它不是不在。你一实验,它就现出来。现出什么?现出它能听、它能看、它能懂得人的意思。不实验,它有没有?还是有,不能说不实验它没有,它有!
这就是说,心性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佛才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地清净现净土。什么是净土?四圣法界是净土。心地不清净,就现秽土,不干净。什么地方不干净?六道不干净。秽土里面有善恶,净土里头没有善恶,四圣法界里面没有善恶,他心清净的,不但没有恶念,善念也没有,这真清净。六道里头有善恶,善念就三善道现前,恶念就三恶道现前,所以六道里头有善恶,四圣法界没有善恶,有染净。染净算是净了,还不是真正清净,真正清净怎样?染净都没有。这个经上讲的意思,染净都没有。染净都没有,那是什么境界出现?一真法界出现,就是实报庄严土出现。在《华严经》上初住以上,初住就是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见性?简单的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明心见性,只要你统统放下,实报土现前。实报土里面的,那都是叫佛,所以叫诸佛如来。这个诸佛不是说很多很多的佛,不是这个意思,诸佛是讲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个,等觉,四十一个,这四十一个叫诸佛。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我们去想,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叫真平等。在真平等里面,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要是有四十一个阶级,那就不平等了。我们晓得,起心动念才有四十一个阶级,你有分别、有执著,如果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没有,哪来的四十一个阶级?这意思你一定要明白。有没有四十一个阶级?没有。为什么佛说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你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为什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出来,他要不说出来,我们想不出来,我们总是会疑惑。他说什么?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这个我们就明白了。
习气有厚薄不一样,他把这个习气厚薄分为四十一个阶级。初住菩萨起心动念刚刚放下,习气全在。习气有没有办法断?没有办法,断不掉。什么叫习气也很不好懂,古大德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古大德用酒瓶做比喻,就是我们常见的酒瓶。他说酒瓶盛的酒都倒干净了,里头用干布擦,擦得干干净净,一滴酒都没有,真的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叫习气。这个习气你除不掉,有什么方法?摆在那里不要动它,时间久了自然就没有了。多长的时间这个习气才会真的没有?三大阿僧只劫。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只劫不是说你修行的时间,是你无明断了之后,那个习气断干净需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习气就完全没有了,那叫究竟圆满佛。习气难断!
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问题,我们在《华严经》上总算是把这个答案找到,找到不简单,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搞清楚。然后我们真的明白了,怎么修行法?无非是放下,所以放下太重要了。我们没有惠能大师那个本事,他能够一次放下,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佛教给我们慢慢放,一天放一点,一天放一点,一年放一点,一年放一点,能够继续不断的放个三、五十年,也能到这个境界。他是一下就放下,一念之间就断掉,我们现在是走渐修,他那叫顿超,那是一步登天,我们这叫爬楼梯,一级一级往上爬也能到最高峰,达到最高峰完全是相同的。所以渐顿就不二,到达高峰就不二,没有达到的时候是不一样,到达之后是相同的。
我们从哪里放?我们在这几十年学习当中,常常劝勉同学,我们从自私自利放下,再不可以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自私自利的行为没有了,自私自利放下了,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是习气,还得把习气放下,为什么?才不会犯错。要把名闻利养的念头放下,要把贪爱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放下,要把贪瞋痴慢放下,我说这四句。这四句要知道,这四句没有进门,只是带到佛的门口,没进去。要是跨进这一步,入佛门,那真的证果了,小乘须陀洹果,大乘是《华严经》上讲的初信位的菩萨。我们不能小看,为什么?这是圣人,你只跨进这一步叫超凡入圣。为什么?从此之后你进了学校,你一年一年升级,他就往上升,不会往下退,所以这一步跨进去叫「位不退」。佛法讲三种不退,第一个位不退你得到了,就是你再不会退转到凡夫,你退的底线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不会再退出来,初信位是最低的。你到二信、三信可能会退到一信,但是不会再退出来。小乘也是的,证得须陀洹,证到二果可能会退转退到初果,初果不会再往下退,保证你不退转。我们懂得这个,这都很难!这一生当中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
如果真的你证得须陀洹果,或者是证得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凡圣同居土,你看这位子提升得多高,提升得多快。所以真正有志,要努力,要发一个狠心、勇猛心,放下。不是没有这个人,在中国过去朝朝代代都有这样的人,在家、出家,男众、女众,你去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你就知道了。真有这种人发这种狠心,他能放下,他在这一生当中有殊胜的成就,大幅度的提升极乐世界的品位。这个不是做不到,在理上讲人人都做得到,在事上讲,当然缘不相同,机缘很重要。你放下,你还有身体,你这个身体要穿衣、要吃饭,谁来照顾?就叫护法,这就是缘分,得有人帮助你,吃饭的时候给你送饭来,能照顾你,这叫护法,要善护,有这种人护持你。多半是用什么方法?闭关。闭关是有个关房,里面有小院子,你不出门,你就在里面念佛,一直念到往生。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得到一个数据,大概是三年。为什么?太多人三年就成功,真的成功,他预知时至,他不生病走的。走的时候清清楚楚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接引我走了,一点都不迷惑,没有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自在!从前老和尚告诉我们,讲这些故事给我们听,名字我们不记得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早年我们初学佛的时候。一个念佛往生的人,走的时候他问,坐著走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有;有没有听说过?有。站著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有;有没有见到过?也有。他翻个跟斗,头朝下、脚朝上,这样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没听说过;有没有见过?没见过,他就走了。游戏神通,真是得大自在。
《华严》是大自在、是无障碍,我们今天藉这段时间来把佛十种无碍给诸位介绍,你就晓得,说佛的十种无碍就是我们自己的十种无碍。为什么?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是佛,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自在。这是说「谓卢舍那佛说华严经,现法界无尽身云,真应相融,一多无碍」,我们先就说这几句。先解释卢舍那,《华严经》是卢舍那说的,卢舍那是谁?卢舍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华严经》上讲佛有三身,有法身、有报身、有应化身。我们讲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是应化身,什么人应化的?卢舍那应化的。卢舍那是什么意思?卢舍那翻成中国意思叫「净满」,清净圆满。实在讲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讲的一句话,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用现在话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这个清净是圆满的清净。说这句话的是什么?他证得了报身,报身是卢舍那;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的分身,惠能大师也是卢舍那的分身,卢舍那就是你自己自性里头圆满清净的那一分。
也有地方讲卢舍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法身,能不能讲?可以。为什么?三身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讲光明遍照行,你讲清净圆满也行。清净圆满是智慧,智慧是本有的,不是从外头修的,只要你有清净心,你一分清净心透一分智慧,十分清净心透十分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跟知识不一样,知识你是从外面求来的,智慧是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它能解决问题,它决定没有后遗症。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学术讲什么?讲悟性。但是印度人讲得彻底,印度人的悟性要从禅定里面去得到,中国人也讲修定,但是没有印度人那么严格,没有印度人那么样的深。中国人也讲静,「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这个也是禅定的意思,不过比起印度人就浅太多了,可是也是讲这套功夫。这些在西方人确实没有,东方人有智慧,西方人搞的是知识。
所以说《华严经》,说从卢舍那佛说《华严经》,这是从性德上讲的,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是从事相上讲的。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的化身,讲《华严经》现法界无尽身云,就是现无量无边身,一切时、一切处都在那里宣讲,有没有止境?没有止境。而且是六尘说法,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都在讲《华严经》,我们不知道。云这个字是个虚字,在此地它是表法的,就是说明身也好、事也好、法界也好,都不是真的。你看云,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非有非无,远看是云彩,近看没有了,我们现在坐上飞机飞到云层就知道了。云这个字在佛经上用得最多,就是代表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你知道有这个形相,你不能够得到它,你抓不到它。这就是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云就是这样的,你不能得到,你可以享受它,你不能够占有它,你不能够控制它。我们如果用这个心态来过日子,你就快乐,你就过神仙生活,你得大自在。为什么?没有得失的念头。我们凡夫的烦恼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得失,患得患失,你晓得是云,你没有得失,你可以享受,多快乐。没有控制就没有烦恼,没有占有你就不造罪业,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给我们示现的,教你怎么过日子。用这种心态来过日子,什么灾难都没有,所有一切灾难与你不相干。灾难来的时候为什么你会感到苦?你接受,你就苦了。你晓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就像看电视一样,电视里面灾难那是什么?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现前宇宙里面种种变化,是人的业力在里面变化,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一切三恶道不是真的,三善道也不是真的,再跟你说四圣法界也不是真的,都是梦幻泡影。
再跟你说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为什么?我们现在晓得是无始无明习气现出来的,习气断了,它就没有了。什么是真的?常寂光是真的,那是不生不灭。常寂光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就在眼前。我用比喻来说,诸位晓得,常寂光是什么?我们电视的屏幕是常寂光,它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实报土也好,十法界依正庄严也好,那就是屏幕里现的现相,所以现相全是假的。你把频道一关,什么都没有,原来真相现前,屏幕这个相现前;你打开的时候,它现不现前?还现前,所以它不生不灭。屏幕上的影像是有生有灭的,屏幕不生不灭,不管它现相也好不现也好它都不生不灭,那个不生不灭叫常寂光,那是我们的自性,那是真正的我。所有一切现象是虚妄,希望从虚妄里面你回归到自性,自性是真的,能现万法,就跟电视屏幕一样能现万法。惠能大师最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这个意思,它能现万法。虽现万法,这法绝对不是真的,这个你要知道。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真的,一真法界里面的庄严也不是真的。但是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都必须要经历的,你统统晓得,晓得都不执著,你就得自在了。永远记住佛给你讲的真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我们在境界里面起一念贪心,你把这句话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贪恋的心就没有了。如果看到不如意的,你心里怨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怨恨心没有了。没有了,什么心起现?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现前是什么?就是你自性屏幕现前,不管它里头怎么样,屏幕没动,不管它里面是染是净,屏幕染净都没有,善恶染净全没有,这是自性!整个宇宙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你要把真相找到,叫诸法实相。
真身就是卢舍那,应身,应是感应,众生有感,卢舍那就应。卢舍那,记住,不要想著卢舍那是一个人,那你就想错了,你又著相了。卢舍那是自性的清净圆满,你就想著「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卢舍那是什么?屏幕,我们讲电视的屏幕。众生有感,好比他按电钮,按一个频道,影像出现,那是应,叫感应道交。在应的里面,佛给我们讲,这里头出生无尽,由我们自己业力。实在讲,统统都是自己的业力,但是自己的业力有些强弱不一样,特别强的就像我们自己的成见,我们自己的愿望,这个很强。弱的部分,甚至於我们连想都没想到,其实它有,它不是没有,共业,一切众生的共业,对我们自己来说它是弱,我们主观观念强。於是感官世界千差万别,每个人感受不一样,一个人是一个人的